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剧情式舞蹈综艺的创新表达与价值传播
——以《舞千年》为例
2022-11-22蔡欣玥
□蔡欣玥
(蔡欣玥/延边大学)
《舞千年》是河南卫视在文化大方向下深耕舞蹈领域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作为一档“前无古人”舞蹈综艺,它通过影视、舞蹈、综艺三重艺术形式的融合呈现,为舞蹈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一、中华上下《舞千年》
在文化自信愈发强烈的今天,中华传统文化被新一代年轻人发掘、重视。河南卫视春晚《唐宫夜宴》的出圈,让河南卫视看到观众对传统文化优质内容的渴求。于是,河南卫视依据当下年轻人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关注,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立台”优势,进军舞蹈领域,与哔哩哔哩视频网站联手打造了一档“前无古人”的舞蹈综艺节目——《舞千年》。节目的名称取中华上下五千年之意,一舞千年,恰似一场相隔千年的时空对话。首播两日,仅在网站的播放量就已经飙升到1000 万,追剧量25.4 万。开播一个月,评分更是高达9.9 分,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引起热议。节目共邀请了国内13 支顶级舞团与院校,以及五名荐舞官,其中四名荐舞官为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张晓龙、乔振宇、胡阳、华宵一,另一名荐舞官为SEVENTEEN 组合成员徐明浩。
《舞千年》在创作之初便致力于“以中国舞蹈讲述中国文化”,打造一个具有舞蹈审美的大众传播作品,弘扬中华文化,为华夏而舞,为人民而舞。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初衷,节目打破了舞蹈综艺节目真人秀、竞技化的形式,踏踏实实地以传统舞蹈文化为根本。节目中传统文化呈现的创新形式、画面的舞美设计都是《舞千年》成功出圈的关键因素。
二、《舞千年》中传统舞蹈文化的创新式呈现
(一)形式创新——传统舞蹈文化与现代化传播方式的结合
立意,求正,求新,直击受众所需,《舞千年》也正是如此实践的。作为聚焦于“华夏舞蹈之美”的舞蹈节目,其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舞蹈本身,让流量为内容让步。《舞千年》的节目设定,做了非常巧妙的串联。节目形式的创新再次将“束之高阁”的经典舞剧片段呈现给大众。
1.影视化与传统艺术文化的联结
文化性、艺术性、娱乐性的平衡非常重要,把舞蹈搬离舞台很难,更难的是将其放入实景中,这种全新的演绎形式必须有能让观众信服的能力。以影视化的形式演绎中国舞蹈,通过舞蹈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在《舞千年》中得到了极致体现。
《舞千年》形式创新的第一点——影视化的故事注入。在《舞千年》中,每个舞蹈作品呈现前都会有一段符合舞蹈历史背景的剧情代入,这一形式更好地服务了“舞蹈”这一内容,将舞蹈背后的历史故事浓缩并传达给观众,潜移默化地为观众讲解了此舞因何而舞,打破了观众只知其形而不知其意的赏舞体验,让人们在了解舞蹈艺术的同时,也了解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如舞蹈《相和歌》,剧中先交代了背景为“东汉年间,立春之日”。“迎春”也有着少女们春心萌动之意,对应剧中“阿雯”这一人物形象。《相和歌》的舞蹈音乐以《郑风·子衿》为主线,通过歌词的讲述,引出了这一段爱而不得的爱情故事。
《舞千年》形式创新的第二点——节目的串联衔接。在以往的综艺节目中,主持人是节目的主导者、特殊性的体现者与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在一档节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舞千年》没有设立主持人,而是通过荐舞剧情中人物对话和旁白的穿插进行衔接,在角色的演绎之中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舞千年》形式创新的第三点——舞蹈的表现形式。《舞千年》打破了以往舞蹈作品、舞剧的剧场化演绎形式,使舞蹈走出剧场,追求对舞蹈情景的真实再现。如《相和歌》为汉代经典乐舞,因汉代乐舞艺术的高度繁荣发展,此时乐舞艺术不局限于宫廷之内,广泛流传于民间。因此,节目将《相和歌》呈现于闹市、宫廷两情景之中,镜头的穿插呈现,真实再现了汉代乐舞艺术的繁荣发展之势。
最后,在每段舞蹈结束后都有荐舞官对舞蹈进行评析,分析其舞姿、服饰、道具等因素的文化所在。如舞蹈《相和歌》结束后,荐舞官评析了其舞姿、气韵之美,还阐述了道具的历史渊源,只为让观众了解其内在蕴含的舞蹈文化与历史渊源。
2.寻舞计划——穿越时间、空间,寻找舞蹈记忆
《舞千年》中每个主题都极富新意,观看舞蹈,追寻舞者及舞蹈背后的故事就是“寻舞计划”这一环节的内容。这一环节为《舞千年》的加更节目,类似于舞蹈学科中的采风环节,通过探索舞蹈在现代社会的痕迹,了解舞蹈的创作来源与发展轨迹。其形式增加了综艺的真人秀元素,如第一期“寻舞计划”以《相和歌》为主要对象,孙颖教授的学生佐果老师为嘉宾,设置了三环节去搜寻探索,分别为《相和歌》的创作灵感来源、汉代时期的服饰特点、盘鼓舞道具的起源。这三环节的设置,带领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汉代的乐舞文化与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舞千年》上述形式的创新,为舞蹈综艺注入了新的模式,这种全新大胆的创新式呈现,将观众的审美再次提高,为未来传统舞蹈文化的现代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文化呈现——传统舞蹈文化的发扬
首先,节目本身和宣发的内容,对每个舞蹈作品的时代背景、出处及创作团队都有详细的介绍,花费时间说明这些“表象”之外的内容,目的就是让更多人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积淀,使其产生兴趣,从而反哺舞蹈,达到发扬传统舞蹈文化的目的。其次,舞蹈作品在内容表达上,更是充斥着历史文化的知识沉淀。
《舞千年》每期开篇的动画中都运用了我国古代舞蹈中的“盘鼓舞”“敦煌飞天”等舞蹈艺术形象,如“宫阙”“舞狮”“毛笔”等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元素组成。从片头动画的制作中便可窥见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丰富多彩之势。
《舞千年》开篇的剧情便由虚构的舞界神书“十二风舞志”引出,言明此书记载中华上下五千年至真至美的“舞之经典”,但随时间流逝被人淡忘,成了无字之书。这部综艺开篇剧情的引入,映射出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由于传播方式有限而被渐渐淡忘。
舞蹈不但是舞者的情感表达,而且承载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向观众传达着丰富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诗,言其志也”表达乐的内容;“歌,咏其声也”咏唱出乐的声调;“舞,动其容也”表现乐的姿态。“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诗、歌、舞皆出自本心,然后乐器才跟着进行共同的表演。《舞千年》即通过诗、歌、舞三点呈现出我国传统的乐舞文化。譬如,舞蹈《相和歌》随着《诗经·郑风·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诗词而展开,由诗词的讲解言明主人公“阿雯”对爱情的期盼。通过诗词的吟唱,女子们在七星盘鼓上翩然起舞。在迎春庆典上,观众跟随少女的视角感受她对心上人的悸动与思念,领略到七位仙女从天而降,脚踏日月星辰,飞舞作歌的恢宏气象。
舞是中心,但支点依旧是文化,舞蹈的呈现对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将文化渗透于节目的每一帧中。通过对舞蹈背后诗与乐的解析,大众能够更加了解每一支舞蹈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的意义。
(三)审美追求——舞蹈的具象化表达
镜头之美。镜头的切换与拉伸,拉近了观众与舞蹈艺术的距离,加强了舞蹈艺术的真实性,让人们有了“近距离”接触舞蹈艺术的机会。运用长镜头、一镜到底等摄影技术对作品细节进行捕捉,可以让观众从更多角度领略到这些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山水之美。力求做到舞蹈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表演场地的真实还原,节目打破了传统舞剧的舞台限制,尽可能还原舞蹈背景的环境,达到了沉浸式影视化的效果。如《昭君出塞》于国土边界的崇山峻岭间起舞;《越女凌风》在隐居的山水之间挥剑起舞等。
科技之美。将传统艺术文化与现代化科技手段结合运用,增强了舞蹈作品的视觉效果,将舞蹈的抽象化表达加以具象化的注入,在让大众对舞蹈艺术有进一步了解的同时增强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如《相和歌》有三种舞蹈场地切换,其中用到了数字化技术5D 建模,打造了束之云端的汉家宫阙,给人以奇幻宏大之美。
舞蹈之美。剧场化的舞蹈艺术过于抽象,为了适应综艺的表达,完整的舞蹈作品需要被拆解,进行不同维度的创新再搬上综艺,用大众习惯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文化输出。以第一期的舞蹈《孔子》为例,原本的舞剧《孔子》分为六个部分,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生命历程,《舞千年》中的舞蹈《孔子》只截取了其中部分片段加以扩充,添加了部分情节,并以孔子携众弟子携书简起舞做结,用更通俗的方式引导大众认识舞剧、关注舞剧并爱上舞剧,从而反哺舞剧。
三、《舞千年》的文化价值传播
在当下短视频盛行的时代,“文化快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很多短视频内容浮躁短浅,娱乐价值远远大于文化价值,其内容的准确性、深入性与科学性无从依据。因此,节目正确的价值观及优秀文化的方向引领显得尤为重要。
从舞蹈综艺角度来看,往期舞蹈综艺追求明星效应,竞技化模式喧宾夺主,无法让人注意到舞蹈艺术的文化底蕴。这一现状说明了价值回归的重要性,要求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古人的智慧与精神,并与当下的价值观相结合,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相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增强当代青年的身份认同,增强观者的文化认同感与国家民族自豪感,对新时代青年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以文化立台的河南卫视与年轻人的集结地哔哩哔哩视频网站联合创作《舞千年》时,便发现了文化大方向的发展趋势,以“增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再认知”为出发点,选择了将舞蹈艺术文化作为《舞千年》的主流文化,在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对其他舞蹈类综艺节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品《昭君出塞·秭归》通过剧情演绎的艰苦环境与舞蹈所演绎的河边戏水的欢愉场景,在现实与回忆的两种环境的对比下,凸显了女子远在异国他乡的重重困难,最后靠自己的付出与努力换来了异乡人的认同,使两国休战为友的精神。这一历史情节再现,为人们展示了昭君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传递了一名女子为国家牺牲小我的家国情怀与凌然盛气。
回顾中华历史文化,《舞千年》更像是一个缩影,在这个缩影中蕴藏着大量“符号”,代表着某个时期、某种文化,如《相和歌》的“舞砖”、《昭君出塞·秭归》的“昭君博物馆”、《丝路花雨》的“敦煌壁画”。在现代,它们被当作文物保护着。它们是舞蹈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流传千年。古人如何舞之蹈之,这是现代人无法看到的,但是世人可以根据这些符号、痕迹去了解研究,甚至可以还原复刻。如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高金荣教授,从敦煌莫高窟中可见的舞姿形象中提炼整理出体现敦煌舞姿风格特点的形态,并于20 世纪70 年代后期编创了舞剧《丝路花雨》,最终形成了“中国古典舞敦煌舞学派”。北京舞蹈学院孙颖教授在其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找到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审美文化支撑,主要研究了汉代至唐代的乐舞艺术,并于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编创了《相和歌》《踏歌》等经典作品,最终形成了“汉唐舞学派”。
前人匠心研究符号,后人创新传播文化。相较于前者而言,后者的可贵之处在于创新,在《舞千年》的剧舞交融中,观众很容易就能理解作品表达的内容,惊叹于中国舞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中国舞蹈,中国故事”的定位,使大众的审美认知与国家文化、民族自信联动起来,从而对文化认同,对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
《舞千年》最可贵的是始终坚持以文化定位,其成功的原因是找到了文化输出的创新途径。文化输出非常重要,要想让更多国人先打破对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首先要树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对于华夏文明之深、中原文史之厚、中华文化之美,每个国人都需了解、需践行,更需要经得起挑战。然而,如何立足于传统文化,打造大众所喜爱的传播节目,依旧是一个长久的命题。《舞千年》只是初次的尝试,我们不妨给予其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来见证它的成长。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的《舞千年》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