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背景下综合类高校竞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11-22张靖茹姜丽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教融合体教体育器材

张靖茹 姜丽

(烟台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烟台 264010)

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正式提出“体教结合”模式,目的是培养优秀竞技人才,提高我国整体体育水平。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与此相关的多项文件,“体教结合”这种培养模式被广泛实施。随着“体教结合”的不断开展,这项政策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种模式已不再适合当今国家发展的需要。2020 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提出了“体教融合”的概念,旨在将体育回归教育。目前,我国正处在“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转变的过渡期。于是,该文针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为高校竞技人才培养提供基础资料。

1 “体教融合”模式的由来

1.1 “体教融合”的前身——“体教结合”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便出现了“体教结合”的雏形。20世纪60年代,“体教结合”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联合提出“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训练、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1]。

在“体教结合”发展的几十年里,可谓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它见证了我国在奥运会上从零金牌的被动局面,突破到金牌榜第一的过程,使得我国的竞技体育不断发展壮大。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体教结合”这一模式对我国体育发展的现状已不再适用,它无法解决我国体育与教育现存的问题与矛盾。这就需要在此基础上,对这项政策加以改进,以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1.2 “体教融合”的提出

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又何来“体教结合”与“体教融合”这种说法呢?由于我国特定时期的需要,将竞技体育从教育的大系统中剥离出来,从而形成了我国特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历史使命也基本完成,需要进行变革,那就是让体育回归教育[2]。“体教结合”是我国20 世纪特定的历史需要,如今它已不再适合我国当下大环境的发展,需要将体育重新回归到教育系统中,这就需要体育与教育关系的过渡,于是出现了“体教融合”这一政策。

近年来,“体教融合”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它的正式提出,在我国体育界与教育界掀起了一波热浪。2020 年4 月27 日,习近平主席在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提出,要深化“体教融合”[3]。同年8 月31 日,体育总局与教育部正式指出,要加快体育高等院校建设,丰富完善体育教育体系建设;教育部门要完善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相关政策;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4]。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曾表示,语文要布置作业,将来体育课也必须布置作业,现在要把文化课的作业减下来,但是体育课作业必须加上去,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掌握运动技能[5]。这使得原本不重视体育的各中小学终于能够正视体育。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表示,体教融合,不光是把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的资源简单相加,主要是一种理念变革。这种理念要达到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目的,使体育在育人方面的综合功能和价值得到更大的释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5]。因此,“体教融合”是指体育和教育在目的、功能和价值方面的充分融合,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发展。“体教融合”的提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终将在不断发展的今天与明天发光发热。

1.3 “体教结合”与“体教融合”的区别

“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是以“体”为主,以“教”为辅,以提高竞技人才的竞技能力为主要目的,从而不断提高我国的竞技水平。而“体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是把“体”和“教”协同起来,把体育与教育融合在一起,在保证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与素养,让他们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新型竞技人才。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拓宽了他们退役后的就业渠道,还能丰富他们自身的文化知识,大大降低了他们与非竞技人才在文化知识上的差距,使他们将来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2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现状

2.1 “体教结合”使高校竞技体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高校的“体教结合”是培养我国高水平运动队伍建设的重要模式,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我国体育繁荣的必经之路[6]。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陆续出台了多项有关体育方面的政策,如《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2001—2010 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体教结合”成为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的重要通道,如开办成人学历教育,在普通中学成立二线运动队、将体育运动学校升格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工队也从以往的专职训练转换成拥有大专和本科学历教育的职业院校等[7]。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体教结合成为了培养竞技人才的主要模式。

虽然“体教结合”这种模式使得高校竞技体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清华模式”是体教结合时期高校竞技体育成功的典范,但是,它也存在学训结合的矛盾、校际竞技文化的缺失、竞技体育体制的制约、在其他高校难以推广等问题[8]。这类问题恰恰需要转换思维,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体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加以解决。

2.2 综合类高校竞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2.1 对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综合类高校对竞技体育往往不够重视。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最终任务是“为国争光”或者“为校争光”。然而,“为国争光”有国家队,“为校争光”有各个专业的科研人员。这就导致高校竞技体育被边缘化,造成高校竞技体育处于“教育系统不疼、职业体育不爱”的境地[9]。综合类高校对竞技体育的不够重视,使得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相对滞后,体育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没有学科优势,学科等级相对较低。

2.2.2 体育师资力量不够强大

目前,国内10.3%的高校体育师资力量比较强大,83.9%的高校体育师资力量基本满足高校体育教育需求,5.7%的高校在体育师资力量上存在不足,处于比较缺乏的状态[10]。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师资力量处于正常及偏下水平,体育师资力量还不够强大。想要提高高校竞技人才的专业素质,需要的体育师资力量,不仅要充足,更要强大。拥有了强大的体育师资力量,高校竞技人才专业发展的方向会更明确、竞技水平提高的会更迅速。

2.2.3 体育场馆、设施不完善

部分高校体育场馆面积小,类型少,功能单一;对体育器材管理程度不够,体育器材性能差;体育器材维修、保养不及时、不科学;体育器材购置不专业,采购渠道单一[11]。体育场馆、体育设施是高校竞技人才训练必备的硬件条件,充足的体育场馆、良好的体育设施给高校竞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部分高校硬件设施的缺乏与损坏,给竞技人才的专业发展增加了难题。

2.2.4 体育与教育融合不健全,没有打破学科间壁垒

早在几十年前,我国提出的“体教结合”政策,使得我国体育基本上脱离教育而独立存在。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体育与教育各自为营。如今,想要将体育与教育融合起来,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这需要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不断磨合。

体育这门学科综合性非常强,具有跨学科性,普遍横跨自然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多个学科,学科间跨度较大,学科间融合深化[12]。但在现实中,这种联系往往被割裂开,体育仅仅被视为是一种操作技能,是一种锻炼手段。这种长时间的无联系,甚至背离,导致了体育与其他学科间的壁垒越来越难以打破。

3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竞技人才培养路径

3.1 从大众的思想观念入手,改变大众对体育以及体育人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我国奥运冠军以及各类球星通常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大众对这类人总是充满了尊重、敬佩以及迷恋。但是,对于普通体育人来说,“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是大众送给他们的代名词。这是一种极其矛盾的表现,奥运冠军与各类球星也是从普通体育人逐步发展而来。此外,在大部分人眼中,体育系的学生将来就会成为一名体育老师!这也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观点。大众拥有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是认知方式受到了限制。想要改变我国体育与教育现存的问题与矛盾,可以从转变大众对体育以及体育人的认识做起,要使大众从老一套的思维观念中扭转过来。具体措施有政府出台有关报告、学校开展关于重新认识体育与体育人的讲座、社区居委会的宣传等。大众对体育以及体育人的正确认识,将会成为新型竞技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步。

3.2 注重竞技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高校在招聘体育专项教师时,可以开通特殊通道专门招聘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教练员或体育教师,不仅可以解决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问题,还能解决高校运动队专业师资力量相对缺乏的问题,这也恰恰响应了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要求。高校在招聘体育专项教师时,也可以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强调专项技能,突出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高校要对在职体育教师进行定期的专项以及教学培训与测试,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专项能力,同时使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高校可以在体育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进行专门培养,使他们成为体育系的骨干,为高校竞技人才的培养作出有力贡献。

3.3 优化教学配置

高校应该加大对体育场馆、体育教学设施的资金投入,只有拥有充足的资金,优化教学配置才会成为可能。资金投入是建设体育场馆、优化体育教学设施的必要条件。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完善和维护体育场馆的建设,增加体育场馆的功能设施。体育场馆建设得越充分、体育教学设施越完备,就越能给竞技人才提供更多硬件设施保障,使竞技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才能。此外,还要增强体育器材管理,提高体育器材使用率。体育器材的有效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体育器材的损坏和丢失,降低高校体育器材设施方面的财政压力。定期检查、维护体育器材也是优化体育教学设施的重要一步。

3.4 健全体育与教育融合制度,实现竞技体育回归教育

简单地说,“体教融合”就是将原本分离的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融合为一体。要使高校竞技人才得到更好的培养,就要健全体育与教育融合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规范的制度,才可以按照这种制度去实施各种方案,才能实现目标。

对于高校竞技人才来说,他们首先是学生,其次是运动员。然而,如今许多高校竞技人才还没有从角色中转换过来。目前,要做的就是尽快帮助他们实现角色转换,让他们尽早适应大学生运动员的身份。这就要求他们要把体育与学习相结合,在练习竞技体育的同时,加强文化课的学习。与此同时,学校方面不能出现为竞技人才降低文化课标准的现象。要使学生的学习由会学转变为乐学,再由乐学转变为志学,在文化课的学习中要体现出竞技人才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培养竞技人才终身体育的概念,也要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育体与育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竞技体育最终才能回归到教育中去。

4 结语

“体教结合”是“体教融合”的前身,“体教融合”是“体教结合”的归途。目前,我国正处于体育与教育融合的过渡时期,将来的发展也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尽管如此,“体教融合”政策相当符合我国现今体育与教育发展的国情,改革势在必行。不论前路有多少荆棘,终将踏过,并圆满完成此次改革,最终实现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使体育真正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体教融合体教体育器材
室外体育器材的维护保养研究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内涵理念与实施路径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计算机应用于体育器材管理的策略探究
体教融合背景下“冰球城市”校园冰球发展研究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小学体育器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探究
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
高校体育器材的管理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