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课堂“边缘人”的形成机制及其转化路径研究

2022-11-22陈新刘凤霞廖桃玲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边缘人边缘化边缘

陈新 刘凤霞 廖桃玲

(1.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中学 江西萍乡 337000;2.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1 体育课堂“边缘人”的由来

美国社会学家Park 于1928发表的《人类迁移与边缘人》一文中指出,在人类的迁移过程中,当一种文化环境中的人,迁往另一种社会文化制度中,又没能够很好融入其中,就会处在两种社会文化的边缘,这一类迁移中的人被称为“边缘人”[1]。美国的社会学家Dickie-Clark 认为,关于“边缘人”应排除心理学现象加以研究,其是一种“边缘情境”导致发生的纯粹的社会学现象,是一种在社会情境下身份、地位、财富、权力的不平等态势,将处于中层或下层的群体排除到边缘位置的边缘情境[2]。亓玉慧等人认为,课堂“边缘人”是由于各种身、心及教学情境因素,拒绝参与课堂的学生[3]。

体育课作为非学科类、非智力因素课程,上课的教学场域、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类课程有着巨大的差别。在体育课中,“非边缘人”是指围绕体育课教学活动的学生,“边缘人”则是选择游离、排斥,甚至远离体育教学活动的个体或群体。笔者认为,体育课堂的“边缘人”是指身处体育课堂之中,因内部主观原因(心理、性格、身体状况等)或者外部结构性因素(教师、同伴或气候等)导致的远离或脱离教师教学活动中心,或不能享受良好的课堂成果,在体育课堂中处于一种边缘地位的个体或群体。

2 体育课堂“边缘人”的形成机制

体育课堂“边缘人”是生理、心理、管理、文化、社会多方面机制促成的。人们依然可以从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两条“脉络”出发,寻找体育课堂教学“边缘人”形成机制的本真:一是外部结构化边缘情境机制,二是内部边缘心理机制。

2.1 外部结构化边缘化机制

2.1.1 社会文化边缘化机制

(1)重文轻体的文化机制

中国社会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重文轻体”的社会。当一个朝代的政权稳定时,统治阶级内部为了自身政权的统治,就会出现“去武行文,废力尚德”的争论[4]。从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端,先秦所倡导的“礼乐射御书数”中“书”的重要性已经是超过了“乐射御数”。北宋诗人汪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诗中,道出了宋代对于“文”的推崇。宋朝对行武人脸上刺字等侮辱性政策,而又对读书的极力推崇的做法,使得重文轻体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发展[5]。明代统治阶级用八股文取仕,让天下人的精神消磨在无用的文字之中。清代沿袭明朝策略,使民气消沉,决绝争夺天下的决心,清朝末期,整个国家更是萎靡不振。国力荼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6]。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开篇就指出国力弱的原因在于体质弱。从古至今,中庸忍让、内敛、不张扬、好静不好动,薄肢体而重精神形成了人民的民族性格,重文轻体成为人们骨子里的一种文化[7]。

(2)社会话语体系机制

通过“你的XX是体育老师教的”“体育老师又生病了”等网络用语来看整个社会的话语体系。体育课、体育教师一直被污名化,长期处在社会话语的弱势层面。从这些矮化、窄化、异化、污名化的语境中可以看出,整个社会对体育和体育教师都有一个共识,就是相对于其他的学科课程(语、数、英、史、地、生、理、化、地),体育教师水平差、体育课水平低,这使学生家长对体育的重视度远远达不到其他学科水平,也会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对体育课缺少积极的态度,导致学生游离于体育课堂上。

(3)学校体育课管理机制

在一般中学,学校体育课课时通常会与其他科目课时相博弈,在中学体育学段,体育课课时安排通常由中考指挥棒和高考指挥棒及教育政策决定。

在初中阶段,由于体育中考对中考成绩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一直处于边缘地带的体育课,逐渐也成为主干课程。但体育课由于中考指挥棒的指引,初中阶段的体育课程就沦为中考而设立的体能课、训练课。上课的内容也只有考试的几项内容,应试成为初中学段体育课的全部,甚至运动会也成了体能成绩测试会。初中学段过度多的体能课、训练课磨灭了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

高中学段,体育课程由于不涉及高考,其边缘地位仍然存在。高中体育课除了教师的公开课,其余时间仍然是准备活动结束就解散活动的课程。以国家体质监测800m/1000m测试成绩来看,高中学段学生的长跑水平,并没有与初中学段的水平显示出明显的差异,甚至更差。高中体育课给了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但是更多的空间却是更少的运动量和更方便远离体育课堂。

(4)家庭—学校资本机制

青少年身体活动差异,主要源自家庭阶层,学校体育资源的培养作用相对较弱。家庭阶层越高,父母对子女身体活动的陪伴、支持和引导作用越强[8]。家庭的经济水平、家庭的阶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活动。

在体育教学场域中,体育课材、场地因素、气候因素、环境噪音等都构成了教学场域的情境端。在课程资源、器材资源、场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学校,体育课堂能建构出更加丰富的形式,能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课堂设计和课堂选择。例如,南方在3~6 月份进入梅雨季节,除了为数不多的拥有室内运动场馆的学校能够开展体育课外,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只能在教室上自习。以江西省萍乡市2021年3月至6月统计为例,下雨的天数为85 天,对于基础设施薄弱的学校来说,这样的天气上节体育课都是奢望。

2.1.2 体育课堂结构边缘化机制

(1)体育课堂等级结构失序

在课堂教学地理位置中,处于“中心”还是“边缘”,取决于上课情境中的各种形式。体育课堂的建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或被动地形成多种模式的互动交流:合作—竞争、模仿—示范、冲突—妥协、分工—协作、分工—协作、分离—接触,这些行为构成多元化的课堂互动行为。在“边缘情境”学者眼中,只要存在着分层或等级结构,就必然会产生边缘化的情境。在课堂这样相对简单的情境过程中,仍然会产生心理上和空间上的“中心—边缘”,而是否处于边缘化地位的个体或者群体,只能以当下所处的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判断[9]。

(2)体育课堂教学语言标签化

体育课堂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场域”相互建构起来的。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掌握课堂的权力与课堂的话语主导。作为课堂互构的权力主导和语境主导的体育教师侧,在体育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学生产生的越轨行为时,教师则会给学生“贴上标签”。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评价、运动负荷、冲突、技能学习、合作练习等方式都会成为“贴标签”的信息来源。主动或被动选择“边缘”的学生会游离于课堂的任意时刻。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具象地对学生行为的经验感知、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性标定、学生对自我边缘人形象的再确认,通过这3个阶段,教师不自觉地将“边缘人”的标签贴在学生身上。

(3)体育课堂混乱认知机制失范

体育教师因自身的原因造成体育课堂混乱,把体育课上得枯燥无味;体育课的内容重复,无生趣;放羊式教学。学生在体育课感受不到一点运动带来的竞争感、速度感、力量感。把体育课变为无味无趣、不出汗的体育课,产生大量低质、低效、低趣、低运动量的体育课程,使得学生对体育课无感觉、无所期盼,导致学生上课认知失范,从内心远离、游离、逃离体育课堂。这集中体现在体育教师教学的“能而不为”与“不能而为”两方面。“能而不为”体现在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上,有能力上好课,却由于某些原因造成课堂的混乱[10]。“不能而为”体现在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不足上,在面向新时代的核心素养下的体育课程,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也是导致课堂“边缘人”出现的直接原因。

2.2 内部边缘心理机制

2.2.1 冲突型边缘心理机制

从学生的个体分析,失趣、缺乏关注、运动负荷过载或无负荷、负面的同伴效应,这4种情况是导致学生逐渐成为“边缘人”的主要原因。

(1)失趣

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在体育课堂上,由于某一部分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运动参与的程度不高或者不参与运动,无法掌握体育教师传授的运动技能,对上课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而导致远离体育教师和教学活动中心,久而久之,成为体育课堂中的“边缘人”。

(2)缺乏关注

在体育教学中,尤其是在较大的场地里开展教学,在大班额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度不可能都是一样的,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不能及时对学生的运动姿态、运动成绩,做出正向或负向的反馈,会导致部分学生被动成为体育课上的“边缘人”。

(3)运动负荷过载或无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过载是体育课运动量超过学生的生理负荷,在课中及课后不能及时恢复,过度身体负荷会造成运动损伤,使学生不能跟上体育课程,造成学生自我的边缘化。无运动负荷、不出汗的体育课,自由散漫,导致低效的课堂。

2.2.2 选择型边缘心理机制

(1)特定气质类型

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气质特征。四型人格理论,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多血质活泼外向、粘液质持久均衡、胆汁质冲动暴躁、抑郁质腼腆内向。体育课堂上,活泼、冲动的学生更喜欢同场对抗型的运动;持久、均衡的学生对于耐力型、难美型运动更加青睐;腼腆、内向的学生更适合技能准确型的项目。中学在以行政班级作为上课班级的情况下,在同一课堂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可能满足于所有班级的学生。在没有经过筛选的行政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气质类型与对项目的喜好不能达到一致。这必然会因为个人对课程内容的喜好,产生主动或者被动的边缘化。

(2)人群类型

体育运动锻炼是公认的能消除抑郁、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笔者从对中学5位心理教师访谈的情况中获知,在中学,在来过心理咨询室的学生中,女生占比达90%,而且大多呈现出两个相同的特质,即畏光、不爱运动。在体育课堂中,以各种理由请假,申请见习的也是女生居多,这部分学生也和体育课堂“边缘人”相重合。从调查中可以发现,体育课堂“边缘人”个人或群体中,女生比例要远远高于男生。在体育课堂上,身体患有脏器疾病、肢体残疾、智力残疾、有自闭症的学生是较为多见的“边缘人”群体。这类学生在体育课中,被远离课堂中心,上课时,被教师安排在休息观察的区域,抑或从来都没有出现在体育课堂之上,一直在教室里,从来都没有到操场上,感受过运动的氛围。

(3)负面的同伴效应

在体育课堂中,往往是个体在出现边缘化现象的时候,会影响到与之相近的同伴,共同形成“边缘人”现象。例如,女生中一人主动远离课堂,会邀请一个或多个同伴一起陪伴。而这部分学生,有时并不一定是身体不适而请假,更多的是为了获得其他同学享受不到的课堂权益而做出的行为。部分女生群体为了逃避上课或者进行大运动量的身体锻炼,会以例假、身体不舒服等理由请假。男生更多的是厌恶体育课内容,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打球时间。

3 体育课堂教学“边缘人”转化路径

体育课堂教学“边缘人”形成的机制,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在外部结构化边缘机制中,导致体育课堂教学“边缘人”的社会情境、家庭情境、学校情境、课堂情境中,学生所处的环境、地位与角色、能力与个人权力是与“边缘人”形成正相关的。在内部心理边缘化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心理因素凸显出来,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缺乏关注、运动损伤(包括心理),以及教师对学生贴标签的行为、课堂不作为或者乱作为行为产生的“边缘心理”效应。体育课堂教学“边缘人”在“边缘情境”下能够产生“边缘人”的效应,“边缘心理”也能产生“边缘人”的效应。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边缘情境”中也有“边缘心理”,“边缘心理”也在同时建构“边缘情境”,它们是相互塑造、互构互生、互相存在的。对于体育课堂“边缘人”的转化路径,应回归到课堂教学之外的“社会—家庭—学校”和课堂教学“教师—学生—教学场域”两条路径上。

3.1 外部结构化边缘机制转化路径——“社会—家庭—学校”

3.1.1 摒弃“重文轻体”的传统,重拾体育育人的价值

“重文轻体”的传统一直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政府应加大对体育的投资,增强体育的舆论引导,提倡全民体育运动,改变“重文轻体”的传统。

3.1.2 打破对体育存在偏见的共识,塑造全社会对体育和谐兼容的话语语境

面对社会对“体育课”“体育教师”存在偏见的共识,首先要提升体育教师群体的专业素养,树立良好的群体形象,同时在政策法规的引导下,加强舆论的宣传,在遇到“体育教师经常生病”“你的XX 课是体育老师教的”等话语时,体育教师要坚决抵制。体育教师应在社交媒体、网络视频、短视频等宣传阵地宣传自身的专业水准。通过整个群体的努力,打破对体育存在的偏见,塑造全社会对体育和谐兼容的话语语境。

3.1.3 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资,抹平各社会阶层间资本对体育的鸿沟

很显然的是,资本雄厚的家庭和学校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资源。本着教育公平的原则,政府应加大对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投资,消弭校与校之间的基础设施和师资鸿沟,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良好的体育资源。

3.1.4 学校落实国家出台各项政策,保证体育课开展

升学依然是普通中小学的目的,体育课因行政行为或教师个人行为被侵占的情况仍然是常态。教育主管部门晒课表、抽查体质健康等情况很多,学校依然会有两张课表,将特定班级作为检查对象。只有中小学校切实落实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每周3 节体育课、高中两节体育课、保证30min 大课间的政策,才能切实将学生的运动面貌得以彻底改变,将所有的学生容纳到体育运动的轨道上。

3.1.5 改革课堂模式,将翻转课堂模式、运动竞赛模式、走班模式等引入课堂

新时代体育课,依然沿用准备部分—基础部分—结束部分三段式的体育课程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虽有着其优势,但这却是相对于单一的一节课而言。整个体育课是连续的、完整的、跨越学年学段的。在体育课的安排上应该以体育项目为主导、体能训练为主体,从学段—学年—学期为时间跨度,利用学校的器材、场地为空间跨度,将体育课的翻转课堂模式、运动竞赛模式、走班模式等融入体育课的课程中。设计能兼容所有学生的体育课程,而不仅仅只是把体育课作为某个教师的教学任务。

3.2 内部边缘心理机制转化路径——“教师—学生—教学场域”

3.2.1 利用数字化教学形态,建立学生大数据体育健康档案

在体育课中,跑步、跳远、跳绳等项目的成绩,是按照时间、距离、数量等来计算的,学生的心率、脉搏、肺活量都能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数字化形态是体育的天然形态。体育教师应掌握先进的体育数据仪器,记录学生各方面的运动数据,建立学生的大数据体育健康档案。在大数据分析下,分析学生的体能特征、运动喜好、运动强度、恢复水平。通过科学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有一套适合个人的运动处方。

3.2.2 通过心理层面介入,消除特定学生群体的心理压力

对于部分残疾、自闭症等学生,或者由于各种不适,产生逃避体育课心理的学生,应与学校心理教师一同积极介入学生心理,找出产生“边缘化”的心理因素。体育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敏感度,能够在语言上以及课堂安排上,更加周全地照顾这部分的学生。

3.2.3 科技赋能课堂,实时监测学生课堂的运动过程

在2020 年重庆市级体育公开课上,学生带上了拥有运动检测系统的手表,它能够实时检测学生上课的心率、运动量。通过控制台,教师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每个学生的运动情况。这种做法也应该推广到体育课中,让体育教师能够凭可视化数据,观察学生的运动情况,避免学生“边缘化”。

3.2.4 调整教师思维方式,抛弃贴标签等落后思维

在专业化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应学习更多的知识,抛弃落后的思维,拒绝贴标签的情况出现。将每个学生平行而视,从学生的能力出发,制订每个学生适合的运动量和运动项目,积极做到有教无类。

3.2.5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从课堂结构上解决边缘化效应

从组织边缘化的理论中可以看出,结构上的“边缘化”效应是客观存在的情况。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将每个学生融入体育课堂,让每个学生享受到运动的乐趣,才能避免体育课堂“边缘人”出现。

4 结语

体育课堂的“边缘人”是指身处体育课堂之中,因内部主观原因或外部结构性因素,导致的远离或脱离教师教学活动中心,不能享受良好的课堂成果,在体育课堂中处于一种边缘的地位的个体或群体。体育课堂“边缘人”,主要是由生理、心理、管理、文化、社会的多方面机制促成的。形成机制主要有外部结构化边缘情境机制及内部边缘心理机制两个方面。外部结构化边缘化机制可分为社会文化边缘化机制和体育课堂结构边缘化机制,内部边缘心理机制可分为冲突型边缘心理机制和选择型边缘心理机制。体育课堂教学“边缘人”外部结构化边缘机制转化路径一般为“社会—家庭—学校”,内部边缘心理机制转化路径主要是“教师—学生—教学场域”。

猜你喜欢

边缘人边缘化边缘
体操教学“边缘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高中英语课堂小组“边缘人”的表现及矫治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教
智能时代的“边缘人”:中老年人如何融入智能时代
作者论在西方社会的演变
浅析跨文化交际
在边缘寻找自我
走在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