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培育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2-11-21董思遥李南
董思遥 李南
[摘 要]家国情怀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凝聚中华儿女、推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对新时代青年进行家国情怀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厘清家国情怀培育的思想渊源,挖掘其基本内涵,阐述其培育体系,探寻家国情怀培育的实践新路,有助于新时代青年夯实理论之基、培育理想之根、筑牢民族之魂,从而扛起时代重任、筑梦伟大复兴。
[关键词]新时代 青年 家国情怀培育 精神动力
[中图分类号] G 6 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2 8 0 3( 2 0 2 2) 0 5-0 1 1 4-0 7
[基金项目]本文系2 0 2 1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与赋能路径研究”( 2 0 2 1 M S Z 0 5 3)、2 0 2 1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边境民族地区青年群体家国情怀培育研究”( 2 0 2 1 KY 0 2 2 6)的阶段性成果。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之际,团结统一奋起反抗的精神动力。家国情怀是融入中华儿女血脉里的隐性基因,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表达与理想追求,是在民族危亡面前的高尚人性彰显。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通过加强青年的家国情怀培育,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提振精神、激励担当,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的。
一、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意蕴
培育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要让每个人增强对家国情怀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外化为爱党爱国爱家的自觉行动。
(一)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家国情怀培育有助于青年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这种社会认识为基础,进一步影响个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展了家国情怀观念,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规范价值观的内容,并且这三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 1] ( P 5)。这与家国情怀所提倡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相契合,注重个人在社会环境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大继承了家国情怀中爱国的思想。培育家国情怀能够巩固新时代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坚定“四个自信”的国家共识
国家共识是国家宝藏,是国家拥有无比强大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法宝。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形成了“四个自信”的国家共识。培育家国情怀,要让人民在“四个自信”的各个内容与层面达成思想共识,形成国家共识。“四个自信”是在历史进程中奋斗出来的国家共识,是在“两个大局”中比较得出的国家共识,是在逐梦民族复兴中得出来的国家共识。培育家国情怀,就是让新时代青年以奋斗为底色,深刻体会国家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坚定“四个自信”,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三)增强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认同
“两个维护”不是空洞的,是具体的、无条件的。做到“两个维护”,要求增强理性认同与情感认同,要求增强政治定力和政治能力,要求聯系实际抓好落实。培育家国情怀,要让人民形成深刻的情感,强化政治认同。培育家国情怀,要让人民在学“四史”中,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壤上绽放的理论光辉,并深刻体会中国革命的艰难困苦与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自身的政治定力与能力。培育家国情怀,要让人民将政治共识转换为自觉行动,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四)激励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现状,家国情怀并不是停留在国家不落后、不挨打层面,而是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出强国的使命与担当。只有每个人都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才会主动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中去,才会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视为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整体。当每个人将理论认同转变为行动自觉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拥有了磅礴力量。
二、家国情怀培育的思想渊源
家国情怀培育理论发展演进离不开海纳百川、推陈出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启示,离不开深刻改变世界、深刻改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关于家国建设宝贵实践经验的镜鉴。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家国情怀培育的智慧启示
家国意识与家国同构二者互动,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在时代浪潮中前行,同时也为新时代培育家国情怀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智慧。
其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意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古代社会意识,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等传统伦理道德,成为当时君王治理国家的重要根据。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也为古人提供了家国意识培育的路径。古人以自我修养为原点,逐步推及家庭、国家、天下。儒学之中的文化精华让古人注重自我审视,强调个人是寓于家庭与国家之中的,而非孤立个体。虽然“家庭”与“国家”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但家国意识已深刻植入中国人的骨子里,成为一种灵魂感召与理想归宿。
其二,忠孝耦合的家国同构。在古代社会关系中,在父子与君臣这两个维度的人伦关系中,分别融入了忠与孝的观念。忠孝耦合且有机统一成为家庭与国家的底线思维。以血缘纽带为客观基础,辅之以忠孝精神,使得中国古代社会保持相对稳定。并且,忠与孝的思想观念是互动的,是赓续传承的。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家国情怀培育的理论指导
回归家庭本位的家庭建设、以民族独立为前提的民族精神、主张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家国情怀的重要理论,同时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博大的人类情怀。
其一,回归家庭本位的家庭建设。“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2] ( P 2 5-2 6)马克思主义家庭观认为,家庭关系应然是纯洁的、完整的,其中不应掺杂物质因素。婚姻是自由恋爱的产物,不应被商品化、物化。家庭的组合是自由平等的,钱权等不纯动机会给家庭组建带来侵蚀,不好的家风影响家庭成员身心的健康发展,好的家风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风貌。
其二,以民族独立为前提的民族精神。“不恢复每个民族的独立和统一,那就既不可能有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也不可能有各民族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必须实行的和睦的与自觉的合作。”[ 3] ( P 3 9 7)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成为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前提与重要保障。只有在前提条件得以实现,本国人民利益得到保障,人民所谈论的国才是一个完整的国,才会有和谐稳定的生存发展环境。只有这样,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在和睦氛围下才会选择自觉合作。
其三,主张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爱国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所谈论的爱国主义是充满正义的,是广阔宏大的,资本主义所高谈阔论的并非掩藏剥削压迫的具有欺骗性的“爱国主义”,而是支持、拥护无产阶级的,热爱故土及文化的,富有情怀的爱国主义。并且,爱国主义并不局限于一国之内的民族主义,而是关心全人类命运、主张利益休戚与共的国际主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家国情怀论述中最显著的特征。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家国情怀培育的经验镜鉴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百年的风华岁月中,在正确处理家与国、国与民、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家国情怀、性质宗旨。
其一,强调保家卫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取得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成就。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也充满着磨难与艰辛。中国共产党面对洪水、地震、疫情等灾害,始终坚守初心,用保家卫国的行动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诠释了“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4]。
其二,强调爱国为民。中国共产党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从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强调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到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胡锦涛提出的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再到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都体现出中国共產党人爱国为民的优秀品质与高尚品格。
其三,强调家风建设。中国共产党人对己严格,对其家庭成员亦严格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5]优秀的家风助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促进家国情怀的培育。
其四,强调胸怀天下。家国情怀是从家庭延伸开来且包容世界、接纳世界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得益于世界,而中国也必将推动世界发展,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美好世界。
三、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与培育体系
(一)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
家国情怀是一种将社会意识推己及人进而变成社会共识的结果,是合理情感表达、高尚人性彰显、思想观念传承。
其一,家国情怀是合理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人的需要。个人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与强烈归属感,成为家国情怀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个人向往美好生活,期盼社会和谐稳定、祖国繁荣富强,促使人感召时代使命,从而对己负责、对社会负责。
其二,家国情怀是高尚人性彰显。家国情怀以崇高理想信念为底色,彰显的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可共情的人性。这种人性并非抽象概念,而在人与己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应然表征上有了特殊且具体的画像。人对自己的理想树立越远大,在价值的选择判断上越分明,自我人生目标就越明晰,亦越对自己负责。而在以自我为原点开始扩大范围后,人与人的互动也逐渐频繁,自我的优秀品质也会使身边人同频共振。这种由自我内心油然而生的爱家爱国,会促使自己对身边人、社会、国家及赖以生存的环境负责。这种情怀可以聚焦在养育自身的一抔黄土,也可以延展到哺育自身的大江大河,还可以升华到培育自身的不容分割的伟大祖国,将会在方方面面彰显出高尚人性。
其三,家国情怀是思想观念传承。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家国情怀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进,但其思想观念的逻辑起点仍然是“家”。家国情怀突破血缘、地缘、宗法等要素,融入了不同时代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国家关系等特色鲜明的要素,不断丰富其内涵,从“己”及“人”、从“家”及“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个人的认识在社会发展齿轮的驱动下,逐步凝聚成一种社会意识甚至共识。这种共识是与时俱进的、赓续传承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是向上向善的。
(二)家国情怀培育的内容体系
在家国情怀培育体系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能给予个人最直接、最深刻的第一课;社会是个人走出家庭后的第二课堂,社会的公共认识与良好氛围能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国家与个人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国家离不开每个人的奋斗,个人的成长也离不开国家的稳定繁荣,尤其在家国情怀培育体系中,国家更要承担重要使命。家庭、社会、国家三位一体,建构出完整的家国情怀培育体系。
其一,家庭层面,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历来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的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6] ( P 3 5 5)面对极端主义及民族分裂主义等意识形态的挑战,以家庭为单位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每个人系好人生价值观的第一颗扣子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 7]。这对新时代家庭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符合时代需求,也符合家国情怀培育以“家”为原点的逻辑。家庭成为家国情怀培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环节。
其二,社会层面,培育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指每个人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对其他人、其他事的伦理关怀和道德义务。社会不是单纯的独立个体的集合,更似一张网,包罗各个要素,成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社会不可能抽离个人而单独存在,纯粹独立的个人也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发展。人是社会的人,需要培育社会责任意识。这既是人通往美好生活的内在需要,也是个人品行的外在彰显,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观念的迭代赓续。这种社会责任意识最终会上升至共同体意识,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打破国界,关照人类整体利益,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其三,国家层面,厚植中华民族精神。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似鱼水,国家不能缺少人民,个人也不可无国家。人民对国家的态度,不管是从理性还是感性而言,都应抱有正确态度。但值得明确的是,爱国不是因为有爱国之义务而爱国,爱国这种情感不是因为道德绑架或者政治裹挟,也不是带有强烈利己主义需要的情感伪装。爱国是一种浑然天成、刻骨铭心、不求回报的情感表达。只有明确自己与国家的关系,在毫无政治裹挟、毫无杂念滋扰,依旧爱国的感情才是有意义的。国家应该厚植中华民族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人民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汲取精神伟力,从而转化为爱国的自觉行动。
四、新时代家国情怀培育的路径探索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要厘清方向,精准发力;转变工作思维与策略;利用新媒体等技术,扩大广度、增强深度、提升效度。
(一)因事而化,加强外部保障、激发内生动力
其一,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协同创新教育机制。“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8] ( P 3 4)《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是指导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文件。在整个培育体系中,不仅要对家庭建设提出要求,还要对社会、对国家作出更明确、更完善的责任划分,深化对家国情怀重要意蕴的认识,进一步对家国情怀培育工作作出宏观指导。整个培育体系包含家庭、社会、国家等多方面要素,需整合全社会资源,建立协同教育机制,使培育工程更立体、更全面、更丰富。
其二,汲取磅礴伟力、激发内生动力。“社会发展始终需要强有力的精神动力的推动,精神动力能充分满足这种社会需要。”[ 9] ( P 1 2 3)只有在精神上得到鼓舞,在思想上得到共鸣,才能够进一步将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而精神动力来自百年建党精神,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自我国艰苦卓绝的一项项伟大事业、伟大工程。新时代青年需要接受思想淬炼、精神洗礼。外部环境提供保障,内生动力激发行动力,同向发力强化家国情怀培育。
(二)因时而進,紧扣“两个大局”、打通教育环节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面对国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多元文化思潮冲击,只有牢牢把握“两个大局”,针对新时代青年特征与喜好,在教育方式上下足功夫,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一是重视开发家国情怀教育资源,让教育内容活起来。除了理论的阐述,更应该讲好中国故事,更真实、生动地还原其场景,让学生沉浸其中。二是推进家国情怀教育成果转换。将教育成果转换成可视化、可复制、可推广的宣传材料,让全社会广泛学习,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转变家国情怀教学方法,让教育形式丰富多样。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拓展为形式多样的教育,如开展对话访谈、组织参观场馆展览、开发平台讨论,使教育形式一改往日老套单一的印象。
(三)因势而新,创新教育手段、提高培育效能
当前,互联网迅猛发展,“全媒体+教育”已成为当下热门的教育手段。在家国情怀培育的全过程中有效嵌入全媒体要素,发挥其重要作用,对提高培育效能,引领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其行动力具有重要价值。
一是利用全媒体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家国观。从理论层面,让新时代青年更认可、更认同家与国,了解什么是爱国爱家,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深化家国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自我甄别与分析能力,在信息化时代中更坚定自我,不随波逐流。二是利用全媒体建设思政课程。推进教育话语体系改革创新,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家国情怀理论更通俗易懂,激发青年学生主动担当、奋勇作为。三是利用全媒体拓宽教育面。一方面指受教育的人群更多,另一方面是指教育的内容与渠道更广。全媒体平台可以使受教育者不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同时,拓宽线上平台及教育渠道,使教育内容的覆盖面更广。四是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政治导向作用。在全媒体时代,政务官媒等大量平台日益增多,主流媒体应担负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加强自身建设,办人民满意的媒体、国家靠得住的媒体。主流媒体应向社会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让全社会在浓郁的家国情怀氛围中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是加强全媒体平台监督。对于政治立场不坚定、新闻内容不真实、公信力缺失、舆论偏负面化的媒体加强监督管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培育家国情怀,让青年以“小家”见“国家”,让青年爱“小家”更爱“国家”,对增强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1]傅永春,王振宇.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内涵的分析[ 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 0 1 3, ( 0 3).
[ 2]艾四林,曲伟杰.《共产党宣言》导读[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 0 1 2.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2.
[ 4]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 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 0 1 5-0 9-0 3( 0 0 2).
[ 5]习近平.在2 0 1 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 0 1 5-0 2-1 8( 0 0 2).
[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7.
[ 7]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纪委机关等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N].人民日报, 2 0 2 1-0 7-2 3( 0 0 4).
[ 8]范亚雯.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研究[ D].江西师范大学, 2 0 2 0.
[ 9]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 2 0 0 3.
责任编辑:周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