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龙湖仙子
——海菜腔的“原始”与“再生”

2022-11-21

黄河之声 2022年7期
关键词:原生态彝族音乐

陈 倩

引 言

在“西乐东渐”的近现代音乐历史中,我们领略了各个国家先进的文化和音乐,回首再看中华,何尝不是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果实呢?石屏人有种说法:“不学浮萍漂无依、要学海菜根又深”,生生不息、代代相继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异于其他民族的原因。对于传统文化万千之一的彝族唱腔——海菜腔,许多优秀的音乐学家、作曲家、歌者对其进行了历史梳理、文化构建、再度创造和全新演绎,也正是由于它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才让现代的人们在古老的音乐艺术中忘情地寻求慰藉和启示。

一、历史溯源

(一)名称

海菜腔诞生于云南红河州石屏县异龙湖地区,当地人们在湖上划船劳作时会对歌,海菜腔经不断的发展又形成了许多完整的套曲结构式的大型作品,所以也名“石屏腔”、“倒板桨”、“曲子”等。海菜腔的得名源于异龙湖中的“海菜”这一草本水生植物,海菜细长、柔软却深深地植根于湖底,恰如海菜腔绵长自由的曲调,石屏人喜食海菜,也钟情于演唱海菜腔。关于海菜腔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石屏县志》一书,中有清代石屏文人所作的一首诗“香稻花轻玉露稠,月明渔话满船头。小蛮打桨溟蒙里,海菜腔尖醒睡鸥。”

(二)习俗活动

在云南石屏生活的彝家人有“吃火草烟”的习俗,火草烟是用火草这种当地的野生植物晒干后揉成丝制作而成的卷烟。后来彝族的青年男子们常常在周边各村寨的人们相邀火塘边时,请求女子来对唱、赛歌,如果女子输了就要为他装烟点火。久之,“吃火草烟”有了更特殊的意义,那就是青年男女的交往、婚恋活动。海菜腔也在这载歌载舞的火塘边诞生,大家通过唱海菜腔来互述家门、表达情感、赞美精神。

(三)历史传说

异龙湖畔还流传着一个关于海菜腔的传说。在元朝时期,在此地曾展开过一场历时七天的战争,战胜方在湖边点燃篝火、摆上宴席,兴致高涨时人们将彝语中的白话方言构思成规律的唱词,唱了出来,而后便一直在村落里流传,成为海菜腔的前身。在后来完整的一首海菜腔作品中,第三个部分就是带有说唱风格的白话。

(四)彝汉文化交流

最初海菜腔是用彝语演唱,明代之后由于大批汉族人迁居到石屏县,彝汉文化得以交流、融汇。海菜腔也逐渐开始使用汉语演唱,其流传范围、影响力也得到了扩张。当地的彝人、汉人都在传唱,使海菜腔盛行于红河一带。彝族人在称谓这种唱腔时,发音听起来像汉语的“海菜”,故而也有海菜腔因此得名的说法。

二、海菜腔——原始

(一)生活形态

云南石屏县地处云南南部,西汉时曾称此地为“旧欣”(彝语,意为“居住在山林水边的民族”)。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险峰峡谷、江河湖泊造就了人们的居住地多为山地、坝地,海菜腔的曲调也因此高亢和轻柔兼具。在建国前,石屏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保持着原始的状态,以打鱼、种地、饲养为主。在劳作中,人们自编自唱海菜腔,在船头打鱼拉一曲,在山间拾柴喝一声,唱得鱼儿冒出水,唱得鸟儿飞出窝。云南彝族的节日众多,有火把节、二月初十赛歌舞节、祭龙节等,节日上有人们庆祝、团聚、祭祀等重要仪式也有必不可少的歌舞、对歌等娱乐活动,当地歌手也只有在节日上拔得头筹才能得到众人的认可。海菜腔是几乎每个当地青年都要学唱的,因为在彝族里评价人不止是看外表、家境,还要根据人的才华而定,会唱海菜腔就能体现一个人能歌善舞、应答如流、机智风趣。

(二)情感形态

对于彝家儿女而言,音乐是记录生活、传递情感的重要载体。海菜腔是对彝族精神的传承,从原初到发展都是世代相传的人性、灵性、理性、感性的情感体验和心灵表达。尽管物质上并不富有,但对音乐、诗词美的追求,使他们的精神得以满足。即兴的长篇的海菜腔表达着人们对身为彝族人的骄傲、对自然馈赠的感谢、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些都在多样的唱词中展现。

(三)音乐形态

1、曲式结构

一首完整的海菜腔类属于大型的声乐套曲,由“拘腔”、“正曲子”、“白话”三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可以有若干段,每一段有的仅两乐句,有的可形成二段体或三段体。开启演唱的是“拘腔”,“拘”在当地方言中是“谦虚、礼让”的意思,在对唱中以“拘腔”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并展示自己的才能,使双方互相了解而更默契地完成之后的演唱,以其中几句无词的“啊”、“咦”拖腔最为出彩。“正曲子”是主体部分,通常是将一首28字的七言绝句安排在七个小腔之中,演唱者也可以根据届时的情景自行创编、扩充,歌者不同,歌曲思想也就不同。唱完七个小腔就转而进入“白话”,“白话”是带有说唱风格的,用来对答,它没有固定的唱词,即兴性很强。

2、唱词类型

海菜腔的唱词有十一种之多,即“试曲、勾曲、扫曲、抽曲、热曲、离曲、挂曲、怨曲、闲曲、怪曲、合曲”,大多都是演唱者根据生产生活即兴创作的。“试曲”用以在男女对歌时委婉地试探对方心意,“勾曲”可以表达对对方的爱慕,唱“扫曲”代表拒绝,“抽曲”表示夸赞,“热曲”是热恋中的人所唱,“离曲”表示告别和不舍,“挂曲”以诉牵挂,“怨曲”是用来表达有情人终不能相守的哀怨,“闲曲”在农闲无聊时唱,“怪曲”可以用来责怪、暗讽别人,众人聚集、相遇时唱“合曲”。唱词还极具文学性,会运用比兴、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海菜腔婉约风趣,生动形象,例如“好孤情来好孤情,弹曲四弦散散心。四弦无弦弹不响,自怜自叹自伤心。”“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不同的唱词都是根据人们不同的诉求而唱,海菜腔以此成为石屏人的情感寄托。

3、风格特征

海菜腔类属于民歌中自由体的山歌、情歌,节奏不规则、曲调起伏较大、音域宽广,以五声音阶为主。大小嗓频繁、灵活地交替和悠长自由的拖腔是海菜腔最令人交口称赞的特点。它的曲调时而高入云霄、时而低至湖底,可以婉转清丽、也可粗放豪气,歌唱时可谓“气若浮云,志若秋霜。观者叹之,诸工莫当。”海菜腔有一首名曲《金鸟银鸟飞起来》,演唱海菜腔时的歌声就好比自由飞旋的鸟儿,忽高忽低、忽远忽近,再配合对唱歌者的烟盒舞舞姿,让观赏者仿若看到富贵的金鸟、吉祥的银鸟。

4、演唱形式

海菜腔有独唱、对唱、齐唱、临时加入等多种演唱形式,以一领众和、男女对唱最为多见。伴奏乐器以全手工制作的四弦为主,也可以不用伴奏,张口便唱。能演唱成套海菜腔的歌者被称为“曲子师傅”或“曲子老板”。

三、海菜腔——再生

(一)青歌赛上的惊鸿一现

早期当地演唱海菜腔的著名歌手有后宝云、施万恒、阿家文等,他们的音乐活动主要还是在云南一带。但在第十二届青歌赛上李怀秀、李怀福姐弟以一曲将“拘腔”和“花腰调子”结合的《金鸟银鸟飞起来》摘得金奖,称得上是海菜腔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使这种神秘优美的云南唱腔进入大众的视野。可谓是“你自山河林间来,惊鸿一现百花开。”此后,海菜腔登上了法国、越南、新加坡、瑞士等国际舞台,让世界听见了中国云南的声音。田青曾评价海菜腔“我在你们的歌声里听到了,第一次听到了来自自然的声音,听到了传承祖先的声音。”艺术源于自然,艺术家是大自然的工具和媒介,现代的人们多数听惯了城市的喧嚣,偶然听到这种古老原始的曲调,仿佛在精神上超脱了现实生活的利害关系,性灵得以伸展,和远方的自然、远去的祖先得以对话,这也是人们会赞叹、享受这种歌声的原因。

(二)多元化的改编、创作

时代不同,审美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传统是“根”不可抛,创新是“活水”也不可无。当今的作曲家、歌手在创作和演绎海菜腔时都有自己的眼光和见地,所谓“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新的作品在融入海菜腔的同时,在唱法、伴奏、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更加的多样化,使更多人能够尊重传统音乐、相信传统音乐。以歌曲《海菜腔》、《人间烟火》、《相依》为例。

1、《海菜腔》

《花腰新娘》是少数民族叙事电影“红河三部曲”之一,其中的插曲《海菜腔》是由李怀秀演唱录制的,收录在《记忆的符号——中国电影百年寻音集》中。与李怀秀以往的演唱不同,这一版没有完整的一套海菜腔作品,仅有《金鸟银鸟飞起来》的选段,伴奏乐器没有四弦,而是使用了弦乐、吉他、长笛、竖琴等西洋配器,这也是得益于我国在西乐民族化、民乐交响化道路上不断探索的硕果。在这首作品里,中国少数民族的唱腔与西方乐器之间没有刻意的融合,只是各自展现、互相成就,就像拘腔里的对唱一样谦和、自然。将电影里花腰彝族的爱恨情仇、顽强不息娓娓道来,成为电影的神来之笔。

2、《人间烟火》

《人间烟火》的现场首唱是在贵州卫视《让世界听见》这一栏目,歌手张玮和音乐制作人捞仔来到彝族村寨采风,合作完成了这一流行乐、交响乐、原生态音乐相结合的新作品。张玮是青年流行歌手,在向当地歌者学习海菜腔歌曲《思念调》之后,将其融入到流行唱法中,将原生态唱腔和摇滚音乐进行了结合试验,使摇滚音乐的硬核不羁与彝族人的倔强骄傲打了一次照面。捞仔受何训田的影响较大,是一个对原生态的声音充满敬畏和向往的制作人,又懂得年轻音乐人的个性。在配器的选择上大胆、不受限,贝斯、架子鼓、弦乐、钢琴等都为他所用。编配时加入了当地歌手来演唱的海菜腔选段,让流行唱法歌手和原生态歌手来了一次“较量”,让观众看到了传承,也看到了创新。在歌词创作上以“局外人”的身份,讲述了彝族人的辛勤笃定的一天天又一年年,“谁家升起的炊烟,飘向了天边,阿妈倚靠在门前,盼着晚归人,日出又一天,日落又一年。高高举起了火把,照亮了黑夜,阿妈看着一家人,热闹在身边,夕阳西下又一天,花落结果又一年。”词里曲间流动着彝族人家日常里平凡又幸福的烟火气息。

3、《相依》

同是在《让世界听见》节目中由捞仔创作的《相依》,以海菜腔歌曲《金鸟银鸟飞起来》为基础作词作曲,铺叙出“金鸟”、“银鸟”的忠贞爱情。最初版本由藏族歌手阿兰演唱,在安徽卫视《耳畔中国》又为壮族歌手李清影重新编曲。在这一版本中,李清影融合了民族唱法、原生态唱法、流行唱法来演绎出阿哥阿妹相依相伴、同喜同悲的动人爱情故事。弦乐、吉他、贝斯、架子鼓等乐器将深山里的爱情讲述得荡气回肠、如泣如诉。歌曲的引子是由李怀秀、李怀福演唱的海菜腔,又以海菜腔结尾,但由李清影演唱,一呼一应,尽显传承的力量。

以上只是以海菜腔为音乐母体创作出的较为有代表性的小部分歌曲作品,另外还有像三宝、杨丽萍打造的《云南印象》这样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作品等等。富有创作激情的、热爱传统音乐的制作人和歌者对原生态音乐的独到理解和表现,形成各式的音乐,也利于促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结 语

形式总归为内容所用,形式上千人千语,但只要内容是表达情感、传承精神,那么作品就有存在的意义。“繁不可重,密不可窒,要伸手放脚,宽闲自在。”虽说要传统音乐现代化、民族音乐世界化,但不要忘记原生态音乐是最贴近自然的声音,如果新作品里遗忘了这一点,反倒繁琐冗杂,那就等于丢掉了最根源的东西。所以说再创造也并不等于是将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进行堆砌、杂糅。并且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对海菜腔进行改编或者运用的作品,都会脱离其原生性语境,并且不符合其表演审美特性,但正如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杰夫·泰顿所认为的“非遗”的真实性在于它过去的辉煌,但它的可持续性取决于对未来的适应能力。海菜腔作为我国第一批非遗目录的其中之一,在回望过去的同时,也必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所以在海菜腔中置入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在不失其文化内核的前提下运用现代音乐技术进行创新,是对其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甚至是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原生态彝族音乐
彝族美神故里 生态山水画廊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最天然”的经济形态——零加工、原生态
真正的“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音乐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