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022-11-21张静
张 静
(江苏省宿迁青华中学 江苏 宿迁 223800)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不断地发展,逐渐意识到艺术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要求教师重视艺术学科的教学。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加强学生知识技能、人文素养的同时,也要运用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发展。
1.高中音乐教学的定位误区
高中音乐课程的开设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当前高中音乐教学中,由于教师思想观念存在一定的误区,所以导致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高中音乐教学存在的误区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缺乏音乐感知力。音乐学科需要调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在音乐审美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音乐节奏、音色、旋律、音乐结构等方面进行感知,让学生在感觉和知觉的相互交错下发挥作用,引导学生随着音乐的变化进行感知,有效激发学生的感知力。在音乐播放的过程中,不同的音乐类型、不同的曲音曲调都能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给学生不同的体验,加强学生的感知,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当前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由于不重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所采用的方式还是陈旧的教学方式,直接播放音乐提供给学生欣赏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学习歌曲,要求也仅仅局限于学生会唱歌曲即可。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局限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学生没有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的机会,不能通过互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导致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都不能得到更好地提高。
1.2 教师重复灌输,学生缺乏实践和思考的空间。音乐学科是一门艺术学科,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促进学生表现力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表现力的发展,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多创造表现的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表现环境。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知识技能的传授作为最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略了音乐实践环节的作用,让愉快的音乐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为了加强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教师会加入音乐鉴赏课程,但是在音乐鉴赏课程中部分教师会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反复的教学,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情感的表达和审美感知。还有部分教师会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在课程中加入不同的教学方法,虽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不同能力的发展,但是所有的教学活动还是离不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地感知、表达的空间。
2.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在音乐情境中能从整体上认知音乐艺术的音响特征和文化背景,能从不同体裁和形式的作品所具有的音乐表现特征出发,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基于此,教师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结合多方面的教学素材,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1 基于教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材是高中音乐生接触音乐知识最主要的素材。高中音乐教材中有许多欣赏乐曲,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而教师则是要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曲目进行拓展与创新,将教材作为教学基础,循序渐进逐步开展教学活动,将欣赏乐曲课程不仅仅是作为欣赏课,而是要提供更多的教学素材进行延伸教学。所谓的延伸教学,是指教师除了基础的欣赏教学完成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挖掘曲目中所蕴藏的情感以及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情感的引导则可以通过结合作曲、演唱者的社会背景来进行思考和探究。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将作曲家、作词家、演唱者的其他不同类型的作品,或者是不同作词、作曲者的但是类型相同的作品加入到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共同欣赏,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及不同乐曲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例如,以歌曲《草原放牧》的音乐鉴赏教学为例。这是一节音乐鉴赏课程,通过学习听赏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掌握不同音乐主题,并对协奏曲体裁有所了解,学生能够掌握体会到不同音乐主题的情绪变化。学生在鉴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扩充了解知识储备,提高了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继续了解与探究音乐。高中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但是高中生在平时的音乐活动中更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引导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本次课程教师可以从“新课导入—初步感知—探究学习—扩展延伸—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展开教学活动。在初步感知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完整地播放歌曲《草原放牧》并向学生提问“这首乐曲的情绪和速度分别是怎么样的?”随后再结合学生的感受向学生介绍歌曲的体裁形式以及作品出处的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直接感知的方式,让学生捕捉到音乐的表层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而在接下来的探究学习环节,教师首先询问学生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引导学生分主题进行聆听,感受音乐的变化。紧接着再引导学生结合谱例感知节奏、力度、速度、演奏技法等方面的变化。由此就可以将音乐本体和情感表现进行一种有机地结合。而在最后的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演出视频,请同学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谈一谈器乐协奏曲带来的感受。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巩固了学生对本节课的认知,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和全面;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又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2.2 结合流行音乐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摒弃传统反复教唱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引入到课堂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音乐教材中有许多与学生所生活年代久远的歌曲,学生由于对歌曲背景不了解,再加上老师的乐曲不符合现代学生的审美爱好,因此,学生很难在音乐活动中提起很浓厚的兴趣。基于此,教师可以将学生所喜欢的音乐与教材中的音乐相结合,通过运用流行乐曲进行辅助教学素材,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乐曲、古典乐曲的欣赏兴趣,进而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例如,以蒙古族音乐《辽阔的草原》教学为例。这首歌采用了上下句单乐段的结构形式,上下句之间形成一种并置、对比、呼应的关系。从节奏上看,它具有自由、舒缓、漫长的特点。从旋律上看,它开阔悠长绵延起伏、富于装饰,给人以气息宽广、颇具草原特色的印象。尤其是歌曲的旋律采用了羽调式作为发展的基础,从而使音乐更富有鲜明的蒙古族色彩。这首歌的歌词表现了蒙古族年轻牧民对爱情生活的珍视和追求。歌词采用了边比喻、边点题抒情的方法,也就是先借瑜草原中的种种自然状况,而后再表现自己对爱情生活不够一帆风顺的惆怅不安心情,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歌中的每两句词形成一个小段落,而两个小段落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容整体。因此,也就形成单数段落用比喻的内容寄情,偶数段落点明主题以抒情的格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有更多的认知,教师在教学前就可以播放一些带有民族风的流行歌曲作为导入内容,或者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加入民族风流行乐曲带领学生结合所欣赏乐曲一起进行感知。例如在凤凰传奇的大部分歌曲中都有民族元素的体现,他们在譬如配乐、演唱、歌词都注入了某些民族元素,教师恰巧可以利用这一素材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2.3 加强音乐实践,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趣。音乐学科不仅是欣赏类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采用听、反复唱的方式来加深对音乐的感知,来达到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欣赏音乐时,教师要让学生对音乐的曲音、曲调进行全方位地感知,然后运用多元化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调动自主学习兴趣,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例如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朗读与演唱相结合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活动。
在这里以音乐《黄河大合唱》教学为例。《黄河大合唱》是高中音乐第三单元第七课的一节欣赏课,作品分乐章包含F调、D调等作品,节拍包含四二拍、四三拍等,情绪慷慨将,旋律婉转动情,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起到了鼓舞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热爱祖国、坚强不息的民族思想,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会结合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导入,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黄河的印象,由此来引入课题《黄河大合唱》。这样的设计,既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又能将课堂思路引领到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形成一个自然的过渡,为接下来的活动打好基础。紧接着在初步感知环节,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完整的把握,教师就可以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耳朵来感受,教师在则是通过配乐朗诵《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听完后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的体验。首先让学生对乐曲的曲音、曲调、对歌词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在闭眼的状态下学生能更好地调动听觉器官进行感知,则感受到的内容会更加的强烈真实。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朗诵,让学生在配乐朗诵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情感。
2.4 模拟音乐情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素养。音乐是人们抒发情感、传递情感的一种方式,作词者、作曲者、演唱者可以将感情寄情于歌曲中。高中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日积月累而成的,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音乐背后的人文情怀,更是要引导学生利用音乐培养情感,学会表达,只有在曲目中加入自己的情感,才能使音乐引起他人的共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具体的音乐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进而加深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例如,以《金蛇狂舞》教学为例。《金蛇狂舞》是一节鉴赏课,通过鉴赏民间器乐合奏曲《金蛇狂舞》,理解不同音乐主题以及螺蛳结顶的传统作曲技法,使学生能够掌握体会到作者表达的音乐情感。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可以采用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三种方式相结合的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在课程的开始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氛围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教师可以通过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剪辑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出现的曲子的名字,由此引出本次教学的主题。在初步感知环节,教师为学生播放乐曲《金蛇狂舞》,并引导学生感知这首乐曲的情绪,随后再让学生思考,这首乐曲的体裁形式是什么,在带领学生了解形式后再向学生介绍歌曲的作者。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到学习情境中,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环节做好准备。而在音乐探究学习的环节,教师则是为学生创设端午节赛龙舟的欢腾场面,让学生走进《金蛇狂舞》乐曲的欢腾氛围中,最后再通过层层问题递进的方式加强学生的探索与感知,使学生充分理解乐曲所想表达的情感。
2.5 在鉴赏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和联想走进音乐的世界中,体会音乐的情感,对音乐背景故事进行联想,是欣赏过程中学生特有的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引导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确保学生能够产生情感体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对音乐的认知以及体会通过写诗、散文、听后感或者是画图等方式来表现。这样的方法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活动中仅仅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尽量不要干预学生的创作,教师在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经过精心的引导,还需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感知和描述。而学生主要感知的方式就是倾听,教师可以通过初听、有目的听、分段听、评析式听、复听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表达情感。在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之下,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利用想象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切实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启发性地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束缚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