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育建设的当下化策略探索

2022-11-21苏芊芊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美育学科课程

苏芊芊,王 鹤

(长春人文学院 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117)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院校的美育工作。2019年4月,教育部明确提出高校美育工作应以新时代新需求为导向进行改革和创新。然而,当下我国高校的美育工作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一,欠缺以情感教育为导向的恰当美育方式,尚难于普遍实现“以美育人”和“以文化人”的美育目标;其二,美育教学实践与美育理论研究“各自为营”,不能弥合互补;其三,“ 00后”大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小众化、多元化审美对高校美育工作的情感内涵和培育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代语境下,如何将美育理念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如何通过学科交叉途径完善美育教师素质,拓展美育课程内涵?如何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和融媒体渠道传播高校美育成果?这些都是高校美育工作当下化转型涉及的关键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的美育教学与研究经验,探索出如下方案。

一、理念生态化——高校美育目标的当下化建设

早在1912年,蔡元培先生就倡导“大美育”理念。“他在北京大学积极践行自己的高校美育理想,主要包括倡建各类社团、讲授美学课程以及创造大学美育环境。他推动诸多艺术院校的创立,为中国艺术教育奠定了基础。”[1]当代著名学者杜卫教授也强调,“美育理论研究就应该向那些直接影响人们审美发展的具体问题深化,向教育教学实践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2]。因此,高校美育工作者应以以情感熏陶和人格教育为终极目标,推动美育目标的生态化转型,具体包括三项核心内容:其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生态伦理指导,逐步实现美育目标由基础的技能教育向审美情感教育的当下化转型。在美育实践层面,可以不定期开展博物馆现场教学、地域特色文化遗址体验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学生预先搜集背景资料,现场自主讲解,结合活动场所的导览讲解纠正自己的错误或局限认识,课后进行延展创作,以情景剧、文创设计或新媒体传播等形式活化历史美育素材,真正实现对美育内容的体验与共情。其二,将生态美学的环境理论融入当下的地域审美需求,拓展地方性美育资源。高校美育工作者可深挖当地的自然美学资源和城市美学资源。

其一,在美育课堂教学环节多导入地域素材,以强化大学生对就读地域的审美认知。如笔者在讲授课程时曾引用本地素材中的九台红光稻田公园、新立城友好村和长春市红旗街“这有山”室内度假文旅小镇等素材为案例,引领学生切身感受地域美学的逐步建设。其二,在美育课程考核环节可设置地域美学资源发掘、地域美学景观策划、地域美学形象文化推广等实践性命题,以增进大学生对就读地域的审美情感,为本地的美学形象建设与推广作出尝试性探索。其三,在美育实践中导入环保理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消费主义,逐步实现“简约生活”美育价值观的当下化转型。在美育实践层面,可强化中西方美学由繁复向简约的转变历程,展示当代优秀设计师的简约美创作,播放欧美和日本的简约主义生活视频,剖析简约美的文化理念,使大学生形成对简约美和自然理念的心理认同。

二、学科交叉化——高校美育思维的当下化建设

当下高校美育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教师的学科视野受限。高校美育工作者应自觉探索跨界整合与学科交叉思维建设模式,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纳入美育范畴中,并使之适应青年大学生的多元审美需求。欧美国家较早实践了将高校美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跨界课程模式,并取得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例如,哈佛大学医学院曾开设一门艺术欣赏与医学相结合的非临床类课程“训练双眼:提升医疗诊断技术”。该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定期组织医学生参观波士顿美术馆,锻炼学生观察并描述艺术品,深入理解艺术的人文精神,并不定期参加绘画实践活动。该医学课程设置艺术体验环节有两项培育目标,其一是借助观察和描述艺术作品提升医学生观察和描述医学现象的能力,其二是借助艺术和人文精神的渗透培育学生的同理心与人文情怀,以期循序渐进地改善医护人员普遍重视医疗技术而缺乏怜悯心的现实问题。

高校美育工作的学科交叉化不仅意味着对教学知识和内容的跨界整合,还意味着美育思维的跨学科建设。笔者所学专业为中国语言文学下设的二级学科文艺学,在高校从事艺术史和美学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2年。笔者兼具文学的学术背景和美育教育的实践背景,因此在教育与研究工作中一直自觉贯彻学科知识和学科思维交叉的原则,努力开拓学生的审美思维与知识视野。例如,在面向艺术专业学生开设的中国美术史课程中,笔者经常采取图文互释的方式开展教学。如在介绍《洛神赋图》时会补充曹植的《洛神赋并序》,以开拓学生的审美想象;在介绍《虢国夫人游春图》时会补充杜甫的《丽人行》,以启发学生对艺术反映的现实世界的思考;在介绍园林时会补充《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建造及宝玉为其中景观题诗的回目,帮助学生理解园林美学中的文人精神。笔者还会不定期邀请其他学科的师生开展研讨,如曾邀请已定居美国的文科专业毕业生回校开展关于中美高校的人文艺术学科教育与就业的主题分享会。此外,笔者注重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结成学科交叉的美育团队,与来自艺术创作、艺术理论研究、文化创意和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结成了团队,定期交流,探索跨界教学方案。在研讨中,彼此经常会受到不同学科背景的其他成员的启示。团队成员目前已对文学、艺术、中外比较视野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跨学科教学方法达成共识,并在探索深化的教学与研究方案。

三、传播融媒体化——高校青年传播的当下化建设

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融媒体对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等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校美育工作有必要将融媒体纳入传播载体,优化融媒体在大学生美育传播中的功能。高校青年美育传播的当下化建设应利用当下多元的融媒体传播平台,全方位建设高校美育课程数据库、美育课程微信公众号、美育课程视频号等传播平台。

笔者在此方面作出了如下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第一,建设美育课程资源与数据储备平台。以中国美术史课程为例,每次课前一周,教师会将教学PPT、课程阅读材料、课程研讨问题上传百度网盘,要求学生提前准备研讨并搜集拓展素材。每次上课时都会有2名学生结合自己的PPT作专题发言,并介绍自己的课程素材资源。每班设2名资源库干事,负责保存优秀的学生发言观点与课程素材资源。这一尝试目前已进行2年,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2021年,笔者进行融媒体课程改革,前期的课程资源与数据储备为首次进行融媒体创作的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素材支撑。

第二,切实开展美育课程的融媒体传播平台建设。笔者自2021年初开展融媒体课程改革,带领学生进行融媒体课程传播平台建设,在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经验。在春季学期承担的系内美育专业课网络广告学的实践探索中,笔者将学生分成5组,分别承担抖音/快手短视频、微信公众号、小红书、微博和今日头条等平台的运营,运营的核心内容为该专业课程所介绍的美育知识与素材。在秋季学期承担的外国美术史专业课中,笔者进行了视频平台传播改革。学习本门课程的132名学生每4人被分为一组,每组制作4期以西方艺术素材为内容的1分钟视频,并在抖音和快手平台进行传播。截至目前,课程内容的视频号“呓点艺语”已在抖音和快手平台同步更新15期,单期最高播放3 626次,单期最高获赞数95个,受到学生、家长和网络观众的广泛好评,以实践形式检验了本门专业美育课程的教学成果。美育课程传播平台的建设符合青年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创新实践需求,更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有的学生传播社会、地域关键信息和热点话题,为身边比较“宅”的同学补充了信息能量;有的学生通过融媒体实践创作,收获了基于共同爱好与价值观的网络社交友谊;有的学生通过展现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画面,表现当下大学生热情向上的精神面貌;有的学生创作具有反思性的内容,指出了当下舆论与媒介传播中的歧义或不当言论,引导受众客观地看待媒体输出内容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结语

本文针对当下高校美育存在的问题,尝试探索了高校美育工作的当下化实施方案,即:其一,在美育目标的当下化建设维度,应以生态化的美育理念为指导,推动美育目标由基础的技能教育向审美情感教育的当下化转型;其二,在美育思维的当下化建设维度,应从美育思维方式角度探索如何以学科交叉的方式促进美育教学实践和美育理论研究;其三,在美育传播的当下化建设维度,应利用当下多元的融媒体传播平台,全方位建设高校美育课程数据库、美育课程微信公众号以及美育课程视频号等传播平台。

猜你喜欢

美育学科课程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论公民美育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超学科”来啦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