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之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价值意蕴
2022-11-21章凤红
章凤红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
意识形态是特定阶级上层建筑的政治思想反映,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至关重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141同时,意识形态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国家的核心利益、前途命运和整体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灵魂所在,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关键环节和必要保障,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的精神支柱和坚强保证。“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与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对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学史明理,筑牢信仰之魂,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学史明理,筑牢信仰之魂,增进我们对百年党史的深入了解,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发展史,是在科学社会主义指引下的中国人民奋斗史,自觉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更加明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定不移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在广泛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创立的,是最具有真理性和影响力的科学学说。“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3]63中国共产党“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3]44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源于社会现实并被实践所检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指导思想并对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是涵盖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
我国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创新理论指导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是反映无产阶级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及其创新理论的指导地位决定其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4]326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人民性,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和理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南针”和“压舱石”。
(二)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经验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历史任务。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在危机中寻觅新机,在变局中开拓新局。1921年,浙江嘉兴的一艘红船承载起中华民族的希望,1927年在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播撒下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历程,扎根中国大地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给中国人民带来希望、给中华民族带来希望,最终夺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百年巨变、国富民强。中国共产党一百年风雨历程,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思想灯塔,是否始终如一坚持之、结合实际运用之,是事关党的事业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4]326苏联剧变、东欧解体的惨痛教训,就是昭示我们在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上必须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如果动摇和取消马克思主义,就会造成思想领域的极大混乱,导致我们革命事业出现“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革命低潮期、建设攻坚期、改革探索期,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定盘星”,真正做到了“风雨不动安如山”。
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党从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注重通过意识形态阵地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此来全面武装中国共产党人的头脑,宣传党的主张。1938年开始,党在延安成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及相关学术团体,创办《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共产党人》及“新华社”“新华广播电台”等宣传阵地,把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推向全国。延安整风运动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学习的制度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强化理论武装。改革开放后,党正确领导拨乱反正,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建设在新时代更具极端重要性,并先后组织开展多次集中性学习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增强了全党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学习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强化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普遍共识。
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始终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动中国繁荣富强,并形成一系列理论成果。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在党的百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持续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指导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握时代主题、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实现民族复兴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学党史,坚定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结合时代特征常学常研、常学常新,持续创新原则方法和体制机制,科学应对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新时代,如何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我们头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6]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的经验总结。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党必须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高举马克思主义这面真理的旗帜,研究和把握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客观规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7]312,扎根中国大地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化解意识形态领域交流、交融和交锋中的矛盾,切实增强“四个自信”,让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光指引方向,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昂首阔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深入学习领会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3]26在新发展阶段,惟有真正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能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让理想信念历久弥坚。通过党史学习教育,着眼于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自觉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学习制度,完善学习体系,坚持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深入研究阐释,广泛宣传普及,用好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努力做到“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提升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观察时代、解读时代以及引领时代的能力和水平。
二、学史增信,筑牢信任之基,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学史增信,筑牢信任之基,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具备带领中国人民“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优秀特质,增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更加辉煌的信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力、创造力、引领力,进而巩固党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1954年9月,毛泽东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8]胡锦涛也曾强调:“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9]434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义无反顾承担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重任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十四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3]62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0]百年党史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党带领人民推进历史伟业的过程中从理论上、实践上得出的必然结论。正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中国才会创造一个个“中国奇迹”与“中国速度”,才会以大国担当赢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信赖和称赞。鉴于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思想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同时也是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核心。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实践
意识形态建设的百年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力、创造力、引领力,始终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的人民性作为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和实践展开的立足点和归宿,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始终坚守斗争原则,因时制宜确定建设重点,在实践中成功推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初步形成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和模式。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确立了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奋斗目标。在这个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线和目标是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的政治认同。正如毛泽东所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搞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11]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主要通过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在土地革命时期,面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中国共产党人用文化予以“反击”,翻译和出版了大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并培养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研究,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新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宣传话语体系;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基本方法,以党内思想的统一展现完整统一的对外话语形象,使群众感情上认可、政治上认同,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和党情的意识形态理论和工作模式。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作为经济基础之上的观念上层建筑,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肃清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题。在意识形态领域,党领导人民主要围绕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选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展开斗争,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其相应任务进行了新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深入探索,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并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丰富了意识形态工作内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领域也亟需转变观念和统一思想。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四项基本原则”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划定了思想基线。十三届四中全会后,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党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保证,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拓展了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建设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面对新形势下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情况和瞬息万变,党中央果断作出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全面领导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就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阐明立场,在实践中形成了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丰富并发展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理论,是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纲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回顾百年党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确立”,这就确保了全党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做到“乘风破浪不迷航”,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学党史,坚定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伟大成就的宝贵经验,“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7]16通过党史学习教育的学思践悟,深刻认识到要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键在坚定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自觉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树牢政治意识,坚定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重要制度。毛泽东同志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12]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7]32当前,社会上各种思想意识激荡交锋,民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多变,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淡化论和去意识形态化等论调沉渣泛起,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容不得半点迟疑和犹豫。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各级党组织抓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以更坚定有力的举措、更扎实有效的方法,注重导向引领,正本清源,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使党成为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坚强核心。
增强阵地意识,把牢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意识形态工作几乎涉及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工作的方方面面。正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就可避免被动局面,从根本上解除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潜在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党员干部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13]事实无可辩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就必须增强意识形态阵地的捍卫意识和斗争意识,确保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占领意识形态工作的各类阵地,不给各种错误思想以任何可乘之机。管好网络阵地,加强对各类新媒体的管理,建强守好网络阵地,提高用网水平。管好文化阵地,推进新时代博物馆、文化馆、社区书屋、红色教育基地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使之成为弘扬主流价值、传播先进文化的坚固堡垒。管好学校阵地,坚持“课堂讲授有纪律”,守好管住课堂主阵地,加强对各类报告会、论坛的管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针对当前思想舆论领域依然存在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的复杂形势,坚持底线思维,主动出击,下好先手棋,守住用好红色地带,争取转化灰色地带,亮剑打击黑色地带。经常分析研判形势,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加强对重点部位、重要节点、重大事项的监测,查找意识形态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及时掌握和处置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党对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坚定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刻不容缓,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抓敢管,敢于斗争,着力抵御和防范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上的渗透。以“把关人”的身份把好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创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和表达方式,让高深的理论通俗化、家常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确保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得到人民最广泛的认知认同,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引领力和公信力,增强党对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三、学史崇德,筑牢宗旨之本,巩固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建设根本立场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学史崇德,筑牢宗旨之本,“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恰如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中。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涵养以人民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念。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1944年9月,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此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人民服务”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秉持为民情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7]16-17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7]136,这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是新时代对党的根本宗旨的发展和升华,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的理论逻辑、鲜明特点和价值意蕴,在新形势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性的思想,凸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立场和真挚情感。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把凝聚民心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141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的核心理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坚持依靠和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国是中国共产党为执政党的多党合作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历史发展状况和中国实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国体和政体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我们所建设的意识形态必然是体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基本特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依靠人民、带领人民推进意识形态建设。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能够凝聚民心的意识形态建设是推动国家建设发展的思想基础。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终以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忧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山河破碎到独立自主、从任人欺凌到国富民强、从民生凋敝到全面小康、从“弱国无外交”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掷地有声、底气十足的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跨越障碍、走向辉煌、赢得胜利,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学党史,夯实人民利益至上的意识形态建设根本立场
通过学习党史,深刻理解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7]135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党的初心和使命,“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弄明白,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7]137通过学习百年党史,深刻理解党的初心使命,正确领悟“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自觉。
通过学习党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人民精神需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红色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树立正确“三观”。立足人民情感需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引导人民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升思想觉悟、道德修为和文明素养。立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尽力解决人民的所忧、所想、所盼,最大程度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努力赢得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学习党史,夯实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基础。“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9]434这“四个选择”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前进方向。只有深刻领悟“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牢固确立把“四个选择”进行到底的政治自觉,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是由其党性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被人民认可和掌握,才能成为最有效的精神武器,发挥出它的强大威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被广大人民接受和认可,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通过学习党史,深刻理解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深刻领悟“四个选择”“三个为什么”和初心使命,夯实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基础,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建设根本立场,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四、学史力行,锻铸斗争之剑,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学史力行,煅铸斗争之剑,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历史和实践,进一步增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筑牢思想政治防线,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网络治理,守好网上舆论阵地;反对错误思潮,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根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一)学党史,筑牢思想政治防线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史蕴含着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基本历程和宝贵经验,蕴含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智慧。学习党史有利于厚植红色基因、专注培根铸魂。唯有不断学习党史、了解党情,营造党史学习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念,不忘来时路,眺望前行路,走好脚下路。只有利用好、发挥好党史的宝贵教育资源,才能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勇前进的磅礴力量。
通过学习党史,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保持党旺盛生命力。其一,坚定理想信念。学习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意识形态防线,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二,推进理论创新。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4]学习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持续发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理论创新和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夯实理论之基。其三,坚持人民至上。学习共产党人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历史,以人民为中心,深刻领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为民情怀和初心使命。其四,发扬斗争精神。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底色,也是固有的精神特质,是推进历史伟业、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必备的能力要素。学习共产党人面对艰难困苦顶压奋进的历史,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弘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其五,勇于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积累了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对于中国共产党具有极端重要性。学习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的历史,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二)学党史,加强网络空间治理
互联网空间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更潜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利用网络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具有开放、快捷、共享的特点,可以创新学习教育载体,增加趣味性、生动性,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时间、空间;另一方面,互联网监督管理难度大,个别新兴媒体中涉及党史学习教育的信息鱼龙混杂,乱象丛生,潜藏着“低级红”“高级黑”的陷阱,为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社会土壤和文化氛围,不利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我们必须充分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注重网络内容监管,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首先,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和互联网技术,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方法、形式。一方面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优势,采用群众喜闻乐见、广受欢迎的生动形式,持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例如,可采用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党史学习文章和音视频资料的方式,通过拍摄微党课、微电影等可视化视频等形式,增加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性、趣味性;另一方面,在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媒介载体上持续发力,不断丰富学习载体,突出宣传引导,丰富宣传形式,统筹运用多种媒介,开展多形式、高频次、全覆盖的宣传,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
其次,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内容建设,突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7]33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结合网络内容治理现状,我们要落实网络安全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层层压实,层层落实,明确治理目标和任务,建设健康繁荣的舆论生态,坚持线上线下协调联动,把握舆论导向,引导社会热点,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守住用好网上舆论阵地。
(三)学党史,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15]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风云激荡、复杂多变,国内外敌对势力极力制造和鼓吹各种意欲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的反动思潮。“一种发生广泛社会影响的错误思潮,不同于个别性质、枝节性质的错误,如果不加批评控制,就可能象某种传染病一样,危害整个社会的精神健康和安定团结。”[16]各种错误社会思潮有着共同的政治诉求,为达其目的,在理论观点上可相互转化,在一定形势下亦可遥相呼应。其中,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解读历史,以论代史,以论改史,歪曲历史,混淆视听,丑化矮化党的形象,诋毁抹黑英雄人物,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虚无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否定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走向繁荣强大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地位,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危害严重。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流行,是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原因作用的结果。批驳和反对这些错误思潮,尤其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历史任务。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大力批驳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7]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正确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站稳政治立场,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伟大成就、实现伟大变革的无可辩驳的事实,从正面澄清被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歪曲的历史,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虚无主义沉渣主动发声亮剑,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根基。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从百年党史中感悟党的初心使命,深刻认识并传承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有效措施,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信任并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不移维护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拥护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筑牢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防线,坚决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