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幼儿科学教育的有效策略
2022-11-22施伟烨
文 施伟烨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幼儿不同阶段,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期望。一个有核心素养的幼儿,应当是热爱学习、文明礼貌,并且拥有健全人格、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幼儿。幼儿对任何事物充满了热情和好奇心。教师需要以人为中心,把工笔细描的重点放在幼儿的主体性上,注重幼儿的未来综合发展,付出更多的精力培养幼儿核心素养。
一、强化意识,增强幼儿科学兴趣
有些地区过分强调“一园一特色”,造成课程内容不均衡,领域残缺,未能从“育人”的目标框架考虑幼儿的全面发展。东拼西凑地实施所谓“园本课程”,无法体现科学性,缺乏逻辑,更无法谈及课程结构的均衡与全面,造成课程内容的选择、设计与幼儿园总体的课程目标内涵对应不紧密。教师希望在科学领域的教育过程当中,能够用一己之力,影响身边人,转变他们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看法。同时,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他人看到这份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的价值。
如果没有教育情怀,那么教育对教师来说只是一份工作,不是一份事业。教师是核心素养实施的主体,应具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意识,有真正做好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意愿。教师要帮助幼儿完善和充实认知结构,帮助他们不断累积经验。例如,在生活中,很多幼儿对“糖为什么会在水中融化”“油为什么浮在水上”充满疑惑,教师只有合理利用幼儿的学习兴趣,设置探究环节,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材料让幼儿实验,引导幼儿一边操作一边讲述实验结果,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这样幼儿可以不断获得感性经验,了解到科学就在他们身边。
二、有效观察,提升幼儿探究能力
幼儿年龄较小,对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幼儿持久性不强,对于科学探究的耐久性较弱。这时,教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及时提供有效的指导。教师可以提供材料和语言方面的帮助,推动游戏的顺利进行。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观察是教师必须掌握和熟练运用的本领,是设计一切教学行为的开端和依据。尤其在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的观察力极为重要。
科学课程应该指向幼儿全面整体的发展,落实阶段性目标,教师要做到横向上全面、纵向上有序;内容要与目标保持一致,确保幼儿阶段核心素养的萌芽。科学教育目标的实施离不开生活,教师要帮助幼儿在生活中认识社会,处理关系,体验情感,学会劳动,解决问题。课程应指向幼儿自主创新发展,要加强横向领域与纵向年龄段之间的衔接与配合,编织成一张指向儿童健康、全面、和谐、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网络。幼儿对于贴合生活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经验,教师可以采取贴近生活的材料,引导幼儿学习平衡等科学知识,如雨伞、跷跷板、不倒翁等;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材料,如木棒、盒子、衣架、天平等,幼儿不断地摆弄、玩耍、调整,能够发现一些平衡的秘密,了解平衡的科学原理。
幼儿往往通过直接接触事物来感知科学,教师要做好材料准备和活动组织工作,引导幼儿自己探索。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铅笔、头发、旧衣服等基础材料,帮助幼儿了解“摩擦起电”这一科学现象,让幼儿在惊奇、疑问的发生过程中,时刻保持求知欲,为幼儿的科学探究和抽象学习打下基础。可见,核心素养的培育就蕴含在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