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生活之道“知”育人之理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2-11-22江苏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实验中学215000周盼盼

中学教学参考 2022年17期
关键词:比热容陶行知物理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实验中学(215000)周盼盼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吸收继承了杜威的理论和思想,并结合自身实践与中国的国情,在“行知论”框架下进行改造,把实践与认知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至今都影响深远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初中物理教学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宗旨上来看,正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一脉相承。因此,笔者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分析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生活教育理论提出解决方法。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思想内涵

生活教育理论的关键在于处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总的来说,生活教育是积极向上的,是结合生活实际的,是以学生能够最大限度接受的方式融入生活中的一种教育观与方法论。具体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

1.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要用“活”的教育来取代“死”的教育,强调将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利用生活化材料、创设生活化情境、在生活中实践探究,而传统教育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应当被反对,脱离生活实际的“假大空”式教育应当被杜绝。生活有教育的意义,可以发挥教育的作用;生活可以决定教育,教育同样不能脱离生活实践。

2.“社会即学校”打破了学校是教育的唯一场所。教育应该包含整个生活的范围,我们生活的社会就是我们终身学习的“学校”。大自然的鸟语花香、各行各业的规范标准、人与人间的交流往来等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也都是学生应该学习的对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在社会中实践锻炼,才能检验出真实能力,才能拓宽眼界与认知,最终达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境界。

3.生活教育的重要实践方式是“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不是三件事,是一件事。”他要求教师和学生要一起“劳心、劳力”。学生如何做才能学得好,教师如何教才能讲得透,应当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割裂的个体。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生活的实际应当统一。同时,“做”应当处于核心地位。陶行知先生的“行知论”正是源自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加以发展,强调行在先、知在后。通过行动、通过“做”去获取、去探究,也就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内涵所在。

二、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初中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存在困难。因为物理的本质是探索物质的一般规律及基本结构,是对大自然现象的描述与总结。例如在学习压强等章节时,学生较难理解压强的含义,对“压强就是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这个概念较难把握。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通过照本宣科地传授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二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获取的知识大部分来自教师的讲解,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知识甚至走出校门进行课外实践的机会较少。因此,学生虽然做题问题不大,但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却不强。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因此通常会采取提问的方式,但反响平平。因为教师的提问也常常流于形式,“是不是”“行不行”“对不对”这类提问不但不能有效引发学生思考,还会降低学生的参与度和新鲜感。另外,提问率的上升往往伴随思考时间的减少,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三是学生难以自发地完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学习闭环,该问题主要出现在实验教学方面。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辅助理论学习的重要抓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实验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缺失严重,有的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认为实验探究是浪费时间;有的教师也只是在讲解原理后,象征性地让学生实验探究一下;有的教师为了让实验教学更加顺利,会为学生演示实验过程,然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完成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只会一味地模仿实验操作步骤,无法真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不仅导致学生的课堂地位得不到体现,还失去了物理实验的真正意义。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以上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如果能利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初中物理教学,将生活体验与实践融入教学中,必将对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与提升综合能力产生很大的帮助。下面笔者就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实际体会。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突破抽象概念教学

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何其之多,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来说,在接触和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中,物理是满足其好奇心的最好课程之一。可以说,初中生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知,具备了大量的与物理现象、实验相关的常识,但还未能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和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将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抽象的规律和概念情境化、生活化。通过教师合理科学的设计,在教学中创设必要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物理概念知识并最终应用于实际生活,也就形成了“由生活始,至生活终”的闭环。

例如,在“比热容”的教学中,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以往笔者定义比热容就是物质的吸热本领,吸热本领强说明比热容大,吸热本领弱说明比热容小。但是对于具体的问题“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如果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哪一个升温得更高?”,学生搞不清楚,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笔者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以男女同学的饭量进行类比。教学中,笔者将“比热容”类比为“人的饭量”,比热容小相当于女同学的饭量,比热容大相当于男同学的饭量。现在给他们同样多的粮食,请问谁吃的天数多?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女同学吃的天数多,因为女同学饭量小。同样的道理,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比热容小的物质,温度升高得多。

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提高了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探究物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了“物理中有生活,生活中有物理”,这对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联系生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新知

宋代著名词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的就是学习知识不能仅依赖于书本,要想获得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到生活中去探索和实践,而物理学习更应如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让学生体会物理与自然、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首创意识。

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学生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存在困难,比如在分析人走路时,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哪?学生受已有知识经验影响,认为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所以坚定地认为人向前走路时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向后的。出现这种判断的原因是学生对物体相对运动方向没有真正理解。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会摩擦力的方向。受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限制,笔者让靠近走道的学生站起来走一走,其他学生观察,并且让走路的学生说一说走路的过程中后脚是如何用力的,学生很容易回答出:脚要向后蹬地。为了使现象更加明显,笔者又请了另一位学生,让他穿上溜冰鞋在地面上行走。其他学生可以直观看到,穿溜冰鞋的同学在走路时,脚一直向后打滑,无法前进。通过实践体验与现象观察,学生恍然大悟:人在走路时,脚相对地面是向后运动的,所以脚受到的摩擦力是向前的。从而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因此,教学中仅靠教师讲解是不够的,应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获得知识,只有这样,学生的印象才会更加深刻。同样,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也是一门学问。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流于形式,像“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这类提问,除了会让学生机械应付,是达不到教学效果的,长期如此,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应当从实际出发,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真正激发他们思考。例如,在“压强”的教学中,笔者首先提出一些生活化问题:生活中用到的图钉,为什么钉尖很尖锐,钉帽却很宽?家里用的菜刀为什么磨一磨,用起来就很省力?书包的背带为什么要做成宽的,而不是做成细的?这些生活化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都能回答出:越细或者越尖,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越宽,力的作用效果越不明显。此时,教师可以顺利引出压强概念,即压力的作用效果就是压强大小。

由此可见,实践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让学生经历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感受物理知识就在身边。教师明确的提问能使学生的回答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加得心应手,不再觉得学习物理是非常枯燥无聊的事。

(三)落实“教、学、做合一”,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思想。陶行知说,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包含三个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的产生。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行动指的就是“实验”与“观察”;思想即“猜测、思考与分析”;新价值即“科学结论”。实验探究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做”为主,教师的“教”为辅,在指导学生实验与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过程进行探究和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结论。

比如在探究“影响电阻的因素”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参照以下教学步骤进行实验探究教学。

(1)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大胆提问,积极动脑思考,避免有些学生毫无根据地胡乱猜测。

(2)在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包括实验方法、目的、步骤等。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过程难度较大,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适当引导。比如教师提问:如何判断电阻的大小?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电路中串联一个电流表,如果电流表示数大,则电阻小,反之,则表明电阻大;也可以在电路中串联一个小灯泡,通过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判断电阻大小。通过此类问答方式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画出电路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补充和完善电路设计中的不足。

(3)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由于探究过程中要研究的量比较多,教师可采取组间合作的形式,将学生分为9组。其中1~3组探究“长度对电阻的影响”;4~6 组探究“横截面积对电阻的影响”;7~9组探究“材料对电阻的影响”。

(4)教师适当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小组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同种材料,长度越长、横截面积越小时,其阻值越大。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总结”得出实验结论,不仅能够激发学习欲望,还能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与学科素养,极大地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四、感悟和体会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精辟地概括了知识获得以及教书育人的原则,也就是实践得真知。生活教育理论要想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然离不开长期、科学的实践,在实践中优化,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不断融入学生的生活,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

猜你喜欢

比热容陶行知物理
高考物理模拟试题(五)
高考物理模拟试题(六)
留言板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陶行知夜归
深度思维:物质的比热容概念教学例析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解读比热容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