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的政德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2022-11-22钟丹凤林明惠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政德论语孔子

钟丹凤 林明惠

(1.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100;2.福建医科大学,福建福州,350100)

一、引言

政德,是指从政者应当具备的职业修养和道德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形象的代表,也是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榜样。为了保证领导干部在社会中发挥引导的正能量,必须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当代中国领导干部中存在的问题也决定了加强政德的重要性。当前,领导干部频频发生的政德失范行为破坏了党群和干群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1]因此,从政者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大量的政德智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的儒家政德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在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一书中含有大量关于“政德思想”的内容。直至今天,仍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二、孔子政德思想的内容

(一)以德治国的为政之道

在《论语·为政》的开篇中孔子就提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这段话强调君主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君主若能以德治国,臣子和百姓们就如同星星一样围绕在其周围,心甘情愿地尽忠于君主和国家。[3]在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大多使用竹简写字,因为刻字难,所以在语言的表述上往往十分凝炼,初看这十六字,意思很明白,但是如果细细咀嚼,其回味悠长。孔子指出为政最重要的是“德”,认为从政者当同天上的北极星一样,不因春夏秋冬更替而有所改变,引申为从政者应当有自己的信念和气节,不会因其他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初衷。这句话也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重要作用,孔子认为实行德治将会被老百姓认可,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

《论语·为政》篇中又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孔子认为,用行政法令去治理和用刑罚去处罚不能从本质上解决人民犯罪问题,而道德教化不仅能使人产生廉耻之心而且还能使得人心归服。在治理的过程中,刑罚能对制约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效果,人们不再敢随便违法乱纪,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们的内心如果得不到净化,不崇尚高尚的情操,那么抑制其犯罪也只是权宜之策,治标不治本。人们没有羞耻之心,一旦制度的约束性减弱或消失,他们就一定会伺机而动。因此,就像要解决河流的污染问题时首先得找到河流的污染源一样,要杜绝人们的犯罪行为最终还是要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下功夫,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让他们产生自觉性。孔子主张用德治来治理人民,认为用道德感化人是一个好领导的大智慧所在。

(二)以仁为本的治国理念

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军队列阵的方法,孔子回答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2]孔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军队的事情,孔子表示自身从来没学习过。孔子主张仁德治国,而卫灵公却一心想要称霸,这与孔子的政治理想背道而驰,所以当他回答完卫灵公后,第二天便离开卫国。在军事上,实则孔子是懂的,否则他怎么培育出子路、冉有等在军事上有名气的弟子呢?只是孔子不想和卫灵公谈论而已。孔子主张仁德治国,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因为战争会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伤害,造成家破人亡、生灵涂炭。作为道德伦理色彩浓厚的国家,儒家道德伦理观与国家意识形态相伴而生,被统治阶级尊崇并应用于治国理政,突出了“仁者爱人”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4]这种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人的心中,所以我们中华民族在治国理政方面历来推崇“以仁为本”。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也就是仁爱。仁爱不仅是情感上的诉求,同时还是治国之道。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其核心,下至普通百姓,上至封建君主,都要被“仁学”约束。孔子非常认可“重民思想”,指出君王的统治需要依赖于天下百姓。孔子的仁学主张爱一切人,不仅要爱亲人朋友,还要爱他人、民族、国家乃至大自然,最后实现世界大同的一个理想。

(三)取信于民的治国之基

在《论语·颜渊》篇中,子贡问政,子曰:足事、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2]子贡问孔子关于政事的问题,孔子回答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的信任。从这个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把百姓对国家的信任摆在了至上的位置,如果人民对政府缺乏信心会导致国家走向灭亡。为政之本在取于信于民,获得老百姓的信任,这是作为一个优秀的执政者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在《论语·子张》篇中,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8]孔子认为,为政必先取信于民。这是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对于从政者而言,应当以信为先,领导只有相信他人,才能得到下属的信任,得到他们真心的拥护,才能够使他们发挥最大的努力为你工作。如果没有得到他们的信赖,那么下属就会认为是在折磨他们。

数千年中外历史和现实向大众诠释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的内涵和真谛。古话有云:“君无戏言”。在西周时期,周幽王当年为让自己的妃子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之后犬戎进攻时,周幽王再次点起烽火台求救,可是这时诸侯们却不愿再去相信周幽王了,因为之前曾经被愚弄过,最终导致亡国的悲剧。而唐太宗李世民深深知晓人民力量的伟大,提出了著名的“民水君舟”论,唐太宗处处以人民为中心,在他统治天下时出现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反之,唐末帝的女婿石敬瑭为了争权夺势不惜卖国,后面也落个不好的下场,诠释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政者如果没有民众的支持,最终只能走向灭亡。

(四)身正为范的为政表率

在《论语·颜渊》篇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2]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孔子十分重视为政者的模范带头作用。如果为政者能够做到正己,下属也会效仿,这种讲究修身的思想作为封建社会中人治的基础,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也说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大意是指统治者如果行为正当,即使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执行。反之,统治者的行为要是不正当,就算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会信从。孔子非常重视“正己”,认为当政者首先要做到“正己”。只有做到“正”,部下才会心服口服而不遗余力地执行命令,民心才会安定,社会才会稳定。

在历史长河中,身正不令而行的例子数不胜数。汉初名将李广有勇有谋,在抗击匈奴中打了70多次胜仗,匈奴人十分害怕,只要一听到李广带兵出击,便闻风丧胆而逃。李广虽不擅长言辞,但他带出了一支训练有素的精壮队伍。原因在于“其身正”,才有“不令而行”的效果。李广战功显赫,每每得到赏赐都与部下分享。演练时与将士们同吃同住。为将40年,至死身无余物。作战时常常露宿荒漠,条件十分艰苦,但只要有一名士兵还没有喝到水和吃到饭,他就不喝一口水不尝一口饭。征战时李广更是身先士卒,甘冒矢石,而士卒则更加奋勇向前,舍命围护李广。在他人生最后一次作战中,出师不利而后自杀。当时全军将士个个痛哭失声,百姓闻讯则人人涕泪直流。

(五)全面察人的长远目光

在《论语·颜渊》篇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2]孔子认为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得邪者改邪归正。因为,选择贤能之人为官,可以影响那些三观扭曲、人格不正之人,从而使他们端正思想,改正不端的行为,变得正直。那么,如何去认识一个人,怎么样去判断呢?孔子在为政篇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全面考察人的方法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2]孔子认为了解一个人,应留意他的所作所为,观察他过往的经历,考察他的秉性习惯。从言论、行动到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必然会无所遁形。

在古时,因错误识人用人而酿成大错的例子也很多,他们的教训值得吸取。前秦帝国的皇帝苻坚胸襟开阔,从不猜忌别人,甚至还把鲜卑亲王和羌部落酋长当成知己。王猛生前曾劝谏苻坚要小心他们,但是苻坚并未把王猛之言放在心上。淝水之战后,鲜卑人和羌人趁机反叛,使前秦帝国陷入了灭顶之灾。苻坚错在于心地过于善良开阔,这种品质对于一个治国者,成为一种致命的弱点。可见,执政者必须要具备谨慎的态度,拥有全局性、长远性、综合性的眼光去识人、选人、用人。

三、孔子政德思想的时代价值

研究一定时期的思想要回归到一定时期的历史背景,孔子所处年代正值社会历史大动荡大变革,周王室日渐衰微。孔子认为这种局面的深层原因在于礼坏乐崩,所以提出了要恢复周礼,希望人们能够重拾宽厚仁爱的风尚。孔子认为,只有用道德治理国家才能使世人得以生息,从而实现大同理想社会。而“政德”思想在现阶段中国重要的现实意义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民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提升,需求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同时,道德败落的迹象更为显现,亟待开展德育逐渐改进和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

(一)以德治国的时代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剧了人心的浮躁,不少人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一直在寻求捷径,不惜一切代价去做损人利己之事,毫无道德底线。因此,当前比以往任何时期更需要健全人民的道德人格,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因为一个人的道德养成与其成长的环境相关性很大。近些年来,学生和家长关心的只是成绩,而往往忽略了道德教育,导致学生失德违法的现象越来越频繁,愈演愈烈,这暴露了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的问题。对此,政府、学校和家庭应该多方合力加强德育教育,尤其是教育部门以及学校有关领导干部要把立德树人真正落实到位,用道德教育去感化他们,可以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从而使人心向善,懂得礼义耻辱而无奸邪之心。同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当代,重视道德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法律的作用,要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二)以仁为本的时代价值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也就是仁爱。仁爱不仅是情感上的诉求,同时还是治国之道。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其核心,下至普通百姓,上至封建君主,都要被“仁学”约束。孔子非常认可“重民思想”,指出君王的统治需要依赖于天下百姓。孔子的仁学主张爱一切人,不仅要爱亲人朋友,还要爱他人、民族、国家乃至大自然,最后实现世界大同的一个理想。这种理念发展至今,就是我国近些年一直在国际上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前进的方向。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全球化大背景下世界各国越来越紧密合作、相互依存的现实。人类社会走到近代以后,霍布斯式人人互相敌对的国际体系曾经两度将世界拉入世界大战的深渊。事实证明,敌对只能带来矛盾、冲突甚至战争,不符合当前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政治利益越来越错综复杂的今天,世界各国谁也无法完全摧毁别国而自身不受伤害,更不可能通过消灭别国获得自身发展,这就从根本上摧毁了霍布斯式“自然状态”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今天的世界各国更多需要的是合作而非敌对,环境、气候、贸易、恐怖主义、核扩散、军备竞赛、跨国犯罪等众多的全球性棘手难题需要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通力合作、共同解决。诚如中国所倡导的,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行为将会遭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反对,最终必伤人伤己。世界各国唯有加强合作和互相尊重,而不是互相敌对,才有可能实现“共存共荣共赢”。

(三)取信于民的时代价值

在当代,如果一个政党没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和信赖,那么也不会生存太久。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适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2]可以看作是“取信于民”理念的当代表述。执政党只有获得人民的信任,人民才会去接纳,服从领导,全国人民才能团结一心,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世界上无数个朝代更替警示着后人,如果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不得民心,政权可能会被推翻。在当前,随着人民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无信不立的规则更加真切地成为执政之基、为官之本。尤其是在当下全球化、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一些不良的舆情曝光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某些为政者利用特权之便谋私利、贪污腐败等现象屡屡被曝光。如果一个政权的领导层普遍具有优良的政德,无疑会增加执政的公信力,巩固其执政地位,反之,则会危及其执政地位。[6]因此,党要坚持诚信执政,取信于民,要加强领导干部的诚信建设,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贪污腐败问题,在反腐倡廉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和政党一定会永葆生命力。

(四)身正为范的时代价值

在上位的为政者能够做到正己,从而使天下人都归于正道,这种思想不仅成为封建社会中人治的基础,而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在当前,从政者“正己”仍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为政者自身行为正派,“以身示人”,当然规则与命令就能得到很好的执行。但是,如果连为政者自己不去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一边做损人利己、违法犯罪之事,一边却还要求老百姓遵循法律法规,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从政者只有“以身示人”,老百姓才能更好地遵守法律与法规。

(五)全面察人的时代价值

虽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这个思想,但是颇含智慧在其中。直至今天,对我们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为政者在选拔和任用官员时,不能只看他们的表面,因为人可能会隐藏自己内心的想法,甚至竭力伪装。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特征复杂,甚至有时这些特征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想看透、了解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有通过像孔子提出的这三个察人方法,深入去观察,才能由外而内,正确全面地去认清一个人的真面目。而在这种认识中,除了看别人的缺点,也应该去发现一个人的闪光之处。否则难免会走向偏颇,那样也就不是知人了。当代,如果为政者能够对孔子关于察人知人的教诲加以细细体味,必然有所启发、有所裨益。

四、结语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优。《论语》在我国的地位举足轻重,这一书中蕴含的政德智慧更是影响了无数中国人,且影响时间长达两千多年,直至今天仍然经久不衰。孔子的“政德”思想是在无数前人的成败得失中淬炼出来的经久不衰的智慧。宋朝宰相赵普曾评价道:“半部论语治天下。”从孔子在鲁国短暂的执政经历来看,德政取得较好的效果。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期盼领导干部政德水平不断提升,必须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以更好地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需要。[7]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全面从严治党的洗礼,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的德政呈现较好的风貌,但仍有一些害群之马。在新时代新的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阐述领导干部要讲政德问题,给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8]党中央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也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领导干部可以从《论语》中汲取大量营养,将这些优秀的“政德”思想传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去,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猜你喜欢

政德论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为党员干部建立“政德健康晴雨表”?
干部政德重在落地
昭化区探索建立基层政德评价体系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