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武术铸魂育人的技术超越

2022-11-22宋晓忠李丽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铸魂武术育人

宋晓忠 李丽

(1.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山东菏泽 274009;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陕西西安 710071)

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了立德树人理念的不断延伸,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等院校文化育人新格局。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武术除了强身健体价值外,还在精神淬炼方面显示出了独特优势。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以素质教育、传统文化建设为契机,积极在高校教育中引入传统武术,依托武术深刻的文化内涵,打造铸魂育人系统,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朝向和根本要求,相关类课题探究备受关注和热议。

1 传统武术的文化属性

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武术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在人类抗争自然,寻求生存的进程中,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止戈为武”代表了其最本真的形态,后逐渐升华为一种民族文化,具有显著的竞技性、健身性以及娱乐性等属性。某种维度意义上,武术可被视作为人类斗争智慧的结晶,融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折射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追求,尤其是武术中的抱拳礼、持剑礼、点首礼等相关礼仪,更是包括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强调德行上“内外兼修”[1]。要求习武之人,必须将武德纳入到自身的个人伦理道德修行当中,使之成为习武之人的精神内核[2]。

2 高校武术育人的重要使命

中华武术作为传统文化浓缩沉淀的精髓,是一种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浸染而来的教化工具。事实上,传统武术在中国哲学的浸染熏陶下,以独特的形态展示着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并建立了完整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伦理观,基于历史的延续与打磨,不断跟随时代进展的脚步升华,发挥了塑造人格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在世界多极化态势下,武术本身丰富的内涵承载,成了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言人”,其在高等育人系统中的植入,围绕“立德树人”中心,依托多彩的实践活动,深化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有助于提升其文化自信。同时,既往经验表明,运动技能优秀的人,其自信及领导力也明显优于同龄人。通过武术的运动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心态,磨炼他们的坚强意志,积极乐观的处世精神,有利于他们的创造力培养。

3 高校武术育人实践现状

高校武术育人作为特色课程的典型构成,在素质教育改革浪潮的指引下,得到了相关责任主体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价值,日臻突出。但现实实践中,受多重因素影响,仍旧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3.1 重套路教学,轻理法讲解

在经久的发展中,武术的内容承载,丰富多彩,被形象称作为套路运动,包括长拳套路、刀术套路、南拳套路、剑术套路等,在攻守进退、刚柔虚实、动静疾徐的韵律变化中形成整套练习,是一种重要的运动形式。但是如上所述,高校武术育人的价值取向绝非强身健体一点,更重要的是,关怀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实践中偏重套路教学,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却无法持久,轻视理法讲解,只能“貌合神离”,不利于学生品格的锤炼,与其他体育教育无异。

3.2 重过程教学,轻技击体验

高校武术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立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强调在激烈而多变的运动中,提升学生速度、力量、灵敏、技术、战术、心理、方位、战机等综合素质,唯有多方面紧密配合、协调一致,才能达到一击制胜的效果,否则只会沦为形式主义的再演。相关活动实践中,部分教师更加偏重学生形体动作的规范,关注过程教学中的细节,以主导者的身份介入,忽视了学生技击体验,压制着其主观能动性释放,影响了最终的育人效果。

3.3 重技术传授,轻文化解读

严格意义上讲,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功法、套路、搏斗等运行形式,促进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武术铸魂育人的核心点在于“立德树人”,这是我国现代素质教育推行的基本要求,更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基础。但实践中,教师对武术育人的价值定位存在偏颇,重技术传授,轻文化解读,错失了精神层次塑造的最佳时机,无法对学生形成持久的吸引力,且影响了其多重功能释放,与传承文化、强化自信的目标追求不符[3]。

3.4 重技术考核,轻精神培养

高校武术育人应当是一个不断淬炼的过程,现阶段而言,虽然在多方协调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收效,但实践中仍旧暴露出了些许问题,因此,完善的考评机制建构,显得至关重要。但实际上,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渲染,部分教师尚未完全适应素质教育改革节奏,武术铸魂育人仍旧偏重结果层的反馈,更加关注学生的技术水平,轻视学生精神层次的建设,相关总结存有一定的偏颇,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相悖。严格意义上的人才,应当是身心素质兼具,否则与动物无异。

4 高校武术铸魂育人的技术超越

4.1 明确中华民族精气神的特殊育人任务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武术作为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体表达形式,其文化承载和传统教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4]。科学的目标导向是推动学校武术铸魂育人技术超越的基本动力。新时期,以素质教育改革为引领,关注高校育人新格局的生成,全方位解析武术文化的优势,以“立德树人”为关键切入点,立足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明确中华民族精气神的特殊育人要求,指引该项工作的前行方向,整合各项资源,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过程中,将武术文化中“德、严、谦、勤”等优良传统,有机地嵌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规范师生行为,锤炼学生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为振兴中华民族作贡献。

4.2 夯实武术培养青少年刚性气质的意义

广义上讲,传统武术意为“武之术”,蕴含深刻的武德思想,要求习武之人,习武先修德,包括仁义、宽容、诚实等品行端正的个人品质[5],即技、术、理、意、道等多个层面,应当包括武术与武道两个核心。从修而言,武术修人,武道修道。高校武术育人,在激烈而多变的运动中,强身健体的同时,增强主体意志,淬炼他们果敢、坚强、积极的性格品质,并随着“道”的升华,领悟宇宙人生智慧。从根源上讲,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沉淀、发展和完善,充分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特征。对此,要深入挖掘武术的文化基因,包括奋勇、坚毅、谦和、友爱等,将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联,并融入现代化校园文化系统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领悟为人处世的真谛,并化解到个体行为实践中,涵养充满人本主义的文化氛围,最终实现学生精气神的升华,并升华他们的刚性气质,以积极应对未来未知的挑战。

4.3 提高学校武术训练的趣味性与主动性

武术本身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表现形态,内容丰富多彩,相比于其他体育项目有着自身的魅力,并且其丰厚的文化内涵沉淀,更是迸发出了强劲的吸引力。宏观信息化时代,在互联网应用的冲击下,不少大学生沉浸在虚拟空间中,面对复杂信息的影响无法自已,甚至价值观出现了偏误。武术育人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依托,冠以优良的精神熏陶,一定程度上抵御着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袭,其在整个过程中的涌动参与,是实现铸魂的关键一环。对此,教师要深入素质教育体制改革,摆正自身角色定位,以亦师亦友的身份,组织学生群体活动,并融入创新因子,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主观能动性,依托武术本身的趣味性,潜移默化中达成育人目标。在此过程中,唯有学生深入武术所塑造的“道域”,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真正实现精神的淬炼与升华,获得意想不到的领悟,从而终身受益[6]。

4.4 构建学校武术铸魂育人的改革新理念

学校武术铸魂育人的技术超越,是在不断的创新轮转中实现,要始终秉持改革精神,灌入浓郁的人本主义理念,基于师生间的有机交互,针对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新时期、新模态下,高校要提升师资站位,将之作为育人战略工程的核心,重视和支持其专业化水平建设,组织展开多样化的专项教研活动,及时更新教师思想理念,深入挖掘武术铸魂的本真内涵,丰富教师的知识涵养,淬炼他们的思想精神建设,以身作则、行为示范,提升其专业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基于此,建立完善的武术育人考核机制,有机地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技术评价与精神评价结合在一起,关注学生能动细节,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与成长,树立榜样先锋,并总结其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个性化”成长方案,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武术铸魂育人系统。

5 结语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传承与沉淀,文化属性标签十分明显,在强身健体、休闲娱乐、淬炼精神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在新时期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尤其关注学生品质建设。对此,该文结合实际情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明确中华民族精气神的特殊育人任务、夯实武术培养青少年刚性气质的意义、提高学校武术教学的趣味性与主动性、构建学校武术铸魂育人的改革新理念等举措,以此来实现学校武术铸魂育人的技术超越。

猜你喜欢

铸魂武术育人
软件“铸魂”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何冰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