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菜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022-11-21李立鑫
李立鑫
青花菜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李立鑫
(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034)
文章分析了青花菜的生物学特性和营养价值,总结了青花菜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包括合理选择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精细栽培、适时移栽苗株、加强肥水管理、落实病虫害防治措施、合理选择采收时间等,以期为青花菜的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青花菜;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青花菜又称“绿花菜”“茎椰菜”,俗称“西兰花”,营养价值较高。青花菜的适应性强,容易栽植,是现代人们喜爱的蔬菜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花菜的营养价值得到了广泛关注,且需求量日益增加,种植面积随之扩大,为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了实现青花菜的高产,农户在种植过程中要掌握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合理选择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精细栽培、适时移栽苗株、加强肥水管理、落实病虫害防治措施、合理选择采收时间等措施,有效提高青花菜的产量与质量,并通过种植经验的总结与完善,推进青花菜种植的集约化发展。
1 青花菜的生物学特性
青花菜形态与芥蓝类似,但比芥蓝更高,植株为蓝绿色;与花椰菜相比,叶片更薄,但是比芥蓝要厚,有缺刻,且深于花椰菜,叶柄基部处有浅槽,背面为圆形,叶片挺立,茎基部较细且木质化,自下而上逐渐变粗,外皮为绿色,花茎表面较为光滑。主轴处形成主花球,各个叶脉处在收获主花球后,会形成侧花球。花球高度大约为15 cm~18 cm,横切直径约为15 cm,重量为300 g~500g。在顶端处,紧密形成多个群生花蕾,花蕾属于青绿色。青花菜更倾向于温暖湿润的生长环境,不耐高温,5 ℃~20 ℃为宜,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生长速度会随之加快。若温度低于5 ℃,花球则会缓慢生长;若温度高于28 ℃,花蕾则会随之老化。青花菜属于日照生长类蔬菜,生长过程离不开光照的支持。在保持光照充足的基础上,青花菜才能健康生长,形成营养体,通过光合作用与养分积累,能够使得青花菜的颜色翠绿,品质高;如果光照不足,花球则会较为瘦小,整体质量也会随之降低。青花菜对土壤的适应能力较强,但如果地下水位过高或者存在积水现象,根系容易出现腐烂问题,其中土壤的最佳pH值为6,但青花菜的耐酸碱能力较强,在碱性较高的土壤中,仍然能够健康生长。
2 青花菜的营养价值
青花菜的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在蔬菜中享有“蔬菜皇冠”之名。相关实验测定,在100 g青花菜中,蛋白质含量高达3.5 g~4.5 g,膳食纤维含量约为1.2 g,胡萝卜素含量为10 μg,维生素B2含量为0.05 mg,维生素E含量为0.08 mg,维生素C含量为66 mg,可见,青花菜拥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青花菜也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包含钙、钾、锌、磷、锰等多种微量元素,与同属十字花科的白菜花相比,微量元素含量十分丰富,青花菜蛋白质含量高出白菜花3倍;青花菜维生素A的含量比白花菜高出其240倍;青花菜的钙含量、胡萝卜素含量都高于其他蔬菜。青花菜口味绝佳,爽口脆嫩,十分鲜美,是蔬菜中的精品[1]。除了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以外,青花菜也具备较高的药用价值,能起到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其中的类黄酮物质能够对胆固醇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适合高血脂、高血压、肥胖人群。而青花菜中丰富的蛋白质有利于促进脑细胞发育,具有健脑的功效。维生素K是保护血管韧性的关键元素,青花菜中拥有丰富的维生素K,可保证血管不易破裂,联合类黄酮物质能够起到防感染的效果。而青花菜中的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胃蠕动,缩短排便周期,保障肠胃功能的稳定性。
3 青花菜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3.1 合理选择品种
要想实现青花菜高产,首先要合理选择品种。青花菜可根据花球的颜色分为青花与紫花两类,市场中常见的青花菜为青花类;而按照成熟期的不同,将青花菜分为早、中、晚3类。在种植与生产青花菜时,需要结合不同品种的特性、市场需求及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合理选择品种,以实现青花菜的高产。在选择植株时,也要优先选择植株生长势强、株型紧凑、叶片蜡质的植株,而花球也要美观、为半球形,颜色深绿,侧芽较少,耐寒、耐阴雨、耐运输,抗病性强。常见的品种类型包括优秀、绿雄90、马拉松、绿风、大丽、绿带等。优秀属于早熟品种,叶色深绿,侧枝更少,花球为圆形十分紧凑,花球的重量能达350 g~450 g;在定植后到采收之间时间约60 d,耐热性能良好,品质优,在市场中较为常见。此品种更适合于春季或秋季种植,每亩产量大约为1 100 kg。大丽是常见的中晚熟品种,株型更为直立,侧枝少,花球紧实,花类粒细,单个花球重量大约为400 g,在定植约80 d后即可采收,其抗病性能与耐寒性能更优,适宜在晚秋或早春种植,每亩产量约1 000 kg~1 200 kg[2]。
3.2 加强田间管理
在播种前整地以后,每亩地需要应用45 mL~55 mL的96%金都尔进行除草;随着温度的上升,青花菜成长期间周围的杂草也会随之蔓延,因此要对田内裸露部分进行除草,以此保障土壤的通透性,促进青花菜植株的健康生长,一般情况下需要进行中耕除草2~3次。又由于青花菜的分枝能力较强,所以需要及时对其进行整枝与打岔,避免争夺植株生长养分,影响青花菜的产量。在日常管理中,应时刻关注青花菜的生长情况,观察长势,及时去除枝杈。当外界气温低于5 ℃时,需及时扣棚,保障棚内通风,避免棚内湿度过大,影响青花菜的生长并引发病虫害。若白天无雨,则应当敞开棚膜,使光线与二氧化碳能够透入棚内,助力青花菜能够快速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棚膜内表面形成结露,使得棚内温度降低。在雨雪天气下,则应当保障棚膜的严实度,使得维持棚内的适宜温度,避免对青花菜植株产生影响,促进其健康成长,雨停以后需要及时通风,避免或减少虫害问题。
3.3 精细栽培
青花菜对土壤地质条件的要求不高,以地势高、通风好、排水性能优、土层厚、土壤肥沃、有机物质含量高等地质为最佳生长环境,其pH值为5.5~8.0,以砂质壤土为主。在播种前15 d要对苗床土进行深耕与消毒,并添施底肥,在播种前1 d~2 d内需要浇足底水,起畦制作苗床,畦高控制在20 cm左右,畦宽控制在1.2 m。在实际播种期间需确定好实际苗龄及定植时间,6月下旬—7月下旬,应用营养钵完成育苗。在苗床内可均匀撒入种子,播种密度为5 g/m2~7 g/m2,在完成播种后,需立即覆盖厚度为0.5 cm~0.8 cm的细土,使种子与土壤之间保持紧密接触。随后搭建高度50 cm~60 cm的拱棚,安装遮阳网,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
3.4 适时移栽苗株
在播种40 d~45 d后,青花菜苗成长到一定时期,在有4~5片真叶后可进行移栽。定植田应当优先选择前茬非十字花科植物的种植土壤,同时土地块也应不易积水。在移栽前15 d,可补充土壤养分,利用腐熟的有机肥、尿素、过磷酸钙、硼砂等作为基肥。而后翻梗作高畦,畦间距约为1.3 m,畦面宽为80 cm~90 cm,沟宽30 cm~40 cm,畦高10 cm~25 cm。定植前3 d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定植前1 d要完成灌溉并浇透水,尽量减少对根系造成的损伤[3]。定植时间优先选择晴朗天气的傍晚,结合青花菜品种、土壤肥力等因素,合理控制栽种密度,每公顷种植数量为2 300株~2 500株。在定植的同时进行起苗并浇定根水,如果天气炎热,应当连续5 d~7 d早晚浇水,从而保障缓苗效果。
3.5 加强肥水管理
由于青花菜从成长到采收期间,间隔时间长,消耗养分多,除了在定植前施足基肥外,在生长期间也要多次施肥,以保障植株的健康生长。在缓苗10 d~15 d天后可追加第1次肥,每公顷10 kg~15 kg尿素,随后每间隔7 d~10 d可追施人粪尿,追肥2~3次即可。花球膨大期,可选择0.05%~0.1%的硼砂溶液或钼酸铵溶液进行叶面施肥,提高花球质量,避免出现焦蕾与黄蕾。青花菜喜好湿润的生长环境,不耐旱,在整个生长期间需要保障水分。定植后,每隔5 d~7 d灌水,使得土壤保持湿润状态。每次完成追肥后,需要及时浇水,提高肥力灌溉效果。满足植株根系水分与养分需求[4]。到了花球期后,应加强通风,降低湿度,不可将水滴滴落在青花菜花球上,避免出现花球腐烂的情况,采收前7 d停止浇水。除了浇水以外,如果出现大雨天气需要及时排水,避免田间出现积水现象,造成青花菜植株根部腐烂问题。
3.6 落实病虫害防治措施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综合使用多种农业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积极推广使用无公害农药,在发病期要适量施药,避免产生农药残留。
3.6.1 病害防治
(1)霜霉病。防治霜霉病的主要方式就是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避免出现连续种植的情况,而土壤则要深翻并晒白,在种植前可加入生石灰,对土壤性质加以改良。在发病初期,可应用枯草芽孢杆菌1 000倍溶液以液面喷洒的形式,进行病害防治;在发病盛期则选用枯草芽孢杆菌500倍溶液进行叶面喷洒,以此起到防治效果,用药次数为1周1次,连续3周。在防治过程中也应当加强肥水管理,合理选择定制方式,并应用抗病毒蟑螂、百菌清等起到同步预防效果。
(2)软腐病。软腐病是常见的细菌性病害,病菌会从根茎叶的伤口处侵入植株初期,发病时发病位置会出现水浸状斑,然后逐渐腐烂至根部,出现腐烂现象。在防治软腐病时,需避免与甘蓝类、白菜类等十字花科蔬菜连作,同时加强种植管理,增强其综合质量,以免对植株造成伤害,在雨后则要采取合适的排水措施。在发病初期可应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溶液进行喷洒,或使用77%氢氧化铜400倍溶液进行喷洒连续治疗2~3次[5]。
(3)褐斑病。褐斑病主要会影响植株的叶片与花球等,如果湿度过大,在发病部位会出现黑色霉层,影响植株生长或造成腐烂。在防治褐斑病时,需增施基肥,同时也要注意氮磷钾肥料的合理搭配,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一旦发现病叶则要立即摘除,减少菌源的影响。在预防褐斑病时,可应用枯草芽孢杆菌1 000倍溶液对叶面进行喷洒,在发病期间则使用枯草芽孢杆菌500倍溶液进行喷洒防治,每周1次。
(4)猝倒病。猝倒病的病原菌多为腐霉、疫霉、镰孢菌和丝核菌等,多数属习居在土壤中的真菌,分布很广。当苗床湿度过大时,幼苗极易发病,并以发病幼苗为中心不断蔓延,使得幼苗出现成片猝倒的情况。猝倒病的防治方法:在播种前需要应用无菌床土或者使用基质料,做好消毒工作。例如,在发病初期可选用72%的普力克600倍溶液对苗床进行浇施。
(5)黑根病。在定植后很容易出现黑根病,发病条件主要与高温、雨水多、根部受伤、农家肥腐蚀不彻底、土壤板结、地表干旱等多项因素相关。黑根病的防治方法:要充分腐熟农家肥,并改善种植环境,如果出现发病情况,可使用77%的氢氧化铜600倍溶液,对根部进行浇施,或使用50%多菌灵500倍溶液进行浇施,可以有效控制病害蔓延。
3.6.2 虫害防治
(1)小菜蛾。小菜蛾属寡食性害虫,对十字花科作物会造成严重危害,此类病虫的抗寒能力较强,最佳发育温度在20 ℃~30 ℃,每年6月及8月—9月是小菜蛾虫害的高峰期。小菜蛾的防治方法:使用性诱剂对小菜蛾进行诱杀,可起到有效的防治效果,每亩地可放2个~3个性诱剂诱芯,能够连续诱杀20 d~30 d,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选择药剂防治法时,可应用15%安打悬浮剂3 000倍溶液进行喷施;或者使用5%可斯克分散剂1 200倍溶液进行喷施。
(2)斜纹夜蛾。斜纹夜蛾属于高温杂食性害虫,常见于7月—9月,诱杀时可采取诱虫灯等非化学防治法,既能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也能有效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同时能够对幼虫高峰期的小菜蛾起到防治作用。
(3)菜青虫。菜青虫主要对苗期及连作期的植株造成危害,影响最终的收成,在防治时可采取15%安打悬浮剂3 000倍溶液进行喷施,具体防治方法与小菜蛾的防治方法类似。
(4)菜螟。菜螟常见于每年8月—9月,防治方法:要抓住幼虫为钻入心叶及花球前阶段进行防治,具体可对心叶喷洒20%美满悬浮剂2 000倍溶液,或者使用5%的抑太保乳油1 200倍溶液进行喷洒,能够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6]。
(5)甜菜夜蛾。甜菜叶蛾也属于高温杂食性害虫常见于每年6月—9月,可与小菜蛾共同防治也可在傍晚对叶片喷洒20%美满悬浮剂2 500倍溶液。
(6)蚜虫。蚜虫常见于持续干燥的天气,对黄色有强趋性,因此防治时可在田间张挂黄板进行诱杀。在选择药剂防治法时,可应用20%康复多5 000倍溶液进行喷施。
3.7 合理选择采收时间
青花菜的采收时间应当在顶端花蕾充分膨大至11 cm~13 cm后,且各个小花蕾尚未松开,花球保持紧实完整的状态,色泽为深绿色时可进行采收。在采摘时要优先选择花蕾整齐、紧实、颜色一致的花球,采收时要保留4~5片叶片,高度控制在16 cm~18 cm。采收方法:可在早晨或傍晚应用不锈钢钢具进行采割,并一同采割花蕾与肥嫩花茎,主茎上的腋芽会形成侧枝,一般保留2个~3个即可,在侧枝上会形成新的花蕾簇,可供连续采摘2次~3次。采摘时可应用塑料框进行装框,并及时装运销售。在采收前可进行浇水,既能够保障产量,也能够有效提高青花菜的质量。在完成采摘后也要注意青花菜的保存,将其放置于0 ℃~5 ℃的低温处并迅速降温,可连续保存15 d~20 d。在保存时,可应用聚乙烯袋加橡胶密封条作为内包装,并将包装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控制在7%左右。
4 结语
青花菜具有较高的食疗价值,花球紧实,色泽深绿,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要想实现青花菜的优质高产,需要加强种植管理,通过合理选择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精细栽培、适时移栽苗株、加强肥水管理、落实病虫害防治措施、合理选择采收时间等,提高农户的种植收益,满足市场需求,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王建华,毛忠良,吴国平.日本中熟西兰花卓越在长江流域的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2(10):172-173.
[2]王玉楼,董金荣,孔兵,等.西兰花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16):106-107.
[3]蔡建军,汪恩国,刘伟明.“优秀”西兰花对N、P、K养分需求效应的研究[J].蔬菜,2016(2):19-24.
[4]汪恩国,蔡建军,刘伟明.‘绿雄90’西兰花花球生长动态与N、P、K养分需求效应研究[J].农学学报,2016(3):33-39.
[5]周建荣.西兰花育苗标准化操作规程[J].宁夏农林科技,2011(1):92.
[6]王晓梅,崔坤,陆艳玲.中国西兰花应用价值及生产、出口前景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11):478-480.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5.17
S635.3
A
2095-1205(2022)05-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