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术专著OA出版探究

2022-11-22□文│张

中国出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专著学术图书

□文│张 凡 钱 俊

自2001年12月“布达佩斯开放获取(OA)倡议”发布以来,基于开放获取(OA)的出版模式在国际科技出版领域快速发展,也逐渐得到科技工作者的认同。科技专著相比于科技论文,能更为系统化地阐释学术观点和科技创新过程,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但是相对于OA期刊的快速发展,OA图书一直不温不火。从当前国际出版态势来看,学术专著领域正在积极探索推动OA出版的模式。2021年9月,“S计划”的制订机构S联盟(cOAlition S)发布了关于学术专著开放获取(OA) 的声明,标志着学术专著开始走向开放获取模式。[1]2022年1月21日,cOAlition S发布了名为《加速开放获取》的年度报告,提出将进一步通过政策鼓励加大专著OA出版力度。[2]

本文将基于对国外出版机构学术专著OA出版主要模式的研究,分析学术专著OA出版方式相对于传统出版的优势,并就我国学术出版机构如何探索推动学术专著OA出版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

一、学术专著OA出版主要模式

国际学术出版机构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尝试以作者付费为基础的图书OA出版模式,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加入进来,推动图书OA出版初具规模,并形成各种商业模式。由于传统出版模式下,国际出版机构一般不从前端作者方收取出版费用,而主要通过后端高定价的模式来获得销售收入,从而平衡出版成本。因此,对于OA出版图书而言,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出版费用的来源问题。基于出版费用的不同来源,目前采取的学术图书OA出版的商业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1.作者方付费模式

作者方付费模式就是由作者方(作者本人、科研机构或基金)支付图书出版所需的费用,实现图书内容的开放获取。该模式主要以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公司为代表。施普林格在20世纪初开始其数字化转型之路,2006年开始出版电子书,直至基本实现电子书对纸质书的替代;之后,在2011年,施普林格开始尝试以OA方式出版电子书。[3]截至目前,施普林格已经出版了400多种OA图书。[4]施普林格采取的图书OA出版模式与期刊金色OA或钻石OA出版模式相类似,即由作者(或作者所在科研机构)承担出版图书的费用(APB或BPC,类似于OA期刊的文章处理费APC)。施普林格最近还与德国马普学会签署大规模OA图书协议,86家马普学会所属研究所的作者在出版OA图书时享受出版费折扣。[5]与期刊OA出版的展现形式类似,出版机构将图书通过XML方式实现在线出版,并按章节形式呈现,可供读者随时免费下载;出版机构还为图书的每一章节注册DOI(类似于期刊中的每一篇文章),以便在相关数据库中可被检索到,这样图书各章节的下载量和被引频次也可以及时统计呈现。在版权保护方面,OA图书采用“知识共享”协议(Creative Commons,CC),版权归属著作权人,同时可授予公众因个人学习、研究等合理目的而下载、复制、保存、传播、展示、表演等使用作品的权利。[6]这种模式除了为施普林格、爱思唯尔[7]、泰勒-弗朗西斯[8]等国际知名出版机构采用,发达国家有财力的大学也资助所属的科研人员OA出版,例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9]、美国密歇根大学[10],资助自己大学科研人员在相应的大学出版社出版OA类的专著。

2.机构众筹模式

作者支付APB的OA出版模式其实是将出版成本简单地由读者转嫁给作者,在实施过程中一直有争议。因此在欧美大学出版机构中出现了一种机构众筹模式:由多家图书馆、学会或科研机构建立采购联盟,采用众筹模式来平摊支付OA出版的费用,实现图书开放获取。OA服务商英国“知识解锁”(Knowledge Unlatched,KU)在人文社科领域较早开始尝试这种模式,KU建立图书馆采购联盟,出版社向KU提供书目,由KU支付联盟选中图书的出版费用,实现OA出版。[1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在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非营利性会员协会(LYRASIS)的资助下,于2021年启动了“助力使命(Fund to Mission)”,将在2023年年底将不少于75%的专著转变为OA图书。[12]从作者方付费转向机构众筹,不但可以有效减轻学者和科研机构的财务负担,也让学术出版回归到服务于读者的商业本质。[13]

3.翻转OA模式

翻转OA是一种更为新颖的模式,即由出版机构制订OA计划,一旦订阅或销售收入达到设定的经济效益目标,就主动从销售模式向OA模式转变。这非常类似于期刊的S2O(Subscribe to Open)模式[14],是一种从订阅向开放获取逐步过渡的模式,给予了很多中小出版机构OA转型的操作自由度。毕竟对于中小出版机构而言,很难与大型出版机构一样,能够满足机构用户的诸多需求,从而能和机构用户签订整体OA的转换协议。例如,剑桥大学出版社在2021年宣布一项“翻转开放(Flip it Open)”计划:如果一本正常销售的学术专著实现了预设的收入指标,就立即OA,其数字版本免费提供给全球读者下载阅读。[15]这种模式由出版社主动发起,由读者付费购买的行为来推动特定图书实现OA。

4.增值服务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出版机构在支持图书OA出版的同时,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的形式来多方获取收益,从而实现开放与商业的平衡。这也被称为Freemium模式,即Free(免费)与Premium(增值服务费)相结合的出版模式。[16]例如,欧洲开放获取出版网络(OAPEN)就运用多种运营模式开展图书OA出版:政府资助和作者(或所在机构)的科研经费覆盖部分OA出版成本,做到图书的HTML在线方式,通过销售图书章节的PDF、EPUB文件来增加收入,此外还可通过按需印刷(POD)的方式向读者出售定制版的纸质图书,以及通过提供下载和引用数据分析报告以及广告来获取更多收益。[17]英国的“开放获取图书出版平台”(Open Book Publisher,OBP)也采用类似的模式:收取作者相对便宜的基础出版费用,依靠销售图书的纸质版本(POD方式)和特定格式的电子版本(EPUB和MOBI版)增加收益,还通过销售读者定制图书来盈利。[18]这种模式下,图书的OA出版不再是单一的作者(或者机构)付费机制,而是有了更多商业化的探索,从而实现成本与开放的有机平衡。

上述几种模式各有优势与不足。“作者方付费模式”是相对成熟的OA出版模式,实施和转换起来相对容易,但对于作者方而言,却要单独承担OA出版所需的费用。“机构众筹模式”则是下游机构用户(图书馆和科研机构等)通过联盟合作的形式,来推动出版机构实施OA,建立一种新型的公众利益和出版机构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并在这个平衡基础上建立共赢。[19]这对于中小型出版机构尤其是大学出版社来说,有着依托机构的便利条件,订阅流程更为便捷,但不确定性较高,需要每年重新订阅,可持续性发展的不确定性较大。“翻转OA模式”是出版机构借鉴众筹模式的思路在满足其一定商业利益诉求的基础上主动寻求OA出版,探索一种新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增值服务模式”则是图书出版机构根据图书市场的差异化需求而形成的一种混合商业模式,可以作为一种过渡期的模式,但对出版机构的运营能力与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二、学术专著OA出版的优势

由于学术专著一般聚焦在某个学科领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出版过程需要更加专业化的运作,包括基于专业学科领域的编辑排版设计以及一系列的学术质量审核把关等。另外,学术专著的目标读者往往是在这一学科领域开展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或专业人士,受众面相对垂直细分,一般难以形成人文大众类、教材类等其他类型图书的纸本销量,因此,出版机构在出版学术专著时往往面临着更高的经营风险。为此,传统出版模式下,出版机构一般会通过两个渠道来解决学术专著的经营风险:一是前端收费,即由作者(或所在研究机构)从科研项目经费中列支相应的出版费;二是后端收费,即通过高定价的方式来获取销售收入。这样的出版模式虽然能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术出版产业生态,对于学术出版物的质量提升、规范化和标准化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其传播方式主要是依靠高价纸本图书的市场销售,而且出版机构拥有图书的出版权,因此,出版机构在提供内容把关和编辑服务的同时,也无形中构建了一堵知识的“付费墙”。与传统的学术专著出版模式相比,以OA方式出版学术专著具备以下一些特点和优势。

1.有助于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和交流

学术专著OA出版后,一是可以实现图书内容的网络化传播,而非原先的纸本传播方式;二是可以实现图书内容的免费获取,而非原先的购买后才可阅读;三是可以通过签署知识共享协议,从而以标准化的方式赋予作品公共版权许可,使得他人能够复制、分发、修改甚至再创作。[20]因此,OA出版相比于传统出版,可以让更多的读者更便捷地获取图书中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内容,从而大大促进科研成果的交流和学术内容的传播分享。尤其是依托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成果形成的学术著作,OA出版会有助于这些成果的横向交流,促进系统性的科技创新。

2.有助于提升作者/作品的学术影响力

根据德国施普林格出版公司总结的图书OA出版经验来看,OA方式出版图书具有3个优势:高下载量,一本新的OA图书出版后的一年中,下载量(按章节下载统计)是非OA图书的10倍;高引用率,以4年为统计周期,OA出版的图书比非OA出版的图书引用率高一倍;高影响力,OA出版的图书会在网络上被更多地提到,也更容易传播,意味着产生更大的学术影响乃至社会影响。[21]这一点,对于作者和出版机构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3.有助于构建书刊兼容的学术评价体系

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主要还是基于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影响因子的计算往往也仅限于被特定数据库收录的学术期刊。由于图书内容资源绝大部分都是纸质版本,内容非标准化数据,导致难以进入一些文献数据库,以便进行检索、引用和统计分析,所以很多学术评价指标中并未考虑到学者通过学术专著体现的学术贡献和价值。由于OA出版的图书不仅实现了内容的结构化和数据化处理,能够第一时间被网络检索,可以更方便地纳入相关数据库系统,从而有助于构建学术图书和期刊一体化的学术评价体系,在提升评价体系科学性的同时,也鼓励更多的学者去撰写学术内容与呈现方式更为系统完善的学术专著,这对于促进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都尤为重要。

4.有助于推动学术图书的国际化传播

对于纸质图书而言,由于各国图书市场政策以及语言问题,往往很难实现图书的直接跨国流通和传播,例如我国就要求必须通过具备出版物进出口资质的企业来实现图书的进口或者出口。或者通过版权贸易实现“走出去”,而OA出版的学术专著通过网络传播,理论上一旦上线就可以和世界各国的科研工作者进行交流分享。即便是中文学术专著,随着在线即时翻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OA出版后的图书同样也可以让国外的读者阅读和了解书中的学术内容和观点。

三、我国学术专著OA出版的思考与建议

开放获取已成为学术出版行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而且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和知识产出大国,[22]在开放浪潮中更应该有所作为,中国的出版业也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和推动OA出版。从我国出版机构的角度而言,推动学术专著OA出版,不仅可以促进学术成果和科学内容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和交流,为科研学术创新发挥更大的支撑服务作用,从而切实履行出版机构的责任和使命,营造更好的学术出版生态;同时,还可以通过OA出版过程中的业态创新和角色转变,推动我国学术出版业的产业升级,构建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因此,我国学术出版界应该参考国外学术专著OA出版的操作模式,充分结合我国学术专著出版的实际情况,构建模式、搭建平台、重塑流程、建立标准,积极探索并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切实可行的学术专著OA出版之路。

1.构建可持续的OA出版业务模式

学术专著出版业务依然是我国学术出版机构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只有建立一种能够平衡商业需求和公益属性的OA出版模式,才能获得出版机构的支持和推行。与国际出版市场不同的是,国内作者对于付费出版专著有着更高的接受度,而且整体出版环境也有这样的系统性机制安排,因此,作者方付费的OA出版模式可能会更容易获得国内作者的理解和接受,毕竟这样更有利于作品的传播。这种模式下,出版社也可以获得稳定的预收收入而大大降低学术专著出版的商业风险,因此也更加愿意转换,实际操作起来也更加容易。

除了作者方付费模式,出版社还可以综合运用其他各种模式来满足OA出版的经济效益诉求。例如,出版社可以通过减少纸书印刷成本及其销售成本等方式来控制总体出版成本,在出版后也可以根据特定读者的需要按需印刷纸本图书获得额外的销售收入。这也能一定程度减轻作者方的经费压力,从而获得更多作者的支持和参与。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出版社,还可以主动和高校、研究院所等机构用户进行协商,签署开放出版或开放科学方面的一揽子合作协议,在提供书、刊、数字出版等综合性出版服务的同时系统性地解决学术专著OA出版费用问题。当然,在全球出版业加快开放出版的大趋势下,我国学术出版机构还需要提升对出版的学术内容资源进行再挖掘再利用的能力,加快从出版向知识服务的转型升级,改变对内容收费模式的绝对依赖。

2.再造规范化的OA出版业务流程

学术专著OA出版的业务流程和传统出版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以施普林格等国际出版机构图书OA出版为例,它们都是在完成出版流程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再推动向OA出版的转变。而目前国内出版机构的业务流程大多还是依靠纸质稿件进行流转,编辑出版生产流程的数字化程度还不够高,为此,我国出版机构首先要推动编排校等图书生产环节的数字化流转,打造在线生产平台实现在线编辑、校对以及审稿、修改等一系列工作。当然在过渡期间,可以在传统的编辑出版流程基础上来操作,最后对正式出版稿进行数字化、结构化处理,实现后端的DOI注册和在线发布。但是从长远来看,要真正实现高效及时的OA出版,还需要出版机构大胆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完成整个编辑出版流程的数字化再造。[23]

同时,出版机构要构建包括同行评议在内的OA出版质量控制体系。科学严谨的同行评议是OA出版质量控制必不可少的一环。由于学术专著是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内容作品,即便是对口学科领域的编辑也未必能够很好地把握学术专著中的学术质量。为此,必须要有同行专家的评议来帮助出版机构审核把关学术质量。当前国内学术专著的出版审核把关程序在这一方面还有所欠缺,存在一定的出版质量隐患。为此,出版机构可以通过搭建投审稿系统,来方便行业专家在线进行同行评议,这不仅可以控制质量风险,还有助于减少学术不端、助力学风建设。

3.打造现代化的OA出版发布平台

对于出版机构而言,要完成开放出版,必然需要一个OA出版内容发布平台。平台要能实现以下基本功能或服务:可按章节对全书进行结构化的呈现和发布,并为读者提供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甚至还要能够满足读者通过个人社交媒体分享与传播相关章节或全书的需要;可为全书或各章节分别注册(DOI),并自动分发对接相关数据库以及图书馆用户,从而不断扩大图书的传播效果;对各章节或全书的点击、下载乃至引用的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统计并可根据需要即时展示该数据,等等。

此外,为了让OA内容发布平台能够具有更好的影响力和显示度,出版机构还可对存量内容资源进行选择性的OA,甚至可以推动书刊OA平台的一体化运营,从而尽快推动平台形成内容资源的规模和品牌效应,进而构建“更多OA内容在线发布—更多读者查询下载—更多作者选择OA”的良性循环。

当然,对于一些中小型的学术出版机构而言,考虑到OA出版需要的投入和流程变革难度,可以探索在传统出版流程的后端,通过构建数字加工队伍或委托第三方的方式来实现图书内容数字化和结构化加工处理,从而实现内容在线公开发布,也可以探索同大型出版机构合作,借用其平台来实现OA,在提升传播效果的同时降低自身成本投入压力。

4.建立标准化的OA图书元数据体系

对于OA图书来说,实现在线公开发布和免费获取是第一步,可以通过OA内容发布平台来完成;而如何实现让更多需要这些图书内容的用户及时发现并使用、如何真正提升出版后的学术传播效果则是更进一步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平台,还需要标准化的底层元数据体系。元数据是用来描述数据本身内容和其他特征的数据,具有描述信息、定位数据、检索资源、评估资源等重要功能。[24]尤其是在当今的大数据环境下,元数据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数据能被拆分、重组、分析和挖掘都需要元数据的参与。[25]对于OA出版的图书而言,要提升可扩散性和传播效果,实现多终端适应呈现和精准化知识检索,以及学术内容的知识关联和交叉引用,甚至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实现知识化的拓展应用,都必须要基于一定的数据标准,对图书内容数据进行结构化的处理和规范化的标引。因此,我国出版行业要本着兼容性、适用性、简洁性等原则,参考国际上学术期刊和图书数据处理的相关成熟标准,结合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特点以及出版社、图书馆、主管部门等各方需求,明确结构化处理的原则方法、标签集、元数据以及应用规范等要求,建立一套学术图书结构化处理的行业乃至国家标准。有了统一的数据标准,OA出版图书就不仅仅是实现了开放获取,还能推动学术图书知识资源的多元共享和深度利用,同时还能促进学术出版机构在开放出版的大趋势下加快向知识服务转型升级。

四、结语

科技创新需要科技成果的广泛传播和交流,需要学术出版业的积极参与和推动。当前,开放出版和开放科学已成为学术团体和出版行业都认同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出版业而言,OA出版也必然将会从学术期刊向学术专著领域延伸,成为未来学术专著出版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此,我国学术出版机构以及相关主管部门要提前布局,积极探索推进学术专著的OA出版模式,为学术交流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传播平台,为学术创新提供更加透明公开的学风氛围,推动构建更加健康持续的学术出版生态,促进我国学术出版业国际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专著学术图书
生态学术名家薛富兴
专著《众神狂欢》节选(评论)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厉震林和他的电影研究
翻译专著与教材的成功嫁接
学术出版创新:基于大数据的知识服务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我国自然科学古书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