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态度和社会参与研究

2022-11-21王磊陶实

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社会参与

王磊 陶实

[摘 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重要时期产生的社会群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本文以武汉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交流等,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基本状况、社会态度、社会参与调研分析,提出优化界定分类,理清工作思路;推进融合发展,有效组织起来;实施分类引领,切实发挥作用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拓展深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社会态度 社会参与

[中图分类号] D 6 6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2 8 0 3( 2 0 2 2) 0 5-0 0 2 5-0 8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统战部六局2 0 2 1年委托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重要时期产生的社会群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建设了一批创新试点城市和重点项目,打造了一批具有吸引力、凝聚力的工作品牌。进入新时代,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不同于统一战线传统领域的其他群体,其社会特征更为突出,需要充分汲取实践经验,重新审视既有认知,不断优化政策体系,创新完善工作举措。本课题从政治性、社会性、专业性的多维视野,以武汉市为例,通过调研分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社会态度和社会参与现状,探索加强和改进组织引导方式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拓展深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提供参考。

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态度和社会参与现状调查与分析

调研围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态度和社会参与这一课题,共计采样4 5 5 5份,其中,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样本1 2 5 0份,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外人士2 8 3 7份,其他领域统战成员4 6 8份,个别访谈、交流4 5人,区分不同类别召开座谈会。通过对样本数据、座谈访谈的统计、对比和分析,武汉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有关情况呈现如下。

(一)基本状况分析

1、性别年龄。调查发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群体中,男性接近7 0%,其中,民营和外资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及自由职业者中的男性比例更高,显示出男性更富于挑战自我。3 0~5 0岁为7 5. 2 6%,是该群体的构成主体; 2 0~3 0岁为1 6. 8 7%,其中自由职业者平均年龄最小,为3 4. 8 8岁,总体上呈现年轻化特征。

2、文化程度。调查显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学历程度呈现典型的纺锤型分布,“中间”大学( 5 5. 8 8%)、硕士( 2 1. 8%)比例高,“两头”高中( 1. 5 6%)、博士( 1. 9 9%)比例低,总体上属于高学历群体。其中,体制内党外人士博士学历占比( 6. 5 8%)明显高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1. 9 9%)。分析认为,体制内党外人士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居多,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多为企业管理或技术人員,更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

3、政治面貌。问卷样本中, 8 6. 4 2%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具有民主党派身份,由此可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与统战其他领域存在着一定交集,呈现身份多元化的状况。

4、职业结构。调查显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6 9%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或技术人员, 2 0%是中介组织从业人员, 9%是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而自由职业者、新媒体从业人员分别仅占6%、4%,其中,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有4 1. 1 8%为民营和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有2 2. 9 2%为自由职业者。表明新的社会阶层四类群体数量分布并不均衡,同时存在广泛交叉,也反映出体制外兼职性和自由性特点。

5、经济状况。调查显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个人年度收入在2 1万以上的占5 0. 1 7%; 9 0%拥有自己的房产和私家车;家庭支出主要为教育和投资理财保险,其次为人际交往和休闲旅游。总体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属于高收入或者较高收入群体,有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从内部分布看,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平均收入更高,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收入差异较大。

(二)社会态度分析

1、政治认知与态度。调查显示, 7 7 . 9 5 %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了解, 7 3. 0 9%对多党合作的历史有了解,且体制内外比例基本一致,他们中超过8 5%主要从主流媒体获取信息,普遍认同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2、时势认知与预期。调查发现,对于重大风险防范,受访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普遍认为未来五年中美对抗加剧风险的可能性最大,“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国际局势陷入动荡”等一定程度会发生。而他们对于国内经济社会风险的评价均值处于中性程度,总体保持乐观,相对而言,他们更担忧物价上涨、外贸萎缩和房地产“泡沫”破灭等。

3、社会发展目标与取向。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认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安定的社会秩序是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目标,只有5. 1 9%选择“充分的个人自由”,说明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造成的负面影响有限。

4、社会冲突、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评价。调查发现,对于社会冲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认为贫富冲突最为突出;在社会公平方面,财富及收入分配的公平感最低;在效率与公平的比重分配上,“保障社会公平”( 5 4. 4 7%)大于“提升效率”( 4 5. 5 3%) ,均反映出他们对贫富差异、分配公平的敏感度较高,也体现了他们对于更高水平公平感的期待。5 5. 3 6%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认为“社会诚信缺失”是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显现出他们长期处于市场竞争环境,主观上对健全的社会诚信体系和经济社会保障体系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期待。

5、社会状态自我评价。调查表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子女教育压力最大,其次是养老、职业压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体制内党外人士对于个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行业地位的主观评价均处于中等水平且差异不明显。

(三)社会参与分析

1、社会参与情况。调查表明, 9 0%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愿意参与社会治理,其中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参与意愿最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相对稍低,分析可能与其职业特质相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参与2 0 2 0年抗疫的有8 4%,这反映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社会参与程度较高,社会参与环境良好。调查也发现,他们对党委政府尤其是民主党派等组织的社会活动参与度更高,缺乏自组织的主动参与。

2、社会参与动因。调查显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参与的首要动因是提升个人能力,其次是参加慈善公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获取政治参与机会、拓展工作业务的动因相对较低。在愿意发挥作用领域中, 7 7%愿意在专业领域发挥才能,超过一半愿意在推动行业发展和培养行业新人、参与公益事业和推动公益慈善发展等方面贡献力量,而对影响政府决策、维护阶层利益等政治性诉求较低。这显现出其社会参与动因主要是个体性、专业性和公益性,功利性、政治性特征并不显著。

3、组织参与状况。调查显示, 9 0%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加了民主党派、新联会、知联会、海联会、欧美同学会等统战组织,显示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通过统战渠道参与社会活动。

4、社会参与评价。调查显示,近8 0%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社会公共事务中有较强或者一些参与感,约2 0%较少或者没有参与感,显现出总体参与感较强,但群体内部差异和分化合适存在。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渠道效能评价方面, 5 4. 3 3%认为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最为有效, 4 9. 1 3%认为是直接与当地党政领导进行交流,也有4 1. 0 9%认为是担任政府部门特约观察员、监督员等。有近3 0%在遇到困难时会选择向党委政府求助,占比最高。总体看,他们虽然在体制外,但对于体制性力量的依赖性较强,他们也在尝试通过网络渠道发表意见诉求( 3 2. 2 7%)。

二、关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及其统战工作的反思

通过对上述样本数据、座谈访谈的分析研究,结合近年来工作实践的直观体验,引起了我们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群体特征、工作方式的某些认知预设和主观“想象”的思考,为重新审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群体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整体性预设”的反思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产生的新社会群体,目前对这个群体的认知,是基于与统一战线传统领域的特异性来标识的,但却忽略了其内部的巨大差异性。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共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年轻男性特征突出,主要集中在各行业、各领域的专业性管理或技术岗位,年富力强、思维开阔、自由活跃,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希望获得更多的职业上升和事业发展机会;二是中产阶层特征突出,大多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优质的工作,总体收入水平较高。他们追求有品质、有态度的生活,政治地位、经济地位、行业地位和社会地位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中产阶层”;三是应用型人才特征突出,大学和硕士比例接近8 0%,且具有专业执业资格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属于典型的应用型、实践型、技能型人才及现代服务业工匠型人才,在繁荣城市经济、引领行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生活上具有独特优势。

同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具有显著的分层化、差异化特征。一是职业结构多样化,从企业高管、律界精英到行政总厨、美容造型师等,职业行业领域跨度较大,职业交叉现象普遍,让我们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界定和分类标准有了新的思考;二是收入水平不均衡,从职业比较看,中介组织从业人员、民营和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收入更高。从行业内部看,民营外资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与中下层管理技术人员之间、资深中介组织合伙人和资历较浅的从业者之间收入差距高达数倍甚至十数倍,全国知名的自由作家、艺术家、网络大V身家不菲,而多数自由职业者还面临着生存困境;三是政治身份多重性,很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都具备民主党派、无党派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身份,这还不包括与民族宗教、留学人员以及港澳台侨等统战身份交叉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如此多元复杂的社会群体,在把握其整体特征的同时,更需要精准识别和分类研究。

(二)“体制外预设”的反思

通常认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长期工作生活在“体制外”,思想自由、价值多元、观念另类,与“体制内”党外人士存在明显差异。但调查发现,尽管组织化程度不如“体制内”高,但他们在基本政治立场、国家民族观念等方面均呈现积极正面的态度。一是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绝大多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表现出较强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制度自信,这与“体制内”党外人士的样本反馈基本一致;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尽管认为国际局势、全球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但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有信心;三是对社会发展目标期望具有“中国特色”,超过半数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认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秩序是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目标,反映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取向,折射出当前社会各界对促进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共识,也提示我们工作中要注重关心现实诉求,提升团结服务的精度、准度和温度。

(三)“政治性预设”的反思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我们往往认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具备一定经济基础后,必然会延伸出政治参与诉求。但调查表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内部高度分化,经济资源分配并不均衡,小部分是处于金字塔顶端业界精英,而绝大多数是中低层普通从业者,绝大多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参与意愿并不强烈。即使是表现出政治參与热情的部分群体,也可能是基于其民主党派、无党派或工商联的身份。一是社会参与广泛但参与感较低。他们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具有独特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且探索尝试了一些较成熟的社会参与模式。但也有不少人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参与感不高、荣誉感不强,感觉社会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特别是在党派身份和阶层身份交叉时,更倾向于向外界展示民主党派身份,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身份认同不足。二是社会参与意愿强烈但政治动因不显著。绝大多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表现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其社会参与的首要动因和重要目标是提升个人能力、推动行业发展,希望既能为自我发展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和成长空间,又能履行社会责任。三是社会参与有组织依托但渠道单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社会事务,主要通过统战平台,参加官方组织的公益活动居多,这与他们大部分具有民主党派身份相关,也反映出他们社会参与的渠道还不够广泛、路径比较单一,缺少自组织的公益品牌和活动。

三、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界定分类,理清工作思路

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界定和分类,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对象范围等,从实践探索伊始就存在争议,需要优化和调整。

一是进一步厘清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界定和分类。按照目前的分类标准,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占比在七成以上,事实上其中的一大部分是从事传统意义上的“白领”工作,并不适宜称为具有统战意味的“人士”,因此可考虑将范围适当缩小,层次适当提升,调整为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中高级管理技术人员更为适合。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构成复杂,既有专业社工,也有基层社区聘用人员和志愿者,还包括在社团、基金会、民非结构的专职管理者和兼职社会人士,行业职业和社会阶层跨度大,与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学历层次较高且必须具备执业资格的特征差异性较大,可考虑将其独立出来。新媒体从业人员与其他三类人群存在大量交叉,比如民营外资网媒公司员工、民非新媒体机构员工、自媒体网红等,较难精准识别。鉴于此,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内涵可表述为体制外的党外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其外延可概括为“4+1”: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中高级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以及新媒体从业人员。

二是进一步明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主体和责任。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其他工作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处理好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建工作的关系,充分发挥两新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抓好组织建设和党员发展,履行统战工作主体责任,做好其中党外人士的团结教育服务。处理好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群众工作的关系,有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进一步增强广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群体的社会化和组织化水平。处理好与有关行业管理工作的关系,积极发挥主管部门、协会行业商会优势,不断把行业领军人物的专业影响力转化为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通过进一步明确工作主体及其责任,整合党员、“人士”和群众三个方面力量,构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大格局。

三是进一步明确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与其他领域统战工作的分工和协同。积极推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与其他领域统战工作融合互动,发挥其“体制外蓄水池”作用。加强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的分工协同。对于已经加入民主党派或者明确为无党派人士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部门内部要做好统筹协调,明确其代表性领域;对于有明确政治意愿且符合标准的,可以有计划地推荐加入民主党派或者作为无党派人士培养,并不再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培养。加强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工商联统战工作的分工协同。民营企业家在社会组织任职较为普遍,中介组织合伙人本质上就是民营企业家,同样的职业场域带来了较高的兼容性和转化率。可探索构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工商联、商会中有效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加强与海联会、知联会、欧美同学会等统战群团社团的分工协同。多平台、多渠道加强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系,促进体制内知识分子与体制外专业人士的交流合作,整合资源,发现人才,共享共赢。

(二)推进融合发展,有效组织起来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一个跨行业、跨专业、跨层级的多元社会群体,从形式上组织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真正实现有效组织和有机融合是重点和难点。

一是创新教育引导方式,实现有效思想融合。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造就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创新多元的思维方式、务实高效的工作方式和个性自由的生活方式,大多数无法适应政治性理论性的话语和集中式宣讲式的学习。应探索构建“三位一体”新引领模式,促进其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以活动促教育”,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特点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以服务增团结”,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对于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对于婚恋、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解释政策、协调服务、提供信息,嘘寒问暖,使他们有归属感亲近感;“以实践增认同”,积极为他们提供参与社会调研和社会服务的实践机会,加强与各类社会群体特别是基层群众的接触和交流,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中了解国情、理解民情、提升境界、增进认同。

二是提升新联会建设水平,实现有效组织起来。目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普遍感觉在新联会中的身份认同感、组织归属感不强,说明新联会自身建设水平还有待提升,需要完成从“组织起来”到“有效组织起来”的跃迁。要以核心团队强化组织引领。把有社会影响力、行业代表性、有意愿投身于统战事业的骨干成员安排进领导班子,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凝聚塑造新联会组织的精神内核。要以跨界合作强化组织互动。既要加强各类分会组织建设,推动同行业中不同层级人士的垂直交流,促进其专业领域团队协作和人才梯队建设,又要加强不同类别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构建跨界交流合作机制,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提供更广阔的社交空间,增强组织凝聚力和整合力。要以体制创新强化组织认同。健全完善新联会的制度体系,探索构建“入会引荐、会籍管理、会长轮值、服务积分、荣誉表彰”等创新机制,增强会员的仪式感和荣誉感,激发机体活力和内生动力,使新联会真正成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之家。

三是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实现有效平臺融合。新时代统战成员的兼容性客观上促进了统一战线的融合性。这就要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要树立“大统战”思维,着力做好“结合”的文章。注重与其他领域统战基地建设相结合。加强新阶层统战工作实践基地与民主党派之家、基层统战同心家园、民营经济创新创业基地、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基地、港澳台侨国情教育基地等统战平台的交流互动、资源整合,探索构建“多元合一、共建共享”的统战基地创新模式。注重与行业管理工作相结合。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切实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组织等平台作用,建立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机制,增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合力。注重与社会组织建设相结合。以社团组织改革为契机,多元培育符合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特点并适应市场化要求的行业性、专业性、公益性、联谊性社会组织,运用社会化方式和渠道,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吸纳、组织、团结、引导、服务工作。

(三)实施分类引领,切实发挥作用

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发挥作用是目标。应针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群体在政治参与、社会参与、行业参与中需求权重、供给能力的不同特征,加强分类施策、精准引导,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作用。

一是有序引导政治参与。针对新阶层群体高度跨界、不适宜作为一个政治界别进行广泛政治动员的特点,应引导其代表人士通过既有政治组织和统战途径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科学配置政治资源。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生涯规划,针对不同特点并结合组织需要因人施策,将政治立场坚定、行业影响力大、协商建言能力强的代表人士推荐加入民主党派、工商联或作为无党派人士进行政治安排,也可在海联会、知联会、欧美同学会、侨商会等统战团体进行社会安排,化整为零实现有效政治整合和政治吸納。推动参与公共事务。健全完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政建言、调查考察机制,发挥其行业优势和专业特长,积极为政府公共管理决策提供咨询服务;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行业管理、标准制定、行风评议,有计划地推荐其担任特约人员或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社会监督。完善意见表达机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畅通线上线下互动沟通渠道,让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专业意见、合理诉求能在特定平台和范围内得到表达。

二是广泛推动社会参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社会参与是其价值所系。应以社会参与为主渠道,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推动有序的政治参与。增强参与主体的广泛性。针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参与不平衡的问题,发挥统战部门的政治引导作用、统战平台的组织动员作用、统战人物的典型示范作用,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推动广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特别要鼓励他们因地制宜参与社区治理、物业管理、志愿服务等基层工作。提升参与内容的丰富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社会参与,不能局限于救灾济困、扶老助残、捐资助学等传统方式,也要转型升级。向发展型公益拓展,结合国家战略部署,在环境保护、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健康养老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向专业社会服务拓展,发挥专业优势,构建“5+N”模式,在文化、教育、医疗、科技、咨询5个统战优势领域以及N个创新领域,形成社会服务系列品牌;向基层社会治理拓展,积极推动参与基层协商、纠纷调解、社区事务,嵌入到基层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一支重要力量。拓展参与渠道的多样性。发挥统战组织特别是新联会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面向公众、服务群众的社会化活动,增强凝聚力,扩大影响力;发挥社会组织的促进作用,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入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非机构,参与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挥自组织的补充作用,通过非正式的论坛沙龙、读书会、分享会、联谊会等形式,开展健康有益的社交联谊,释放社会活力。

三是积极鼓励行业参与。在行业专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既符合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主观意愿,也符合国家社会的期许,更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的工作协同,积极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行业规划、行业标准、行业自律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创造条件,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行业领军人物的行业示范作用和正面引领作用。推动行业自主创新。促进技术创新,加强与体制内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引导他们在行业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上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服务创新,发挥技能型、工匠型人才的独特优势,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供给;促进市场创新,鼓励引导他们中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积极拓展新市场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激发市场内生动力。推动行业市场主体培育。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存在大量的新兴市场主体和潜在创业主体,要发挥工商联和商会组织作用,畅通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沟通对接渠道,提供政策支撑、法律服务、金融支持等,不断优化创业发展的营商环境,为产业行业发展催生出新的更多的市场主体。

责任编辑:袁霄

猜你喜欢

社会参与
山西省S高校社区离退休教师的社会参与研究
近年来民生政策制定社会参与问题研究综述
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实现路径探析
随迁老人心理健康、社会资本现状及其作用研究
随迁老人心理健康、社会资本现状及其作用研究
引导社会参与丰富老年教育形式研究
英国的高校自治与政府调控及启示
网络民粹主义近十年(2007—2016)的研究梳理
赋权增能:成人教育发展新视角
烟台市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