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
2022-11-21张迪郑富强
张迪 郑富强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济南 250358)
2021 年4 月1 日,西安召开了全国高教处长会议,会议对高等教育工作作出动员部署,以“夯实教学‘新基建’,托起培养高质量”为主题,并提出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强国。但是,高等教育在面临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下,与市场需求背离,高质量人才供不应求,大学生求职方面又供过于求,这就产生了矛盾[1]。师范生不仅是现下的学生,更是未来教学方向的教师,因此在师范生培养方面要重视实践教学,与市场需要、社会需求相一致[2]。该文通过分析体育教学能力的构成和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途径,针对培养学生教学能力所面临的问题,给出建议,寻求优化方案,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
1 教学能力相关概念和构成
1.1 教学能力的相关概念
1.1.1 教学能力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在《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教学能力解释为,是一种由多因素构成的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心理特征,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反应[3]。
1.1.2 体育教学能力
体育教学能力是在一定的教学方法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运用在师范专业课程下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作出公正评价的一种能力[4]。这种能力也是检验体育教师是否具有教学能力必备的专业核心素质,衡量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最关键指标[5]。
1.2 教学能力的构成
根据不同标准,不同学者对体育教学能力的划分有所不同。杨丹[6]按照体育课的进行过程,将体育教学能力分为课前准备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后教学反思能力。从教学体系整体过程的组成要素来看,徐继红[7]认为,体育教学的研究、体育教学组织管理、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的实施以及调控教学过程的能力、体育教学运作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后的反思能力、教学评价监控与教学实践应用能力等都是教学的必备能力,缺一不可。张娜、赵国华[8]指出,体育专业的教学能力体系要包括设计、组织、实施教学的能力,对动作的示范讲解、教学的创新能力以及评价能力等多层内容。
该文根据体育课的实施全过程和综合要素,将体育教学能力分为课前准备能力、课中实施能力、反思评价能力。每个阶段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并非单一存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1.2.1 课前准备能力
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开始,是课堂的关键环节。教师的准备工作包括学情分析、制订教学计划、编写设计教案、熟悉教材选定教学内容等,教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手段、场地器材的使用。教学准备要求教师在体育课正式开始之前,对教学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效整合。
1.2.2 课中实施能力
课中实施能力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所有的课前准备都将在这一环节充分实施,主要包括讲解能力、动作示范能力、语言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及时发现与纠正错误的能力、灵活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以及器材的使用、口令指挥、学习指导等综合能力。语言表达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备的基本能力,体育教师应该具备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示范能力,能够在课堂上将关键技术动作准确讲解示范,对于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未知事件,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合理组织课堂、控制课程进度、应对课堂突发事件和处理好师生之间关系的能力。
1.2.3 反思评价能力
反思评价能力指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依据教学结果不断作出调整,使教学效果不断优化的能力。教师应该掌握正确的评价能力,包括评价体育课程、评价教师自己、评价学生。评价体育课程应包括评价教学大纲的实施情况、评价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合理、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适用于课堂等,评价体育课程也是对体育教学过程的自我反思和改进;评价教师自身要从教案的设计、教学的实施、教学后的反思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平时成绩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减少终结性评价的使用,注重过程性评价。
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途径
2.1 课堂教学模拟活动
微课教学和课堂准备活动是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教学方式,通过模拟教师角色,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微课是将一节完整的体育课程精简至10min左右,微课实施的效果应从教学流程、教学主旨、教学教法的创新性来进行评价。课前热身活动可以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按自愿或学号顺序在课堂上进行热身的课前活动,学生可在上课前10min内,主动发挥创造力,如游戏热身、跑步热身加上专项活动热身准备等形式,以此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同时,教师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教案作业给学生,锻炼学生撰写教案的能力。
2.2 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包括教育实习前的培训和实习过程,教育实习是学生转变自身角色,从学校到社会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环节。这种实习能够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综合教学实施能力,并且最接近未来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各种情况。
2.3 课余活动
院运会及校运会的裁判、志愿者工作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将所学裁判知识加以综合运用的一个途径,通过其他院系运动队的指导工作、课外实践活动以及业余训练馆、健身房、田径队的兼职工作来锻炼学生的带队能力以及表达、实践、教学、和接触社会的能力。
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教学能力的问题审视
3.1 培养目标模糊,专业定位不明确
体育教育作为体育师范类专业,培养的重点是为基层教育输送源源不断的体育人才,针对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较为严谨清晰,但是下放到具体专业具体项目的培养不清楚,定位也不明确。究竟具体专业、具体运动项目专业培养的是什么类型的人才,是技术型、学术型、复合型人才,还是为一线教学培养专业人才,高校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界定。还有很多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教育人才,这显然不切实际,本科毕业学生大多数只能去中小学任教,去往高校的少之又少,仅有个别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将目标定成是为中小学教学培养优秀人才。
3.2 课程内容单一,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当前,体育课程设置存在很多问题,如内容枯燥、运动负荷大,在专业技术和理论方面的学习脱离了现实中高校体育课程的实际。体育教育专业知识的构成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因此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分为技术课程和理论部分,课程单一,且技术课程占比重大,理论课程较少,无法满足体育教师授课所具备的能力,而且新兴体育项目在体育课程中并未体现,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3 考评内容不当,忽视教学实践能力
各大高校的考核形式是理论加技术,理论是闭卷考试,技术是在成绩达标基础上进行测评,教育评价方面以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主,以最终成绩和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为标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使得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得不到公正的评价,而且考核内容未体现出对体育教育专业应具备的教学能力的考核。
3.4 教育实习时间短,缺乏培训指导
学校教学计划中体现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课堂教学模拟活动,二是教育实习。学生课堂教学模拟活动时间短,以准备活动为主,课程少,人数多,无法确定是否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对学生教学指导能力的培养影响较小。而教育实习大多持续3个月左右,时间较短,且实习形式单一,实习模式为分散实习,没有高校教师统一指导,教育实习前的培训不系统,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培训,实习后的总结草草了事,达不到实习的真正效果,对于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还相差甚远。
4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
4.1 明确目标,突出培养重点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科发展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指引,重视了解基础教育对教学能力的需求,与基层教育紧密结合,同时保证人才培养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随着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要求也相应提升,培养目标需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学科需要、专业需要和社会需要4个方面的要求,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形成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全新培养目标,是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基础。
突出学生必备能力的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技术能力外,还应当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指导能力,并具备对教学过程不断发展创新的综合实力。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形成一个全面培养模式,将教育教学知识、技术动作的示范讲解以及教学实践应用落实到培养计划和目标中。课程目标和培养计划中应突出体现学校对师范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视。
4.2 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一线教师对学生教学能力的需求来丰富课程内容,加入PPT制作、讲解课程,撰写教案相关课程,并设置独立说课、综合模拟教学训练课程、师范类理论知识课程,来提高学生真正教学、实践能力,观看学习优秀中小学教师视频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构建多元化教学内容体系,体现教学指导能力的多元需求,逐一发展提升。同时,增加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将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教授给学生,扩大学习途径。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更新了体育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科研能力。除了一般体育课程外,适当加入教育类和人文类的学科,扩大体育专业学科范围,将体育专业知识与其他专业知识相结合,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不断丰富体育选修课程,加入新兴体育项目,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
4.3 搭建实践平台,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现状,创建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更多种类实践平台,优化学生教学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在技术课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课后布置编写教案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总结每节课的重难点;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教学科研,还要涉及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9]。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教育教学相关方面接触,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增加教学实践机会。通过课堂教学、学校运动会以及校内外各种活动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学生会、社团活动等锻炼学生语言表达交流能力;教育实习前,学校组织进行专门培训,使学生的教学指导能力得到充分培养,组织统一说课、试课、模拟上课,并由高校教师统一指导、评价,教育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跟踪指导。
4.4 完善考核内容和评价方法
高校在制定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时,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和技术动作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未把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评价标准之一,偏离了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性这一重要特点,学生根本无法感受到在学习过程中实践的关键性,应当增加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考核,以考试形式加强学生对教学能力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丰富评价模式,将定量和定性、终结性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
5 结语
从实践性、高师化、综合性的角度出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应当受到重视,该文根据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评价方面的问题,分别给出明确的目标,突出学校培养重点;丰富课程内容,促使教学系统不断优化;努力构建更多教学实践相关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出考核内容和评价方法等建议,以此推动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