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小众佳作
——浅析奥涅格单簧管作品《小奏鸣曲》
2022-11-22万英俊
万英俊
一、奥涅格与“六人团”
20世纪20年代,巴黎正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中恢复过来,并再次成为欧洲艺术的中心,年轻的艺术家们可以尽情地宣扬他们的新艺术观念。法国记者亨利·克莱在一篇文章中将当时法国最活跃的奥涅格、米约、普朗克、奥里克、杜列和泰费尔这6位青年音乐家称之为“六人团(les six)”并与当时俄国的五人团做了对比,这是六人团在历史上的首次亮相。这六位年轻的作曲家聚集在一起,互相切磋艺术,偶尔也搞一点集体创作。他们的目标是反浪漫主义与印象主义。两三年后,六人团成员便很少在一起活动了,但其共同对西方“新古典主义”音乐的贡献却在西方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阿尔蒂尔·奥涅格是出生在法国的瑞士作曲家,他的音乐教育背景比较多元化,先后在苏黎世音乐学院和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同时,也深受瓦格纳、施特劳斯等德奥系音乐家的影响。与“六人团”的其他成员有所不同的是,他不忌讳像浪漫派那样写标题音乐,不忌讳运用印象派的和声,他的音乐更加具有德奥音乐的风格特点,也在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同时也能看到早期爵士乐的影子。
奥涅格是一位高产的作曲家,创作了大约200部作品,体裁涉及十分广泛,1920年,早期的奥涅格创作出宗教歌剧《大卫王》使其迅速成名,歌剧内容都是由圣咏所组成。1923年更是创作了他最负盛名的交响乐作品《太平洋231》。他创作的高峰期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27年他为亚贝·甘斯的史诗《拿破仑》创作了配乐,同时这段时间他完成了五首芭蕾舞曲与三首声乐戏剧的创作。其中清唱剧《圣女贞德在火刑柱上》是他最佳的作品之一。他除了独自写作之外,也与伊贝尔合作创作了一部轻歌剧《小鹰》。他一生共创作了五部交响曲,成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交响曲之一。
这首单簧管与钢琴的《小奏鸣曲》创作于1921-22年,题献给沃纳·莱因哈特,1923年由路易斯·卡胡扎克首演。鲁阿特·勒洛勒和他的公司在1925年出版了这部作品。它的三个乐章分别是中板、缓慢而持续的、活泼而有节奏的。每一个乐章都标记有奥涅格完成它们的日期。第一乐章于1922年7月完成,第二乐章于1921年10月完成,第三乐章于1921年11月完成。这部作品较短小,演奏时间总共只有约6分钟。
二、结构分析
第一乐章是共70小节。三段式结构,第一段第1-29小节,由3个乐句组成,第一个乐句1-8小节,第二个乐句9-15小节,第三乐句16-29小节,为第一乐句的动机再现。第二段第30-43小节,为对比部,这部分与之前乐段不同的是采用了一个三声部复调的形式写作,同时具有明显的主题节奏特征。钢琴在第30小节中从左手开始,钢琴右手和单簧管分别在第32小节和36小节中以卡农的形式进入,此时音乐织体由三部分组成,在第39-41小节达到高潮,在第42-43节中,以主题片段的回归结束。第三部分44-70小节,为再现部,从第44小节开始以第一乐段相同的主题进行陈述。然而,这个乐段并不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而是对主题材料进行了增强,变为了4乐句结构,同时在钢琴声部也突出了主题。整个第一乐章是构建在两个对称的四音列c、d、e、f和f#、g#、a#、b上。
第二乐章共33小节,两段式结构,第一乐段1-14小节,第二乐段15-33小节。单簧管和钢琴部分的节奏运动都不如第一乐章活跃。第一乐段一开始单簧管的采用无调性旋律通过两个八度的范围向上扩展。钢琴的织体也使用无调性写法,通过碎片化的音符进行。在前六小节中使用了所有十二个半音。第二乐段采用与第一乐段相同的主题材料高八度进行,主要的风格也与第一乐段相似,因此两个乐段在力度和旋律进行上并没有形成很强的对比,而是通过横向的旋律流动来进行乐句的陈述。
第三乐章共37小节,是三个乐章中节奏最活泼的。三段式结构,第一乐段1-10小节,陈述段,以D大调为主调。第二乐段11-19小节为对比段,单簧管调性为c#,而钢琴则从d转调到f#再转调至db。第三乐段20-37为再现段,单簧管和钢琴都是D大调。第一乐段中钢琴以切分音的节奏型进入,单簧管以弱起的十六分音符延续到第二小节。这一乐段中单簧管旋律上出现了许多向上的滑音,加上钢琴的切分节奏型形成了一种早期爵士乐的风格特征。第二乐段对比段采用了与第一乐段类似的风格,最明显的地方就是第14-16小节钢琴部分采用了与第一乐段中单簧管相同的节奏型,对比材料主要在单簧管声部中呈现,该部分采用了大切分音节奏型来创造其独有的特征。在乐段结束时,同样的材料在第17-19小节中再次出现。第三乐段再现段从第20开始,这一乐段并没有采用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在一些方面与陈述段有明显的不同。首先,钢琴在织体中使用了重复分解和弦的音型;其次,在第27-32小节处单簧管和钢琴交换了主题材料的写法;最后,整个再现部被扩大到几乎是陈述段长度的两倍,长度为18小节。
从表面上看,霍内格的奏鸣曲似乎是一部使用简单的素材创作的简单的作品,在结构方面也仅使用了简单的二段式和三段式。然而,经过更仔细的观察,这部作品在材料的展示和处理方面是相当复杂的。钢琴部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伴奏,更多的是作为主题的陈述,从而引出单簧管部分的主题。第一和第三乐章的节奏很活泼。第一乐章由跨小节的三个十六个音符的动机产生有节奏的运动。另一方面,第三乐章的节奏的律动来自钢琴中活泼的弱奏和单簧管古怪的节奏,使整个旋律产生源源不断地向前推动感。第二乐章的本质更多地来自乐器的音色,而不是节奏。在这方面,第二乐章与其他两个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演奏诠释
这首小奏鸣曲在节奏上有较强的律动感,这在第一和第三乐章中最为明显。单簧管和钢琴这两种乐器都必须保持高精度的配合,才能达到完满的效果。
有一点必须要注意的是。这首作品要求演奏者需要有成熟的音乐判断力来调整乐器之间微妙的平衡。例如,在作品的部分乐段中,两个声部都有相似的力度记号,但当钢琴织体变厚或声部旋律交换时,力度上就需要进行动态的调整。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乐章的节奏,在开始时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节奏指示,让演奏者在节奏上有一定的自由,因此每个乐章的初始节奏都很重要,直接影响着整首作品的风格。
第一乐章起始处标记了速度为Modere(即中板),但从结构上来看这一乐章具有较为强烈地律动,如果演奏的速度太慢,会产生很拖沓的感觉。开头的动机由三个十六分音符后面跟着一个较长的音符组成,这个动机是两种乐器都有的,且呈交替状陈述,从演奏逻辑上来看,较长的音符应该得到强调。有了这一层动机上的律动,第一乐章第一乐段才会更加的流畅和连贯。第二乐段风格转换,在乐段起始处也标记了marcato(加强),在演奏中需要注意力度的对比,尤其是标注了重音记号的地方,同时跳音和连音的切换也是这个乐段的特点,演奏时要把跳音和连音的风格展现出来。同时在两个乐器之间的配合上要求精确地控制节拍,单簧管主题的进入不是在钢琴正拍的拍点上,而且钢琴这部分是快速连续的三十二分音符,稍有错误就容易错过入口造成错位。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节奏上做了扩大化,在演奏中要注意长线条乐句的处理,留好换气口,在换气是也要注意幅度不应太大,以免破坏乐句之间的流畅感。这一乐段钢琴部分由于采用了复调的手法,并加入了单簧管的主题旋律动机,在形态上与单簧管呈现了一个角色互换,因此在演奏时钢琴声部应该突出,单簧管声部则保持克制,以达到与第一乐段呼应的效果。
第二乐章的速度标记为Lent et soutenu(缓慢而持续的),采用了大量的长线条乐句来对音乐进行陈述,对单簧管演奏者而言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部分,需要在演奏中做出动态的变化来区分这些乐句。例如,在第一乐句中,力度标记为mf(中强),但在第4-5小节中,需要做一个轻微的渐弱,才能在第6小节中做出一个略强的力度,引出第7小节的渐弱。整个第二乐段几乎没有技术性的难点,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用太慢的速度来演奏,容易造成乐句音符之间的分离感,影响整个乐段的流动性。
第三乐章的速度为快速而由节奏(Vif et rythmique)的,由钢琴声部起始,由于在演奏法上使用了大量的跳音,因此钢琴声部在速度的处理上尤为重要,太快了会导致切分音的颗粒感不明显,影响单簧管声部的进入,太慢了则会破坏整个乐章活泼的形象。同时钢琴声部切分音的弹奏需要力求精准,这样在单簧管声部连续的切分节奏出来时才不会造成混淆错误。这一乐章钢琴和单簧管两种乐器之间的音响平衡也是需要演奏者特别注意的地方,例如,从第2小节开始单簧管旋律出来的时候应该略强一点,钢琴作为伴奏织体在下方提供支撑以突出单簧管的旋律性,而到了第28-31小节,旋律部调换之后,钢琴作为主奏旋律部声音则应该加强,单簧管则作为伴奏部隐伏在旋律中。另外,单簧管声部的滑音也是这个乐章的亮点之一,尤其是最后3小节的连续滑音,需要演奏者多加练习以确保滑音的稳定性。
结 语
这部《小奏鸣曲》虽然简短,但也有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带连音线音符时值和第一乐章中复杂的三声部复调主题。此外,第三乐章的主题在节奏上也是一个难点所在,需要有较高的演奏水平去驾驭它。这部作品虽然没有同时期“六人团”中另外两位作曲家米约和普朗克的单簧管奏鸣曲有知名度,它仍然不失为二十世纪法国乐派器乐作品的佳作之一。奥涅格的音乐中带着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他认为音乐的内涵以及音乐反映出的思想内涵是十分重要的,而从浪漫主义后期开始音乐的本质便逐渐地不复存在,因此,以“六人团”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音乐家们提出了“回到浪漫主义之前”的口号。奥涅格作为法国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价值也随着时间逐渐为大众所认知,奥涅格丰富的音乐遗产更值得被后人细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