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逻辑审视

2022-11-21宋立峰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高职

宋立峰 朱 秀

现代学徒制可将学校学历教育和企业技能培训紧密结合,集理论性与实操性于一体,具有跨界、双主体、动态适应等特征。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为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和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2019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学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大力引导下,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途径,以及贯穿和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抓手。与此同时,作为一种跨界融合的育人模式,现代学徒制的持续推广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职思政课”)教学带来深刻影响,高职思政课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主动适应现代学徒制提出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彰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1],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思想价值与技术价值的有机统一,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基于此,本文立足现代学徒制的大背景,对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逻辑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促进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起点逻辑:机遇与挑战,现代学徒制赋予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新变化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之后,教育部于2015年、2017年、2018年分3批共计遴选了410所高职院校作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开展及其试点规模的不断扩大,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内外部条件也产生相应的变化”[2],尤其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育人主体、育人客体、育人环境等方面发生明显改变,而这正是高职思政课教学革新的起点逻辑。

(一)育人主体的达变:教师与师傅的交互

现代学徒制视阈下,高职思政课教学的育人主体依然是思政课专任教师,但是,在专业实践活动中,企业师傅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尤其是职业态度、职业精神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此意义上,思政课教育主体出现由一元向双元转变的倾向,促进思政课显性和隐性双元育人团队的形成,为弹奏育人交响曲提供了可能。但是,这种育人主体的双元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实效性和连续性。一方面,高职院校大部分思政课教师都是从高校“走出来”的理论型精英,学习经历局限于校园内,缺少企业工作经验,对企业运作机制和企业文化比较陌生,对生产一线的内容和环节也比较陌生,从而导致他们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原生、真实的素材比较匮乏,无法与企业实际需要、生产一线需要、具体岗位需要建立紧密联系,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专业理论教学的割裂。另一方面,在专业技能训练中,由于企业师傅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理论知识素养,再加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不够丰富,导致他们缺乏明确的思想价值导向,在实践教学中很难将企业文化、企业愿景、职业素养等思想政治教育因子有效地融入学生的技能训练中,以致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空白。

(二)育人客体的展变:学生与员工的交织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学生兼具学生与员工双重身份,他们不仅需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也需要完成企业的顶岗实习任务。这使得他们比普通本科高校学生有更多机会提前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岗位工艺技术,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可以在“学中做、做中学”中查找自身知识与能力的不足,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思政课育人客体由单纯的“校园人”身份向复杂的“职业人”身份转变,为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教育命题。一方面,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向成熟、定型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发展不成熟,缺乏稳重的价值判断能力,在企业实习过程中面对各种诱导性因素,出现“角色认知、角色冲突等问题”[3],甚至对思政课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或否定,“致使原来的社会道德、价值共识逐步丧失”[4]。另一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影响思政课育人效果。有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顶岗实习中产生抵触情绪,对工作敷衍了事。有的学生好高骛远,认为企业实习岗位层次太低,是企业的“廉价劳动力”,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个体价值期许与工作现实的落差带来学生思想上的情绪波动,甚至无视企业规章制度与劳动纪律,不能找准个体的发展定位与生存空间,无形中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三)育人环境的递变:封闭与开放的交错

长期以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单纯而封闭的学校系统中开展。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思政课育人环境由相对封闭的职教系统走向较为开放的产业系统,教育的边界也随之扩大,开拓了贴近学生专业的思政课教学空间,带来了课程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机遇。同时,育人环境的变迁也给课程教学带来挑战。

一方面,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学校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是有机运行的,更注重保障公平,而企业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企业是典型的商业组织,通常是尽力压缩员工的培养周期,创造更多的利润。企业环境是多元开放的,在该环境中,学生与外界接触面扩大,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增多,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想观念难免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校园自由宽松的人文环境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复杂的人事关系,导致某些学生因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出现人与职业的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学生在不同的时段被分流到不同的企业进行实习实训,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交错、地点分散,教师无法为分布在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不同班次的学生集中授课,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在场效应有所弱化,甚至出现真空地带。

二、现实逻辑:守正与创新,现代学徒制对于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新要求

现代学徒制以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技能型职业人才为目标,并引导高职院校“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5],这给高职思政课带来机遇与挑战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新要求。

(一)培根固本: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的“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6]。“树人”语出《管子·权修》的“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7]。要而言之,“立德”就是让教育对象具有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确立,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方向和本质要求,拓展了其实践领域。教育承载着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思政课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也是学生技能学习以及文化知识升华的基础。现代学徒制视阈下,思政课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础上[8],继续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立德树人的实效作为确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新人的政治站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高职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和价值理念,形塑其国家认同的情理逻辑和政治认同的实践进路。

(二)笃正求新:聚焦德技兼修的育人目标

笃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要义,彰显着思政课厚植爱国情怀、涵泳理想信念的精神自觉,是课程在社会革新流变和价值追求多元过程中保证自身政治属性、价值属性、理论属性的原则旨向。创新是思政课生命力所在,它凝结着思政课教育实效得以达成的深层动因。当前,我国工业化进程进入向后期推进阶段,国民经济体系正在迈入工业4.0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亟需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高度融合的高素质人才。在此背景下,高职思政课应重新审视目标定位,在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目标、逻辑归宿和价值取向的前提下,由定界走向跨界,以产教融合引领教学改革,突破价值引领与技能应用二元对立的实践困境,厘清思想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一体二面的联动育人结构,围绕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明晰理论观照实践的现代转向,探寻价值目标导向与产业需求导向相统一的致思方式,发掘两者预设与生成融合的关联地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动态适应能力,推动思政课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在实践意义上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性和跨界性特点,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

(三)通时达变:秉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时代的产物,植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之中,随时序演进。思政课教学理念的嬗变是其内在矛盾运动和外部环境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学徒制视阈下,思政课教学理念的达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契合时代特征,促进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当前,思政课育人环境更加开放,文化多元日渐凸显,个体权益主张日益高扬。在此背景下,课程要避免两个极端:既不能只强调从社会需要出发,偏离“现实的人”这一主题,又不能仅以个人价值为唯一衡准,走向“极端个人主义”,而是应当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实现“供给者本位”与“需求者本位”的耦合。二是顺合类型特征,实现精神引领和技能塑造的统一。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已成为共识,然而,高职思政课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课程理念模仿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没有在教学任务、内容、特点、目标等方面体现职教特点。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思政课除了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功能外,更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克服和超越单一学科的局限,解蔽传统封闭的自我言说,增进对现代学徒制内涵的理解与认同。既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对于思政课的总体要求,也要充分回应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时代诉求,在实现思想政治与技能教育“再平衡”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三、行动逻辑:提质与培优,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面对现代学徒制带来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开展高职思政课要理顺“由产至教”的逻辑次序,明确产教之间的运行规律,思考教学方法如何与校企协同育人相耦合、教材内容如何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统合、教师队伍如何与“双师”素质要求相吻合、教学模式如何与双线育人特征相顺合、教学环境如何与双元育人文化相投合、教育管理如何与产教运行机制相切合、教学评价如何与双元育人实效相契合等问题,克服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跨界融合的现实困难,拓宽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在思政课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中找到平衡与突破,形成思政课教学与产业链发展之间稳定而有序的新形态。

(一)教学方法:理实一体,探究思政课实践教学新门径

从教学方法论来看,思政课属于“形而上”的思想型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一项与人类文明同向共在的实践活动,其教学目标以思想的塑造和转化为重点,是在实践中将理论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9]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学通过两方面实现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耦合。一是借助实践教学共同体的双向赋能,构建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有机结合的教学组织新形态。在实践共同体内,校企双方共筑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愿景,共同整合协调相关利益主体的诉求,共建共享思政课教学主要元素,将教学地点校内外相结合、教学时间课内外相联系,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做人”与企业生产“做事”“一体两面”目标的达成。二是通过生成性教学法,充分发挥实践作为理论与技能联系的桥梁作用。长期以来,高职思政课教学采用预成性教学方法,把教学简化为对既定知识的线性传递与授受,把学生的任务简化为存储某些既定的“结论”或“答案”,导致学生只能在纸上言说理论,而缺少日常生活中政治与道德的笃行。现代学徒制的推广及实践共同体的打造,促使思政课教学方法重心迁移,即从理论知识的灌输转向实践能力的培养,从预成性教学转向生成性教学。在实践共同体和生成性教学的视界里,育人主体承领并契合现代学徒制的精神旨趣,促进理论与实践交融互生,实践的成效赋予理论以意义和价值,理论的指引给予实践以导向和支架。

(二)教材内容:顺时出新,厘定思政课教学内容新模块

在强调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和实施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学不再束缚于教育学科体系,更加注重要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换代、岗位胜任能力相适应。在遵循国家指导思想的前提下,需要从三方面重构高职思政课教材的教学模块。一是贴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高职学生偏重直观感受,缺乏理性思维,因此,应摈除教材内容理论高位而实践低位的不足,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主”的原则,将工作场所学习理论作为课程建设理念,从职业胜任力的角度突破教材原有章节体系,设置与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需求相契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厘定切合产业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纾解思政课空对空的理论言述旧局,从现实需求的视角关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增强课程的职业导向。突出服务导向、关注需求导向、彰显职教导向,将学生的职业境遇实况与思想境界追求挂钩,以思政课育人目标和企业用人标准为轴心,融合企业文化、现代产业要素、技术发展态势等相关内容,在熟悉的内容中洞见或发现隐匿于思政课深处与职业精神教育有关的特有资源,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实现思想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同步提升。三是发挥行业企业的育人作用。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需要通过企业来验证,因此,思政课教材内容的选择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具体而言,企业需要洞彻自身发展变革与大学生思想行为之间的关系,结合自身文化积累,融合学生发展需求,与思政课教师合作,探索开发诸如活页式教材等具有表现力、吸引力的辅导教材,将“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的理念落到实处。

(三)教师队伍:梯级助推,建设思政课教学“双师”新团队

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0]。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不仅是大学生的思想引路人,还要具备丰富的企业、行业知识储备,帮助大学生走向工作世界。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能力层级,朝着“双师”型教师的目标迈进。一是强化反思学习能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11]。产教融合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亟需反思的是企业工作经历和生活体验的缺失问题,解决途径在于理解教师使命的深层尺度,通过培训进修、赴企业挂职锻炼、专题实践调研等形式,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熟悉企业发展环境、经营管理、价值观念,基于个人企业历练的现代创获,建构对工作世界的认知,破除知识“瓶颈”,建构起一个新的知识场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二是强化创新教学能力。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不但要了解、掌握有关专业设置依据、岗位操作要求以及行业发展趋势,更要将现代学徒制的育人目标融入思政课教学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中,组织和掌控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进度,引领学生理解人与职业之间的伦理关系,在社会允准之下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三是强化团队协作能力。教师个体发展既需要由内至外的自我驱动引领,也需要教师群体之间的协作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尤其需要“一个是由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12]。现代学徒制视阈下,思政课教师和企业师傅都应立足立德树人目标,借助团队力量,强化合作,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通过团队合作形成合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在互动中实现“个体知识”向“共同知识”的转化,并成为和谐共生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四)教学模式:双线混融,探索思政课教学时空新范式

产教融合深度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主动适应生源多元化、时间弹性化、学习动态化等新特点,主动顺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推进网络思政课学习空间建设及应用,探索双线混融的混合型教学模式。第一,面对互联网世界的兴起潮流,思政课教师要树立“互联网+高职思政课”的教学理念,满足学生对时间、便利、互动教学的需求,把传统的“面对面”线下教学与现代“键对键”线上教学结合起来,利用超星学习通、慕课等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将深层交互的双线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于思政课教学,打造教学时空的新生态。第二,降低高职学生的认知负荷、解放其学习困囿。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全过程覆盖,需要依托“互联网”支撑的网课学习途径,构建教学时空融合共生且灵活机动的在线学习环境,弥补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思政课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第三,顺应互联网时代教学组织载体的解构与重组,建设数字校园、智慧课堂,并借助大数据开展课堂考勤、教学反馈等,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获得教师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深层关怀,以促成学生高阶学习的发生。

(五)教学环境:文以化人,营造思政课教学场域新氛围

现代学徒制视阈下,高职思政课学习环境需要具有真实化和互动性,这离不开校企双元文化环境的协同进化。结合耗散理论,可将现代学徒制带来的思政课教学的开放性环境视作一个耗散结构,通过校企间交换物质和能量,重构环境的意义和符号系统,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产业文化的三重融合,创新思政课程育人文化的新形态,形成一套共享的符号意义系统,营造以文化人的教学氛围。一方面,思政课教学中,以工业文明发展史为纵线,以职业精神培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关系为横线,用真实生动的素材夯实工业文明知识谱系建设,引导学生在文化变迁中领悟工业文明的意蕴,索解职业的意义支点。另一方面,通过将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嵌入校园,实现文化再造、精神重塑,建构逼真的企业工作情境,进而搭建起学生和企业相互适应的纽带,让学生更早、更直观地体悟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经营观念,唤醒其价值意识,使其在学习中直面工作世界的困惑、冲突和危机,在仿真性企业环境中“定位、感知、界定与标名”在其面前所发生的、以各种方式确立的事件意义,潜移默化地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助力其成为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六)教学管理:赋权增能,完善思政课教学运行新机制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健全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第一,依托产教学院设立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和决策机构,以组织模式改革催生课程教学深层次变革。产教学院成员包括教务处、人事处、专业系部、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以及企业代表等相关人员,主要职责是借助科层组织力量,做好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各方管理的积极性。第二,加强政策制度供给,提升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要理顺机构内部多方关系,明确权责界定,建立利益平衡机制,构建具有约束力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借鉴专业课认定标准,制定思政课“学历+技能证书(行业证书)+教师资格+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拟定教师发展规划,根据知识更新、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与管理需要,与企业合作建立思政课教师企业工作室,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健全激励制度,探索思政课教师和企业师傅互聘共用机制,优化思政课教师、企业师傅的考核办法,将思政课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企业实践、指导学生校外实习等工作作为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奖评先的参考依据,将企业师傅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实效,作为企业绩效考核、职级晋升的衡量条件;建立适合现代学徒制的柔性教学管理办法,科学安排思政课的学时和设置,灵活调整课程的学期安排、课时安排,使之与专业理论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等工作同行同向。第三,加强资源支持,充分保障思政课教师人数和教学经费。按照师生比1:350的比例配齐课程专职教师,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确保其有精力融入产教融合。同时,高职院校和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要落实和科学使用思政专项经费,确保思政课教师能够顺利参与现代学徒制相关工作。

(七)教学评价:玉尺量才,重构思政课教学考核新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需要重构高职思政课教学考核新体系,通过多维度、多层面的评价,检验人才培养成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一,坚持评价标准聚焦德技并修。把立德放在育人的首位,确保学生都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同时,以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来衡定学生是否满足企业需要,做到思想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多维度考察。第二,坚持评价主体内外结合。校内有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校外有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第三方机构评价等对育人质量进行评价。此外,学生还要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通过校内外以及学生个体三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确保对教育质量进行有效的全方位监控诊断。第三,坚持考评方法丰富多样。为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考评盲点,确保考评的客观公正,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采用分层、分类的考评方法。具体而言:考评既要结合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既要考核学生的学校表现,也要评价学生的企业言行;既要采用选拔与淘汰,也要重视反馈与调控;既要有学校教师的静态性总结评价,也要有校企共同主导的动态性外部评价。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高职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