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基本功大赛审思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需求对接
2022-11-21施展王伟
施展 王伟
(1.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6;2.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
为了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的培养质量,提高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水平,促进师范技能提升,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自1997 年创办,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全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项权威性赛事,有力地推动着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发展,促进了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在其影响和带动下,全国各省(市、区)纷纷举办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自2013 年,广东省教育厅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综合改革与发展,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质量为导向,成功举办了4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以下简称“基本功大赛”),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广东省开设体育教育专业高校教学水平和学生师范教育技术技能水平。该研究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际,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技能大赛为基点,探寻当前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为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1 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定位
1.1 检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水平
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自2013年开始,目前已经举办了4届。历届基本功大赛都汇集了全省13 所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参赛,每所高校组成一支代表队,队员由具有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正式学籍并具有全国普通高考体育术科统一考试成绩的体育教育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不含享受高水平运动员加分政策录取的学生)的16名学生(男生12 人、女生4 人)组成。基本功大赛的比赛时间一般为3 天,比赛内容由最初的教学技能和专项能力两部分,逐步发展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专项能力、教学能力四大板块,共12 个子项目,其中在第四届基本功大赛中新增了理论综合、英语测试、50m蛙泳达标与技评3个子项目[1]。
基本功大赛是目前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竞争最激烈、专业性最强的综合性赛事[2],各高校对此赛事高度重视,体育学院院长或者副院长亲自主抓此项工作,全面负责参赛队员的选拔、训练、比赛等工作。虽然比赛的时间仅有3天,但它考查了参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水平,全面检验和审视了全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情况。
1.2 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水平
基本功大赛的比赛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专项技能、教学能力四大部分。其中基础知识(25分)包括教学设计、专业基础理论综合、英语3个方面;基础技能(20 分)包括队列队形、广播操2 个方面;专项技能(40 分)包括田径60m 跑达标与技评、50m 蛙泳达标与技评、足球运球绕杆射门达标与技评、武术南拳技评、足球传射门达标与技评、体操技巧技评等运动项目的专项技术评价;教学能力(15 分)主要为说课与模拟教学能力(说课、组织教学与讲解示范)评价。基本功大赛设置的比赛内容是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技能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反映了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以赛导教,以赛促教,以赛评教,在参赛过程中,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加强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术技能训练,是师范院校的基本任务,是“师范性”的主要体现[3]。各高校选派16名学生参加基本功大赛,校际之间赛场角逐,相互切磋技艺,学生不仅展示自身掌握的师范技能,同时还能够及时检视自己,发现和改进自身的不足。此外,各高校16名学生在该校内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将刻苦训练、勇敢拼搏的参赛行为和精神继续书写放大,影响到未参赛的学生,激励着身边的同学提升专业师范技能水平,为更好地适应专业发展做足准备。
1.3 强化服务基础教育的根本理念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4]。为贯彻落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要求,广东省率先提出建设“新师范”[5],建立“政府、高校、中小学”协同互动机制,强化师范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长远布局,精准育人,满足基础教育的新需求。“新师范”建设的思路更加强调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中小学体育师资培育的“母机”地位,更加明确了当前基本功大赛的发展导向——主动贴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基本功大赛是“政府、高校、中小学”协同互动育人的窗口,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中小学体育师资需求展开积极的对话,通过这场对话,能够明确当前中小学体育的师资需求导向,便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深化人才供给侧改革,助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努力解决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供需不匹配所反映出的“不适用”“不实用”“不被用”等问题。
基本功大赛为全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搭建了展示自我形象和办学水平的平台,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借此平台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相互比拼,开创了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各高校通过“练兵比武”,查找自身的差距与不足,以赛促教,探索了全面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
2 学生基本功大赛体现的要求
2.1 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师范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位一体”协同办教育的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6],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中小学在协同育人合作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处在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地方政府还没有充分、有效发挥监管与沟通职能,相关三方“各行其是”,致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需求之间没有实现完美对接。学生基本功大赛搭建了三方交流的平台,高校与中小学校已经积极行动,通过该平台进行交流沟通,相互展示各自的教学实际,明确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需求,而地方教育部门应该提供源动力,尽早沟通建立合作机制,完善体育教师定向培养机制,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与中小学利益诉求的达成。
2.2 学科核心素养亟待强化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台,并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再次掀起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热潮,推动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7]。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是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点将台”,通过该平台带动整个体育教育专业围绕学科目标、学科性质、学科特点、学科分工、学科间的整合等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科素养的提升。此外,核心素养工程的实施并非一家之能、一家之事,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仅需要打破界限,还需要寻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小学和政府的协同合作,促使三者共同开展实践活动与实践研究,共同承担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职责。
2.3 师范基本技能需要整体提高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比较重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基本功大赛也重在全面考查学生的师范技能[8],但从4 届比赛情况看,重技术、轻基础(师范基本技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些学生师范技能的全面性仍有待提高。各项目考核成绩的不平衡,提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也需要在保证“厚基础”的前提下,树立“多专多能”的培养目标,以应对中小学提出的全科教学能力教师的培养需求。此外,基本功技能大赛仅仅是部分优秀学生的比拼,未参加大赛的学生,其师范基本技能培养应更需要被重视,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面向全体学生,设定促进全面发展学生师范技能的目标和方案,以应对中小学对高素质、全面性、应用型师资的实际需求。
2.4 课程改革意识急需提升
目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作为中小学体育师资培养的“母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需要紧跟时代节拍,紧跟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步伐,在理念上更新、技术上升级、行动上创新。高校教师需要尽快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教学能力为目标,师师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探索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尝试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相互适应,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求。课程改革意识的提升还需要地方教育部门、中小学教师的协助配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接地气”,走向基础教育,走进中小学校。同时,中小学体育教师也能够参与到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相互取经,共同提升核心素养指向的课程改革意识和实践教学能力。
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3.1 明确服务基础教育的导向
广东率先提出建设“新师范”,建立“政府、高校、中小学”协同互动机制,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坚持面向基础教育、依靠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办学导向,其办学思想、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都不能脱离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高校需要进一步强化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从源头上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长远布局,精准育人,确保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规格能够满足基础教育的新需求。
3.2 更新高校教师教育理念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教导,教师以其先进的理念引导学生努力成长、追求卓越。高校教师作为“教育家”角色,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教学能力,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传授技能,并引导学生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还应该熟悉当前基础教育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中小学体育教材的内容,能够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密切接触的工作实践中,培养起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服务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起学生对基础教育的深厚感情。
3.3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以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为导向,深入了解当前地方基础教育,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师资结构,通过调查研究、整合信息,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供给侧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提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就业对口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明确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它建立在能够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管理、科研等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是各项能力全面加强的综合能力体现。加强专业课程建设,设置核心课程,强化基础,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设置选修课程,拓宽口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各高校可结合学校实际建设富有特色的核心课程群,体现出“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课程建设思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4 加强师范技能培养
体育教师的培养既需要娴熟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又需要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和丰富的教学艺术性[9]。各高校可结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师范技能训练纲目》,并把师范技能作为学业成绩的重要考核项目,对学生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训练的内容如普通话、“三笔字”、体育绘图、计算机操作、教学幻灯片制作、说课、教学设计、专项技能展示、队列队形、广播操等,通过这些师范技能的训练和比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专业水平,保证学生毕业后,能迅速地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3.5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能力是一项综合教学能力,包括教案撰写、说课、模拟上课、临场授课、现场观摩、教学反思等基本教学能力。培养内涵丰富的实践教学能力,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适当延长见习、实习时间。在学习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技能训练等课程时,结合课程教学的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从大二下学期开始,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教育见习,引导学生掌握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在大三上学期进行教育实习,选派实习生分赴中小学,在一线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大三下学期总结教育见习、实习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教学适应能力。
3.6 落实体育教师互换计划
当前,广东省不少地方都在实施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岗位互换计划,中小学体育教师被聘任到高校任教或研究生校外导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调换岗位为中小学体育教学服务,这促进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沟通。高校有必要聘请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进课堂,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介绍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形势和目标任务,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传授适合中小学开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法等课程的任课教师,至少具有一年的小学体育教学服务经历,通过一年的扎根学习和调研,深入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切身体验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做法,并将这些与基础教育深入接触的新内容,“活灵活现”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4 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是检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水平,提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较好形式,应该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行动,并以此平台为依托,明确服务基础教育的目标任务,大力推动体育教育专业综合改革与发展,提升体育教师培养质量,为基础教育培养出适合中小学体育工作需要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