“音画性”创作手法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研究
2022-11-22贺乐
贺 乐
一、音画性
在钢琴作品中,许多作曲家以绘画作品或者一个标题为创作基础,将音乐与美术相结合,运用不同的音乐元素来表现绘画中的形象,力求通过音乐向听众展现一幅绘画作品。本文从“音画性”入手,探寻作曲家在钢琴作品中运用哪些音乐元素来表现绘画作品。
“音画性”即当我们聆听音乐作品时,将作品的旋律、速度、力度、节奏等音乐元素在大脑中进行加工,可以形成一幅绘画作品,这样的钢琴作品我们可以称其具有“音画性”。那么作曲家是运用哪些创作手法能够让听众在大脑中产生这种画面感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充分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其次应对作品本体进行深入分析。
二、“音画性”钢琴作品分类
(一)根据真实绘画作品创作的钢琴曲
本类钢琴作品是作曲家根据自己亲眼所见的绘画作品创作而来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套曲共由10首乐曲加5首漫步组成。本套曲是作曲家在观看完亡友加特曼的画展后,根据画中景象加上个人情感创作而来的。画家加特曼善于对现实生活中的静态事物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动态场景进行描绘,多用写实的手法进行创作,这与现实主义作曲家穆索尔斯基不谋而合,所以他们的作品同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根据一个标题进行画面想象之后创作而来的钢琴曲
本类钢琴作品是作曲家以一个标题为创作基础,首先在大脑中构思画面,进而对这个画面进行音乐创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是由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音画练习曲》。这是一套具有标题性的钢琴组曲,包括作品33号和作品39号。标题性音乐作品往往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如《音画练习曲》其中就包含对海洋、集市、大灰狼和小红帽等场景的描绘。正因此类作品没有具体的绘画形象作为基础,所以更要求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要根据标题提示展开充分的想象,将情感置身于想象的画面之中。
通过对以上两类钢琴作品进行分析归纳为描写人物性格、建筑物、自然景物、故事情节、动物、生活场景六大种类。
1.建筑物:《古堡》、《基辅大门》
2.人物:《侏儒》、《两个波兰犹太人》、《图伊勒里宫的花园》
3.自然景物:《暴风雨》、《暴风雪》、《暴风雨的呼啸》、《呼啸的风》
4.故事情节:《小红帽》
5.动物:《牛车》、《未出壳小鸡的芭蕾舞》
6.生活场景:《欢愉的节日》、《市集》、《利莫日集市》
三、“音画性”创作手法分析
以上六大种类的绘画作品可分为静态事物创作和动态事物创作,下面将对这两类创作形式分别进行论述。
(一)静态形象再现
静态形象再现是指作曲家以画面中静态事物为创作基础,运用音乐再现画面中的静态事物,例如对画面中建筑物的描绘。
《古堡》、《基辅大门》这两首作品均为描绘建筑物的作品。《古堡》这幅绘画作品,原画为一幅水彩画,画面色彩整体采用冷色调,画中仅有一位孤独的游吟诗人在古堡前弹唱,整幅绘画作品充满忧郁的色彩。
在钢琴作品创作中为了展现这种暗淡、忧郁的画面形象,作曲家首先采用小调的创作手法,因为小调总给人以忧郁、委婉的感觉。其次作曲家在整首作品的伴奏部分采用了重复低音的方式,大字组G的重复出现,给听众以压抑感。加之整体力度采用pp的力度记号,将这种安静、凄凉的画面感展现在听众眼前。
《基辅大门》这幅绘画作品在色彩运用上采用冷色调,从视觉上给人庄重、严肃的感受。在画面中可以看到基辅大门的窗户上有雄伟的老鹰形象,远处的教堂里有信教徒正在祈祷,绘画作品将雄伟庄严的基辅大门形象展示给观者。
在音乐创作中为了展现宏伟的建筑物形象,作曲家首先将调性定义为大调,大调给人开阔明亮的感受。并在曲中大量的七和弦以及ff的力度,和弦从听觉上给人饱满的感觉,加上ff力度的运用,将辉煌的基辅大门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外为了模拟教堂中的钟声,作曲家在左手部分选用单音来模拟钟声,高音部分的单音用来表示敲钟的声音,而低音区的单音则好似钟声的回音,由此将教堂里钟声的形象得以展现。在乐曲结尾处再一次重现开始部分的七和弦创作手法,将乐曲推向高潮,将庄严宏伟的基辅大门静态形象展现在听者面前。
(二)动态形象再现
动态再现是指作曲家将画面中具有运动状态的事物进行再现。例如对人物语言、自然景物、故事情节、动物动作、生活场景的描绘。通过分析总结,在对动态形象进行创作时,作曲家主要运用了三种手法,即对声响的模拟、对人物的模拟以及对动作的模拟。
1.对声响的模拟。作曲家通过对和声、节奏的变换或者加装饰音的方式来对自然界的声音进行模拟。例如《暴风雪》这首作品,作曲家在模拟风声时,为了表现急促的风声,首先采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并加之选用急板的速度,表现风之大。其次,为了营造寒风透过窗户的声音,作曲家在创作中采用连续变换大小三和弦的方式使和声产生变化,从而营造出不同的声响。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作品《33之4》,这是一首描绘集市场面的作品,为展现热闹的场景,作曲家采用了号角式的音乐主题,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如同密集的人群,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场景。作品第三十小节左手采用上行渐强的进阶演奏方式,好似从远处飞驰而来的马车,前十六和后十六的节奏型如同集市上小贩的叫卖声和铁匠的打铁声。《未出壳小鸡的芭蕾舞》为了模拟小鸡刚出壳时叽叽喳喳的叫声,作曲家在作品前20小节采用加装饰音的方式,使音响效果听起来非常轻巧。
2.对人物的模拟:主要指通过旋律线条来模拟人物语言。高低起伏的旋律线条犹如抑扬顿挫的话语。在声乐中,宣叙调是用歌唱的方式来进行情感的表达。在钢琴作品中,《两个犹太人,一穷一富》。这是一首描绘两人交谈的作品,作曲家为了表现富人说话的傲慢语气,在旋律创作时,作曲家多采用重音、三连音、跳音组成的旋律线,线条高低起伏明显,表现出富人说话的夸张与无理。而对穷人进行描绘时,旋律线条则非常平稳,采用连续的单音来表现穷人说话时的畏惧,并且在旋律中加上了倚音,好似正在颤抖着说话。穆索尔斯基创作的《利莫日集市》,这首作品是描绘集市热闹场景的作品,但是其中也充斥着女人吵架的声音,为了表现吵架的声音,作曲家采用将旋律移到高音区演奏的方式来表现女人吵架时声音的尖锐,并将旋律线条进行连续的上下起伏,犹如声嘶力竭的疯癫情绪状态。
3.对画中动作进行模拟。在这方面作曲家主要通过不同的速度、节奏型来表现绘画形象动作的。以《牛》这幅绘画作品为例,画面中可以看到深山中一头老牛拉着一车沉重的货物,缓慢地在山中前行。在音乐创作中,为了表现老牛行进速度的缓慢,作曲家对整首作品采用的速度为中速,每拍88的速度,给人一种老牛行进速度缓慢的感觉。《小红帽》这首作品,是描绘小红帽与狼的故事,作品中段展现的是小红帽被狼追的场景,在这一段落,速度要求逐渐加速,好似狼越追越快的场景。这段经过以后,速度便开始缓和,表现出小红帽没有被追上心情逐渐舒缓的样子。
节奏型的变换则更能表现人物不同的动作,作品《侏儒》是表现侏儒走路时跛脚、站不稳的形象,在作品中作曲家首先通过切分节奏的形式表现侏儒行走时的奇异步伐,因为切分音总给人不稳定的感觉,好似侏儒走路时站不稳,走走停停的样子。之后节奏选用2/2拍的均分节奏,表现侏儒行走时的艰难。最后用颤音与快速跑动的六连音节奏相结合的方式,表现侏儒走路时颤颤巍巍的样子以及偶尔快速向前跑动的行走状态。《图伊勒里宫花园》这首作品是表现孩子们在花园中嬉戏的场面,作曲家在表现儿童你追我赶的动作形象时,大篇幅用到了均分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并且加上跳音的演奏记号,好似蹦蹦跳跳的孩子们在花园中奔跑的形象。《未出壳小鸡的芭蕾舞》这首作品23-30小节,为了表现刚出壳小鸡走路时摇摇晃晃的动作,作曲家在节奏上采用颤音的演奏方式,连续的颤音表现出小鸡行走时不稳定的动作状态。
以上所述即作曲家运用不同的音乐元素对绘画作品进行再现的“音画性”创作手法,经过深层次挖掘可以发现每首作品并不是简单地画作重现,它必然渗透着作曲家的情感。《牛》这首作品表层看到的是太阳落山时辛苦劳作一天的老牛形象,实则作曲家想通过音乐来表现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作者通过《图伊勒里宫花园》中愉悦的孩童形象,来表现自己对法国稳定浪漫的社会环境的向往之情。无论是画家还是作曲家,他们都将赋予作品一定的精神内涵,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前要充分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共情于创作者,才能达到更好的演奏效果。
四、“音画性情境”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法是音乐课堂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一种具有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生情感。“音画性情境”教学是情境教学法中较为重要的教学方式,指教师运用图片、幻灯片、电视等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情境,为学生展现情节,逐渐让学生进入学习意境,从而有利于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对此,笔者对“音画性情境”在音乐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个性独特、敢于创新,是一位善于用音乐来描绘世界的作曲家。在漫长的音乐史中,德彪西自成一派,代表作如《月光》、《牧神午后》。他的音乐虽然旋律性不强,但总会给人神秘的感觉,听后如同在梦境中让人会产生幻觉。笔者在研究过程中选用两组同学作为研究对象,以《牧神午后》为研究材料展开研究。课堂中首先为一组同学创设情境,告知作品的创作背景,所讲故事内容,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聆听。二组同学则直接带着问题聆听。通过比较,一组同学因为在聆听作品前知晓作品的故事情节,所以在欣赏过程中他们在脑中尽情地构建画面,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的配器运用。例如乐曲开始部分,作曲家用长笛吹奏出的单旋律仿佛绘画作品中十分分明的线条,表现了牧神吹奏的洋洋曲调。柔软的圆号和木管声仿佛给人们带进了温暖的春天,竖琴声好似潺潺的流水。整个配器所产生的音乐效果好似使人感受到在阳光明媚、微风吹拂的春天,牧神洋洋洒洒昏昏欲睡,整个梦境最终消失在了稀薄的空气之中。二组同学则表示因为缺少对故事情节的认识,导致在欣赏过程中他们难以理解作品中配器、和声等方面的运用。
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抽象艺术教学时,通过预设一定的情境是会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但是教师运用“音画性情境”教学绝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听懂故事,在脑中形成简单的画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知晓作曲家是用哪些音乐语言让听者能够感受到画面形象。通过帮助学生学会理解音乐语言,才能使他们能够从更深层次挖掘作曲家的情感,并提高音乐审美水平,在音乐中达到美的享受。
音乐和美术同属艺术教育类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将其结合,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充实,现如今全社会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美育的培养,在教学中如果能将二者结合,不仅能营造生动、浪漫的创作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能够充分感受艺术带来的魅力。
结 语
本文主要围绕“音画性”一词进行研究,了解钢琴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绘画作品中的美术要素的。通过对不同曲目的分析,笔者总结出了“音画性”创作手法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方式,这将为以后演奏者更好地诠释钢琴作品提供帮助。同时也分析了“音画性情境”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希望能够为各位一线教师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