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古文教学策略

2022-11-21福建省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方淑莲

学苑教育 2022年29期
关键词:读思达古文研学

福建省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方淑莲

所谓“读思达”,是指阅读、思考、表达三部分学习行为组成的系统性学习,体现信息接收、阅读内化的自然成长过程,其科学性、实践性、探索性、实效性等都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在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中渗透“读思达”教学方法,教师需要有对接意识,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组织学生展开多种阅读学习,布设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做读写操作,自然构建完整学习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学习行为,唯有多读,才能形成深耕效果;深思是学生深度学习的表现,独立思考和互动研学相结合,能够触摸到文本内涵灵魂;读写结合是促进学科认知内化的必要手段,学生对读写结合最为熟悉,其应用价值更为广泛。

一、多“读”,深耕文本思想蕴含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阅读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学生自主阅读、互动阅读相结合,能够产生更多体悟感知,促进其学习认知的成长。

1.在先学自读中体悟。

小古文虽然难度系数不高,但对小学生来说,依然存在不少阅读困难,教师针对学生阅读现实,适时设计阅读任务,传授一些阅读方法,组织更多阅读活动,都能够为学生带来学习服务。教师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重点字词,利用网络搜集古文产生背景、作者介绍等信息,都有助于阅读体悟的产生。学生阅读学力基础参差不齐,教师需要做好学情调查,针对性传授阅读方法,确保更多学生都能够顺利进入到阅读核心。

如教学《司马光》这篇课文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同名动画片,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总体了解,然后对应文字做细致阅读学习,解决所有文字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做自主阅读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学生有观看动画的经历,结合文字梳理学习,开始酝酿讲述方案,课堂研究性学习逐渐形成。在学生故事讲述展示环节,教师从多个方面做评价,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示,让学生从情节顺序安排、情节转换、人物行动描写等角度做重点关注,凸显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高尚品质。学生继续讲述,在不断矫正中找到讲述的要领。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设计课外学习任务:回家之后,将这个故事讲述给家长听,看谁的讲述能够获得家长的首肯。

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利用动画片做引导,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这种文体不熟悉,自主阅读存在不少短板,教师与学生互动,扫除文字障碍,对情节做梳理,然后要学生讲述故事,这是学习内化处理,学生从讲述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鲜活,对小古文文体特点有了更直观了解。教师对学生学力基础做客观评价,有助于推出科学的教学策略。

2.在合作互读中觉悟。

小古文阅读存在不少困难,教师对学生阅读现实做客观判断,推出一些合作性阅读活动,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助力支持。古文阅读关涉到一些文言现象的应用,学生阅读存在障碍是正常现象,教师组织一些互读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借助集体力量,克服阅读困难,提升阅读效率。在具体组织时,教师不妨设定一些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在阅读讨论中建立共识。小古文比较简短,学生互读学习任务没有更多难度,其操作效果会更好。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互助性阅读时,要考虑学生学力基础,也要关注其学习兴趣取向,这样才能做出理性设计。如教学《守株待兔》,教师与学生一起做文字梳理,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故事情节。教师设计互动学习任务:同桌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展开互动评价活动。古文故事很简单,学生讲述故事没有太多难度,课堂互动气氛活跃起来。教师继续设计:现在播放一段音乐做背景,我们尝试做配乐故事讲述,看谁讲得更出色,我们将选择最佳讲述录制成故事视频,推送到学科网络交互平台,让家长观看这个视频。学生听说有视频配设任务,都能够主动行动起来,开始讲述故事,不断矫正自己的不足。教师深入到课堂,给学生提出一些修改建议,传授讲述技巧和方法。

教师设计故事讲述任务,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特别是配乐故事视频录制任务,对学生形成更多处理,学生都希望有表现的机会,自然会主动展开准备,这个准备的过程就是一种难得的学习和锻炼。学生有同桌互听互评经历,对故事讲述有了一些信心,教师推出视频制作任务,其适合性更高,从学生学习表现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设计是比较适合的,学生都能够主动响应。

二、深“思”,触摸文本内涵灵魂

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之说,教师在指导学生做阅读思考时,需要及时布设一些思考问题,或者是设计一些研学任务,都能够成功激发学生学科思维,形成重要启动力量。

1.在独立思考中判断。

“读思达”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在小古文学习过程中,阅读是先期学习,对小古文信息做全面整合处理,提取阅读信息后,需要学生展开深度思考,为后面的表达奠定基础。教师组织学生深度思考时,常常会设定一些思考问题,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做出准确判断。学生有古文学习经历,其认知积累是重要学习辅助资源,教师结合学生学力基础做问题布设,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科思维。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很多小古文学习需要建立的思维意识。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非常短小,阅读不存在什么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做深度思考:这则小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开始议论纷纷,并给出自己的观点:王戎会推理,所以能做出正确判断。这说明做什么事情,需要先客观分析其内在原因,而不是只看表象,要学会理性分析和推理,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思维认知。教师对学生独立思考情况做评价,并结合一些现实案例做延伸引导: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和这个故事相吻合,你能够找到相关的信息,并理性分析吗?学生开始做独立思考,课堂研学气氛浓厚起来。

教师组织学生做哲理发掘,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做对接思考,为学生带来深入探索的机会。学生年龄虽然很小,难以看到问题的本质,但教师针对学生思维基础做组织和发动,同样能够获得预想的效果。学生主动展开深入思考,开始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这个意识的建立,就是深度思考的结果,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针对性设计和调度,学生积极回应,教与学达成更多默契。

2.在研学应用中明理。

所谓研学,是指研究性学习,在小古文学习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非常有必要,因为古文有一些固定的知识,如文言现象,包括文言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等,这些内容虽然不是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但教师鼓励学生做深入研究,对某些文言现象做深度学习,无疑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教师不需要展示专业术语,但可以鼓励学生做学习梳理,归结一些规律性的现象,能够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

所谓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能够调动学习思维,深入到学习核心,展开拓宽性思考,自然形成学习契机,教师要做好设计和组织。《精卫填海》是一篇短小的古文,带有神话色彩,介绍的故事情节也很简单,教师设定的研学任务是:“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是一样的故事,故事本身看上去很愚蠢,但读者却不这样认为,其原因是什么呢?不妨展开深度思考,归结其中的道理。学生对古文的学习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先理清故事内容,然后做哲理思考和研究,教师针对性发动,让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对古文蕴含道理做剖析。学生很快就找到思考的方向,从坚韧、执着、坚强等方面做归结,延伸到中华民族精神大主题,形成思考体系认知。教师鼓励学生做延伸思考,找到类似的故事、典故、神话,在班级做展示讲述。学生大多有一些认知积累,都能够主动展开信息搜集,主动讲述这些故事,课堂成为故事会,研学气氛逐渐建立起来。

教师利用问题做推导,让学生展开深入思考,然后组织学生搜集相关故事信息,在讲述展示中强化哲理认知的构建。古文中不少典故、神话等内容,学生对这些故事有浓厚学习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做集中展示,为学生带来思维对接机会,学生要对积累素材做梳理,找到适合的内容。在讲述过程中,学生学习思维得到更多锻炼,对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有重要促进作用。

三、通“达”,表达文本情感观点

读写结合是最自然的选择,在文本阅读时,教师根据学生阅读情况,设计一些仿写、改写、续写任务,或者是组织学生写读后感、读书笔记,都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认知的顺利内化,这对全面提升其学习品质有一定帮助。

1.在翻译自述中豁达。

小古文学习时,需要做翻译,教师在训练设计时,还可以推出仿写、改写等内容,学生对读写结合训练比较熟悉,但涉及到古文内容,其操作还存在一些短板,教师要做好观察,给学生一些方法提示,让学生主动进行语言构建,在翻译自述中建立语感基础。阅读是典型的“输入”,而写作则是“输出”,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读写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形成更多学习起点和启示。

《囊萤夜读》是典型的典故,其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但折射的道理却很深刻,教师在引导学生做文意梳理后,要求学生做故事自述,并提出具体要求:古代人好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个典故展示了什么样的故事?讲述要注意理清主要环节,还需要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内容,让故事带有可读性。学生开始酝酿故事讲述,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为讲述布设背景,营造讲述环境。学生讲述环节,教师对学生讲述做评价,重点做纠偏指导,学生逐渐找到讲述要领,其讲述表现越来越好。为激发学生学习思维,教师鼓励学生做延伸思考:从这个典故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能否结合自身情况做具体说明?学生接受任务后,主动做讨论交流,对古文哲理做重点关注。

教师组织学生做自述,对古文故事做讲述,其训练效果自然呈现出来。学生讲述故事,要先理清故事情节,还要对人物做客观分析,特别是典故蕴含哲理,这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学生讲述故事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之中,其训练价值更为丰富。讲述故事、分析哲理、反思自我,教师设计系统性训练任务,为学生带来更多表达机会,学生深度学习和思考,其体验认知更为深刻,学习效果显著。

2.在改编展示中达成。

小古文训练设计中,教师要求学生改写、创编古文,这是比较常见的任务设置。用白话文翻译古文,带有改写的味道,将古文改编成故事、小品,则属于创编范畴,学生对改写改编操作有参与热情,教师需要设计具体的要求,确保学生自然进入到改写环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情感对接,让学生在情感表达中阐释文本哲理,这样才是最有价值的读写训练。

学生对趣味性改写有更高认同感,教师不妨做出对应设计。如学习《铁杵成针》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做文字梳理,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很快就理清故事情节。教师组织学生讲述这个故事,因为故事情节极为简单,学生讲述也不存在什么问题。教师做延伸设计:同桌两个人,分别饰演李白和老妈妈,现场做表演。表演需要设计好台词,还要有动作表情的支持,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研究脚本的改编,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指导学生做创编操作,鼓励学生做角色分析,确定人物身份后,对台词设计提出一些建议,学生逐渐找到设计取点,课堂研学气氛逐渐建立起来。经过一番操作,学生做好了演绎准备,在实际彩排训练中深度理解了文本内容,对蕴含的哲理有了更多认知。

教师设计小品演绎活动任务,给学生带来更多表达机会。小古文要先翻译成现代文,还要做脚本处理,在人物性格身份分析时,要考虑表演的技巧应用,同桌两个人需要全力配合,这样才能让演绎活动顺利展开。一个简单的演绎活动,调动学生读写思维,在充分合作中锻炼多种学习能力。

小古文学习与“读思达”教学方法高度匹配,教师科学应用“读思达”教法展开教程,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阅读、思考、表达的机会,促进文本解读进程,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小古文文本解读有一些难度,其蕴含的哲理也比较丰富,与“读思达”教法有更多契合点,教师做好对接处理,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阅读、思考、表达训练,对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有重要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读思达古文研学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读思达”教学法的数学学科实践
浅谈“读思达”教学法之思与行
营造“六和”数学课堂 彰显“读思达”魅力
称象
嫦娥奔月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