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银行风险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2022-11-21李爽编辑韩英彤
文/李爽 编辑/韩英彤
交易银行业务风险控制数字化转型应从顶层设计上逐步进行科技投入与风险控制逻辑的整合,构建各交易要素与管理框架,搭建风险管理平台载体,提升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创新风险控制模式。
近年来,金融科技浪潮催生了银行数字经济的发展新形态,智能数字技术持续赋能银行发展重点。作为银行最大的产品集成领域,交易银行业务涵盖客户从开户到支付、结算、担保、汇划、结售汇、融资、现金管理等全业务生命周期。因此,交易银行的科技建设、场景创新、生态赋能、智能风险控制等数字化工作将会成为银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助于银行未来成功转型。
当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特征
结合国家重点策略进行金融科技赋能,商业银行数字化建设获得了明晰的发展方向与技术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未来要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SaaS平台等为代表的新一代金融科技工具和服务平台日新月异,催生了数字经济新发展形态,银行业应用“金融+科技”推进产品、运营、管理、服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全方位数字化转型,逐步实现批量营销引流、无纸化线上传递及审批、产品创新、流程优化、智慧风险控制等领域突破,提升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与效率,促进了银行数字化转型进程。
金融工具和业务模式更迭,向商业银行数字化建设提出了管理变革与风险控制更高要求。工具创新与科技应用降低了市场准入条件,使银行获得了更广泛的金融服务范围与更便捷的交易模式。随着业务和管理模式的数字化改变,金融风险外延与管控领域更为复杂,传统的银行风险控制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全面风险管理要求。银行还需应对科技叠加带来的新增风险与来自第三方参与机构的潜在风险,尤其是由于涉及贸易产业链的全面金融服务,交易银行风险管控对象已从单一客户主体向多元化主体扩展,布局新的风险控制技术和创新举措规避风险成为重要课题。
数字贸易化与贸易数字化,重构了数字贸易生态与智慧风险控制的逻辑规则。《全球数字贸易与中国发展报告2021》指出,数字贸易包括贸易数字化和数字化贸易,是以数字订购与数字交付为主要实现方式的数字货物、服务贸易和跨境数据要素贸易的总和。数字贸易新特征是:订单以线上化、电子化、远程化为主;跨境电商、互联网等第三方平台成为交互贸易各方的主要载体;数据作为要素成为贸易工具和交付商品;贸易综合平台提供全产业链交易服务。随着全球数字贸易新格局变化,数字化重构了贸易的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和供应链,以贸易往来为主的交易银行业务势必面对新生态模式下的数字化风险控制配套要求,才能更精准满足新贸易规则的管理要求。
交易银行业务风险控制数字化实践与发展建议
近年来,交易银行业务主要围绕数字化渠道、数字化场景、数字化产品、数字化营销、数字化风险控制、数字化经营管理与机制建设方面,通过模块化、标准化、组件化建设,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系统建设服务方案来推进数字化转型。其中,交易银行业务风险控制数字化转型应从顶层设计上逐步进行科技投入与风险控制逻辑的整合,构建各交易要素与管理框架,搭建风险管理平台载体,从产品创新、流程优化、智能机控等角度入手同步提升数字化管控作为,为基层减负赋能,提升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创新风险控制模式。
第一,建议搭建完整的交易银行业务产品数字化体系,从产品创新、流程优化等多环节嵌入数字化风险控制,提升智能风险控制的效能
产品创新与数字化优化本身就是致力于解决发展痛点,提升风险控制质效。以交易银行业务为例,数字化的发展方向集中在产品创新数字化、资料流转无纸化、审批线上化、管理数字化、服务智能化、风险控制智慧化。
在现金管理方面,数字化本质是开放式银行。数字化围绕两个方向:一是打破银行间壁垒搭建多银行财资管理平台,二是搭建智慧人力资源与内部管理平台。围绕企业全球财资管理,银行依托云服务打造开放式平台,为客户实现全景化、跨银行、跨区域的资金管理、薪酬管理和财务管理,助力企业一站式全景展示在各银行的资金状况及交易流水,优化全球管理模式,降低管理成本,而银行也通过平台粘性更全面掌握了客户的资金流和交易特征,实现银企双赢的风险控制格局。目前,招商银行跨银行现金管理平台、招商银行薪福通平台、中国银行多银行财资管理平台、中信银行多银行资金管理系统均是较为成功的案例。
在贸易融资方面,为解决单据多、流程长、产品复杂等痛点,供应链、保函、单证、福费廷等多种交易银行产品逐步走向线上化、无纸化、智能化。尤其是供应链金融,依托核心企业的“1+N”供应链成为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主打产品之一。智慧供应链风险控制管理中,主要聚焦引入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防范虚假贸易、虚假货物、重复融资、伪造印章等,模式集中在几类:推出在线供应链,实现资料无纸化、审批线上化、放款智能化,缩短时效,降低成本,提升客户体验;引入海关、税务、征信、工商等第三方资源,实现业务数据多元化与贸易单据审核机控化,交叉核验贸易背景真实性;基于区块链技术,形成“1+N”向“1+N+N”延伸的多级供应链模式,融资触达更多中小企业与普惠客群;借助区块链去中心化技术,实现上下游企业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供应链融资智能化管理;打造供应链票据等分化,将供应链票据资产进行拆分转让,促进流量流转。代表案例有:平安银行供应链应收账款服务平台、中国银行中银智链服务品牌等。
在贸易数字化新业态方面,多家银行围绕跨境电商行业困惑的结汇业务领域加强了智能风险控制投入。围绕跨境电商、B2B支付机构等平台载体打造新的外贸服务模式,加快形成领先的线上场景融入能力,实现在线国际收支申报、在线结汇、跨境无感收款,打破银行尽职调查和风险审批的传统逻辑规则。代表案例有:中国银行投产了亚马逊跨境电商直连收款产品,为跨境电商出口卖家解决了过往因小包裹物流模式等行规无法满足传统银行审批条件从而无法结汇的行业痛点,搭建了外贸新业态的数字化合规模式。
第二,建议构建数字化智能风险控制体系,打造智能一体化的智慧风险控制与业务管理平台
搭建全能的智能风险控制与业务管理平台是交易银行数字化风险控制的必经之路。平台搭建的核心是数据源基础与智能风险控制逻辑。银行整合内外部渠道的权威信息,形成数据库,依托语言处理、数据分析、客户画像、知识图谱、图计算、AI等功能,设置数字化预警规则与自动化分析逻辑,进行数据检测与资料交叉核验,通过智慧审批、智能放审、智能预警、智能监控和智慧分析等模块将业务相关环节嵌入数字化风险控制平台,持续更新客户交易工具、交易规律、销售回款周期、交易对手等信息,全方位精准动态监控客户变化特征。搭建起的平台上应既有批量制度与海量信息,更具有因客而异的差异化管理模式。
在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方面,贸易活动全链条各种风险均可能转化为信用风险,因此交易银行智能风险控制要更致力信用风险与交易风险管理相结合,关注自偿性的影响因素,控制交易资产和未来现金流。在贷前环节,银行以大数据风险控制为前提,通过对企业资质、贸易背景、交易流、信用名单等多维分析,识别高风险交易特征,交叉验证贸易背景真实性,提前制定预防措施。在贷中环节,银行审批环节依托大数据计算及图谱技术形成环视洞见,识别关联交易、还款来源、资金用途,避免出现虚假授信或重复融资。智能放款银行要搭建风险信息、特殊管控、额度管控等模型,智慧化控制放审落地。在贷后环节,银行应运用大数据预警机制智慧分析,形成多维管理数据体,针对账户、交易、仓储、债务人、交易对手经营变化等进行关联分析,主动甄别与智能预警。
在合规风险方面,近年来交易银行账户反电信诈骗和反洗钱工作量激增,原有管控手段稍显不足,建议银行构建全新风险信息服务平台,聚合外部监督信息,银行内部积累的客户画像,形成多维数据库与案防库,丰富反电信诈骗和反洗钱的管控手段。中信银行推出的交易银行智慧业管平台、平安银行的AI内控、工商银行风险信息平台的共同逻辑是整合内外部权威信息,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合规风险管理水平。建议在数字化赋能下,交易银行业务部门开发智慧案防系统,整合法律法规、监管政策、行业规范、内部制度形成丰富的法规制度库及案件案例库,结合风险控制信息平台的内外部海量资源,依托客户信息流、货物流、资金流一致性逻辑,以大数据风险控制技术支持精准角色定位,借助智能检索、关联交易预警、智慧分析等技术手段,加强反洗钱可疑交易、评级变化、风险排查、黑名单预警、反电信诈骗等闭环监控能力,实现信息数字化、业务管理系统化、监控智慧化、人机合一化的合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