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若干思考

2022-11-21王鑫宏唐育智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河南抗战思政

王鑫宏,唐育智

(河南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因此思政课教师不能简单照本宣科,要“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1]15。显然,高校思政课要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必须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善于利用好与思政课紧密相关的各类资源。河南抗战史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源,具有突出的思政育人价值,其丰富多元的内容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求,进而提升教学的获得感。因此,本文以河南抗战史资源为例,探讨特定教学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和运用的一般规律,为运用好各类教学资源,实现思政课教学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提供路径参考。

一、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之所以要将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于其具有突出的德育价值,对解决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困境具有明显的作用。

(一)河南抗战史资源的政治立场,有利于凸显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

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归根到底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体现出其教学突出的政治性。河南抗战史资源充分展现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主张,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在推动建立和维护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积极开展游击战、动员民众和改善民生等建立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执行的抗战路线、方针及其抗战效果与国民党相比呈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河南抗战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正因为此,河南抗战史资源表现出突出的政治立场,这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所追求的教学目标立场相通,可以通过讲述河南抗战中的爱国故事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述河南抗战中的党的故事帮助学生自觉认同党的领导,通过讲述河南抗战中团结的故事帮助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通过讲述河南抗战中的和平故事帮助学生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发展者和拥护者,通过河南抗战的典型案例和客观结果帮助学生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显然,将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无疑将成为实现思政课教学政治性的重要催化剂。

(二)河南抗战史资源的丰富多样,有利于充实思政课教学的知识性

“九一八”事变后,河南抗日救亡运动随之而起。直至抗战结束,河南经历了十四年特殊的抗战历程。河南抗战史资源中蕴含着国共两党不同的抗战路线及其实践和截然不同的抗战效果,蕴含着日本侵略者欲灭亡中国的侵华阴谋和残暴的殖民统治,蕴含着各界民众不屈不挠的抗日决心和形式多样的抗日斗争,涌现出许许多多彪炳史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些对于充实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资源。高校思政课使用的是国家统编教材,教材的权威性毋庸置疑。但由于其篇幅有限,不可能将大量鲜活的事例纳入其中,而且统编教材不少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学习过。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学完全按照教材“照本宣科”,不能带来更多的新知识、新材料,必然使学生对课程丧失兴趣,进而产生排斥心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没有科学的知识作支撑,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1]18而将河南抗战史资源通过收集、整理、提炼形成典型教学案例,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显然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满足学生对新知识获取的需求。

(三)河南抗战史资源的区域特色,有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多样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教学要实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其内在要求是以统编教材为依据,并进行多样化探索。河南抗战史资源具有突出的区域特色,无疑能够增强教学的多样性。而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地方史的教育功能。1994年和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曾分别发文强调地方史教育要进入思政课堂,学生思政课教育要走出校园。事实上,地方史资源的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补中学应试教育之漏[2]168。一方面,所处地域的亲近感,使得学生对于所在学校周边的风土历史人文存在一定好奇心,教师讲解河南抗战史资源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符合思政课教学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另一方面,由于河南抗战的遗址、纪念馆等与学生所在学校距离较近,且不少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是地方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最佳选择。而实践教学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显然,将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增强了教学的多样性,也通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进而爱国的作用,使学生在深度认同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

二、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类型

要将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对河南抗战史资源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抗战史资源包括实物资源和非实物资源,由抗战旧址、抗战图片、抗战视频、当事人、其他文本资料组成[3]。就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适用性而言,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类型包括研究成果、历史资料、遗址和纪念馆、文艺作品等四类,由于河南抗战史资源内容极为丰富,限于篇幅不可能面面俱到,仅就各类中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做一简略梳理。

(一)有关河南抗战的研究成果

涉及河南抗战的研究成果较多,有学者进行了梳理[4-5],可供参考,本文不再一一赘述,仅就其中代表性的成果做一简介。一是著作类,包括河南抗战的通史性著作和专题性著作。通史性著作以王全营、赵保佑编写的《河南抗日战争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为代表,这是目前比较权威、全面的河南抗战史专著。另外,河南地方史志办公室组织专家编写的多卷本《河南抗日战争志》即将面世。专题性著作较多,如《冀鲁豫边区抗战史话》(长征出版社1992年版)、《河南省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抗战烽火中的河南大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中原国魂:23位河南籍抗战英烈谱》(大象出版社2015年版)、《日伪对河南沦陷区的统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等,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河南抗战的艰苦历程。二是论文类,在中国知网仅以“河南抗战”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即可检索到80余篇文献,可以想见,涉及河南抗战的学术论文总量远不止此,其中不乏发表于《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权威期刊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思政课教师应关注这些研究成果,有选择地将其中的新材料和权威观点引入思政课教学之中,使思政课教学能够获得学科研究支撑。

(二)有关河南抗战的历史资料

搞好思政课教学离不开丰富、鲜活的史料。用活生生的史料、大量鲜活的材料,使“一纲一本”相对枯燥的教材语言变成符合学生认知结构、活生生的教学语言[6]289。河南抗战历史资料包括文本类和非文本类,此处主要指的是文本类。河南抗战文本史料非常多元,包括档案类、报刊类、日记、回忆录、文史资料、口述史料等,有一些档案类史料经相关业务部门整理已经出版[4]。其中中州古籍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的10卷本《民族记忆:中原抗战实录》收录了大量已整理的档案文献。但目前仍有大量馆藏档案尚未整理出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各市县档案馆还有海量涉及河南抗战的档案史料尚未被关注和利用。如笔者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翻阅档案期间发现的《洛阳退出回忆录》,该档案以记者的视角记录了国民党第一战区在豫湘桂战役中溃败的历史,对于说明国民党在河南因何战败提供了可信证据。报刊类史料方面,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太行版)》等,国民党主办的《中央日报》《河南民国日报》《河南民报》等,其他力量主办的《申报》《大公报》等也都刊载了大量有关河南抗战的史料。日记类既包括国共两党军政要员的日记,也有基层民众的日记,如在平顶山曾发现一本抗战时期的学生日记,日记中多次提到作者外出给国民党军队送日军的情报,还多次记述了日军的暴行[7]。文史资料类主要以政协河南省委员会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办的《河南文史资料》和各市、县、区文史资料整理委员会刊行的本市、县、区文史资料为代表,其中刊载有大量有关河南抗战亲历者的回忆性文章。口述史料也日益引起各界重视,有关河南抗战的口述史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也在积极开展,目前已出版《河南抗战老兵口述录》(大象出版社2015年版)。这些丰富的史料对于扩充教材内容,验证课程基本结论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有关河南抗战的旧址、纪念馆

分布于河南各地的抗战旧址、纪念馆等陈列着大量的抗战实物、照片、视频等,展示着河南抗战丰富而伟大的历程。这些抗战旧址、纪念馆主要有三类:一是有关河南抗战的旧址。如郑州地区的嵩山抗日工作站旧址、新郑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登封抗日县政府旧址、皮定均工作旧址、董天知将军故居、刘庙堂革命旧址、密北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洛阳地区的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旧址、中共豫西特委梁村旧址纪念馆、王山寨抗日遗址、河南大学抗战办学旧址、温沟村抗战旧址、马河会议旧址、黑扒戏楼旧址(豫西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司令部)等;新乡地区的新乡铁工厂抗战旧址、延津抗战旧址、三塔沟古寨村抗日炮楼旧址、延浚汲淇抗日办事处旧址、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部旧址、皮定均司令部旧址等。二是抗战人物纪念馆。如驻马店驿城区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确山的杨靖宇将军故居纪念馆、扶沟的吉鸿昌将军纪念馆、镇平的彭雪枫纪念馆、永城的鲁雨亭纪念馆、辉县郭兴纪念馆等。三是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如巩义的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镇平的豫中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辉县的河南太行八路军抗战纪念馆、濮阳的冀鲁豫军区纪念馆等。这些抗战旧址、纪念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场地。思政课教师应了解这些抗战旧址、纪念馆的历史背景,作为思政课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资源。

(四)有关河南抗战的文艺作品

河南抗战文艺作品通过不同的体裁呈现了河南抗战的内容,包括抗战小说、抗战诗词、抗战歌曲、抗战影视等。河南抗战小说方面,姚雪垠的《春暖花开的时候》围绕1938年春河南境内大别山下某县城“抗战救亡工作讲习班”的活动展开,记述了青年学子的抗战热情,表达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8]。张清杰的《挺近豫西》则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展现了八路军先遣队深入豫西,创建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历史[9]。这些小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战所做出的独特贡献。河南抗战诗词方面,包括吉鸿昌的《就义诗》、邓拓的《狼牙山五壮士》、杨沧白的《闻黄河大决,骇然有赋》、刘征的《忽闻郑州陷贼》和《方夜欲睡,惊闻洛阳陷贼》、陈毅的《哭彭雪枫同志》等。这些诗词展现了河南抗战中某个历史瞬间。其中杨沧白在1938年6月所做的《闻黄河大决,骇然有赋》中写到:“河决先惊洛汴墟,朔民百万苦为鱼肉。残黎尽作无家别,强虏微闻上树居。焦土只今成泽国,滔天何处觅安闾?不仁泛滥殊河伯,江汉忧危此暂纾。”[10]21体现了时人对于“花园口事件”的观感。河南抗战歌谣方面,如流传在桐柏地区的抗战歌曲《十二月抗日战歌》《保卫桐柏》《青年文工团》《冲里来了彭雪枫》《我们要战斗》《快把老日打过河》《姑嫂相约洗军衣》《自从有个新五师》等[11],这些抗战歌曲用精炼的文字、真挚的情感和轻快的节奏展现了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支持和拥戴。河南抗战影视方面,有电影《杨靖宇》(2019)和《狼牙山五壮士》(1958、2015)、电视剧《彭雪枫》(2007)等。这些影视作品展现了河南抗战英烈的英勇事迹,也是进行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

三、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设计思路

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并不是随意的、零散的、表象的融入,而是深思熟虑的、系统的、深入的融入,这就需要加强教学设计。

(一)结合课程特色,确定教学目标

应该说,高校思政课的几门必修课程均可以融入河南抗战史资源,但需要结合各门思政课的课程特色,根据相应的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河南抗战史资源的融合最为直接,其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河南抗战史资源紧密相连,可通过融入河南抗战史资源加强学生对于本章基本知识、基本结论的了解,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地位和其对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贡献,自觉与否认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流砥柱地位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划清界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毛泽东思想部分内容,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等,都能在河南抗战史资源中找到典型案例,二者融合,可以加强学生对上述理论的理解,并自觉树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增强理论自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爱国主义、中国精神部分能够通过河南抗战史中抗战英烈的光辉事迹加以阐释,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中国精神内涵的认识,并增强自身爱党爱国和践行中国精神的自觉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利用在河南抗战史资源中找到具象化的案例来剖析相应原理,加深学生对原理的把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总之,只有根据课程特色和教学目标,找准高校思政课与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合的契合点,才能为二者紧密融合,形成合力,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结合资源特点,设计教学环节

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使用途径不尽相同。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科学分析各类资源的教学价值和各自的优势,按其特点融入不同的教学环节。诗词、歌曲、图片等因其传递的内容短小精悍,可以作为课程导入资源,教师应结合这些资源的特点、传递的信息构筑巧妙问题,将学生的思绪引入课程教学。文本资料因其传递的信息较多,且是相关历史史实的一手论述,可以作为教学典型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从历史语境中引导学生认同课程中的基本结论。抗战小说、诗词、歌曲、影视等还可以结合文学、艺术类学生专业,作为典型教学材料,拉进思政课与这些专业学生的距离。权威研究成果和重要领导人相关讲话,可以与课程基本结论相互印证,增强课程教学的可信度。抗战遗址、纪念馆可以作为学生课后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地。当然,以上教学环节运用河南抗战史资源的设想并不是固定的,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教学特色、自身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对各类资源的掌握程度等将其灵活运用到课堂导入、内容讲解、案例分析、师生互动、课堂总结、课后实践等各个环节,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提升学生获得感作为唯一准绳。

(三)结合教学重点,精选教学案例

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其根本作用在于将其作为阐释课程结论的工具,即为思政课所用,而非喧宾夺主或者取而代之。基于这种认识,高校思政课应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将河南抗战史资源作为阐释课程重点难点问题的典型案例。因此,各门思政课教师应围绕课程教学重点难点,精选教学案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河南抗战的过程、路线及实践效果,可以选择“花园口事件”和国共针对1942年河南大灾的不同应对展现国共两党在动员民众方面的差异及中国共产党为何获得民心,选择国民党豫湘桂战役的惨败和中共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史实说明两种抗战路线截然不同的结局。通过这些典型案例,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何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以及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可以选择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的典型案例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建立和维护国共合作中所做出的努力,通过选择刘少奇在渑池兵站召开的党训班上首次对党内宣讲了其彪炳史册的政治名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案例展现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可以选择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鲁雨亭、唐克威等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2014)、第二批(2015)和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的第三批(2020)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中河南籍人物的典型事迹作为阐述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典型案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讲解辩证法时,可以选择河南与全国抗战的关系讲解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以及国共两种不同抗战路线折射的群众观。通过典型案例的选取,思政课利用河南抗战史资源,讲好河南抗战中的爱国、团结、自强故事[12],引导学生加深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和理解。

(四)结合学生困惑,制定教学专题

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1]15。在网络错误信息的口耳相传之下,历史虚无主义不断泛滥,对大学生的思想世界产生一定的冲击。针对抗战史,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主要体现在否定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流砥柱地位、美化侵略和为投降主义者辩解等方面。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具有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是高校思政课必须承担的使命。但是,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只是“照本宣科”,或者粗暴地灌输教材结论,显然是力不从心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1]21因此,根据课程特色、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困惑,制定教学专题,专门针对学生困惑的问题进行讲解是思政课开展教学的必行之举。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可以设计《国共两党河南抗战路线及其实践的比较分析》专题,通过比较视角,围绕国共两党不同抗战路线、动员群众、军事策略以及双方抗战的不同结果构建授课思路,将河南抗战史资源中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历史资料、文艺作品等作为典型材料、案例等进行展示和分析,最后上升到方法论角度阐述共产党坚持的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和游击战战略及以民主和改善民生为代表的根据地建设等呈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当之无愧的。另外,在开设的思政公共选修课中,也可设计类似专题。授课过程中,要“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1]20,教育引导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上述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观点,认清这些错误观点产生的根源及其目的,进而能够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

(五)结合实践教学,设计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13]。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积极开展实践环节是一条有效路径。河南抗战史资源为高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利用河南抗战史资源,结合本课程特色设计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课内实践环节方面,可通过让学生演讲河南籍抗战英烈的光荣事迹、表演河南抗战史主题情景剧、朗诵河南抗战史上的诗词、演唱河南抗战歌曲等形式来开展,让大学生在演、讲、读、唱中感受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内在情感,在实践中实现思想升华。课外实践环节可结合学生专业特色,通过观看河南抗战史主题影视剧并写出观后感、文艺作品创作和本地抗战人物、历史事件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让大学生在写作、创造和研究中,进一步从河南抗战史汲取养分。校外实践环节则可利用学校所在地附近的抗战遗迹、纪念馆等开展实践见学,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思想受到熏陶。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开展,进行沉浸式教学,使学生能够在亲身参与中增长见闻、感悟历史、辨别对错、提升能力、塑造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和各门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牢记实践是“教学”而非“活动”,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开展要能引发学生思考,凸显实践教学作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14]。

四、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若干保障

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想融入效果好,达到显著的思政育人效果,教师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强保障。

(一)教师能力提升是基础条件

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10,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关键离不开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运用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是思政课教师教学创新的重要体现,对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出了多方面要求。就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而言,其对思政课教师的能力要求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整体上把握河南抗战史的能力,即思政课教师对于河南抗战史的基本发展历程、重大历史事件、主要历史人物、主要历史地位、主要历史结论有较为精准的把握。其二,摸清河南抗战史资源的内容,即思政课教师对于河南抗战史各类资源的内容和特点,反映的历史史实等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其三,对河南抗战史料的解读能力,即对相关史料的背景、史料反映的历史规律等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其四,河南抗战史资源与课程教学内容融合的把握能力,即把握河南抗战史资源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契合度的能力,河南抗战史资源与教材内容结合基础上的教学内容创新能力,运用河南抗战史资源进行教学各环节设计的能力等。只有具备上述能力,在思政课教学中,才能做到对河南抗战史资源灵活巧妙的运用。这些能力的构成既要靠思政课教师通过广泛搜集、阅读相关资料,做到“广”“博”,更要靠通过自身的学术研究积累,增强历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问题意识[15],做到“深”“透”,这是思政课教师能够用好教材之外教学资源的必经之路。

(二)进行教学改革是核心环节

将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其实质是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改革充满着挑战,对思政课教师来说:一是要树立教学改革的意识和信心。有没有教学改革意识是教学改革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思政课教师意识到现有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不满足于现有教学定式,才会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有没有教学改革的信心是决定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思政课教师只有抱着改革必胜的信念,才会全身心投入,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把握教学改革的重点。一些思政课教师热衷于教学形式的创新,但是,过分注重教学的形式创新可能会削弱思政课的思想性。事实上,“内容为王”才是根本,即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将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正是符合教学内容改革的内在要求。思政课教师应高度重视各类教学资源在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有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必须将其付诸于实践。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思路是否科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教育效果是否符合预期,这都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才能探索出一条教学改革的成熟路径。因此,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是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核心保障环节。

(三)教学平台建设是硬件保障

教学平台建设对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作用日益凸显,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入思政课有赖于教学平台的辅助。因此,高校思政课应积极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新技术,建立网络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16]。其一,加强在线课程建设。在线课程打破了授课的时空限制,并且具有强大的资源共享和教学管理、评价功能。在授课视频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多设置一些在课堂理论授课环节中因时间、场地限制无法进行的授课专题,如总体上介绍河南抗战史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其功能,河南籍抗战英烈事迹及其群体特征,冀鲁豫、晋冀豫、豫西抗日根据地始末等。既能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又可为学生开展课内外实践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在线课程的课程评价版块则可根据学生参与河南抗战史主题课内外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评价,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其二,加强虚拟仿真项目建设。虚拟仿真能够生成逼真的虚拟环境,能够让学生产生如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17]。诚然,即使本地抗战遗址、纪念馆在实践教学中的便利条件,但也无法满足所有学生都能现场参观的需求。而虚拟仿真项目是解决实践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思政课教师可与遗址、纪念馆及虚拟仿真技术人员展开合作,也可开展校际之间的联合攻关,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将遗址、纪念馆的总体介绍、内外环境和场馆陈设等展现出来,并在教学平台进行展示,满足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参观学习的目的。

(四)开展团队协作是组织保障

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仅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教师个人精力、专业背景和学术方向各不相同,因此开展以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入思政课为代表的教学改革需要加强团队协作作为组织保障。其中,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应发挥在教学改革中的组织引领作用。其一,加强专家引领。教研室应充分发挥教研室主任在教学改革方面的引领作用,利用其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优势,提出教学改革初步方案。只有教研室主任引领得好,才能充分调动教研室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形成合力和整体竞争力。其二,加强集体备课。在教研室集体备课环节中,通过专家指导和教学示范,将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方法选择、经典史料和案例分析等进行集体分享,并通过集体研讨进一步优化改善。其三,加强集体攻关。教研室应发挥集体力量,在河南抗战史资源的收集和使用、编写精品案例库、专题教学设计、虚拟仿真项目设计、在线课程开发等方面发挥团队成员的集体智慧,既发挥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增强了教学团队的凝聚力。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教研室所有教师的全员参与意识,切实让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等的教学改革成为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行动。

总之,河南抗战史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突出的意义,其融入思政课的突出价值、主要类型、教学设计和保障措施等具有“解剖麻雀”的代表性,展现出运用特殊教学资源的一般规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结合学校优势、课程特色、教师能力等,积极探索教学资源与思政课的融合,构建精彩教学内容,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河南抗战思政
河南药茶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