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曾虔杂剧《青溪笑》及姚觐阊考述

2022-11-22

黄梅戏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桐城杂剧诗稿

□ 张 庆

近年来,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推出多部地方戏曲专著,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推出多部桐城派研究论文集,安庆的地域文化研究可谓有声有色。徜徉这声色之中,我关注到了一朵小花,这朵小花就是安庆师范大学王春霞的硕士论文《左潢及其戏曲研究》。作者在阮大铖、龙渠翁、石庞、龙燮、袁祖光等安庆明清戏曲创作方阵之外,聚焦清代乾嘉时期的桐城戏曲家左潢,探析其兼具传奇转型的杂剧作品,揭示了左潢的戏曲创作与桐城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散发出别样的芬芳。

2021 年10 月30 日,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桐城派与中国古代文章学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达敏先生作《论桐城派的多元思想格局》主题演讲,其中相涉桐城文化的戏曲研究。循着达敏先生的展望,我又发现了两朵小花。一朵是南京师范大学徐红玲硕士的《蓉鸥漫叟身份及交游考》,一朵是安徽大学王方好、宗世龙硕士的《清代戏曲家张曾虔及其杂剧集〈青溪笑〉考述》。

两朵小花,聚焦的都是和左潢同期的桐城老乡张曾虔。张曾虔,字吕环,号蠡秋,其父张若需、祖父张廷璐,曾祖便是大名鼎鼎的张英。据道光《桐城续修县志》艺文传,张曾虔著有《岘舫杂缀》三十二卷、《蠡秋馆诗钞》四卷、《秋妍馆词》十二卷,惜都散佚不传。孔夫子旧书网曾有张曾虔辑录的《讲筵四世诗钞》上架,算是硕果仅存。

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均藏嘉庆年间木刻本《青溪笑》,系上下两册的杂剧集,作者为蓉鸥漫叟。《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收录《续青溪笑》剧本,作者亦为蓉鸥漫叟。而邓长风《桐城戏曲家张曾虔(蠡秋)家世生平考略》,则通过赵怀玉《题张蠡秋青溪三笑传奇》发现了《青溪三笑》,并考证其作者就是张曾虔(蠡秋)。这些研究成果,《中国曲学大辞典》主编齐森华教授关注了,庄一拂先生在《古典戏曲荐目汇考》中也曾关注过,学界便有了蓉鸥漫叟就是张曾虔的推测。

徐红玲硕士也进入了关注行列,并作了张曾虔和戏曲家陈邦栋、吴煊,桐城刘大櫆、姚鼐、杨英昶、刘敦元,及赵怀玉、孙星衍、冯云鹏、王肇奎等名流的交游考,通过刘敦元《悦云山房文集》中《张蠡秋丈青溪笑传奇序》一文,直指蓉鸥漫叟就是张曾虔,《蓉鸥漫叟身份及交游考》这朵小花由此绽放。

王方好、宗世龙两位硕士,也关注到了刘敦元《悦云山房文集》中《张蠡秋丈青溪笑传奇序》一文,再援引中国人民大学郑志良教授的新发现,即王肇奎《小容膝楼诗钞》中《题张蠡秋〈青溪笑〉传奇》七绝二首。两位硕士双证齐发,明确指出《青溪笑》的作者就是张曾虔(蠡秋),蓉鸥漫叟就是张曾虔(蠡秋)的别号。继而将《青溪笑》收录的16 种杂剧一一罗列,探析《青溪笑》的版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有意思的是,两位年轻的硕士在文中,用了一个古老的“齣”字。“齣”的基本释义是由里及外,而本义是指传奇中的一个段落,同杂剧中的“折”字相近。而现在的“出”字,是指戏曲中的一个独立的段落或剧目。由“齣”代“出”,如鼓敲锣打,浓郁的古朴之风扑面而至。两位硕士的论文,定义张曾虔的《青溪笑》《续青溪笑》《青溪三笑》,是清代中期安庆文人曲家的代表之作。“张曾虔深受桐城派亲炙,其曲作中大多受到桐城地区文风影响”的结语,让《清代戏曲家张曾虔及其杂剧集〈青溪笑〉考述》这朵小花,开得分外灿烂。

两朵小花的绽放与灿烂,得益于刘敦元的《悦云山房文集》。王达敏研究员曾撰《徐世昌与桐城派》一文,指出徐世昌与桐城血脉相连,其外祖即刘敦元。光绪二十八年(1902)徐世昌为外祖编刻《悦云山房诗存》六卷、《风泉馆词存》一卷;民国五年(1916),编刻《悦云山房骈体文存》四卷;民国八年(1919)从桐城姚氏访得外祖全稿,又编成《悦云山房集》,含《诗存》八卷、《文存》四卷、《词存》四卷、《附存》一卷。不同时期的刊刻,既体现了徐世昌对外祖刘敦元的孺慕,亦成了桐城文化的宝贵遗产。

在这份遗产中,徐红玲硕士通过《悦云山房诗存》,发现刘敦元与张曾虔的唱和达二十一首,并提及散佚的《联珠记》《梦琼圆》《金带园》《渡花缘》四种传奇;王方好、宗世龙两位硕士则捕捉到了一位“渔禅漫叟”,虽然“渔禅漫叟”和《青溪笑》息息相关,且不影响蓉鸥漫叟就是张曾虔的认定,但两位硕士并未对“渔禅漫叟”验明正身。

我藏《慎轩诗稿》稿本,作者是桐城姚棻的簉室顾仪,其序言的落款为“嘉庆己卯(1819)仲冬月渔禅漫叟张曾虔拜撰”,从序言内容看,是受“卿门”之托所作。无独有偶,我又藏《卿门诗稿》木刻本,序款为“道光癸未(1823)三月渔禅漫叟张曾虔撰,时年七十有九”。如此,渔禅漫叟和蓉鸥漫叟一样,铁定就是张曾虔。如果王方好、宗世龙两位硕士著文之前阅到,一定不会语焉不详了。

那么“卿门”是何许人呢?据《续修桐城县志》人物志:

姚觐阊字五祺,号卿门。棻子,县学生。少颖悟,工诗文。援例补授兵部武库司郎中,在部以明敏称。丁母忧,回籍遂不复仕。居乡谦谨纯厚,勇于为善。嘉庆十九年、道光三年,叠遇水旱灾,皆捐资济乏。岁小欠,必平其谷价以粜之。父棻,尝置试资田以赡养寒俊,岁久人数渐多。觐阊承先志,经画尽善,取用无缺。生平爱书籍,披阅未尝释手。卒年五十八,里中士大夫咸惜之。著有《卿门诗稿》《爱春轩诗草》。

原来,卿门就是姚觐阊,封疆大吏姚棻的公子、桐城派四祖之一姚鼐的侄儿。展读《卿门诗稿》《爱春轩诗草》,除序言之外,有“题张蠡秋先生西山选胜图”四首,“题张渔禅先生秋妍馆诗集三十六韵”二首、“题渔禅先生纪梦诗后”、“书室夜读诵声琅琅可听蠡秋先生奖之以诗次韵奉答兼朂儿辈”等十八首,《以梅藤如意杖赠蠡秋先生》中:“先生矫矫如游龙,鹤发垂耳双颧红。七十过头健腰脚,登高那用扶青筇。南舟北马行踪遍,林峦到眼供谈宴”,姚觐阊笔下的张曾虔,分明是一位潇洒的侠客、一位可爱的老顽童;《西斋纳凉戏作长歌尽用十五咸韵》中:“蠡秋先生风貌古,双拖棕履披焦衫。炙毂纷纶吐珠玉,溪山风月工雕劖”,这里的张曾虔,既像是仙风道骨的高人,又像是谈笑风生的儒者。

《卿门诗稿》和《悦云山房诗存》,也留下了姚觐阊、刘敦元(字笠生)之间的唱和,如“赠刘笠生”“题刘笠生纪游诗草”“渔禅先生招同张守亭九丈吴岳青刘笠生西畴纳凉和韵”“题姚卿门觐阊盆梅图”等。原来,张曾虔、刘敦元、姚觐阊都是声气相同的乡友。

除了桐城的圈子,姚觐阊与宁波的邱学敏、仪征的阮梅叔、扬州的陈穆堂均有唱和。和戏曲相关的朋友,有甘泉的谢堃、茸城的沈观成。关于谢堃,北京师范大学郭英德教授的《明清传奇史》、华南师范大学左鹏军教授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均有述及。

郭英德教授曾撰《抄本〈一合相〉传奇作者考》,推论《一合相》作者为乾嘉时期的沈少云,别署石丐、菜泾居士。可惜的是,其名未详、籍贯亦失考。而姚觐阊《爱春轩诗草》卷首,有“冲和淡雅无艰深险涩之习,功深养粹具见家学渊源,少云弟沈观成”的诗评,卷中另有《携沈少云邹石泉登翠微阁》《暮春和沈少云韵》《寄怀沈少云》三首。此评此诗中的沈观成,补了“少云”的未详之名;另见《云渥堂印谱》,其序有款:嘉庆六年岁次辛酉春仲二十六日,茸城愚弟沈观成拜书于秣陵之客舍,并钤“沈生行二”“少云”白文印各一方。茸城即今天的松江一带,堪补“少云”籍贯之阙。一补详名、再补籍贯之阙,郭英德教授一定会欣欣然。

写到这里,姚觐阊的《爱春轩诗草》再度出场,一首《题双珠阁传奇》,揭开张曾虔未刊杂剧《双珠阁》的面纱;接踵而至的,是姚觐阊《卿门诗稿》里的剧评。在《青溪笑百齣题后》一诗中,姚觐阊娓娓道来:笑是人间不老方,金樽檀板艳词场。拈来一管生花笔,细写青溪九曲香……

这位姚觐阊,和张曾虔、沈少云们,或招饮或唱和、或作评或为序,和桐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青溪笑》《续青溪笑》《青溪三笑》的发现,到《联珠记》《梦琼圆》《金带园》《渡花缘》的挖掘,从《爱春轩诗草》对《双珠阁》单齣的点评,到《卿门诗稿》对《青溪笑》百齣的综述,剧评人和剧作人情投意合、声气相同,成为安庆戏剧的一道独好风景。

从发端于东汉的《孔雀东南飞》,到汉唐以来一直流行的《踏歌》;从明清的桐城歌、花鼓、灯戏、高腔、吹腔、拨子、安庆二簧,到京剧、徽剧、黄梅戏;从文人名家阮大铖、龙渠翁、石庞、龙燮、袁祖光、左潢、张曾虔、姚觐阊们的纷纷参与,到程演生的《皖优谱》、刘豁公的《戏剧月刊》;从今天的《黄梅戏艺术》杂志,到不断盛开的朵朵小花,源远流长、不绝如缕。在这片丰沃的土地上,传统剧目代有传承,新兴剧种不断催生。

这,远远不是一场大水可以冲来的。

猜你喜欢

桐城杂剧诗稿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学的保护与开发
校园诗稿
校园诗稿
安徽桐城六尺巷
以《度柳翠》杂剧为例看《红楼梦》与元人度脱剧的关系
校园诗稿
清代杂剧的研究
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对同名小说创作的独特贡献
谈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权意识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