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探赜
2022-11-21李延泽于咏荷门瑞雪
李延泽,于咏荷,门瑞雪,2
(1.长春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2.吉林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是立足“两个大局”、保证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必然需要。“大思政”教育观是积极回应思政教育新形势和立德树人新要求的重要理念。厘清“大思政”的深层含义,掌握“大思政”的时代意义,有利于促进新时期思政教育在守正创新中更好地发挥铸魂育才的功能,推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顺利开展。
一、“大思政”教育观的内涵特征
“大思政”教育观是以全视角观察和提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新思路、新办法,蕴涵着统筹教育资源、把握教学规律和发挥协同效应等优势特征,有利于形成育人最大合力。
(一)创新引领,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导向
回首中国百年奋斗历程,党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深化政治理念与践行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的教育实践路径,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核,使思政教育积累了大量教育资源和教育话语。首先,“大思政”教育观是根据中国当代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教育新课题,是高校在理论研究和实际探索上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也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自我革新的内在需要。其次,“大思政”教育观不断创新、探索育人工作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方式,形成了多形式、多层面、多领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合力导向。再次,“大思政”教育观紧跟科技与时代脚步,立足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不断革新教学的理论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载体,实现了育人工作和时代发展的有效联动。
(二)动态育人,深刻把握教育教学规律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工作面对的基本问题。长期以来,学界在回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实效性经验,在动态把握教育教学过程中探索出诸多科学规律。2017年,在“大思政”视野下,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1]首先,通过对组织结构、师资团队、评估体系等相关工作的总体改造与结构设计优化,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其次,在“以人为本”教育价值的导引下,遵循教育教学和青年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更加重视教学工作的动态性及连续性,把握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再次,“大思政”教育观的动态育人特征使课堂教学在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延展教育空间,通过网络活动、社会实践、学术科研等方式,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
(三)多方联动,强化协同育人最大效能
“大思政”教育观强调发挥教育活动中各要素间的关联性、变化性以及教学主体的广泛性、多样性,开拓了从宏观层面统筹各要素的创新发展思路。一方面,“大思政”教育观改变了单一的理论教育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一体化运用,使家庭、学校、社会各个系统都成为培养教育的主体,逐步建立了分配合理、相互协作的全员性工作体系。另一方面,“大思政”教育观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使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实用性。其针对青年的实际发展需求,设立并完善了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调动并协同运用各方教育资源,让青年在课堂学习之余能够立足社会实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大思政”教育观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中的价值体现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传播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骨干队伍,肩负着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光荣使命。“大思政”教育观在培养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系统工程中体现出重大价值,对实现青年的全面发展、落实高校的教育宗旨、确保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满足青年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适应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遵循。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中构建起“大思政”格局,是落实培养青年重任的应有作为。首先,“大思政”格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进一步深化和延伸,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建设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年既面临着难得的人生际遇,又面临着时代发展重任。其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关乎青年自身的成长发展,又关乎党执政兴国的稳定持久。要加强对青年的担当教育,以更加宏观、科学的视角明确和满足新时代青年发展的责任与需求。要坚持协同育人的理念,构建“大思政”格局,以“大思政”视域培育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知识见识。
(二)契合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旨向
高校的初心和使命在于立德树人,承载着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遵循“大思政”理念,构筑“大思政”教育格局,是新形势下高校全面推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首先,“大思政”视域下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凸显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是高校坚定党的政治方向、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体现,促使青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之基。其次,“大思政”教育观与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指向一致。高校要引导青年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青年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良好道德规范和美好品质。“大思政”教育观为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正确导向与模范。再次,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铸魂工程。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动力源泉和科学指南。“大思政”教育观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同向并进,都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青年身心发展特点,将青年自身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相连,旨在培养出国家、社会发展所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三)适应“两个大局”的发展需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党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全局、深刻洞察全球格局变化而作出的重要判断,对深化理解思政教育工作全局、推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改革与创新意义重大。“大思政”与“两个大局”紧密关联,要求在把握历史发展中明晰历史发展趋势。首先,“两个大局”要求育人工作必须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全局以及当代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适应国际社会环境变化所提出的新挑战。其次,“两个大局”为各教育主体提供了创新性发展机会,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其讲好思政、用好思政的底气。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最好时期,这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充足的基础和条件。在新时代胸怀“两个大局”,意味着教育主体必须在教育的全过程中精确把握我国所处的历史位置和世界坐标,进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三、“大思政”视域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路径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是一个动态、连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深化政治思想认识、改革思政教育课程、巩固思政教育阵地、掌握青年培养规律等路径,充分运用“大思政”教育观及其在育人观念、教育方法、学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稳步推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一)立高度——深化思想认识,加强顶层设计
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发展为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定位和更深层的研究要求。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应进一步追索“大思政”教育观的科学内核和建构思维,遵循教育工作的科学思想和逻辑方法。
图1为过电压检测装置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动车组受电弓底架上,安装一段连接电缆至测量电极。由于电极与接触导线的距离较近,接触导线与测量电极上的过电压具有相同的幅值和相位。
第一,“大思政”是多方联动、统筹谋划的科学培养体系。根据“大思政”教育观的战略布局和要素构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要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武装人,在顶层设计上充分发挥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蕴含的智慧,使各方资源互通互联,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第二,以历史观和时代观整体把握“大思政”生成的历史发展逻辑、理论发展逻辑和实践发展逻辑。从“大思政”教育观的逻辑起点和实践旨向看,培育青年的文化自信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充分挖掘史料资源,自觉讲好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脉络,使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特殊优越性深入青年的奋进之心。
第三,以辩证思维统筹“大思政”视域下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教学设计中讲清主次本末,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脚踏实地的态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贯彻到培养工作的各环节中,时刻运用系统和科学的理论思维建设人才培养阵地。
综上所述,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教育工作中要利用好“大思政”教育观以及科学思维方法,善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增强对育人事业的预见力和创造力。
(二)挖深度——把握教育主渠道,讲好育人大道理
要以创新思维把握思政课主渠道,善用社会课堂与高校课堂的力量,不断挖掘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深度。习近平指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3]把思政课堂同社会课堂的关键要点整合起来,形成不同教学环境下的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做深做实。
一方面,要注重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一教育主渠道,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课程体系。必须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建设水准,强化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肩负起鲜明的政治责任。
另一方面,要把握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责任和使命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所指出:“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4]要拓宽培养对象的眼界和知识面,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和责任意识。要激励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立奋进之志,勇于传承社会主义事业,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仰者和实践者。
(三)拓宽度——夯实思政阵地,激发整体效应
要以系统思维夯实思政教育阵地,综合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统筹调动各方资源,建立多方联动的教学团队及培养平台,拓展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宽度。
第一,充分运用权威教育资源和科研成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撑。要加强教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让青年接受最新的理论成果和最权威的教育资源,并及时总结育人经验,使平台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高地。
第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师资培养机制,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提供人才保障。要积极打造高端育人阵地,形成思维视野广、政治本领强的团队化培养模式。
第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交流平台,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和各类课程教师联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和载体。要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多元化信息交流,推进交叉学科研究,为不同学科的教师提供参考思路和素材支撑。
综上所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一项长期性和全局性系统教育工程,只有协同学界各方资源并凝聚学术理论研究成果,才能够激发整体效应。
(四)保温度——遵循成长规律,注重人文关怀
要以辩证思维把握青年成长成才的规律,保证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温度。人文关怀是“大思政”的核心维度和价值坐标,需注重启之以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第一,以“大思政”教育观为导向,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贴近青年的生活场域。要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与时俱进地更新契合青年生活的鲜活内容,注重发挥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生活关注、现实关怀与理论互动。
第二,以“大思政”教育观为遵循,实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双向互动。要实现教育双方的平等对话和教学功能的现实超越,体现教学诉求的育人本质。
第三,以“大思政”教育观为方法,改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环境。教育主体可以通过营造教学环境和人文情境,创设多类型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原理和价值理念转化为师生感同身受的认知与情感,从而升华为青年自觉的信仰和行为,就必须将人文关怀作为其发展创新的方向标。[5]
综上所述,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中要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完善青年成长成才的实践途径,增强育人工作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注,积极营造出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的教学环境。
四、结语
“大思政”教育观为建构与完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这一系统工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工作理念。运用“大思政”教育观进行育人工作,对全方位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忠实于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根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