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赛促学”模式下的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实践
2022-11-21谭为
谭 为
(株洲市工业中等专业学校,湖南 株洲 412000)
中等职业学校(简称中职)是中国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批准设立的,实施开展全日制中等学历教育的职业技术学校,其中涉及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以及技工院校等性质的学校[1]。在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中,“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是一门注重实践及创新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服装立体裁剪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深入理解这一课程。
1 “以赛促学”的含义及特点
1.1 含义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竞赛”,这是近几年国家教育部发出的号召。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融入专业竞赛内容、方式、标准的形式,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让学生通过参加专业竞赛和竞赛融入课堂教学等方式,实现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进而称为“以赛促学”[2]。教师可以借鉴服装专业竞赛内容与技术标准,增强学生的服装专业岗位意识,进而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1.2 特点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2.1 竞争性
竞争性是“以赛促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这种教学模式突出“赛”的重要性,强调将竞赛内容、方式融入课程教学活动中,以竞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以专业竞赛的评定标准作为课程教学任务的评价标准,以竞争的机制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1.2.2 趣味性
“以赛促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将竞赛任务模块作为课堂教学任务,例如让“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立裁款式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设计感和趣味性。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竞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2.3 实践性
“赛”就是要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日常课堂教学以比赛的标准来界定,让学生能将课堂上的实践延续到课后实践,增强其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
2 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是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在了解基本的服装设计、结构制图、工艺制作的基础上学习该课程。目前,大部分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较为清晰的教学目标。
2.1 教学目标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围绕立体裁剪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对应的立裁技法展开教学,让学生对“服装立体裁剪”的基础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立体裁剪的各种方式方法,并加深学生对立体裁剪定制服装的认识。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对服装造型的审美,强化学生的服装造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立体造型手法和技法变化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服装设计与样衣试制实践能力。
2.2 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的现状上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2.2.1 理论讲授与示范讲解相结合
在“服装立体裁剪”课堂中,教师会通过理论讲授或现场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观看教师示范的内容有限,同时对教师示范的记忆较短暂,很难记住全部内容,进而自我能力的提升也受到了限制。比如在讲授“人体的立体特征”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先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为学生讲解与该知识点相关的理论内容,随后再结合实际道具向学生展示人体特征,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2.2.2 以模仿实践为主,创新意识不强
由于“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本身是一门以注重实践为主的课程,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才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从课堂任务的实际内容上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引导学生开展模仿式实践为主—教师将实践内容录制成视频或直接在课堂中演示,学生只需根据视频或演示步骤展开实践。由于整个实践过程不需要学生进行任何创新及探索,进而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讲授“布纹的整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购置部分布纹材料,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我设计的方式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2.2.3 以课堂学习为主,市场把控不强
“服装立体裁剪”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服装立体裁剪工作以及样衣试制工作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开展服装设计定制工作。这就需要学生在了解服装立体裁剪工作基本流程的同时,深入了解市场发展现状及用户需求。然而,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存在课堂学习痕迹明显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传统款式教学为主,学生的实践活动与生产没有太大联系,无法掌握当前服装市场的发展动态。
3 将“以赛促学”融入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经过实践调查研究,将“以赛促学”融入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3.1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从当前“服装立体裁剪”课堂教学现状看,尽管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依据明确的教学目标,且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但学生的学习目标仍然比较模糊,因此,只能将“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及立裁技法”作为基本的学习目标展开教学,不利于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3]。将“以赛促学”教学模式融入课堂中,以竞赛任务模块设定教学内容,以竞赛评分标准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同时,通过课堂的学习与实践提升自身的参赛能力,帮助自己在各类竞赛中获取更好的比赛成绩。与之前的目标相比,这种目标的实用性及创新性更加突出。
3.2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不论是校内形式的比赛还是社会、政府性质的大赛,都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及成果的一种检验。特别是对于社会、政府性质的大赛来说,学生获奖意味着自己能够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展现自我。因此,与单调、死板的课堂学习和实践相比,“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如在讲授“衣褶”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衣褶”知识点融入教学内容,通过布置多种“衣褶”相关的教学演示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衣褶”相关的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 推动学生能力创新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职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尽管中职教育是为了培养企业基层生产技能型人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并不高,但在服装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中职生仅掌握基础的服装设计方法是很难提升自身职业发展水平的。“以赛促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创意能力的提升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服装专业竞赛注重学生服装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世界技能大赛服装赛项为例,“服装立体裁剪”项目要求学生依据题库提供设计元素,完成时尚服装款式的设计,并在设计的款式中进行选择,完成立体裁剪的胚样制作。要想在这类竞赛中获得奖项,必须在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进行思维拓展,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这是服装专业竞赛审核学生作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
4 “以赛促学”在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鉴于当前“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应尝试将“以赛促学”教学模式融入教学课堂,发挥“以赛促学”的教学优势,提升教学质量。
4.1 制定与竞赛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
服装专业竞赛是根据中职院校服装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结合现代服装企业科技发展与技术创新的人才需求,围绕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核心技能,重点考查选手的实际动手能力、规范操作水平、创新创意水平,检验参赛选手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与发展。在“赛教学”三合一的教学模式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应重新规划、调整教学目标及课程教学计划,使“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进度与竞赛进度相对应,同时制定鲜明且有针对性、导向性、更为合理的教学目标。比如在讲授“分割线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这一环节时,教师可以从一些优秀的比赛作品中提取元素,组织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设计案例,并尝试探寻更多能够开展设计的具体案例和思路。
4.2 依据竞赛机制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服装立体裁剪”的技能竞赛多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进行,注重对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各类竞赛标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实施“项目式教学”“任务驱动法”等,将“服装立体裁剪”竞赛项目融入日常教学,设置教学任务模块,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还可以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来考察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通过组与组之间的对比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的任务中。比如在开展“综合实践练习”环节时,教师可以创设模拟服装设计竞赛,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开展服装设计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比赛提升自身的实战经验和技能。
4.3 制定与竞赛内容相结合的“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内容
在“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分析整合服装专业各类竞赛的内容,将竞赛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修订教学模块,丰富教师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例如中职技能竞赛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中的“服装立体裁剪与制作”项目,根据拓展设计的款式,运用立体裁剪的手法进行立体造型及样衣的试制,将这一任务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竞赛命题的实践,启发学生如何在每一个项目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完成设计到试制立裁样衣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设计素养,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4.4 制定与竞赛评分标准相结合的“服装立体裁剪”课堂教学任务评价标准
立体裁剪专业竞赛主要考核选手将服装设计意图转化为成衣或者样板的能力、款式创新方面的能力,在竞赛过程中,还考核选手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手灵活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职业综合素养。通过“赛教学”融合的方式,优化课堂教学任务评价标准,摆脱“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法,将各类“服装立体裁剪”竞赛评分标准应用到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同时结合行业需求,直观地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中职技能竞赛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中是“服装立体裁剪与制作”项目,评分标准分为纸样设计与制作、立体造型和职业素养3个模块,3个模块又细化多项评分点,严谨细微、面面俱到。在“服装立体裁剪”课堂教学过程中,参考竞赛评分标准,根据3个模块考核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
4.5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是时尚性与创新性并存的课程,学生在掌握该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兼具创新思维和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研究目标,进而开展教学引导。比如在开展“服装立体裁剪款式造型设计”这一知识点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服装立体裁剪造型整体风格及局部造型设计”活动,组织学生通过立体裁剪的方式对服装材料进行任意裁剪,运用创意思维,将二维纸样转化为三维空间造型,同时可以采用折叠、扭曲、编织、延伸、填充等方式,对这部分材料进行再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灵活,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启发式的方法还能为学生预留充足的创意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创作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率。
5 结语
“以赛促学”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在开展“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中,教师需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以赛促学”开展教学活动,对明确学生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推动学生学习创新等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服装专业教师应尝试结合竞赛,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任务评价标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让更多学生借助比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增强学习动力,更好地达成“服装立体裁剪”教学目标。通过“以赛促教”,促进学校服装专业建设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促使教师根据服装专业大赛的标准,培养服装专业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