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基于马克思的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视角

2022-11-22崔欣玉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理论

崔欣玉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1],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2]。在我们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伟大征程中,爱国主义所迸发出的强劲生机和历史伟力,生动地诠释了马克思的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著名论断。作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依托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这一科学判断探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有效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路径。

一、理论先导: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三个现实问题

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是马克思在其1843年的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著名论断。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9-10马克思这段论述指出了理论与物质力量的关系、理论为什么要转化为物质力量以及理论如何转化为物质力量这3个现实问题。理解这3个问题既是我们把握马克思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关键,也是我们引导青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报国之行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与物质力量的关系

理论与物质力量的关系,涉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人类的理论成果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3]153,人类实践也从来都不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3]153。在马克思看来,“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3]161,“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3]151-152。这就是说,理论与物质力量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正是依托于人的生产生活实践,理论才得以产生并逐渐发展,也正是在这些实践中,理论的魅力和价值才得以施展;另一方面,正是在理论的有效指导下,具体的实践活动才不会是盲目的,才会向着既定的方向前进。由此可见,理论与物质力量(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相互促进又相互转化。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产生和发展从未脱离过中华文化的滋养、中华民族的境遇以及中华儿女的实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正是爱国精神和爱国行为的相互作用,我们才能战胜困难、走向辉煌,也正是这种相互作用,爱国主义精神才能代代传承、不曾中断。

(二)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必要性

关于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必要性,马克思在论述德国政治情势时曾指出:“如果说德国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积极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那么从另一方面看,它分担了这一发展的痛苦,而没有分享这一发展的欢乐和局部的满足。”[3]11这意味着,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理论并不能直接代替现实,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也不能代替现实的繁荣与进步。理论如果不能参与并转化为驱动社会进步和人类繁荣的实践力量,那么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就难以彰显,理论的真理性也就难以得到检验。关于思维的真理性这一问题,马克思指出:“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3]134可见,理论只有经过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之后,其科学性、真理性、实效性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其力量才能得到更好地释放。对于爱国主义精神而言,若仅仅停留在思维和情感领域,其社会凝聚力、情感号召力、组织动员力不可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并转化成现实力量。

(三)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方法

关于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方法,马克思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掌握群众。理论在掌握群众之后,就会变成物质力量。毛泽东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4]人民群众是理论实现其价值的重要物质承担者,是能将思想和理论见之于实践的关键力量。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批判的武器”转化为“武器的批判”的过程。因此,在推动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过程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践行群众路线,立足群众实际,着眼群众需求,让理论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实践中迸发生机与力量。理论在掌握和说服群众的过程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那就是理论必须具有彻底性,这是理论为群众所认可、被群众所接受的基本前提。这一彻底性,一方面表现为理论本身要有科学性、合理性,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那些错误、虚假的理论如果转变成现实的物质力量,是会给革命事业带来损害的;另一方面,这一彻底性还表现为理论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唯有这样,理论才能更好地获得群众的认同和理解,并在转化成物质力量时迸发强大力量。

二、现实依据:多重因素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彻底的革命只能是彻底需要的革命。”[3]11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爱国主义教育的顺利开展,促使我们有必要对这些环境力量进行科学研判,进而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扫除障碍、创造良好环境。

(一)全球化语境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发起挑战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也正处于全新的历史方位,“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5]。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爱国主义虽然逐渐走进和平发展、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化语境,但与以往的时代环境相比,爱国主义教育也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当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世界信息化所开启的地球村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社交、购物、出行带来众多便利的同时,“国际化”“全球化”语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爱国主义教育发起了挑战。同时,西方舆情、反华势力、别有用心的个人和组织也逐渐对青年进行有针对性的误导,对转型期中国社会出现的现象和问题随意剪裁拼接,进行夸大化、歪曲化的渲染报道,并将其上升至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诋毁、对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否定、对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抨击。他们大肆鼓吹西方政治制度中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蓄意引发青年对历史、民族、国家、文化的质疑。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干扰了爱国主义作为精神力量所发挥的作用,阻碍了青年对国家制度认同感的养成,模糊了青年对中国梦的理解,影响了青年对主流价值的选择取向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

(二)时代环境为爱国主义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3]11。这意味着,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除了要具备理论符合现实需要这一条件之外,还应具备另一个条件——现实要提供或营造使理论发挥力量的环境。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我国通过各种方式为爱国主义的弘扬和传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一,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强化青年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把爱国主义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将爱国主义从情感、信念转化为行动、实践,引导青年在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的同时,积极投身到维护祖国与民族利益的行动之中。第二,出台一系列准则和法律,规范青年爱国行为。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201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正式施行;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这一系列准则和法律在全社会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和实施打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三)在继承创新中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习近平指出:“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6]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陷入了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从此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命运,真正走向独立自主。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5]的背景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纠正极“左”路线,拨乱反正以后,着眼于人民的殷切期盼,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也正是从此开始,中国从积贫积弱逐渐富起来了。如今,中国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中国梦的期待成为新的奋斗方向。在这些目标的指引下,广大人民的奋斗实践让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声音在世界各个角落被了解、被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表明了对爱国主义的接续传承是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展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之间的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关系。正是这份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心中的爱国传统,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沃土,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转化成更蓬勃的力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主体力量:掌握青年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

理论只有彻底,才能掌握群众;而理论的彻底性则在于能够抓住事物的根本。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中,抓住根本就是抓住青年本身。“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6]孙中山曾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习近平指出“爱国是第一位的”[7]。青年作为“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8],“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9],更应坚守这一本分与职责,做传承爱国主义的先锋。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引导青年坚守爱国本分,督促青年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将爱国主义领向更长远的未来,融入更艰巨的使命。

(一)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青年与爱国主义的关系,是被历史和现实不断证明的。爱国主义是青年的精神追求,青年是爱国主义的物质承担者。爱国主义激励青年成长、汇聚青年力量,青年使爱国主义得以传承弘扬,转化成现实力量。“100年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6]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革命战争年代流血牺牲、生死考验的环境。如今的青年,正处在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0]15的时代。这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也是广大青年放飞青春、建功立业的大好阶段。

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期,我们就越不能放松对青年爱国之心、报国之行的培养和引导。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西方势力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日趋激烈。在当下的青年所面临的人生际遇、时代挑战、历史使命比以往更加复杂、更加多变、更加艰巨的时候,我们更要积极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进入青年的头脑、心灵,参与青年政治信仰、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的铸造和培育。

(二)新时代青年要遵循爱国新要求

不同的时代条件对爱国主义的要求有所不同,不同的时代使命也会催生出不同的爱国方式。毛泽东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11]只有当时代环境和爱国方式相匹配、相协调时,爱国主义才能更好地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来说,爱国的基本遵循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

第一,青年要在爱国时坚定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回望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这条艰难道路,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付出了最大的牺牲,做出了最大的贡献”[12]。中国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引领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站稳的,中国的每一次胜利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发展中取得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的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13]当前,由于全球化浪潮中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和渗透,加之缺乏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某些负面现象和问题的合理认知,部分青年割裂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在对待和评判社会现象时,片面分析、消极应对,过分放大负面因素,把问题的产生归结于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因此,在开展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青年在情感、思想与行为中牢固树立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使青年能够“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10]15。

第二,青年要在实现自我时积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民族与国家行稳致远的基础。对青年而言,实现个人理想离不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人民团结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否则,个人发展蓝图设想得再完美,也会因为内外部环境的混乱而导致失败。因此,引导青年做新时代的爱国者,就要鼓励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要坚决反对,对一切宣扬“台独”“港独”“藏独”“疆独”等分裂祖国的思想与图谋要坚决抵制,对不法分子开展的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要坚决防范。

第三,青年要在感受传统的魅力中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爱国主义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之中。对青年而言,实现对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一方面在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将历史当作最好的教科书,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更好地“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14]351,以历史的思维“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14]351,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历史的中国、当下的中国、未来的中国之间的延续性和传承性形成清晰认知;另一方面,青年还应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为爱国主义的养成提供了肥沃土壤,而爱国主义在新时代的表现也为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青年要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14]313,进而培育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素养、文化品格。

四、方法创新:构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多维路径

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是助力青年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关键。习近平指出:“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2]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勇于迎接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契机、新挑战,积极探索新手段、新方法,在课堂讲授、网络宣传、实践引领等具体路径上下功夫,发掘、创造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爱国主义的精神感染力、实践引领力,从而不断提升青年践行爱国主义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

(一)课堂主渠道: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其铸魂育人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掌握青年的关键载体,是青年系统学习爱国主义思想重要内容的主渠道,更是引导青年将爱国之心、强国之志融入青春梦想与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提升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使青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更好地认识世界,化解思想困惑,并真切感受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品德涵养、理论提升的效果,加深对爱国主义的认知与认同,强化对爱国主义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实践模式,将青年之所想、青年之所讲、青年之所急与爱国主义巧妙结合,不断“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支持和鼓励多种形式开发微课、微视频等教育资源和在线课程”[13],开发彰显爱国主义精神的课堂小品、诗歌、歌曲等,整理、编写英雄模范的传记和著作,吸引青年注意力、激发青年爱国共鸣,从而不断增强爱国主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扩大爱国主义的辐射范围。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对上述两个方面发力之外,还要继续坚持并深化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通过透彻的理论解说、明确的政治引领,主动回击全球化语境下对爱国主义的质疑,使爱国主义散发更大的魅力。

(二)网络主阵地:奏响网络爱国主旋律,主动占领网络新平台

网络是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博弈的新战场、新阵地,对于这样的宣传思想阵地,正确的意识形态不去占领,错误的意识形态就会去占领。因此,作为肩负立德树人重要使命的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务必树立阵地意识,用实际行动为主流意识形态、正确价值观念发挥影响力创造更广阔的舞台。

第一,主动进驻青年普遍使用的网络平台。高校要主动、迅速地在青年广泛扎根的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借助校园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拓展育人空间;依托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直播等形式推送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吸引青年注意力,提升青年对高校网络平台的使用黏性。

第二,运用算法推荐分发信息的模式,为青年构建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网络信息传递的过程绝非单纯的文字输送过程,而是包含着意识形态、情绪、思考方式、表达习惯的复杂传播过程。当前,“算法分发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信息传播范式,从‘人找信息’转向‘信息找人’”[15]。高校要善于运用这一信息分发方式,加强爱国主义内容的算法推荐,提升此类信息传播的抵达率和准确率,从而为青年营造厚植爱国情怀、陶铸崇高品质的良好网络信息环境。

第三,培养网络“意见领袖”。高校要注重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善于运用网言网语的青年“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的广泛影响以及他们同广大青年之间的密切关联,实现网络阵地对青年爱国情怀养成和爱国行为践行的有效引领。

第四,坚守“把关人”职责。众所周知,互联网在推动正能量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加快并扩大了各种错误观点、思想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鉴于此,高校网络平台应坚决做好网络信息“把关人”,使正能量的信息更多、更快、更好地传抵青年。

(三)实践大舞台:用好榜样力量,提升感动向行动的转化率

“榜样的价值在于其精神,榜样教育实质上是榜样精神的影响和传播。”[16]通过对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涌现的时代英雄人物、时代楷模进行宣传,将榜样背后的爱国、敬业、奋斗、奉献、乐观等精神特质进行深度挖掘、有效宣传,触动青年心灵,引发青年共鸣。关于用好榜样力量,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第一,榜样要来自真实生活、贴近青年实际。榜样与青年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不仅有利于消除青年与榜样之间的距离感,而且有利于激发青年的认同和效仿。第二,榜样宣传要遵循适度原则。对于榜样的解读、挖掘、宣传并非越多越好、越频繁越好,过度的信息传递会使本来就已经处于海量信息中的青年增加倦怠感和疏离感。因此,讲好榜样故事要避免以量取胜,要对那些客观真实的先进典型进行适度宣传,为青年思考留白、为青年践行留下空间。第三,榜样教育要落实到具体活动。对榜样的宣传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口号和形式上,而是应及时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广大青年在行动中体悟榜样,进而“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7]。

五、结语

马克思的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观点是我们开展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理论指导,为我们探求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指明了方向。作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要善于从理论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并将其转化为开展工作的具体路径,进而从容应对新的时代挑战,不断引导广大青年将真诚的爱国之心、强国之志融入具体的报国之行,成长为能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