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亥革命精神的内在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2022-11-21郭国祥杨媛

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

郭国祥 杨媛

[摘 要]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这次革命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重要的思想资源———辛亥革命精神。辛亥革命精神主要表现为天下为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为革命理想敢于奋斗、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顺应时代潮流、变法图强的创新精神,融合中西、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民生理想。辛亥革命精神历久弥新,具有超越时空重要价值: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中国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是近代中国红色道德记忆的重要代表。

[关键词]辛亥革命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 道德记忆

[中图分类号] C 9 5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2 8 0 3( 2 0 2 2) 0 5-0 0 8 2-0 8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砥砺前行、薪火相传的内在动力和支撑。回顾1 1 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辛亥志士们用血与火铸就的辛亥革命精神至今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液里,闪烁着熠熠光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 1 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和团结海内外全体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1]辛亥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总结其当代价值,对于我们赓续发展革命精神,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辛亥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天下为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義精神

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的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对国家独立、自由、富强的执着追求以及为国家的荣誉和利益顽强拼搏、英勇斗争的奉献精神。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志士们矢志不渝为革命、顽强奋斗为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颠覆满清王朝、实现民族共和的原动力。这种动力具体表现为孙中山“振兴中华”的初心使命,天下为公的人生信条和振兴实业的制度设计。

1、振兴中华的初心使命。振兴中华是孙中山为挽救国家危亡、实现民族复兴而发出的时代强音。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爱国者,他出生于神州大地被“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严峻时局,从小就形成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还在大学读书时候,孙中山就开始考虑国家兴旺发达之策,曾撰写《致郑藻如书》,提出效仿西方的社会改革方案,希望能以家乡为试点开展农桑和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大学毕业后,更期待成为中国的政治家,曾上书李鸿章,提出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2] ( P 9-1 0)的改革方案,无奈封建官僚颟顸昏庸,对其建议不理不睬,让他意识到“和平之手段无可复施”,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 8 9 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希冀“亟拯救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庶我子子孙孙,或免奴隶于他族”[ 2] ( P 1 9)。“振兴中华”就成为了他的革命初心。

为“振兴中华”,孙中山在革命的道路上矢志不渝、奋勇前行,领导和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皆以失败告终,但他愈挫愈奋,继续前进。1 9 1 1年1 0月,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史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走出了“振兴中华”的历史性一步。

2、天下为公的人生信条。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他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向往付之于政治实践。1 9 1 2年3月,近代中国第一部真正合乎现代法治精神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临时约法》鲜明地指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无种族、阶级及宗教之区别。这是中国第一次将“主权在民”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此后,民主共和意识在中国深入人心。为制约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孙中山接连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拒绝恢复《临时约法》,为捍卫天下为公的理念,孙中山又进行了护法运动。自1 9 1 5年起,国民政府颁布了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司法等法令、章程、规定等共3 9 0余件。在建立国家制度和法令的同时,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被激发,民权弥张,民意弥达,平等自由之风兴起,新政党、新社团纷纷成立,新刊物、新报纸如雨后春笋涌现,中国社会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民主、自由的新风尚。

3、振兴实业的制度设计。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物质生活,物质建设在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国家要兴旺,社会要发展,民族要振兴,人民要幸福,都必须振兴实业。实业是指社会经济的各个部门,除主要的农、工、商以外,还包括交通、矿业等。近代中国之所以民穷财尽,是因为中国实业不发达,产品缺乏竞争力,导致在对外贸易中“外贸之入口超于土货之出口”[ 3] ( P 1 3 3),因此,振兴实业是积贫积弱的中国发展壮大的唯一出路。

为振兴实业, 1 9 1 7年至1 9 1 8年,孙中山先后撰写《会议通则》《实业计划》和《孙文学说》三部著作,后合编为《建国方略》,从国际大背景下谋划中国的建设,全面系统地规划国家民族的经济建设蓝图。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对如何发展实业、进行物质建设,确立了“大方针”与“大政策”。孙中山提出对于“个人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国家必须制定严格的法律来保护,实业的发达一定要有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环境,“今欲利便个人企业之发达于中国,则从来所行之自杀的税制应即废止,紊乱之货币立需改良,而各种官吏的障碍必当排去;尤须辅之以利便交通”[ 4] ( P 7 9)。对于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业,必须国家经营,要防止资本垄断。国家要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要重视铁路、水道、港口的修治。在孙中山的推动下,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其中棉纺织、化工、机械等新型企业一一创办。1 9 1 2年至1 9 1 9年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高潮时期, 1 9 1 3年全国工厂只有6 1 8家,而1 9 2 0年发展到1 7 5 9家。

(二)为革命理想敢于奋斗、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

献身精神是指为实现理想和目标甘愿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献出自己生命的一种精神。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志士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以慷慨激昂的言论和壮怀激烈的行动投身于反清革命事业之中,表现出敢于奋斗、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其精神主要表现在不顾个人生死、摒弃功名利禄和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等方面。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是辛亥志士们献身精神的真实写照。黄花岗起义之前,很多爱国志士都抱着必死的决心,义无反顾报名参加敢死队,給亲人写下一封封绝命书。“其一种为主义而革命之热烈,实不知利害死生为何事也。”[ 5] ( P 1 2 3)方声洞为救国,毅然参加了黄花岗起义,年仅2 5岁英勇就义,他给父亲写下的诀别书流传千古。林觉民在参加黄花岗起义前给妻子写下的《与妻书》更是成了千古绝唱。秋瑾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成败虽未可知,然苟留此未死之余生……已置生命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亦不悔也。”[ 6] ( P 4 7)

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爱国志士们抛弃功名利禄,投身于革命斗争中。徐锡麟作为光复会的领导人之一,为掩护革命活动谋得了官职,但他没有贪图权力背叛革命,组织起义失败被捕,惨遭杀害。他在就义前说:“功名富贵,非所乐意,今日得死,死亦无憾。”[ 7]在黄花岗起义中李德山被捕,即将临刑牺牲时说:“大丈夫为国捐躯,分内事也。我岂不能致富贵者,特不能如汝辈认贼作父,不知羞耻耳!”[ 8] ( P 1 6 8)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共和,是辛亥志士们毕生追求的革命理想。面对严刑逼供和百般折磨,志士们不曾畏惧和退缩。禹之谟是湖南革命党人,在1 9 0 6年6月萍浏醴起义前被捕,清朝官员对其严刑逼供,“始以针刺爪甲,君不怯。继倒悬之,熏椒烟于口鼻,君仍无语。自烧烙铁,烙君肉……断君指,割君舌,求死不得,身无完肤”[ 8] ( P 2 0 5)。他在就义前手写绝命词,拇指虽断,字迹仍完好如初,反动统治者没能从禹之谟口中得到任何一点革命党人活动的真实情况,这种对于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与日月长存。

辛亥革命取得的胜利来之不易,志士们为实现民主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勇敢地直面困难,舍身取义,为国捐躯的精神激励了无数爱国青年投身于民主革命道路。

(三)顺应时代潮流、变法图强的创新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屡遭外族入侵而未亡,不断地繁衍、发展、壮大,不满足于现状和不断变革进取的创新精神是其内在密码。孙中山曾说:“顺应世界之潮流,采择最新之理想。”[ 3] ( P 2 2 5)从和平改良到武装反清,从独创三民主义到重释三民主义,从依靠一派军阀打倒另一派军阀到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孙中山思想始终与时俱进,体现了强烈的创新精神。

1、从和平改良到武装反清。孙中山将中国的进步和世界的进步联系起来,考察西方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并结合中国的国情思考中国富强之策。中法战争后,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提到要向西方学习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希望李鸿章可以采纳改良建议,但其主张被讥讽为书生之见。他猛然清醒过来,意识到局部的温和的改革是无望的,必须走革命的道路,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中国社会才有希望。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寻求进步,打破了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皇权至上的思想禁锢,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武装反清的旗帜,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孙中山博采众长、顺应时代潮流,从旧三民主义转变到新三民主义是其寻找救国良方的卓越识见。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在于民族主义没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只是一种资产阶级的精英民主,忽略了底层民众的民主权利;民生主义缺乏可操作性,平均地权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旧三民主义的不足和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一再失败,孙中山认识到救国必须寻求新的“药方”和新的力量。十月革命的胜利让孙中山燃起信心,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帮助下,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国民党一大提出了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发展到了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提出了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人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民生主义则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的思想。

3、从依靠军阀反对军阀到联合世界平等待我之民族奋斗。孙中山在反复遭遇军阀背叛后,思想出现跃升。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专制独裁,宋教仁被刺杀,黄兴病故,朱执信遇害,国民党在这一时期遭到重创。孙中山为挽救民主共和,毅然出击,号召各地革命党人起义和地方政府独立,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给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以重大打击,并最终推翻了袁世凯政府。可袁世凯统治推翻后,军阀们拥兵自重,后来的两次护法运动也重复了这样的结局。孙中山深刻意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都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都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中国要进步,不能依靠封建军阀,也不能依靠军阀背后的帝国主义力量。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孙中山看到了苏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让他认识到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强大,在共产国际、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孙中山思想发生了巨变,深刻认识到民众力量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世界局势的复杂性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开始改组国民党,在国民党一大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最后遗嘱上,都殷殷嘱托革命同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四)融合中西、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才能文明互鉴,才能取长补短,才能兴旺发达。“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辛亥志士们具有鲜明的开放意识,孙中山就曾说过:“必须使我们的国家对欧洲文明采取开放态度。”[ 2] ( P 8 6)他谈及封闭的后果:“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9]孙中山的开放思想为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非常深厚的思想资源。

1、融合中西的博大胸怀。孙中山具有博大的胸怀,为早日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的伤亡,可以主动辞让“让多少英雄竞折腰”的临时大总统之位。“天下为公”是孙中山的人生信条。他的天下超越了狭隘的民族,而上升到了世界大同。他认为民族主义是世界主义的基础,被压迫的民族只有首先恢复民族的自由平等,然后“才配得上讲世界主义”,也就是把本国的民族解放扩大为实现整个人类解放的世界主义。在文化上,孙中山也不是保守主义者,而是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进步文化中汲取精华,推陈出新。他的三民主义思想既有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大同理想智慧的吸收,也有對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发挥。其中,民权主义参考了卢梭的“天赋人权”思想,五权宪法借鉴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民生主义采纳了约翰·穆勒等人的地租理论和亨利·乔治的土地“单一税”理论。

2、独具特色的开放式现代化。孙中山认为中国要想实现现代化,振兴经济,必须打开国门,实行开放,引进人才。1 8 9 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明确提出了现代化的救国方案,借用外国人才和购买外国机器效仿学习,显示他已有对外开放的意念。武昌起义后,孙中山明确提出必须以开放政策来建设国家,在民国初年多次讲话中,他反复强调为建设富强国家,要“全行开放”。1 9 1 2年1 0月,孙中山将“门户开放主义”作为基本国策。

开放主义不是让外国政府和商人在中国为所欲为,而是在主权不受侵犯,在中国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允许外国人来中国投资。孙中山的“开放主义”强调国家独立为前提,同列强强加给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有本质上的不同,他在《实业计划》中提出:“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1 0] ( P 2 4 8)为确保开放中保障国家主权完整,孙中山提出两大措施即掌握海关大权和订立合约。

(五)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民生理想

民生好坏决定国运昌衰,决定民心向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财富“共享”即均富原则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思想。孙中山借鉴传统儒家的“均富”与“民本”思想,吸取欧美财富分配不均和社会严重不公的教训,期盼在中国实现其民生理想。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志士同情人民,关心劳苦群众,孙中山曾说:“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 1 1] ( P 1 7 7)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在辛亥革命时期有了新的诠释,即为实现财富共享、人民均富的民生主义,为此,孙中山构想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平均地权”。具体便是“凡属于生利之土地,铁路收归国有,不为一、二资本家所垄断渔利”,旨在通过对土地的“公有”以防止由私人垄断带来的贫富不均。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民生主义两大经济纲领之一,其目的是变革旧的土地制度,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实现“土地国有”,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平均地权的措施有四条:第一核定地价,第二照价征税,第三照价收买,第四涨价归国。平均地权就是要遏制工商业发达后土地涨价而出现贫富尖锐对立的社会问题,蕴含着孙中山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宗旨。孙中山将“平均地权”当作是“社会革命”的旗帜,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实现均富,孙中山不仅着眼于防止土地的私人垄断,还警惕资本的私人垄断,故提出“节制资本”。“节制资本”是孙中山借鉴马克思的“资本公有”的思路提出的,其中“发达国家资本”是首要任务。“发达”指的是通过国家的权力对影响国家民生的大资本收归国有,使得国家具有所有权和经营权。孙中山期待未来社会能以资本的国有代替资本的私人垄断。私人资本的“节制”就是“限制”,即不允许私人资本过多,不允许私人资本无序扩张造成垄断。当然,孙中山的“节制”并非“消灭”,反而要在不允许大的私人资本存在的条件下,采取措施对中小企业加以扶植和保护,使其快速发展。因此,孙中山的“节制资本”实质是倡导多种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形成“发达”与“节制”辩证统一的良性运行,从而实现均富的民生主义。

二、辛亥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辛亥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

“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前进的根本力量。”[ 1 2]民族精神对于民族的生存延续、国家的繁荣兴旺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概括来说有以下三点:精神支柱的功能、凝聚力量的功能、精神激励的功能。正是在民族精神的激励和支撑下,革命者们义无反顾地踏上民主革命之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前仆后继、一往无前。

辛亥革命时期,无数爱国志士们形成了以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为革命理想奋斗牺牲的献身精神,顺应时代潮流、变法图强的创新精神,融合中西、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民生理想为特征的辛亥革命精神。辛亥革命精神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培育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在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志士身上的忠实体现和典型体现。近代以来,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孙中山等辛亥志士们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一切的奋斗、牺牲、流血、创造归结起来都是革命志士们所阐释的民族精神内涵在辛亥革命时期的集中体现。辛亥革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其革命事迹、革命成果都离不开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同时,丰富了民族精神,赋予了民族精神时代价值。

(二)辛亥革命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1 3],并认为坚定文化自信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辛亥革命精神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其独特的存在价值。

辛亥革命精神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志士在革命实践过程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集中体现了辛亥志士们的意志品质、思想道德、理想抱负等一系列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深入研究辛亥革命精神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辛亥革命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政治资源,其中反抗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红色底蕴为孕育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沃土,为中国共产党创造人民向往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辛亥志士们留下的创新、进取、爱国、为民的优良传统是激励我们永远前进的宝贵精神遗产。

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世袭王朝到“主权在民”的中华民国再到今天“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代赓续发展辛亥革命精神,有利于发展国民教育,提高人民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也是对中国文化的重构和提振。

(三)辛亥革命精神是近代中国红色道德记忆的重要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1 4]道德记忆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人类构建意义世界或者价值世界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从某种角度来说,没有道德记忆就不可能有人类道德的产生,更不会有其传承和发展。

近代中国红色道德记忆是鸦片战争以来爱国志士在革命道路中展现的道德准则、道德思想、道德实践、道德人物等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近代中国红色道德记忆蕴含着鲜明的革命性,区别于旧中国道德记忆,具有鲜明的革命意识,凝结着无数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志士为实现革命理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与满清政府顽强抵抗,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辛亥革命精神为近代中国红色道德记忆涂抹了鲜明的革命底色。近代红色道德记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一代又一代革命志士道德楷模的记忆、道德事迹的记忆,是无数鲜活的革命英雄的形象。辛亥革命志士如林觉民、方声洞、秋瑾等,是近代中国红色道德记忆的重要形象。辛亥革命精神不仅成为近代中国红色道德记忆的重要内容,也是近代中国红色道德记忆的重要代表和典型象征。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我们纪念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就是挖掘和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因为辛亥革命最宝贵的就是辛亥革命精神。辛亥革命給中国、亚洲乃至世界带来的是一笔很宝贵的遗产。”[ 1 5] ( P 3 7 4)辛亥革命精神是一种能够穿越时空、具有磅礴力量和永恒教育价值的重要红色精神资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我们必须缅怀孙中山和辛亥志士们为民族振兴而赴汤蹈火的革命事迹;坚持学习孙中山和辛亥志士们克服阻力,不畏艰险,坚定志向,一往无前的精神,将辛亥革命精神不断传承、弘扬、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 1]首都各界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 0 0周年[N].人民日报, 2 0 1 1-1 0-1 0( 0 0 1).

[ 2]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 1 9 8 1.

[ 3]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 1 9 8 5.

[ 4]齐豫生.建国方略[M].吉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 0 0 6.

[ 5]邹鲁.广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M].上海:民智书局, 1 9 2 6.

[ 6]秋瑾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7 9.

[ 7]王晓秋.怎样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 0 1 1, ( 1 0).

[ 8]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M].上海书店, 1 9 8 2.

[ 9]孙中山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5 6.

[ 1 0]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 1 9 8 5.

[ 1 1]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 1 9 8 6.

[ 1 2]习近平.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前进的根本力量———二论习近平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要讲话[ N].人民日报, 2 0 1 8-0 3-2 3( 0 0 1).

[ 1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 2 0 1 6-0 5-1 7.

[ 1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 5 6 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讲话[E B/O L]. h t t p: / /c p c . p e o p l e . c o m. c n/n/2 0 1 4/0 9 2 5/ c 6 4 0 9 4-2 5 7 2 9 6 4 7. h t m l, 2 0 1 4-0 9-2 5.

[ 1 5]章开沅文集:第9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1 5.

责任编辑:袁霄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定位与传承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建党精神语境探析
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内涵意蕴与价值赓续
让伟大建党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让伟大建党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论伟大建党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思考
唯物史观视域中“伟大建党精神”四重维度探析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