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开发应用教学资源原则探析
2022-11-21杨美云
杨美云,郑 康
(河北经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讲故事是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教学常用的方法,讲授内容也常以各自的国家故事为主,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责和使命,也是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大学生的获得感。
所谓“中国故事”,是指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展现中国人民智慧与情感的典型事例;所谓把中国故事“讲好”就是要通过聚合故事资源、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等方式具象化、哲理化、趣味化地传播中国故事;所谓“讲好的”中国故事就是思政课教师要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访查、内容提炼等手段,挖掘优质中国故事教学资源[1]。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将中国故事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一方面以优质的中国故事资源驱动思政课教学向着启发性教育转变,另一方面以高校思政课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向广大青年学子展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丰富、更加生动的中国,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校思政课怎样将“好的”中国故事“讲好”、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让大学生喜爱,开发应用好中国故事教学资源,建设高校思政课中国好故事资源库,是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和保障。做好这项基础性工作,不能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中国故事不仅属于教师,更应该属于每一位中华儿女。因此开发应用中国故事教学资源要能体现尊重教与学双向个性的特点,基于教师实际和学生实际来收集、开发教学故事资源[2]。
(一)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校思政课开发应用故事资源,要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因为教师相对于学生更讲政治、更懂理论、更有思想。因此对教学故事的内容设计、教学方式、反思元素应由教师把握设定。教师综合考虑、统筹安排,把故事教学元素科学地组织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元素的最佳效应。教师必须能够驾驭故事的分析理解,及时、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的思想交锋,把讨论逐步引向深入并引入正确的轨道。面对学生的困惑和理解偏差,教师应及时有效地解答、引领和纠偏。对学生的“另类”见解,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真理愈辩愈明,愈辩愈容易入脑入心。
(二)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实际
高校思政课开发应用的中国故事,必须符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思维风格,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精神。如大学生身边的故事、同龄人的故事等更能吸引学生。学生只有对教师讲述的故事感兴趣,感同身受,才能触动心灵,引发思考,才能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故事中提出的中国问题。故事教学法的精髓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自我认可,而是思想的双向流动,师生之间应当建立稳固的呼应关系,有呼必有应。这就要求在鼓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学过程。思政课给予学生的不仅是思想道德规则和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和创新性思维的素养。
因此,高校思政课开发应用中国故事资源应尊重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个性和特点,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源头,学生是归处。师生和谐统一的关键是使学生对所选的故事感兴趣,有极强的表达思想的意愿和参与讨论的冲动,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感受故事所包含的深刻哲理,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结合
(一)开发应用中国故事教学资源要结合历史
高校思政课开发应用中国故事教学资源要结合历史。通过历史故事还原历史原貌,让学生在历史的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如传统爱国故事、传统道德故事、传统节日故事等,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结合历史尤其要注重结合“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来之不易,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我党历史上有很多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红色历史故事,如“邓小平三落三起”“半条棉被的故事”“耿飚之问”“习近平的知青岁月”等历史题材都可以作为教学故事。“四史”故事让学生懂得我党的理论成果和重要论断源于历史实践,引导大学生从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自信。
(二)开发应用中国故事教学资源要体现时代性
高校思政课开发应用故事教学资源要有时代性,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最新研究成果,贴近现实,注重当下。要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词,捕捉经济发展的辉煌成绩,引领时代发展,抓住本质和规律。新时代要讲新故事,经典的历史故事也要讲出新时代的气息。优质的教学故事资源,既要有生活的温度和理论的深度,又要有亲切感和新鲜感。比如,“习近平扶贫故事”,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第一书记”黄文秀的动人故事,教育大学生要以黄文秀为榜样,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爱国故事,告诉青年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拥有着精神、理想、信仰的巨大能量;“抗疫英雄”钟南山的感人故事,鼓励大学生争做奋进青年;美国政府制裁中兴、疯狂打压华为的事件,说明掌握核心技术对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香港暴乱事件有着深刻的国际根源,引导大学生要认清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分析中国抗疫故事对比“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通过分析这些热点故事背后深层次的因素,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掌握分析问题的立场方法,提升社会责任感,传递社会正能量[3]。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开发应用故事教学资源要做到用历史沉重感和未来眼光来对待中国故事,既要挖掘经典历史故事和重大时代故事展现的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之光,又要透视出其背后所蕴含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
三、价值性和真实性相结合
(一)开发应用中国故事的首要标准是价值性
高校思政课开发应用的中国故事必须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在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尤其需要正确、有效的价值观引导。生动、具体的中国故事是大学生乐于接受并主动学习价值观的最佳载体。中国故事自身带有的价值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能够发挥润物无声的作用。所以开发应用中国故事要讲究价值性,一是选用的中国故事要坚持政治导向、承载政治价值。中国故事积累、准备和组织不能偏离服务国家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二是选用的中国故事要符合教学的预期价值目标。教学故事不是以中国故事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高阶思维。记忆型教学故事会导致学生审美疲劳,思维型教学故事会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传授的思想政治观点,并把这些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人砥砺前行的信念。三是选用的中国故事要具有针对性。利用微信、QQ等方式及时收集学生身边故事,收集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保证选择的故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如果故事缺乏针对性,对学生情感需求、思想困惑、生活兴趣、问题的兴奋点和缓冲点把握不准,就会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维能力,降低故事的价值性。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目的是让“中国故事”中所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价值能够客观、全面、生动地展现出来。所以故事教学不只是为了吸引学生而追求故事的新奇特,也不是堆积一些浅薄、无聊、空虚的社会现象,而是能让大学生在故事的剖析中正确认识和看待中国道路和中国发展,树立正确的中国观和国家观,这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
(二)开发应用中国故事要讲究真实性
首先,开发应用中国故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确保故事之“真”,只有“真”才能说服人。中国故事浩如烟海,要善于观察、判断,选择的故事要真实、全面,经得起推敲和考证。尤其不能随意篡改、编造历史和现实。例如,对待历史故事,我们要敢于正视问题。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反复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曲折和失误,面对这些曲折和失误,我们的态度是深刻反思,分清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总结经验以求得更好的发展。教师不能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强化故事的价值性而故意夸大、改编故事内容,放弃政治原则。选用的中国故事既能够包容学生对故事所蕴含的问题个性化的见解,又能够经过和而不同的思想交锋后达成共识,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所选中国故事要尊重客观规律,分析路径要符合认识规律,内容要契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思维要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实践向度和辩证思维方法,主旨是要实现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坚定“四个自信”的高校思政课教育目标。
四、故事性和学理性相结合
中国故事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蕴含了较为明确的教育目的,讲故事除了故事的趣味性,重要的是要对故事进行深刻解读。因此,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要坚持故事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原则。开发应用中国故事,一是要注重教材内容与讲好中国故事的结合。课程理论可以通过故事来展现,讲述故事不能脱离课程理论。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找到思政课与中国故事的最佳契合点进行无缝对接。例如,通过讲述“真理的味道非常甜”“毛泽东尊称李大钊为老师”“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的革命志士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二是要注重政治话语和大众话语的结合。教师不能为了吸引学生单纯地使用接地气的语言,而忽视政治语言的运用。作为政治理论课,还要注重说理。生动的大众话语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引出政治理论,辅助政治话语的表达。讲述过程中要注意二者的相互融通和有效转化。既不能以理论讲理论,空对空,不接地气,又不能脱离政治理论只注重故事的趣味性,使学生感觉茫然,缺乏知识层面的获得感。三是要注重知行合一。讲故事不能单纯作为故事一讲而过,思政教师要深挖故事中先进的理念,通过讲故事讲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
思政课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面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落脚点应该是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实现。在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要注重提炼总结故事中的人物或事件中的典型做法、典型经验、典型思维和典型智慧,使之成为指导学生生活实际和成长成才的思维工具,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把握社会、把握时代,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选择。要利用贴近学生实际和社会热点的中国故事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尤其要突出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实现思政课讲故事过程中故事性和学理性的统一[4]。
五、传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
开发应用的中国故事包括传统故事、“四史”故事、社会热点故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故事、电影故事、文献故事、大学生身边故事、社会实践调研中的故事等各种形式和各个时代中国故事,既要注重故事教学资源的传承性,又要注重故事教学资源的创新性。
(一)注重中国故事教学资源的传承性
坚持可持续性,挖掘和开发已有的中国故事教学资源。同时要解决好中国故事教学资源的传承性与创新性协同发展的关系,建立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教学资源库,积极探索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投入和积累,厚积薄发,才能达到系统深化,才能奠定中国故事教学品牌化的基础。
(二)注重中国故事教学资源的创新性
陈旧的故事内容会影响教学效果。保持中国故事教学资源的新颖必须建立教学资源创新的长效机制。教育相关部门应组织学校、教研机构等建立并能及时更新的高校思政课中国好故事教学资源库。教师通过实地考察或文献收集、网上搜索下载或者购买,收集各个类型的有教学价值的教学故事资源,并及时更新资源库。最能吸引大学生的中国故事一定是大学生最近身边发生的可亲可敬、可歌可泣、富有教育意义而学生又没有深入思考的故事,思政课教师应及时把这些补充到资源库当中。
(三)讲好中国故事教学设计体例要新
应用中国故事教学不仅要内容新,而且教学设计体例要新。“讲故事”式的叙事教育是教师将知识融入故事,使教学在叙事中、探讨中成为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或者是师生互讲故事、互换角色,各抒己见,使课堂成为师生平等交流的场所。开发应用故事资源要做好故事的设计、教学、反思三大环节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对收集的故事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创新应用,采用视频教学、网络教学、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室里如身临其境,增强了故事教学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如,以“中国战‘疫’”故事为素材,采用“激趣+体验+反思”的教学方式,激励青年学子要在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更加自觉和主动作为。精心设计的故事教学资源不仅使教师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还能够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
六、典型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开发应用中国故事资源应该优选一些有一定影响且具代表性的经典故事,即典型性。这类故事对于帮助和引导学生解读和消化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最具实效性。教师运用经典熟知的故事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还原再现,或者说理论联系实际,是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改革开放理论时,典型性的中国故事有“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等故事,讲故事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矛盾分析法分析中国的改革为什么能够成功。然而,典型性意味着这类故事已被许多人熟悉,把这类故事开发成课堂教学资源,必须探究出许多未知的新的价值或者新的故事情节,或者教师本人更深层次的心得体会,才能更好地凸显故事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揭示历史背后的规律。
同时,还要注重故事的艺术性。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魅力在于有情节、有情境、有悬念,巧妙的故事情境设置能够使学生快速沉浸在故事中的人物、情节中,身临其境感受故事的魅力。所以不能直接简单地照搬新闻报道和一些典型事例,要选取新的视角或通过语言的渲染、或通过各式媒介的呈现等方式,增加故事艺术性和吸引力,让经典“活”起来,让故事走进学生内心。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录制的《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故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不仅重现经典,更是挖掘了经典背后荡气回肠的真实印记和时代精神,直达人心,引发共鸣。这类优秀节目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参考借鉴。此外,艺术性的表达方式也能够改变思政课教学的刻板单一、亲和力不够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