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出击,让经济新闻走深走实还“走红”
——以“发现‘新消费’赋能‘双循环’”系列报道为例

2022-11-22夏晶莹

传媒评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双循环新闻报道

文_夏晶莹

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与经济相关的新闻、话题日益受到读者关注。作为地方党报经济线口记者,做既具专业性又具可读性的经济新闻报道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发现‘新消费’赋能‘双循环’”系列报道即是温州日报以媒体融合的形式,探索经济新闻报道走深走实又“走俏”“走红”的一次有效实践。

这组报道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宏观大背景,聚焦消费提质扩容、迭代升级的时代新命题,从一个新消费场景、一项新支付手段、一次新消费体验、一种新消费业态等微观切口起笔,综合运用多种新闻生产方式和传播手段,构建出“短视频体验+深度报道解码+新闻评论提升”的立体式新闻报道架构,既呈现经济现象也探究背后原理,既传递力促消费的利好政策也发出理性消费的清醒声音,既坚持新闻性也融入互动性,可以说做足做实做透了“新消费”的文章,充分发挥出新闻传递信息、表达意见、引导舆论、服务社会、指导生活的功能。

为什么要全媒体组合报道经济新闻?

作为一家地方党报,我们以短视频、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等多种形式报道“新消费”,主要是基于以下3方面的考虑。

首先,经济新闻很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大部分活动都是经济活动的一部分,都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而实践证明,主流媒体的经济新闻已成为读者获悉经济政策、了解经济动态、掌握经济走势的一个权威渠道,市民普遍十分关注经济新闻。因此,经济线口记者需要保持敏锐的触角,力求精准捕捉最新的消费动向,深度解读背后的经济原理,及时传达百姓对更高质量生活的诉求,全面展示温州经济发展的成效。

其次,经济新闻需要创新。不可否认,经济新闻虽然很重要,但经济新闻也很专业,涉及“高大上”的政策多、冷僻的专业名词多,带来的是经济新闻报道上接天线易而下接地气难,因此,经济新闻的创新创优成为摆在媒体面前的一大考题。无论是从迎合读者的需求出发,还是从记者“走转改”的要求来看,都要求传统媒体坚持用户思维,借助媒体融合的手段,做好、做深、做活经济新闻,为读者提供更准确、鲜活、生动的新闻报道。

第三,媒体融合时代为经济新闻创新带来机遇。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记者,集写剧本、讲段子、做主播等百般“武艺”于一身,承担起系列报道中“短视频寻访”板块的主要任务,在视频体验中既兼顾新闻性又融入趣味性,让短视频产品顺利“出圈”迅速“吸粉”,还改变了读者对传统党报固有的刻板印象。

如何用全媒体手段做好经济新闻报道?

“发现‘新消费’赋能‘双循环’”系列报道于2021年11月启动,掐准“双十一”“双十二”等电商促销以及元旦、春节等传统消费旺季的时间节点,报道历时4个多月,保持一周一期的频率和热度,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读者反响。笔者认为主要得益于整组报道的3个“坚持”。

一是坚持新闻性。从全国大局来看,疫情冲击下,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离不开消费赋能,基于此,国家提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点;与此同时,近年来,消费不断推陈出新,新态势、新模式越来越多,行业细分和内容创新越来越快。着眼于地方,当下的温州正全力“加快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可以说,在这些背景下,“消费”成为新闻的“富矿”,发现“新消费”、解读“新消费”、思考“新消费”,主流媒体应当有所为也必须有所为。

在系列报道的采写中,我们与主管消费的商务部门对接,全面了解温州加快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布局、举措、行动,以及温州促消费的鼓励政策等,使得报道主题更宏大、立意更深远。我们联系采访本土各大金融机构,对新消费形成更专业和深入的认识,在精准把握选题新闻性的同时,努力提高可读性。比如《与“时代”同行的时代广场》一稿,深入挖掘老牌百货商场时代广场主动转型新消费的变革之路,通过解剖麻雀以点带面,极具代表性。《公园路焕发消费新活力 感受新旧时光的交错》则聚焦修旧如旧的老街——公园路,挖掘其“网红”特质,从中探寻消费者消费心态的变化。

二是坚持互动性。消费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个画面感极强的现场,因此,在报道策划之初,以短视频的形式体验消费成为一个重要部分。通过视频真实还原消费场景,主播通过镜头亲身体验各式新消费、给出体验报告、抛出热门话题,精心设计的视频既有趣又富含信息量,不少读者看得不亦乐乎,还留言询问、点评看法,实现有效互动。比如,男主播在银泰百货体验美容项目,就有读者给爱美的男主播点赞;主播在绿皮火车车厢里吃火锅的一期节目,读者留言:看馋了,马上安排;还有设计剧本,体验工行信用卡的全新消费场景,读者表示:这样的信用卡,我也想“喜刷刷”!

在报道中,我们还邀请读者、商家推荐或自荐有趣的店、好玩的地方和好吃的食物,既增加了整组报道的用户黏性,也为我们发现新消费提供了丰富素材和更多视角。

三是坚持思辨性。在报纸上我们开辟评论栏目“财经深一度”,在新闻报道之外,另辟蹊径看待新消费,发出理性客观的声音,发挥媒体舆论引导的使命和功能,积极为新消费建言献策,助力新消费走得更远、走得更久、走得更好,从而引领整个消费市场欣欣向荣,消费者更高质量地“买买买”。

全媒体出击报道经济新闻产生了哪些效果?

全媒体出击、线上线下齐发力、多渠道传播,“发现‘新消费’赋能‘双循环’”系列报道在走深走实的同时“走俏”“走红”,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也让我们体会颇多。

一方面,通过系列报道,我们切切实实发现了大量“新消费”,在发现、积累大量消费个案的基础上,实现从点到面的提升,从媒体角度完成对“新消费”的归纳总结,让读者对“新消费”有了更清晰、更系统、更完整的认识。

另一方面,通过大力推进新闻传播创新,有效增强了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影响力与引导力,实现有效传播。系列报道推出后,被大量转发,广受好评,不少商家致电本报希望给予报道,他们表示十分看重党报的公信力和鲜活的报道形式。借助系列报道,我们所在的经济新闻部还开设“温州财经真探”视频号,并成功吸粉,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由此,我们认为,在经济新闻报道中,要坚持以读者喜闻乐见的视角、方式,根据不同内容巧用多种方式组合报道,让报道形式更活泼、更生动、更贴近,让报道内容更具烟火气、更接地气、更有灵气。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双循环新闻报道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消费升级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中国削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现“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二 不平凡:从代表到委员都是“代言人”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一 不寻常:从时间到空间都创“新时代”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