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大学体制下的实践教学全程性及医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

2022-11-21高泉涌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8期
关键词:首都医科大学全程医学生

高泉涌

(重庆大学医学院,重庆 400044)

0 引言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曾提出有关医生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交流技巧、医学技术、群体医学与卫生制度、资讯处理、批判性思考与学习等七项综合性较强的基本要求[1]。而21世纪初我国逐渐出现此类多学科大学医学教学模式,既给医学机构的组织形态、效能、教学成效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同时也为强化医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与能力的培养创新了契机。

1 实践教学全程性概念

作为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科研实际相结合的主要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要理念,通过构建系统化的多学科大学体制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着重关注学生在校及工作后的专业能力与工作能力的提升,目前多学科大学体制下实践教学的全程性已经成为我国多学科大学高等教育为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及工作要求所采取的必要教学模式改革。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我国当下的实践教学全程性模式仍存在弊病,不仅教学体系并不完善,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最为重要的是相关师生并未重视实践教学全程性所秉承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为此,本文特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阐述了我国实践教学全程性的教学模式现状及实现相关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2 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分析实践教学的全程性及医学生创新能力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方法

2.1 首都医科大学概况

作为我国目前医学类高校中多学科能力较为突出的高校之一,首都医科大学在教学资源和教学附加能力都是极为优秀,其培养的医学生毕业后大多前往省市大型医疗结构,工作前景较好。但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所面对的病患及病例压力同样较大,如此也就要求其在校时便具备较为出色的实践能力与专业基础,而这也就为首都医科大学的在校教育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不仅要保证学生在校所接受全面、深入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素质培养,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更要拥有出色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方能满足工作要求。

2.2 首都医科大学实践教学的全程性现状

借鉴七项基本要求,并遵循医学教育循序渐进的原则,首都医科大学尝试对课程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包括公共课程教学阶段,基础课程教学阶段,临床课程教学阶段及临床试验教学阶段,并构建了阶梯式,开放式的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如图1,P197)。该中心采用五个统一的管理方式,即统一管理,统一教学任务,统一协调师资,统一考试考核,将原有分散的实验室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及统一的建设和管理,从而全面推进资源共享[2]。

图1 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构建思路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试验教学中心设有设备维护、动物实验、互联网技术、学生开放实验室、教学样品库等公用支持系统。在实验技术工作、工作职责、学生实验守则、仪器设备管理、实验技术规范、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教学资料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对仪器设备实行“统管共用”及“专管共用”的运行管理机制,并统一临床技能考试考核标准,实现了对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场地,实验设备,实验教学经费等的全面,优质,高效的管理,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3]。

2.3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生创新能力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方法

2.3.1 系统科研培训与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现代医学技术的培养,不仅是高等医学工作者的专业需求,更是创新科技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首都医科大学的学生创新基金由本科生负责管理,并由10名教授担任重大疾病等的重点项目的导师。该项目从2008年开始,便由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拔”。指导老师根据所负责的研究项目,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会组织讨论学术研究的研究成果和难题,并对其进行阶段性的评价,以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科学研究目的,掌握实验技术,从而指导学生从教学到实践的转变[4]。

2.3.2 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系列讲座

现代医学卫生专业培养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其健康性格及优良的医德。因此,首都医科大学充分发挥高校多专业特色,组织“医学人文”专题讲座,讨论如何将医学教学与人文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人文思考、传播人文思想,并以此为依据,建立综合性的人文素质课程。

第一课“疾病,文化和心理——人类学的研究”。中山大学人类学麻国庆教授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医学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不同的文化对于医学的重大作用。

第二课“医学教育中的人文视野和人文精神”。深圳外语专业阮炜教授以真实的病例分析了医患关系与其他社会问题,阐述了中西医药学体制的差异,揭示了培养医学人文素质的困难与实践。

第三课“从法制角度看社会治安问题”。中山大学法学系任强教授运用个案研究的方式,对群发性突发事件的定义、特点、成因、对策及防范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与社会责任[5]。

第四课“从健康的心理角度看人为何会患病”。首都医科大学哲学学院李桦教授结合心理学的案例,阐述了心理学在治疗人体和心理疾病方面的作用,指出医者既要重视自己,又要重视病人的心理,要做到医病、医心、医身。

第五课“谈职业的道德层面”。中山大学哲学系徐长福教授从“生计”“职业”“专业”三个方面入手,从技术维度、经济维度、道德维度等方面论述了职业道德的基本含义,并从道德层面剖析了医学职业道德的两难处境,并提出了相关对策[6]。

3 结语

在综合性医学教学中,为实现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多学科大学应当预见一个全程性的实践教学模式、一个实践培训平台,多个专业的人文学术报告会给医学生所带来的正面影响。首先,应妥善地协调现有的综合能力培训平台与现有的教育机构模式的联系,实现资源整合,统一管理和待培训领域的有机衔接,充分利用教师群体和个体在学科系统和课程组织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并防止学生过分依赖于基本的人文基础知识或日常的学校培养,在人文学科教学中,应注意选择具有较强学术活力的知名学术人才,以提升教学质量。第三,高校本科教学中的核心学术人员与学生群体的深度接触和频繁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如何加强和落实研究性优秀学者对学生的深层次责任,建立全面、深入、频繁互动的教育格局,是国内每一所多学科高校应当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首都医科大学全程医学生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首都医科大学麻醉学系
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系
预防医学专业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特点研究——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手工制鞋全程LOOK
全程监控的更多可能性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