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运河谣》选段《秦生啊,你还好吗》的艺术特征及演唱诠释
2022-11-21王舒域
王舒域
《运河谣》为一部大型的原创民族歌剧,国家大剧院历经两年时间才完成创作,其编剧为黄维若及董妮两人、作曲者为印青、导演为廖向红。在全体主创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歌剧融合了西方歌剧的结构、框架以及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增添了采茶调及劳动号子等多种音乐素材。《运河谣》虽然未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及其故事为蓝本,但却选择了京杭大运河为将故事背景,进而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普通百姓在那个时代的生活及命运。从结构上来看,整首歌剧可分为六场,而《秦生啊,你还好吗》正是其中第四场的重要唱段,也是水红莲的内心独白。对于三人的情感纠葛,水红莲不忍心使原本就眼盲的关砚砚再次伤心,善良的她便选择了隐忍,让自己的爱人秦啸生继续假扮李晓管并照顾这对母子。无奈的水红莲只能眼看爱人守在他人身边,自己却在货船甲板上徘徊一整夜并对着寂寥的月色深深的叹息,虽然她的心备受煎熬,但不失大爱精神,虽然她的语气之中透露出一丝埋怨,但更多的还是对于秦啸生的思念。
一、咏叹调《秦生啊,你还好吗》的艺术特征
(一)曲式结构
这一唱段的结构为经典单三部曲,由引子+三段式组成,即引子+A段+B段+A1段,其节奏为标准4/4拍,第1~5小节为引子部分,其基础调性为bE宫调,具有主题铺垫及氛围渲染的作用,其旋律连绵、柔美又略带疑问,与水红莲的相思之情相贴合。
第6~16小节为A段,其速度为68拍/分钟,其中共4个乐句,以5+6的形式组成了对比二乐句乐段,分析其调性可知整体较为平稳,这是因为延续了引子部分的bE宫调,人物的情绪变化也由此引入,作者希望通过二乐句对比来表现女主人公水红莲对于其爱人秦啸生的复杂情感,一方面因思念而夜不能寐,另一方面因心系他人安危而左右为难,同时也是为B段进行的铺垫。
第17~30小节为B段,其速度逐渐加快,至78拍/分钟,此处的调性也由bE宫调变为了远关系的bG宫调,从而与A段在旋律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且这一段的节奏相对紧凑,加之悲剧性色彩的旋律更能突出水红莲的无助,且在情绪得到宣泄之后,旋律调式也经历了bE羽调-bB角调-bA商调的多次变化,层层递进的旋律配合逐渐加快的速度也使情绪达到了高潮,随后紧接一个下行处理并减慢节奏,用于贴合水红莲对于命运不公的感叹。
第31~57小节为A1段,即A段的再现,主要表现在旋律方面,且从歌词上来看,“秦生啊,你还好吗”一句实际上是水红莲思念之情的再次升华,就调性而言,从B段的bG宫调再次回归bE宫调,从而烘托了水红莲的哽咽之感。这一部分为全曲的点睛之笔,引入了新的音乐素材并实现了首尾呼应,起承转合的设计完全为情节发展及人物刻画而服务,不仅描述了秦啸生在四更夜里仍然照顾关母子的情景,同时还表现了水红莲对于秦啸生的思念,力度由强到弱而情绪也逐渐平静,戏剧性特点非常鲜明。
(二)调式调性
旋律是歌剧的核心所在,而调式调性的选择尤为重要,不仅要围绕乐曲的主音而展开,更要清楚的表达出作品的主题、结构及脉络,这也是音乐创作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秦生啊,你还好吗》这一咏叹调选自民族歌剧《运河谣》,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其中A段在bE宫调上进行,其旋律也围绕这一调性展开,最终结束在主调的属和弦之上,而这种开放性的终止处理主要是为后续的转调做好铺垫。B段的调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转变为远关系bG宫的过程中,其旋律、速度及情感也随之变化,且旋律调性转换非常的频繁,先后经历了bE羽、bB角及bA商,其速度也由68变为78/分钟,从而与A段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这种如泣如诉的旋律也贯穿始终。中段于两小节间奏后结束,音乐情绪也逐渐由不安转为平静,这一部分的调性再次回归主调,其速度开始变慢,但力度有所加强,以音区的提高表现主人公对于美好爱情的期盼,随后其力度逐渐减弱且伴奏织体变薄,仿佛是女主人公的诉求,且A1部以一个长音结束并最终停在了bb宫属和弦之上,由此才形成了与开端的首尾呼应。
(三)旋律特点
A段主要描写了秦啸生去照顾关砚砚母子之后,水红莲不仅对秦啸生产生了深深的思念,同时也产生了一丝埋怨,从旋律特点上来说,这一段大多为二度及三度的平稳行进,仅在第6小节出现了下行六度、第12小节出现了上行六度,且这两次大跨度的音程跳进设计一方面是为了表现水红莲对秦啸生的牵肠挂肚,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突出“说恨不是恨”的这种复杂情绪,且此段旋律之中多次出现休止处理,这也使得一段的叙事感更为强烈。
B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同时也是水红莲内心情感的宣泄部分,其旋律线条相较A段而言更为紧凑,在第26小节处到达可旋律线条的定点,首次出现了全曲最高音bA,恰好对应着歌词中的“泪”,巧妙的将主人公水红莲此时的情绪表达了出来。随后的一小节中,其速度逐渐变慢,至60拍/分钟后又出现了二分休止,紧接着又进行了减慢处理,真实的展现水红莲的无助与无奈。
A1段为再现部分,其情感表达的重点与B段有所区别,且在旋律风格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至A1段时,水红莲的内心已趋于平静,为此整体的旋律也更为优美。作者在此处使用了“五更调”,以第36小节为“初夜”并以第45小节为“五更”,而不断变化的正是水红莲对于秦啸生亲复杂感情的真实写照,且在第56小节处,作者将“惜”字对应的音程进行了拉长处理并在7拍后来到唱段结尾,预示了再纠结的情感也会如旋律一般结束。
(四)和声织体
在和声织体方面,作者以功能及色彩的对比为重点,第一部分较为丰富,多次以八度音程联合柱式和弦并在长音处进行了复调处理,主要用于烘托水红莲辗转于夹板上的那一夜的寂静氛围并突出其孤苦无依的形象。旋律行至第10小节由属七和弦过度至主和弦并于第11小节结束,贴合水红莲内心由“恨”到“不恨”的变化,由此可见,恰当的和声织体运用有利于音乐情绪的统一,对刻画水红莲的善良形象并表达其对爱情的向往亦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进行了转调处理,而其伴奏织体也随之变化,不仅多次出现了震音,同时也借助休止符及十六分音符跑动共同形成呼应,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烘托音乐氛围及表现人物内心。旋律行至第26小节开始出现下行,至第28小节速度逐渐减慢,音乐情绪也由强到弱,最后结束在小三和弦之上,用于为下一部分的情感变化做铺垫。旋律行至再现部分,其伴奏织体再一次发生变化,以低音为主并与分解和弦交相呼应,以第36~43小节为例,其旋律较为平缓而情感表达也较为委婉,分解和弦的应用为旋律增添了一丝柔美,抒情性极强,而歌词之中更是透露出水红莲的爱恋之情及关切之意,情绪虽和声织体的变化而层层递进,并在第45小节的左手十六分琶音处达到了高潮。
二、咏叹调《秦生啊,你还好吗》的演唱诠释
《秦生啊,你还好吗》属于咏叹调,是民族歌剧《运河谣》之中的重要唱段,塑造了心地善良而又重情重义的女主人公水红莲这一人物形象,且为了更好的反映其性格特点并表达其内心情感,演唱者应当以准确把握人物特点及内心变化为前提,演唱时应保证换气位置合理、语言表达清晰以及不同音区的发声位置统一,只有经长期训练及导致指导才能实现演唱水平的有效提升。
(一)气息的运用
为保证演唱的连贯性,演唱者需合理运用气息并进行严格控制,更需依据乐句划分来确定换气点,同时也是为情感的准确表达打下的基础。开始的“秦生啊,你还好吗”一句对应着八度音程的伴奏织体,这是典型的宣叙调,演唱者在此处的表演空间相对较大,需采用缓吸缓呼的方法并配合轻柔的演唱,以一句一换的换气方式来提高气息的流动性并保证声音的饱满状态,且在演唱“不,我不恨你”一句之时应当加强力度,切不可留有喷口,演唱八分休止符时应做到声断气不断而在演唱四分休止符时应当再次换气,这也是为“恨”字的高音演唱做的准备。就高音区的旋律演唱而言,重点及难点在于四拍长音的演唱,要求演唱者吸足气后平稳、均匀的呼气,而第26小节的八分休止需快速换气,进而以横膈膜的扩张来完成高音的演唱,而“长叹息”一句就应当表达出叹息之意,演唱者需保持气息连贯并做边唱边叹。
(二)咬字吐音
准确的发音是歌唱的前提,而准确的咬字及吐字则为发音的前提,在民族唱法之中,要求演唱者应做到咬字清晰、声韵母分清以及语调抑扬顿挫,这与我们日常说话有所差异,且单靠口腔前半部分及唇齿配合发声容易挤压声带,而过于靠后的发音可能给人以一种含糊之感,正所谓“字正腔圆”,演唱者需要多加练习才能达到理想的演绎效果。从民族咏叹调的角度来分析,大部分歌词属于“十三辙”中的“一七辙”,例如歌词中的“你”、“一刻”、“一声”及“一点”等字眼,演唱者在发声时既不可过于靠前也不可过于靠后,最好以半打哈欠的状态进行演唱并以此保证发生的统一性及连贯性,避免因高音“一”演唱为“ye”而致歧义,演唱者可通过打开腔体的方式来轻松分辨韵母“i”与韵母“e”,同时还可通过口型的大小来对这两个音加以区别。
(三)情感的表达
该咏叹调的演唱难度较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音区跨度大,为确保音区的统一及演唱的连贯,演唱者必须重视换声,虽然大多数的中低音区的演唱较为顺利,但位于高音区的换声点很容易“挤”,以“泪汪汪一声”为例,为了避免“泪”字发虚,演唱者应调整演唱状态并稳定喉头,在找到共鸣腔体后在将高、低音区进行结合。歌剧咏叹调以刻画人物形象及抒发其内心情感为目的,而不同性格的人物所使用的音色也不尽相同,必须以贴合为标准,以水红莲为例,她心地善良且对感情非常执着,演唱时一定要以温柔而又细腻的声音,且在“初夜熬药汤”至“四更孩子哭”一句,演唱者又要使用关切的口吻来表达对于秦啸生的情感。
演唱者不仅要做到“以情带声”,还要做到“声情结合”,演唱时应当将演唱重点放在声音的处理以及情感的表达之上,通过突出情绪的变化来更好的诠释歌曲的内容并增强乐曲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为此也需要演唱者将自己想象为剧中人,进而在演唱时能够感同身受的从内心出发进行情感的表达。以情感宣泄部分为例,演唱者应当巧妙运用休止符以展现水红莲内心的矛盾,与之对应的“不,我不恨你,我不恨你!”一句切不可喷口,而反复出现的“我不恨你”应当在力度上有所变化,虽然口中唱的是“恨”,但水红莲的心中仍是“爱”,为此需要适当的加强语气以表达其对于这份爱的坚定不移。第二部分的情绪变化与速度变化相适应,重在突出水红莲内心的不安及恐慌,演唱时应以如泣如诉的语调为主并配合声音的微微颤抖。这一部分可以看作是水红莲的乞求,而谱例上也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弱音记号,为此演唱者切不可使用较强的力度,进而塑造出一个惹人疼惜的弱女子形象,且此处的旋律之中带有自由休止,其主要作用是给予演唱者以换气及调整的时间,其次还可烘托一种宁静的氛围,这对帮助我们酝酿情绪及进一步融入剧情都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只有将声音与情感融入到表演之中才能给予作品以更强的生命力。
结 语
咏叹调《秦生啊,你还好吗》是民族歌剧《运河谣》的重要选段,也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关键唱段,情节冲突在这一部分加重,进而从人性化的视角出发来看待真挚又美好的爱情,而正是水红莲这一传统的女性形象透露出来的美好品质,继承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审美意识及文化内涵,我们应当对这一唱段的艺术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