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仔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

2022-11-22陈建伟

中国畜禽种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血清型琼脂沙门氏菌

陈建伟

(广西北流市动物检疫驻镇工作站 537400)

仔猪副伤寒也称为猪沙门氏菌病,是一类危害仔猪的高热性传染病,病原为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沙门氏菌。沙门氏菌造成的疾病多种多样,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一些沙门氏菌不仅对动物繁殖性能、幼龄动物生长发育等造成威胁,也能感染人类,发生食物中毒,甚至引发败血症等症状[1],是危害公共卫生的重要病原菌。

1 病因分析

沙门氏菌根据不同的抗原类型可分为多个血清型,目前,已知血清型类型可达2500 种以上,除了一些较为少见的血清型(邦戈尔沙门氏菌)外,其余血清型均为肠道沙门氏菌[1]。沙门氏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健康生猪的肠道、粪便内均有一定数量的沙门氏菌,当出现突然更换饲料、母乳供应不足、猪舍内环境潮湿、温度骤变或营养不良等情况时,会严重影响仔猪防御能力,从而导致寄生在仔猪体内的沙门氏菌迅速繁殖,毒力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强[2],造成仔猪发生副伤寒。除了原本寄生在仔猪体内的沙门氏菌能引起副伤寒外,经长途运输、混群、引进新生猪等管理过程也容易使沙门氏菌数量增多,加之仔猪的免疫能力较差,沙门氏菌容易侵入体内,引发疾病。

2 流行病学

该病多发生于1~4 月龄的仔猪,成年猪很少发病,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尤其是在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的养殖场更易发病[2],这主要是因为饲养管理条件较差养殖场的生猪免疫力均比较低下,更容易导致体内细菌繁殖,特别是患有其他传染病或寄生虫疾病时,也会继发副伤寒病。仔猪副伤寒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猪和带菌猪,其尿液、粪便、乳汁及流产胎儿中均有大量沙门氏菌,健康生猪接触到病原微生物后,经消化道感染而发病。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仅在冬季、春季多发。

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约为2d 至数周[3],潜伏期长短主要取决于患病猪抵抗能力和侵入机体的细菌数量、毒力不同。

3.1 急性型仔猪副伤寒

急性型病主要见于流行初期,患病仔猪体温突然升高,至41~42℃,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废绝,腹痛不安,腹泻,排出的粪便为淡黄色或灰绿色,有恶臭气味。随着病程延长,逐步表现为呼吸困难,脱水,耳根、胸前、下腹及四肢处的皮肤有紫红色出血点。部分患病猪表现为肛门失禁,行走、站立、躺卧时均会排出粪便,导致尾部和整个后躯均沾染粪污。这一类型病死率很高,病程多在2~4d 之间,也有的会在出现症状后24h 内发生死亡。

3.2 慢性型仔猪副伤寒

这一类型的患病猪体温升高至40.5℃以上,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喜欢扎堆或钻垫草,打寒战。患病猪长期腹泻,粪便为灰白色或黄绿色水样,有恶臭气味,粪便内有大量的坏死组织、纤维素样物质,消瘦,贫血,被毛凌乱,眼结膜发炎,眼部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生长发育迟缓。这一类型的病程多数在2~3 周以上,最后因衰竭而发生死亡,也有部分患病猪能被治愈,但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成为僵猪。

3.3 剖检特征

剖检急性型患病猪可看到患病猪周身淤血且有瘀斑,胸腔中有少量积液,胃底部充血,黏膜脱落,胃肠道内有急性卡他性炎症,小肠壁变薄,内有大量气体或淡黄色物质,肠壁呈点状出血。脾脏肿胀,边缘钝圆,为暗紫色或蓝色。慢性型患病猪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坏死性肠炎,且集中在盲肠、结肠、回肠后段,这部分肠管增厚,肠黏膜覆盖灰黄色、淡绿色的麦麸样坏死物,将坏死物剥开后可以看到肠黏膜上有红色、不规则的溃疡面,脾脏浆膜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肿胀,胆囊内有小溃疡灶,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有出血。病程达10d 以上的病例盲肠和结肠内附着弥漫性、腐乳状物质,剥开后为红色黏膜。心包膜和心外膜粘连,心包腔内有纤维素性物质,心内膜有出血斑。

4 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特征可以进行初步诊断,如需确诊应借助实验室诊断。可用于诊断仔猪副伤寒的方法包括涂片镜检、细菌分离培养、细菌生化实验、血清学反应等[4],这些方法均能很好地对该病进行确诊。

4.1 涂片镜检

主要应用于病死猪确诊,无菌采集心血、肝脏或脾脏进行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以看到两端钝圆的细长型杆菌,且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可以大致判断为沙门氏菌感染。

4.2 细菌分离培养

以心血、肝脏、脾脏、淋巴结为样品,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鲜血琼脂培养基、ss 琼脂培养基内,培养24h 后对菌落进行观察,可以看到普通琼脂培养基内有细小、边缘光滑、湿润半透明的菌落,麦康凯培养基上有无色、光滑、湿润、半透明的圆形菌落,鲜血培养基上有光滑微微隆起的菌落,SS 琼脂培养基上有无色透明的圆形菌落,可以判断为沙门氏菌感染造成的仔猪副伤寒。

4.3 细菌生化实验

将分离得到的典型细菌接种在生化发酵管内进行培养,如果不能分解乳糖、蔗糖、棉籽糖,葡萄糖、三糖铁、乳糖、木糖、麦芽糖、鼠李糖产酸产气,尿素、V-P 试验阴性,则可判断为沙门氏菌感染。

4.4 血清学反应

将沙门氏菌培养物置于载玻片上,与蒸馏水混匀后低价A~F 多价O 血清,反应20min 后进行镜检,可以看到四周有透明、颗粒状或絮状的凝结块,证明为沙门氏菌感染。

5 防治措施

5.1 治疗

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后使用药敏试验来确定治疗药物,如果不具备药敏试验条件,可使用盐酸环丙沙星、乳酸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等抗生素,沙门氏菌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土霉素、磺胺类等药物的敏感性较差,不建议用于仔猪副伤寒的治疗。当发现患病猪后,应先进行隔离,并对环境进行消毒,选择敏感性较高的抗生素进行肌内注射或腹腔注射,一般治疗3~6d 可获得明显疗效。

5.2 预防

本病的主要预防手段是疫苗接种,对没有感染沙门氏菌的健康仔猪应使用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疫苗进行注射,注射前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氢氧化铝生理盐水进行稀释,也可拌料或饮水进行口服免疫,但口服免疫时应注意疫苗摄入量,一定要让每头仔猪都摄入足够的疫苗,必要时可以进行疫苗抗体效价检测。沙门氏菌在环境中存在较为广泛,所以应定期进行环境消毒,降低环境内沙门氏菌的量。在管理上坚持自繁自养,减少从场外引入生猪的频率,给仔猪配制营养均衡、易消化的饲粮,注意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的补充,提高仔猪抵抗力。

猜你喜欢

血清型琼脂沙门氏菌
琼脂基环保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
4种鸡源致病性沙门氏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消除国产琼脂磷酸盐沉淀的工艺优化及设计
鱼粉中沙门氏菌杀灭方法的研究
东莞地区B群链球菌的血清型与多位点序列型的分析
马传染性贫血琼扩试验中琼脂配比浓度及温度因素对琼脂板制作的影响
有效选择沙门氏菌培养基
美国多州发生沙门氏菌感染事件
澳大利亚沙门氏菌疫情创新高
2005~2011年厦门市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