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左联”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

2022-11-22□沈

现代交际 2022年5期
关键词:左联社团组织中国化

□沈 红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0)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至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渐次展开,由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各种社团组织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左翼作家联盟就是其中的一个。

一、“左联”基本概况及主要特征

1.“左联”的成立与发展状况

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西方文化渐次传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期“师夷长技以制夷”。当时先进的改良派资产阶级和革命派资产阶级先后开展了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但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文化并没有改变旧中国的面貌。随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自1917年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至中国。最早是传教士以及在日本、欧洲留学的进步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资产阶级革命家等先进分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西方的社会思潮进行介绍和传播,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改造世界的价值缺乏认识,也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经由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作为一种学术思潮在中国先进分子中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结合起来,才使这种“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焕发生机,逐步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各类学术团体、群众性的文化艺术团体等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先进的知识分子、学生纷纷建立各种学术性的社团,有的叫学会,有的叫“团”,有的叫“社”,多以研究某一思想、探讨某一类问题为目的,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民生问题等。如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邓中夏发起的社会主义研究会,李大钊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1930年创建于上海的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社联),1930年成立的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都是这样的组织。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包含“左联”在内的这些社团组织,通过社团的各种组织与活动,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动了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并逐步成为革命的指导理论。“左联”就是这类群众性文化组织之一,也是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及中国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组织团体。

2.“左联”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作用。1929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六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宣传工作决议案》中就提出“党应当参加或帮助建立各种公共的学校、书店、通信社”。1930年3月2日,在世界无产阶级左翼文化运动大背景下,在苏联无产阶级文化运动的直接影响下,在世界无产阶级左翼文化的影响下,以先进的知识青年为主体的左翼作家联盟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之下成立,并成为不同于其他文化组织的一个特殊的群众文化组织。

“左联”作为群众性的文化组织兼具政治特征和文化实践特征。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左联”被赋予了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的双重身份,具有不同于其他群众性文化组织的特征,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政治的左联”和以文化实践为主体的“文化的左联”。[1]“左联”成为传播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和组织青年反抗现实政权的重要组织之一。[2]正是因为具备了不同于其他文化社团组织的特征,才使“左联”这种群众性的文化组织在20世纪30年代的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左联”作家群体的创作活动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及意识形态扩大为社会共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主导地位的形成。因此,“左联”作为群众性文化组织,其不仅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左联”作为群众性文化组织,兼具思想传播与理论实践的多元功能特征。“左联”组织成员大都由进步的青年学生和先进的知识分子组成,这些成员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如翻译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左联”作为群众性的社团组织有其特殊性,它的成员都有共同的专业技能——创作。“左联”的成员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后,首先实现了自身思想的革命,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与方法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创作,深入广阔的生活实践中,相继开展了各种思想论争和各种理论的实践。“左联”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取得巨大成果的典范。因此,“左联”作为群众性的文化组织,实现了思想传播和理论实践多元功能的统整,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二、“左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早期传播中的贡献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并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次性获得的理论认识。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方法,其在传播过程中更多是作为一种辩证和历史的思想方法,用以解释分析现实的社会,看待现实的革命,参与革命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是一种思想与行动的辩证运动过程。纵观当时社会中的各种社团组织,“左联”依托其群众性组织特点对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出版、翻译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开展思想传播

“左联”作为群众性文艺组织,聚集了很多进步青年。这些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合多种传播载体,开展了有效的马克思主义传播。1929年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决议案》之后,一年间先后出版了《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马克思论文学》等多部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从思想理论宣传角度看,“左联”成员利用自身知识储备,翻译出版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促进了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2.借助群众性文化组织的特点,开展思想论争

1930年“左联”成立之初,“左联”行动纲领中确定了这样的工作方针,“帮助新作家之文学的训练及提拔工农作家”并成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漫画研究会”。“左联”工作的重点直接指向“中国文艺大众化”的问题,展开了“中国向何处去?”“文艺大众化”等多次思想论争。1932年“左联”的刊物《大众文艺》出版了“新兴文学专号”,发起了“中国文艺大众化”的论争。经过论争,进一步明确了“左联”在推动无产阶级文艺大众化中的具体任务:“创作革命的大众文艺如壁报文学、报告文学、演义及小调唱本等等,促成无产阶级出身的作家诞生,扩大无产阶级文学在大众中的影响。”经过论争,“左联”更加明确了“文艺大众化”的行动方针:“组织工农兵读书班、说报团,以及训练工农通信员,帮助他们进行日常文字宣传鼓动。”[3]“左联”的成员们发起思想论争并利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文字和教育,依托期刊作为阵地,在论争过程中通过思想辩论,批驳了错误思想,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在论争后达成统一思想共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境遇之下逐步被民众接受。思想论争是意识形态建设中重要的手段,“左联”组织开展的思想论争促进了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形成。“左联” 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是简单的原著翻译推广传播,而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现实社会结合、与中国的革命现实结合,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大众化。

3.利用专业特长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

1932年“左联”成立之初提出了这样的理论纲领,“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左联”的作家们用文艺写实的方式再现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进而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分析社会矛盾,创作了大量作品,如:鲁迅创作了“匕首、投枪式”杂文《南腔北调集》《而已集》等,揭露了20世纪30年代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殷夫翻译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深刻地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压榨;作家茅盾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成功创作了小说《子夜》,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旧上海为背景,刻画了中国社会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成功塑造了吴孙甫、赵伯韬等文学形象,以民族资本家吴孙甫为中心人物对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以及中国的社会性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探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看,鲁迅的杂文、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矛盾的小说《子夜》等文艺作品,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实践成果。可以说,“左联”成员用文化实践的方式,将期刊、演说会、辩论会、文学研究会、社会科学研究会等作为阵地,利用小说、戏剧、报告文学、诗歌等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作为政治诉求的传播载体,有效地开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实践,在青年和民众中迅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左联”进步作家的作品中包含着强烈的意识形态话语,成为中国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重要途径与载体,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话语空间。

作为群众性组织,“左联”的突出作用不仅在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更在于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今天看来,“左联”这样的群众性文化组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并且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4]。因此,兼具思想传播和文化实践多元功能的群众文化组织——“左联”,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左联”经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青年学生是党和国家的未来。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自发地形成多种性质的社会团体,从认知的角度学习、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从实践的角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社会问题,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以及社会思潮带来的困惑。某种意义上讲,这些青年知识知识分子自发成立的社团组织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这些群众性社团的学术活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也推动了青年在社会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因此,20世纪30年代以“左联”为代表的群众性社会组织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些社团组织的形成与发展经验,为今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及青年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中国处于新的历史方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新时代思想政治领域中的重要任务。江泽民在李大钊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谈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拥有“比较深厚的理论修养和比较宽广的视野,密切联系群众,懂得中国的国情和具体实际,自觉根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2007年,团中央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习近平多次提出“青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各种社会思想都会去影响青年、争夺青年”。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除了借助主流课堂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拓宽多种媒介途径等方法外,具有自我教育作用的青年社团组织也是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的重要阵地。

1.加强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社团组织的指导与引领作用

青年文化社团组织大都是青年在校园学习生活中自我组织并形成的,不是按照正式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的团队组织。它没有完整、严密的组织形态,其成员的权利、义务、责任分工也不是很明确。一般来说,青年文化社团根据其功能和作用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娱乐型社团,包含文艺与体育社团;二是学术与服务型社团。青年学生组织的学术与服务型社团大都与所学的专业紧密相关,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因此学术与服务型社团通常发挥着所学文化知识的研讨与理论提升,以及带有专业性质的实践服务相结合的作用。这种社团兼具学术与社会服务功能,青年学生立足于社团自由的学术性活动提升所学知识的理论深度,深度理解知识的内涵与学术体系,进而利用所学的知识、智力、技能优势开展专业实践,服务社会,提升知识的实践与创新发展。因此,带有专业性质的学术与服务型社团组织是当今大学生自我成长、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有近60%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加的社团数近2个。学生社团涉及的领域由专业知识领域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如学生为应对职业发展的需要成立的“职业能力训练协会”;组织成员也由校内扩展到校外,跨校社团相继产生,如“电竞联盟”“IT俱乐部”;由实体社团扩展到网络社团,如“模拟联合国”。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聚集了专业领域内的优秀青年,充分地显现出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学生发展需求的多元化,以及学生成长环境的多元化。

青年社团的多元化特点决定了大学生青年社团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指导,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与工作方法指导大学生青年社团,并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用于青年社会组织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中,更好地指导大学生青年社团组织的发展。20世纪初“左联”的发展经验在当今大学生青年社团的发展中尤其可以借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引领是“左联”能够迅速成长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与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重要保障。

青年社团的性质也决定了大学生青年社团必须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指导社会实践和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中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各种青年大学生社团都兼具专业理论与实践功能。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实践服务功能,就必须真正懂得实践的真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观的科学指导下,充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内的社会现实,将专业理论知识、实践与社会服务的功能提升到新的境界,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促进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5]

2.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新境界

在学术与服务型社团中有一些红色社团,如北京理工大学共产主义学习实践会、北大青年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会、北京交通大学的知行特色理论学习研究会等。青年学生社团的活动有一些仍然停留在实践考察层面,停留在认知层面的感知、体验学习阶段,停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实践感知层面,缺乏对中国社会思想、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国社会思潮的辨析的深层参与;没有像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左联”这样的群众性社团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方法,参与社会生活问题的解决。而彼时,“左联”利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和辩证的思想方法,在各个历史时期创作不同的作品,从“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到《子夜》这样的长篇巨作,既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又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同时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境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由实践主体凭借实践工具作用于实践客体的活动,是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进行的能动改进客观物质世界的社会历史活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新性发展,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境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根据时代变化与发展,不断深化、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强调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强调“知行统一”,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充分结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实践问题的解决。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除了通过显性课堂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外,还应通过多种多样的隐性课堂,如学生社团、青年社团、学术社团等,结合生活实践、思想现实,解决现实中的思想困惑,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在实践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像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左联”一样,有众多的实践作品、实践成果,实现在“做”中学马克思主义、在“生活”中学马克思主义、在“用”中学马克思主义,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新境界。

3.依托专业社团,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提升专业成长

20世纪30年代,“左联”在党的领导下,从译介马克思主义理论到开展社会思想领域的论争,再到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结合文学的专业形式,有效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观点,创作出一批进步的革命文学,提升了自身的专业境界,创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话语体系。“左联”利用文学专业特长,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主流价值体系中主导地位的形成。

青年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所长,应将这些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发展。专业课程的“思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融合,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伟大的认识工具”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中,提升专业成长。在专业知识与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中,应利用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提升专业知识学习的新境界。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创办了多种青年学生社团,为专业课程的思政化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了平台依托。这种带有专业与服务性质的青年大学生社团,扩展了课堂专业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开拓了自主知识理论学习的新方式,通过朋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有效结合,有效拓展了知识理论的学习路径。这种带有专业性质的青年大学生社团大都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出发,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有利于大学的专业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的专业实践,也有利于大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的有机结合,为用专业知识与技能服务新时代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中,依托专业社团,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提升专业成长,尤为重要。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历史发展中的新发展阶段,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路径多种多样。20世纪30年代“左联”的组织与建设经验对今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社团组织的有效领导和指导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的核心,依托青年社团组织提升实践新境界,依托青年社团组织提升专业的成长,两者相辅相成,成为依托社团组织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实现路径。

猜你喜欢

左联社团组织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丁玲与《北斗》
民办高校基于项目管理理论下的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创新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协同创新模式初探
中国共产党以怎样一种领导方式推动了左联的成立
“左联”在中共意识形态建构中的作用
姚辛:穷尽一生为“左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