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饲料应急供应链协同管理机制研究

2022-11-22杨永光李文旭毛丽霞

中国饲料 2022年14期
关键词:常态供应链协同

杨永光,李文旭,毛丽霞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饲料是畜牧业与养殖业的基础,对保障居民肉、蛋、奶等食品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饲料作为一种特殊“食品”,具有品种多、“客户”类型多、分布广、物流运距长、运量大、流通复杂、品控难度大等特点;从消费对象看,有家禽、家畜、鱼类等多种类型;从消费区域看,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养殖散户多,分布广;从流通渠道看,包含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仓储、包装、运输及配送等诸多环节;从产品特征看,有散装、货捆、袋装等多种类型;从品控技术看,饲料产品易变质、保质期较短,储存要求较高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的频发,以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我国饲料产业的应急供应链对于保障居民肉、蛋、奶等食品供应的重要性得到广泛关注。应急供应链管理并不是独立于常态供应链的新体系,是在常态供应链管理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是常态供应链的应急状态,具有管理范围大、组织难度大、响应速度快等特点,需要供应链各环节高度协同,因此,饲料产品应急供应链协同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饲料应急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涵义和特点

饲料应急供应链协同管理是指当发生大规模突发事件时,对饲料产品生产、物流、经销等各个环节资源进行高度集成管理与调配,将饲料产品从生产地、供应地快速运送到受灾地,并进行及时分拨,以保障畜禽等活体动物生命安全,减少养殖户损失的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龚卫锋,2014)。

在应急状态下,为保障饲料及时供应,需要供应链各节点协同配合,因此,为应对大规模突发事件,饲料企业需要在常态供应链管理基础上建设应急供应链协同管理机制,以提升物流效率,减少经济损失,保障食品供应。

与常态供应链不同,饲料应急供应链协同管理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需求不确定,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规模不确定,特别是饲料终端“客户”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较差,短时间内会对饲料物流造成巨大障碍;二是参与主体多,既包括饲料生产企业、物流企业、批发商、经销商、养殖场、农户,也包括政府部门、合作社、社会应急组织等部门,协调组织相比常态供应链难度明显加大,需要快速建立紧密合作型伙伴关系;三是品控难度大,饲料供应要做好品质协同控制,从产品检验、包装、仓储、运输、加工直到分拨配送,需要工厂、批发商、代理商、经销商、农户、养殖场等各个企业联合进行品质控制,提升肉、蛋、奶等食材供应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四是流通成本高,在应急状态下,为保障养殖动物生命,减少养殖户损失,需要大规模调动社会资源,与常态供应注重成本不同,饲料应急供应链往往不会过多考虑成本因素;五是响应速度快,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应急供应链需要快速对受灾情况做出反应,进而拉动整条供应链快速组织货源以保障及时供给饲养企业,同时,还要准确掌握饲料物资需求,根据需求做出动态调整,从而减少过高库存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2 饲料应急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重要意义

2.1 提升应急物流效率 当前,我国养殖业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当发生大规模突发性事件时,饲料供应会出现巨大障碍。借助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参与应急,加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协同运作,能促进供应链上下游的联系,将供应链由松散型快速向紧密合作型转化,同时,有效提升对饲料需求的响应速度,扩大饲料产品调拨规模,加快饲料产品调拨速度,以保障养殖户与养殖场的及时供应。

2.2 降低应急社会成本 通常应急状态的社会成本比较高,但如果突发事件频繁发生,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因此,对常态供应链进行优化设计,转型升级应急供应链对应对高频突发事件,减少社会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应急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对饲料产品流通体系进行统一调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资源要素,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同时,企业间加强协调沟通能降低常态供应链的交易成本、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通过精准调拨降低应急物流成本。

2.3 提升风险控制水平 在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下,企业分工较为明确,各节点企业从事专长领域可以减少企业固定投资,从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在应急协同模式下,常态供应链快速“激活”,过渡为应急供应链,企业的风险预警与响应能力能明显提升,通过上下游紧密协作,能大规模调拨物资,快速解决养殖户饲料需求难题,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通过应急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有利于增强养殖企业与流通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系统化的风险防控机制。

2.4 促进常态供应链管理 应急供应链协同管理并非独立的管理体系,是以常态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新型管理模式。通过建设应急供应链协同管理机制有利于提升常态供应链节点的协作能力,增强节点企业的信任与合作水平,促进饲料供应链节点企业盈利。另外,应急供应链协同管理需要引入新技术、新标准,依托创新技术推动企业内部供应链优化升级,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供应链管理机制,以协同管理机制提升供应链竞争力,创造更大价值。

3 饲料应急供应链协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物流设施网络不完善 当前,我国养殖企业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缺乏饲料应急储备基地、专业化物流园区与物流中心,饲料物流仓储设备普遍落后,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程度偏低,快速处理能力不足,在遭遇突发事件时,大批量饲料物流仓储与中转分拨会遭遇明显障碍。因此,应急物流网络不完善、物流技术落后直接影响饲料应急保供。

3.2 协同管理认识不足 饲料产业供应链是从原料采购、加工、成品包装直到运输、配送的复杂系统,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肉、蛋、奶等食品占比增长,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专业化分工日趋明显,企业合作程度日益密切,对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协同运作要求愈来愈高。但现阶段,我国饲料产业上下游企业的经营模式依然比较落后,普遍对供应链管理认知不足,供应链管理理念还未全面普及,常态化经营中协作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应急状态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效率。

3.3 协同管理能力较低 养殖业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对饲料产品的需求波动性比较大,因此,对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力要求比较高。现阶段,我国饲料企业在市场需求预测、供应商管理库存、库存控制与优化、仓储调节供需等先进管理模式方面普遍不足,加之饲料产品干线运输量大,末端分拨量小、频次高、分布不均衡等因素,影响了饲料企业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效果。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各节点企业仅关注与本企业相关的上下游合作企业,从供应链高度进行运作的企业比较少,在遭遇大规模突发事件时,会出现应急储备不足或紧急大规模调运困难等诸多问题,造成大量隐性的经济损失。

3.4 信息化建设滞后 信息化是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应急状态下,供应链协同运作对信息技术的要求更高,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饲料需求地点、需求规模,进而组织物资调运。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长期以来,饲料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不深入,物联网、传感器、在线监测、路径优化、信息化管理等技术还未大范围普及,依托信息平台进行高效沟通协作以及饲料产品溯源体系建设依然不足。饲料企业亟须加快建设饲料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体系,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对饲料供应链资源进行重组优化配置,以提升应急状态下的供应链协同运作水平。

3.5 协同组织化程度偏低 我国饲料产品供需分布不均衡,干线运输规模大,流通环节多,销售层级多、“客户”分散,对协调组织要求比较高。当前,我国饲料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组织程度整体偏低,供应链系统性规划不足,企业间的流程衔接与协作性较差,还没有从供应链高度进行整合优化。在应急状态下,常态供应链无法迅速转化为应急供应链运作,应急饲料物资难以在短时间内运抵目的地,影响养殖企业的应急供应。

3.6 流通过程品控难度大 饲料产品的质量会影响肉、蛋、奶等食品质量,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对饲料品质进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养殖企业普遍采用大批量采购模式,饲料仓储量较大,但饲料需求又存在季节与时间的波动性,因此,增大了饲料的品控难度。当前,我国很多饲料仓储企业仓储设施比较落后,很多饲料包装不规范、不标准,品质控制不严格,这也增加了饲料变质风险和库存损耗。

4 饲料应急供应链协同管理机制

4.1 应急组织协同 首先,建立组织横向协同机制,饲料经营企业要加强与商务、交通、农业等政府部门的协同,强化政府部门在应急协调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围绕政府部门在应急状态下的核心功能,建设应急组织机构与协同方案,提升饲料应急保供协调组织能力,构建饲料应急集中采购与应急快速调拨协同管理体系(梁娟娟,2021)。

其次,建立组织纵向协同机制,在常态经营中强化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调动饲料生产与流通企业、饲料行业协会等各类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应急保供积极性,明确权责分工,鼓励合作企业参与到饲料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中,增强成员的业务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提升供应链应急能力。

4.2 业务管理协同 饲料供应链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企业自身与供应链的密切关系,树立协同管理理念,做好供应链业务角色定位,围绕核心企业从供应链整体进行规划设计。各环节企业要从参与常态供应链协同管理入手,加强业务流程协同与管理规范协同,推动供应链业务合作,提高供应链协同运作效率。依托常态供应链协同管理基础,增强养殖企业饲料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扩大常态供应链协同管理范围,构建应急状态下供应链业务管理与运作协同机制。

4.3 设施装备协同 首先,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合理规划布局规模化饲料物流园区与物流分拨中心,依托常态供应链体系建设“常急结合”饲料仓储配送体系,加快饲料仓储机械化与自动化改造,提升饲料安全库存与应急储备能力。引进物流云仓管理技术,整合利用闲置仓储资源,完善饲料应急储配功能,增强饲料仓储应急供给能力。

其次,建设饲料物流标准化体系,推广饲料标准化包装、标准化货架与“带托运输”,建设车辆信息共享平台,发展饲料共同运输、共同配送,做好常态运营过程的车辆信息储备,提高车辆应急共用水平,以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物流技术推动上下游协同运作。

4.4 信息共享协同 加快推进饲料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饲料应急保障信息平台,整合饲料仓储、运输等流通资源,推动应急状态下饲料储备与物流信息的共享共用,提高应急状态下的信息传递效率。引进饲料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对饲料流通供应的数据资源分析利用,建立饲料供需风险预警机制,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优化饲料仓储与运输管理(李晓娜,2019)。发挥统计数据对饲料经营的指导作用,借助信息资源,建设饲料应急储备数据库,推动饲料产供销协同运作,促进饲料企业协同决策。鼓励养殖企业对饲料需求信息进行集中利用,做到应急状态下供需快速对接,提升应急供应链信息化管理水平(廖建国,2021)。

4.5 物流运作协同 准确掌握饲料供应与需求资源分布,完善饲料物流基础网络,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协同,依托常态供应网络建设应急供应网络。重视应急采购与储备,整合饲料加工企业、物流中心,应急储备基地,提升饲料的应急储备与配送分拨能力,建设常急结合的饲料采购机制,降低过高库存产生的经营成本。饲料物流企业要引入供应链管理模式,加强物流业务主体协同、经营业务协同、线上线下协同,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建立完善的饲料供应链协同运作机制,以常急结合为原则,推动应急饲料储备与供应链协同运作。

4.6 品控动态协同 加强政府与社会协同监管,对饲料原料与加工过程进行品质监测,从源头保障饲料品质。运用传感器、物联网等监测设备建立饲料仓储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确保饲料产品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下储藏,做好抽样检查,减少因仓储造成的变质损失,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养殖环节。建立饲料供应链上下游品质协同控制机制,重视饲料运输车辆环境监测,防止运输过程中因高温、雨淋等原因造成霉变,建立完善的饲料产品溯源体系,加强饲料物流的全程监控,以常态化品控机制保障应急状态下的饲料供应质量,保障饲料质量安全,进而保障肉、蛋、奶等食品安全(曾梦玲,2021)。

猜你喜欢

常态供应链协同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