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常用作曲技法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
——以《拜厄钢琴基本教程》为例
2022-11-22吕耀芳
吕耀芳
一、音乐主题中“重复”手法的运用
重复:“重复”这一手法在大多数的音乐作品中几乎无处不在,但创作过程中也要讲究其所处的位置,要将其运用恰当。
重复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严格重复,另一种为变化(自由)重复。严格重复在运用上说一般“言不过三”,超过这个次数则显得冗长繁杂了。而变化重复则运用较多,一般出现于呈示乐段的前两乐句,作为主题乐思的初次呈示,变化重复可以使其在重复之余增添一些新意。这种手法的运用不论是哪一类型,起到的作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对乐思的巩固,用来引起重视,加深听众印象。
这里通过两首小曲来详细分析:
(一)《拜厄No.78》呈示段:第1-8小节,由a、a1两乐句组成,每句4小节,方整型乐段。
a乐句为1-4小节,共4小节,可分为2+2的两部分。第1-2小节为这首小曲的主题乐思。乐句旋律部分从主音“D”开始,做连续上行发展,直至“A”一音,随后又反向进行回至“F”一音。右手旋律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旋律以“大山形”进行为主,旋律轻快悠扬。第3小节从属音“A”开始做连续下行发展,第4小节是第3小节下方二度的模进。
左手部分分为两个声部,最低音以二分音符为主做主持续进行,第3-4小节使用属主进行,使调性更加明确。中间声部第一、三拍位使用八分休止符,随后采用连续的八分音符进行,均选用和弦音,与低声部形成填充。在第4小节收拢于主调的主和弦。
a1乐句为5-8小节,共4小节,可分为2+2的两部分。a1乐句是a乐句的变化重复,前两小节原样重复,使得主题乐思更加深刻。第7小节在最后一拍使用八分音符,第8小节结束于长音“D”。左手部分依旧以a乐句的织体结构为主,第8小节选用主和弦,结束这一乐段。
这首小曲是大众耳熟能详的钢琴小曲,之所以能流传至久,一方面从它的旋律分析,简单的四小节主题乐思,起伏不大、发展平稳,第二乐句再次变化重复,巩固了全曲的基本调性,同时也加深了听众的印象。简短一首小曲,通过“重复”手法的合理运用,使其流传至今。
(二)《拜厄No.91》呈示段:第1-8小节,由a、a1两乐句组成,每句4小节,为方整乐段。
a乐句为1-4小节,共4小节,可分为2+2的两部分。乐句开始前两小节为主题乐思,由主音“A”开始,采用音阶式上行发展至属音“E”,随后反向进行回至主音,十六分音符与四分音符联合使用,形成“大山形”旋律进行;乐曲以小快板的速度开始,结合音阶式的发展使得旋律连贯通顺、一气呵成。随后一个上行五度跳进,又至属音,这一小节采用属和弦的构成音进行发展,仍然以级进为主。第4小节运用主和弦构成音作相似进行,最后收拢于主和弦。
左手部分为两声部进行,最低音为主音持续进行,为旋律声部的发展作支撑铺垫。中间声部前半拍采用休止符,随后使用八分音符进行,两声部间形成填充,音符选择上以和弦的三音、五音为主。在第3小节采用属和弦进行,使左手声部增添了一些色彩性。
a1乐句为5-8小节,共4小节,可分为2+2的两部分。这一乐句采用“同头换尾”的手法,在a乐句的基础上进行变化重复。前两小节原样重复,进一步加深了听众对主题的印象。第7-8小节加入了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使得旋律发展更加紧密,在保留a乐句后两小节的基本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加花变化,最后一拍由前八后十六节奏型取代四分音符,使得这一乐段与下一乐段的过渡更加连续、自然。
左手部分在织体结构、和声选择上与前一乐句基本一致,仅在第8小节使用了双音进行,四分音符与休止符联合使用,为旋律声部的发展留白,同时在这一小节收拢于主调主和弦。
这两首小曲均选用变化重复作为呈示段的发展手法进行,在日常所见的其他作品中,其实变化重复较严格重复要使用更多,因为变化重复会在重复之余给听众带来新鲜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旋律的可听性。
二、特殊的“重复”
(一)模进:这种手法也是“重复”的一种,重点体现在一定音程关系内发生的音高变化,例如上下几度音程关系的转变。但这种手法较于“重复”相比,有其独特的魅力,它的作用是为了音乐的展开做铺垫,既有稳定的因素,但通过“模进”的手法使得其和声进行发生变化,为旋律发展增添了新的色彩。
这里通过两首小曲来详细分析:
1、拜厄No.77呈示段:第1-8小节,由a、a1两乐句组成,每句4小节,为方整乐段。
a乐句为1-4小节,共4小节,可分为2+2的两部分。这一乐句以中强的力度进入,右手旋律部分以前两小节作为主题乐思进行发展,第1小节围绕主音“C”做上下辅助音、经过音展开,第2小节发展至属音“G”。第3小节是对第1小节的上方二度模进,随后第4小节开放于主调C大调的属和弦。
而左手伴奏部分第1小节采用分解和弦,第2小节则以不断上行的八分音符进行为主,两小节为一个和弦进行;后两小节采用同样的织体结构,在和声上则使用了属和弦进行,进一步明确了调性。左手旋律线以上行为主,从不同音发展,直到发展至属音“G”。
a1乐句为5-8小节,共4小节,可分为2+2的两部分。这一乐句是在a乐句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发展而成。右手旋律部分第5小节严格重复了第1小节的音乐内容,但在速度上进行变化,速度逐渐加快。随后两小节在保留前一乐句的基本织体上,在音乐素材上进行变化发展。第4小节结尾使用了四分音符,使这一乐段在主音“C”结束。
左手部分第5小节严格重复第1小节,第6小节使用长音“F”进行,突出了右手旋律发展,在第7小节左右手调换,左手从属音开始不断向下发展,最后在第8小节收束于主音“C”。
2、《拜厄No.88》呈示段:第1-8小节,由a、a1两乐句组成,每句4小节,为方整乐段。
a乐句为1-4小节,共4小节,可分为2+2的两部分。乐句一开始采用了两个小附点节奏型,使得旋律发展具有动力感。旋律以上行为主,随后两拍下行,进行较为平稳,以三度进行为主。第2小节开始音选用前一小节的结束音,“鱼咬尾”的写作手法使得旋律发展更加连贯,一气呵成。同时这一小节是前一小节的下方三度模进。第3小节仍以“鱼咬尾”的形式进行,但节奏型的选用上与之前相反,后三拍在连续上行的基础上选用小附点,旋律反向进行,使得情绪不断推高,直至本乐句的最高音“G”,随后回落至属音“D”。
左手部分分为两个声部进行,最低音为二分音符的主持续音进行;中间声部第一、三拍位采用八分休止符,随后选用八分音符连续进行,采用和弦音发展,环绕式音型。在第4小节收拢于主调主和弦。
这两首小曲作为基本钢琴练习曲来说,在保持基本织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针对某一方面进行对应练习做得十分到位。钢琴右手部分对于模进手法的运用很是恰当,同时也让练习者对模进的概念及其在钢琴上的位置变化有一定了解,基本是针对系列指法的系统训练。同时“模进”的运用使得练习曲不那么枯燥,一定程度上的音响色彩变化使其增添了更多可听性。
“模进”手法的运用也更多体现在大型乐曲的音乐发展中,如插部型中部的动荡变换,可通过使用这种手法来实现对调性的转换发展,为乐曲进行提供更多的冲突对比。
(二)再现:这一类的手法在歌曲创作、器乐作品中主要使用,作为音乐作品中的一对矛盾在经过呈示、对比后逐渐趋向统一的手法被主要运用。同时它与呈示段之间也有联系与区别。
它的本质上也属于一种特殊的重复,这种特殊一方面体现在它对出现时间的限制,或是对出现位置的规制不同;另一方面则要求其展示“完整的主题”,这是相较于之前的“重复”所不同的。之前的重复更多体现其随意性、零碎性,而“再现”则针对这两种特性做出了相反的规定。
再现同样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严格(静止)再现,另一种是变化(动力)再现。两种类型的手法均体现出作品对于主题的回归,甚至达到另一层面的升华。
这里通过两首小曲来详细分析:
1、《拜厄No.91》再现段:第17-24小节,由a、a2两乐句组成,每句4小节,方整乐段。
a乐句为17-20小节,共4小节,可分为2+2的两部分。这一乐句为A乐段中a乐句的原样重复,在经过B乐段的对比后,在渐慢的速度中回归,弱的力度进入使得旋律在回归中更显柔和。
a2乐句为21-24小节,共4小节,可分为2+2的两部分。前两小节原样重复,第23小节开始变化发展,从“#G”一音开始,运用强的力度,采用上行级进,其中加入“#F”一音,最后发展至主音“A”收束全曲。
左手部分前两小节原样重复,最后两小节采用“D7-T”的结构,第24小节使用十六分音符、四分音符,与右手声部形成“上疏下密”的结构,使得这一乐段在回归中得到变化发展,在强的力度、高音区的映衬下,在高潮中收束全曲。
2、《拜厄No.96》再现段:第25-40小节,由a、a1两个乐句组成,每乐句各8小节,为方整乐段。这一乐段是对呈示段的严格再现,在经历了B乐段的对比过后,将主题再一次完整呈现,其中的力度、速度也同样未发生改变,给听众一种完整的回归感,使音乐完整收束。
这里的两首小曲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方式的“再现”,《拜厄No.91》采用了变化再现的手法,最后两小节的变化发展,旋律不断推高,使音乐在高音处结束,使得旋律在回归的同时,得到了乐思上的升华。旋律结束而久久未散去,给听众留有回味之感。
而《拜厄No.96》则选用了严格再现的手法,在旋律再现时未采用任何形式的变化,就连力度、速度也与呈示段一致,这样的再现使得旋律在经过对比段的冲突后回归平静,一切与第一次并无二致。给人一种一切终归于始的感觉。
三、音乐主题发展的其他手法
(一)对比:这类手法通常用于乐曲发展的中间段落,在主题乐思初次陈述后,发生变化对比,使得旋律发展此起彼伏,动力感增强。
对比同样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派生对比,另一种则为并置对比。派生对比亦可称为同置对比,一般采用原主题材料进行发展变化,如模进,变化后虽与呈示段形成对比,但主题上仍为“单主题”音乐。而另一种类型的并置对比,则会产生“双主题”,这类型的音乐往往在规模上相较前种会更大,对比冲突也会更加剧烈。这里通过前面讲解过的小曲来详细分析:
《拜厄No.91》对比段:第9-16小节,由b、b1两乐句组成,每句4小节,为方整乐段。
b乐句为9-12小节,共4小节,可分为2+2的两部分。这一乐句首先从旋律发展上说是a乐句上方的三度模进,前两小节采用模进手法进行,后两小节为变化发展,十六分音型连续使用,音区始终位于高音区。其次这一乐段一进入便进行了转调,发展至主调的关系大调C大调,色彩上由原先的柔和发展至明朗。
左手部分织体结构依旧采用A乐段的织体进行,最低声部以主音进行为主,最后两小节采用“D7-T”的结构,进一步稳定了这一乐句的调性。
b1乐句为13-16小节,共4小节,可分为2+2的两部分。这一乐句仍然采用了“同头换尾”的手法,作为b乐句的变化重复进行发展。前两小节原样重复,第15小节从第二拍的“F”开始,采用音阶式上行,配合逐渐加快的速度,推进发展至全曲最高音“C”,随后采用下行六度大跳发展至“E”一音,配合渐慢的速度,接续作连续音阶式下行逐渐回至主调a小调。
左手部分前两小节织体结构与前部分相似,后两小节织体发生改变,保留一个声部进行,和声发展上采用“D7-T”结构。第16小节旋律上行发展,与右手旋律部分相反,音响效果更加饱满。
这一乐段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转调,旋律由一开始便进入了主调的平行大调,色彩、调性上产生对比。在和声进行上,前两小节以主和弦为主,后两小节均采用“D7-T”的结构,使这一乐段的调性得到巩固。
(二)变奏:这种手法可近似于“变化重复”,但规模上又与变化重复有很大不同。针对某一主题,围绕其进行变化重复,变化的程度较大,且具有规模上的限制,变化通常由简至繁。在分类上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严格变奏,即保留主题乐思的骨干音;另一种则为自由变奏,不保留主题骨干音,甚至变得面目全非。在方法上可通过改变调性、节奏、速度等手法进行发展。这类型的手法可见于各种变奏曲中,例如: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在此不加赘述。
以上为笔者对于常见作曲技法在钢琴小曲中的运用之拙见,不足之处还望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