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2022-11-21张雷
张 雷
(江苏省宿迁市湖滨新区晓店学校 江苏 宿迁 223800)
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提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能有效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在新的教学目标要求下,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锻炼其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其中,小组合作式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彼此间的合作,提升了师生间的默契程度,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
1.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语文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扎实的语文学习功底对有效学习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输入式教学,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不能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甚至对于学生的创造精神、思维能力等的培养也将受到束缚,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习主动性较为消极,学习成效不太理想。
小组合作式教学是针对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有力改革。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需求,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通过引导式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与沟通关系,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能动性;通过学生间的协助加强彼此间的亲切感,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合作与探究,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团队与探索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式教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完善语文教学的有效措施,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学生良好学习观念的有效方法。教师尽可能依据教学需求,开展多元化教学方法,以充满多样化、趣味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关注的,打造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2.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开展原则
随着合作学习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开展教学活动,部分教师利用合作学习丰富课堂教学环节,部分教师则利用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沟通、自主学习的氛围下快乐学习,促进创造力、想象力与学习能力的提升。但是,虽然合作学习现已被广泛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但仍旧有少数教师对于合作学习这一方式的理解产生偏差,合作流于表面、教学环节衔接不上等现象层出不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提前对合作学习设计原则有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设计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
合作学习的开展是基于交流合作之上的,因此,无论是设计合作学习方案还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一定要遵守合作交流性原则。教师在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时,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不仅是在合作学习小组内部多多交流,更是要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互动。通过分享和交流的方式使得思想上产生碰撞。这样的方式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还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为学生构建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同时,合作学习的开展也要遵循互助性原则。小组合作学习是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最有效的举措之一,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合作学习的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形成互帮互助、互相学习的优良品质。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掌握合作学习中沟通交流的技巧和方法,通过分工合作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主要职责,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责任心。同时,学生还能在合作的过程中对自己有个明确的认知,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对方及自身的优点与不足,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3.合理划分小组,提升合作效率
教师在开展语文合作式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性格、心理、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等特点,综合评估后再进行科学化分组,从而保障小组成员间相处得融洽,配合得完美,最好还可以产生互补型学习的效果,促使学生能够取长补短,良好沟通与进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平台。
对学生有个详细的了解和认识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喜爱程度,以及对本学科的知识掌握情况,在了解这些内容的基础之上,再设计符合所有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兴趣爱好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进行分组时,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划分,将不同爱好、不同性格特点、不同知识技能水平的学生均匀地分布在每个小组内,这样才能突出小组合作的多样性,学生才能发现其他学生身上的可学习的部分。同时,不同阶层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内还可以促进小组内的和谐发展,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对事物产生新的见解,激发自身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以强带弱”的方式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强带弱”小组由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力中等的学生和能力较弱的学生,三种不同类型的学生组合而成。一方面能力强的学生在帮助能力较弱和中等学生时可以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学习,而能力较弱和中等的学生则能通过互帮互助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地降低自身的教学压力,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
例如,教师在讲解《元宵节》这一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根据学生的技能如表演、画画、背诗、唱歌等水平将学生进行分工合作,举办多元化的探讨学习活动,喜欢表演的学生可以合作进行元宵节相关节目的表演,喜欢画画的学生可以组合将有关的元宵节相关的活动、风俗以画报的形式进行展示,喜欢背诗的学生可以小组合作进行诗词朗诵,喜欢唱歌的学生可以进行元宵节相关歌曲的比赛。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合理化分组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并能够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4.明确学习任务,营造合作环境
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塑造高效教学课堂,提升学习成效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语文的教学成效,教师要清晰地了解语文教学的侧重点,为学生创造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过程中,要依据教学的实际需求,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语文,积极探索语文涉及的领域,促使小组合作学习实现最大化的价值,发挥其优势。
小组合作教学实施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交流,积极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参与度,帮助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强化学生间的共享意识,提升学生的间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要以教学目的为引导,巧妙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目的及需要掌握的重点,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化的学习认知。例如,在讲解《我爱祖国》这一课文时,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文中的部分生字和词语,达到熟读及背诵的要求,并体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所以教师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生字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提前预习,加强彼此间的相互监督,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
不仅如此,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前就可以首先为学生明确阅读目标,让学生在阅读目标的指引下开展合作学习。以《两小儿辩日》阅读教学为例。《两小儿辩日》是一篇语言故事,文中讲述了两个小孩子凭着直觉,一个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一个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争执不下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知大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同时也说明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宇宙的无限,学无止境的思想。本课是培养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重要课程,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还处于起步阶段,自己单凭阅读理解可能还会有些难度,因此,教师在本次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借助注释理解文意,明白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在本环节教师就可以引导教学,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分工合作,理解课文内容。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回答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接下来,教师再围绕文言文的题目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给出答案。如:文中写了几个人物?孔子东游的路上遇到了什么?两小儿辩论的主题是什么?各自有什么依据?辩论的结果如何?从文中你感受到几个人物身上什么特点?等问题。学生在汇报合作、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重难点,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5.注重实践,强化合作精神
语文教师在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还要考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应用水平,教师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依据教学目标合理布置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等能力,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间的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
例如,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作文时,可以鼓励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实例进行学习的强化,如在进行关于动物的描述时,可以鼓励学生结伴参观动物园,通过观察动物园中各种动物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环境,在团队内进行讨论与分析,必要时可以协作进行网络、书籍等资源的查询,增强探讨的可靠性,如部分学生可能会觉得动物园中的大熊猫憨态可掬,胖嘟嘟的身体,圆圆的脸颊,大大黑眼圈尤其吸引人,黑白相间的毛发,另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联想到旅游时观看到大熊猫吃竹子的样子,所以会补充大熊猫喜欢吃竹子的特性等,通过学生间的观察、联想与讨论,帮助学生对动物产生一定的认识,并能将其转化为文字进行表达,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学生奠定扎实的文字功底,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学问,只要用心就可以将语文学好,就可以享受到语文带来的乐趣。
6.设置合作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让教师在短时间内快速讲清重点知识内容,但是由于在讲授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没有进行有效地互动,导致教师无法了解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不能得到有效地提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其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一定要转变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强化学生的思维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负荆请罪》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改写的话剧,是一个历史小话剧。由于课文是一个话剧的脚本,是一种新的文体,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因此,教学本课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和表演来感悟文中的内涵。教师在开始进行表演前要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台词,可以有两个层次的品读方法:一是抓住人物的台词、小括号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来品读好人物的台词;二是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品读好人物的台词。剧本开头先写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剧本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人物活动情况;圆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代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揭示了蔺相如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为了加强学生合作办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在第二个环节中,就可以邀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的形式,分角色朗读第二幕课文,通过小组合作,达到初步了解剧情。然后邀请一组学生分角色表演第二幕课文,这样的方式既展示了小组合作的成果,成员间的角色分配、相互协调,使得学生更加了解剧情的走向,通过角色扮演也能更加深入人物的内心,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
结束语
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基础文字认知、优雅文学素养的有效课程,而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从被动地学习形式向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态度进行转化,教师在进行合作教学的过程要认识到教学方法的优势,在充分尊重教育及学生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化合作分工,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资源,结合生活实践,强化合作能力,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