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播下“兴趣”的种子 收获“快乐”的果实

2022-11-21安徽省庐江县城北小学

学苑教育 2022年29期
关键词:兴趣语文课堂

安徽省庐江县城北小学 潘 雁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职业是播种的事业,播下知识与希望,收获热爱与成长。教育工作是一项特殊的实践工作。只有激发教育对象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学预期才可能实现。“教学相长”,我们的教学应该是——老师与学生彼此成就,共同成长。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既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又能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帮助,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呢?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有转变,更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快乐学习,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此,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几点尝试,改进教学工作。

一、调动学生的内动力,让学生喜欢语文

1.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靠的是课堂教学。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了解这些“朋友”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架构新旧知识的桥梁。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既保护孩子强烈的探索欲望,又营造追求真知的氛围。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都敢发言,教师可以提出:课堂上,说比不说勇敢,说错比不说勇敢,只要你敢说,大家都会给你掌声。课堂上学生都露出了开心的笑脸,个个心情愉快。此外,课堂上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1)对优等生和后进生一样;(2)平时上课和公开课一样;(3)无论家长什么职务,学生的待遇一样。特别在公开课上,只要后进生举手一定给机会,说错了也要予以鼓励性评价,这是帮助他们培养信心和勇气的最好机会。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评价学生的标准:让学生自己和自己比,只要有进步就是好学生,就要表扬;同时让学生和自己实力相当的人展开对抗,增强竞争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多变,实施愉快教法不变。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题材与体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使课堂教学内容灵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1)动之以情的语言渲染。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除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普通话需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外,在授课时,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深情的导语渲染一份情愫,能激活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深层次理解文章内涵。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为了让学生感悟浓浓的母子情,老师可以深情地说:“母亲为了我们,她已不再年轻、美丽、健康;如今,她重病在身,白发苍苍,脸上爬满了皱纹。这就是用柔弱的身躯承担起生活中所有重担的母亲。于是,我突发奇想,说……”这时,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读起来。读完,他们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泪花。

(2)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

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感,使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如在教学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诗歌擂台赛”,在诵读诗歌中,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情感。在摇头晃脑学古人的朗读中,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在声情并茂的现代诗诵读中,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作者的真挚情感。在教学《观潮》一文时,教师以“力争当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走上讲台做“小导游”,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班上其他同学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鼓励他们力求做到语言优美、准确精练、生动自然;在执教现代诗《白桦》一文结束时,一曲《白桦林》的配乐诗朗诵,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和大自然的强烈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倾听故事、倾听教师深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分角色表演等他们喜欢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

(3)不留痕迹的批评。

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根据这一规律,在课堂上,当遇到学生精彩的回答时,教师可以马上示意别的同学进行复述。通过复述的训练,能促使那些分心的学生集中注意力,使他们逐步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促使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更寓批评于学习之中,教育不着痕迹,对学生起到及时提醒作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狐狸分奶酪》一文时,一位同学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时,提炼出一首小诗:小熊哥俩捡奶酪,互不相让嚷又吵,狐狸帮忙分不匀,狡猾得意咬又咬,整块奶酪不见了。当他在汇报时,教师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其他学生,让他们评价并复述,学生在交流中激发学习兴趣,能主动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中。

(4)创造机会,运用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中,适当利用实物、模型、希沃等教学媒体,既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之前,让学生自己去自然界中找实物爬山虎,仔细观察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学生亲眼观察到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再学习课文就轻松多了。学习《蝙蝠与雷达》这课时,利用希沃把蝙蝠夜间飞行雷达工作特点,用图像直接展示给学生,生动形象的动态演示,变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为直观的感受,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引导学生读,让学生感悟语文的魅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应该以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让学生走近母语,在具体的语言中感悟母语。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会读,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全面内化课文中的规范语言。在学习中,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带着愉悦兴奋的心情去飞翔、去超越,去感受语文的魅力。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重视督促学生做到:(1)“读”:就是一遍遍地读,在读中达到知其概要的目标;(2)“查”:碰到不懂的字词,可查字典,可结合上下文,也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或向他人请教;(3)“划”:阅读时给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关键词、句子加划自己喜欢的符号;(4)“摘”:学会摘抄好词好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5)“想”:读后思考所得所感,内化语言;(6)“记”:背诵精彩片段、优美范文,积累语言。学生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中,博览群书,扎实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

2.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读书形式。

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最直接、最有效的对话过程,也是整个课堂最突出、最核心的部分。形式单一的朗读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文章读懂、读好,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相结合,如:自由朗读,默读,轻声读,示范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对每一种读书形式,在具体的教学中提出各自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读中,每读一次都有收获,有效益,有质量,实实在在把读落到实处。

3.引导学生有疑而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思考,学会思考,产生更多的疑问,从而学会学习,感悟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教学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进入读书的积极状态。如在教学《爱如茉莉》一文时,学生读题后,引导自由提问:爱为什么像茉莉?是什么样的爱像茉莉?茉莉有什么特点?学生带着问题,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懂得了父母间那平平淡淡而又真真切切的爱如茉莉一般芬芳迷人,获得思想的启迪。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保护,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指导写作,让学生走进语文

读是理解,写是表达;读是内化的吸收,写是外向的倾吐表达。写作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也能够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学习,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在平常写作教学中,应坚持做到:

1.教给学生写的方法。

如何让学生把自己要说的话,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展示给别人看,这就要讲究方法。教师此时是要多引导,教给学生方法。如在教学写人的文章时,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感受毛主席“丧子之痛”片段为例,引导学生标划好描写毛主席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作批注,以“我关注了句子________________,抓住关键词_________________,感受到_______________”的形式汇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学生通过例文知道了如何写写人的文章;写事的文章则要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多捕捉生活中的细节;状物的作文要抓住物体的主要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日记和作文一样可以调动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写,如: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手摸到的,舌头尝到的……但又不同于作文,它有自己的格式,记录的是当天发生的事。习作中,“授生以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些什么——将其听到的和平时记忆的以及生活中的体验等毫无保留地倾吐于纸上。

2.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一些动人的故事。引导学生要做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有心人,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为写作夯实基础。

(1)走向大自然。

大自然之美是无穷无尽的,大自然的“佳作”给我们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注重“知识来源于自然,有服务于自然”的理念,经常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感受。如春天来了,组织学生进行春游。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的形态和样子如何……多写有声有色的作文。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很好地积累了写作素材。

(2)贴近生活。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情趣和真情实感的东西,往往被学生忽视。于是,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要抓住生活提供的契机,指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事、有个性特点的人、你家是如何度过一年几个重大节日的……在适当的时间里给学生自由畅谈的空间,并且教师不加约束,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创设情境,或以表演形式演出,或以游戏形式演体验……同时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从而使其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如在教学《那次玩得真高兴》的作文时,为指导学生初步写好特定的场面,先让学生课前准备好道具:鼻子、不透光的长布条以及在黑板上画好没有鼻子的人物头像。然后分组让学生蒙上眼睛,上讲台玩游戏。对这样的活动,学生兴趣盎然,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观察玩的同学的动作、表情和台下同学的反应,多捕捉细节。一堂生动而富有情趣的作文课,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灵感,从而产生出一篇篇好的作文来。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心灵中创造性的火花就会不断点燃。学生就能依靠自身内在的潜力去学好语文,用好语文,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学生素质的教学效果。

四、开创开放的语文课,让学生应用语文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学习语文,更要让学生跳出语文课本,活学活用,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语文实践相结合,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语文”,多方面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语文活动。如:每天早晨第一节语文课,学生自办的“新闻我播报”“咱们班里的故事”“语文之窗”“自编手抄报”“小记者在行动”……这些活动全体同学分组轮流参加,每个学生一个月左右轮到一次。开展这些活动既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又让他们在活动中相互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体验了成长的快乐,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同时锻炼提高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成“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学习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猜你喜欢

兴趣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