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分工与实施

2022-11-21王洁韩娇柔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建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王洁,韩娇柔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8伟大建党精神意蕴丰富,是全国人民共同致力于现代化事业建设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精神支撑与思想火炬[2]。它一经提出便备受学术界青睐,成为研究的热点话题,然而,当前成果多集中于对这一精神的理论阐释和关系梳理,关于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的探讨还稍显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化。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思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四门核心课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首要便是融入这些核心课程。就内容来看,这四门课程各有侧重、功能互补,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也应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就顺序来看,四门课程原则上先讲授思法课、纲要课,再讲授原理课、概论课,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也应遵循这一顺序,逐步深入;就过程来看,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既要在高校思政课中解释清楚这一精神的价值意蕴、历史生成、丰厚内涵和时代薪传,还要依托伟大建党精神为高校思政课注入新的活力,以此提高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从而更好地塑造其精神面貌、培育其大历史观、增强其理论素养、锤炼其担当品格。

一、思法课重在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意蕴

作为四门核心课程中“排头兵”,思法课以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立论为基础,旨在通过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深刻解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3]103,是思法课的精髓与核心。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共产党的价值诉求,与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将其融入思法课的关键就在于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意蕴来涵养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并塑造其踔厉奋进、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面貌。

(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阐明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意蕴

首先,通过厘清二者一脉相承的关系,阐明伟大建党精神作为精神源泉的思想引领力。虽然在提出时间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早于伟大建党精神,但寻根溯源,红色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遗传密码”,这一“遗传密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肇始,“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价值准则不断超越既有迈向高远”[4]。由此可见,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首先厘清这种一脉相承的关系,突出前者对后者的引领和后者对前者的接续,见微知著,揭示伟大建党精神作为精神源泉,对中国共产党从救国道路探索到强国道路开拓的思想引领力。其次,通过讲解二者趋同的生发机理,阐明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价值共识的社会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向和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本土化借鉴的结晶,社会主义底色、中华文明底蕴和世界文明底基赋予了它独特的价值观优势。伟大建党精神拥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趋同的生发机理,表现为相同的底色、底蕴和底基,它孕育于伟大建党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吸收并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和革命文化的养分,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觉醒的历史产物。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成功的实践经验赋予了伟大建党精神持久的生命力,使其能够将党的声音转化为社会的价值共识,从而展现出强大的社会感召力。再次,通过指明二者共同的实践方向,阐明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实践驱动的组织动员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国家和社会、国家和公民、社会和个人三重交互关系,“依照历史逻辑提炼升华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按照演绎逻辑抽象概括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遵照交往逻辑规范总结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5],这三个方面具有统一整体性,以引导“现实的人”的活动为旨趣,指向国家治理、社会发展和个人行为的具体实践。伟大建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指向具有内在一致性,它不仅是对百年辉煌寻根求本的精神萃取,还是续写民族复兴灿烂诗篇的精神动力,这一动力蕴藏真理力量、承载崇高信仰,延续为民初心、传承时代使命,秉持坚强意志、彰显行动品格,体现政治本色、宣示政治承诺,精准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能够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组织动员的物质力量,激励广大群众主动投身到实现伟大梦想的伟大事业中。要而论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厘清二者关系的基础上,从趋同的生发机理和一致的实践指向着手,阐明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意蕴,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对其重要性的正确认知,为进一步学习奠定态度基础。

(二)在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涵养下厚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可立足后者彰显前者的价值意蕴,还可依托前者厚植大学生对后者的情感认同。其一,作为精神源泉,伟大建党精神具有的思想引领力始终指引着党领导人民群众的奋斗实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发展打下了坚实根基,这与来自契约想象的西方普世价值具有根本不同。透过伟大建党精神,揭开中国共产党为国为民的壮阔实践,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在加深事实认知的基础上,做出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价值判断。其二,作为价值共识,伟大建党精神具有的社会感召力能够在时代变革、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中凝聚人心,将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制度优势,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制度体系核心和灵魂的先进性,这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在深化理性思辨的基础上,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价值选择。其三,作为实践驱动,伟大建党精神具有的组织动员力使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能够不断汇集力量,将中国共产党打造成了一支敢于寻梦、勇于追梦和勤于圆梦的队伍,彰显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力量,这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将对党的信任转化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信任。从价值判断到价值选择,再到价值信任,这是逐步厚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过程,也是塑造他们精神面貌的过程。

(三)在二者的契合中塑造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习近平激励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6]167。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他们的精神面貌映射着民族性格和国家气质,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的在于形成精神合力,塑造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就共同的背景语境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继承和创新,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理论创新成果,二者同为新时代语境下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方位感,引导他们找准人生坐标,明晰历史使命,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就二者的一脉相承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外延,凝聚着全党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涵养下,将党的高度自觉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普遍遵循,为大学生标定了新时代的价值坐标,能够引导他们在多元价值选择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就一致的价值旨归而言,伟大建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是对党的价值诉求、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价值准则的有机整合,确立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为坐标,能够引导其将个人发展融入到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之中,做民族复兴的奉献者。

二、纲要课重在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生成

纲要课既具有思政课性质,又兼备历史学科特点,旨在通过历史讲授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四个选择”的必然性。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7]。作为纲要课的主干内容,党史书写了伟大建党精神的锻造过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纲要课的关键在于以党史资源为依托阐发其历史生成,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并培养他们的历史视野。

(一)在党史教育中诠释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生成

党的历史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奋斗史,用史实描绘了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发展、丰富、拓宽和升华的全过程。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中华民族被动卷入“世界历史”浪潮,深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社会各阶级的觉醒,随着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的接连登场又失败退场,古老中国陷入黑暗深渊。在苦苦求索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春雷响彻寰宇,为先进知识分子指明了新的方向,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早期共产主义者开始积极探索并投身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事业,经过重重关卡,于1921年在南湖红船上完成这一开天辟地的历史伟业。由此,伟大建党精神得以孕育并以“红船精神”作为其第一个现实形态。党的诞生为中国革命注入了新的科学理论和骨干力量,彻底扭转了中华民族向下沉沦的趋势。在领导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清醒研判时局,科学分析矛盾,不断克服“左倾”和“右倾”错误,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不断成长和壮大,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于1949年完成了改天换地的建国大业。这一阶段衍生出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沂蒙精神、延安精神等一系列以革命为主题的精神,反映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踏上了巩固新生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和推进国家现代化的新的赶考之路,经过土改运动、“三反五反”、抗美援朝、“一化三改”和“一五计划”等重大事件,带领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当代中国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这一阶段的实践中生成的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共产党员和先进模范人物身上的投射。文化大革命后,面对被禁锢的思想和落后的生产力,党领导了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践中,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革命政治向发展政治转变,持续探索文化现代化发展的规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形成了小岗精神、特区精神、抗洪抢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以发展为主题的精神,拓宽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外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开启了新时代征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中,实施精准扶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中国式民主、推动文化双创、决胜全面小康、加快美丽中国建设等,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在女排精神、企业家精神、抗疫精神、工匠精神等的基础上,最终升华并凝练出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表达。在党史教育中诠释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生成,能够引导大学生从史实中感悟精神伟力,为学习其丰富内涵奠定历史基础。

(二)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生成中夯实大学生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

党的历史是一部汇聚崇高精神的文明史,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从精神传承维度重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嬗变演进中重温党的历史,能够发挥其作为社会意识的能动效应,增强大学生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就整体脉络而言,伟大建党精神是百年党史的精华凝结,它源于历史、融于现实并指引未来,具有与时俱进的历史张力,在时代更迭中始终保持“在场”状态,是坚不可摧的“一整块钢板”。通过伟大建党精神的整体演绎,能够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党史发展的主流本质,理解党在各个阶段政治实践的根本动机,从而在自觉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碎片化侵蚀的基础上,增强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就具体形态而言,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精神样态,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合理性与执政合法性的自然逻辑。诠释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生成既是回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破译其基因内核的过程,也是以具象化的意识形态表达解释中国共产党成立合理性与执政合法性的过程,二者统一于党史教育,能够树立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引导其在认清历史虚无主义反动本质的基础上,增强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简言之,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历史的精神”和“精神的历史”双重属性,在不变内核与多样形态的互动中发展演进,揭示出党的全部奋斗实践,不仅能夯实大学生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还有助于培养其大历史观。

(三)在二者耦合中培养大学生的大历史观

无论是从史实层面讲述党的精神传承,还是从精神层面再述党的历史,都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视角,帮助他们确立大历史观。首先,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生成,引导学生确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察视角。在纲要课中,以史料为支撑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生成进行诠释,重点在于将对历史人物、事件等的微观考察与对党史发展脉络的宏大叙事相结合,以有血有肉的历史构筑有魂有魄的精神,使大学生能够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看待和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其次,从精神生成分析历史演变机理,用历史主题把历史细节、片段、碎片统领起来,形成对党史的深度探究和本质把握。它以精神赋形历史,揭密了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使大学生能够在领悟其精神力量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与逻辑关系的理解,提高辩证思考能力。最后,在物质和精神的双向嵌入中观照现实,引导大学生确立唯物辩证的大历史观。结合党的历史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以前者为基础观察后者的生成侧重于与过去的对话,以后者为引领推动前者的发展侧重于对未来的展望,二者统一于当下,将过去、现实与未来相连接,深刻回答伟大建党精神“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用发展眼光看待问题,从而确立唯物辩证的大历史观。

三、原理课重在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厚内涵

原理课主要讲授反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基本的原理,旨在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世界,增强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承载和展现其立场和方法的载体,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的关键就在于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解释其丰富内涵,并借此更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在增强大学生思想认同的同时,提升其理论素养。

(一)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解释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厚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是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从思想信仰、动力来源、行为底色和政治品质四个层面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的立体形象。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解释伟大建党精神就是从学理角度解读这四个层面的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的“行”释疑中国共产党的“能”。其一,用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的观点解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信仰。任何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伟大建党精神标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崇高理想,“真理”指向马克思主义,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真理尺度,“理想”指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它具有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符合价值尺度。中国共产党高举“真理”和“理想”的伟大旗帜,以真理指引理想,以理想续航真理,在二者辩证关系的引导下,时刻保持对自身思想信仰的不变遵循,通过“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回答了“因何立党”的问题,实现了实践探索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其二,用科学的实践观解释中国共产党的动力来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强调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剧中人”和“剧作者”的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思想指引,勾勒出百年党史“为人民谋幸福”的主线。此外,还以“改造世界”为根本旨归,强调实践的目的性和对象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理论支撑,彰显出百年党史“为民族谋复兴”的主题。伟大建党精神正是在吸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回答了党“向何处去”的问题。其三,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观点解释中国共产党的行为本色。矛盾是反映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状态,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史,“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其主旋律。“不怕牺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矛盾时所具有的精神风范,“英勇斗争”则反映了他们在解决矛盾时所秉持的坚强意志,二者共同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底色,回答了党“如何行动”的问题,是党历经百年依旧风华正茂的精神密码。最后,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观点解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质。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的试金石[8]。马克思认为,共产党人是无产阶级的“代言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9]413,他们所领导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9]411。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伟大建党精神以“对党忠诚”强调了党的无产阶级立场,以“不负人民”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二者交相辉映,回答了党“为谁行动”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质的凝结。概而论之,马克思主义是逻辑严密的统一整体,从中孕育的伟大建党精神脉络分明,它们互融互通,构成了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有机整体,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时代薪传的阐发奠定学理基础。

(二)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演绎中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同

伟大建党精神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的优秀基因,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原理课中分析其科学内涵,不仅能帮助大学生理解共产党“能”的精神动因,还能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行”的思想认同。其一,党的历史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并检验其真理性的历史,建党以来的辉煌成就是其科学性的最好确证,伟大建党精神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开篇,将对伟大成就的认可升华成了对指导思想的坚守,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在抵制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同时,能够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同。其二,伟大建党精神以“初心”和“使命”将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的现实指向具象化,又以“践行”与“担当”作为实现这一现实指向的实践桥梁,折射出党对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根本遵循,为大学生反对马克思主义“无用论”准备了思想武器,有助于提升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认同。其三,伟大建党精神蕴含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法则,“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生动刻画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反映了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决心,在驳斥共产主义“渺茫论”的同时,易于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其对马克思主义斗争性的认同。其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修养和人民情怀的高度凝结,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的鲜明特色,它映照着党的自我革命和群众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有害论”的有力抨击,有助于确立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认同。简言之,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实践性、斗争性和人民性的认同,归根结底就是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同,这是提升大学生理论素养的应有之义。

(三)在二者互鉴中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

马克思主义的“行”赋予了中国共产党“能”的底气,中国共产党的“能”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行”的力量,二者相与为一,在伟大建党精神的脉络中得以共在,原理课旨在通过厘清这种共在的理路,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解释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厚内涵是“有理讲理”的过程,即通过条分缕析的解释,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转化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道理,进而实现其“理论彻底化”,以帮助大学生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逻辑,明晰这一精神蕴含的思想、实践、政治和道德优势,达到知识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演绎中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同,这是“讲理有理”的过程,即以伟大建党精神这一“灿烂花朵”点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树”,通过更新指导思想的理论形象以增强其“彻底说服性”,使大学生可以掌握这一理论武器并学会运用它来解释和改变世界,进而养成一定的理论思维。“有理讲理”和“讲理有理”的并行推进,实现了从伟大建党精神“理论彻底”到马克思主义“彻底说服”的教育跃升,能够在提高大学生知识水平、培养他们理论思维的基础上提升其理论素养,为大学生掌握理论并将其转变为物质力量准备条件。

四、概论课重在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薪传

概论课与世情、国情、党情的联系最为紧密,它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脉络,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为划分标准,分三个部分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行讲授,旨在帮助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坚定“四个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概论课中占据半壁江山,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伟大建党精神是其创新成果。将这一成果融入概论课,关键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一脉相承中阐发其时代薪传,从中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力量,于知行合一中锤炼大学生的担当品格。

(一)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中阐发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薪传

从微观来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创新主体,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始终高度重视自身建设。毛泽东强调“思想建党”,将党的建设提高到“三大法宝”和“伟大工程”的高度;邓小平紧握思想路线转变的关键环节,开创了“制度建党”的新途径;江泽民强调党的定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党的建设;胡锦涛则着眼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这些理论,在深入分析“四大考验”、积极应对“四种风险”、认真落实“两个务必”的实践中,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党的总要求,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等重要论述。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建方面的重大创新,凝结和传续了历代领导集体党建思想的精华,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样的政党”的问题,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精神尺度。因此,其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应首先立足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将这一精神转化为党的内驱力,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从中观来看,每一个理论成果都是党在一定阶段对国家所面临问题的科学回答,毛泽东思想破解了“革命之问”的难题,邓小平理论廓清了“社会主义之问”的迷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破除了“党的先进性之问”的症结,科学发展观化解了“发展之问”的疑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谋篇布局,是对“时代之问”的系统回答。伟大建党精神铸就于中国共产党选择、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蕴藏着革命传统之“魂”、社会主义之“本”、中国共产党之“形”、社会发展之“核”,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这要求其弘扬和践行应立足于当下,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场域内开展,以回应“时代之问”。从宏观来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发展了“解放全人类”的理论旨趣,又传承了中华文明“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毛泽东致力推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论,江泽民强调“世界多样性”思想,胡锦涛倡导“和谐世界”理念,无不彰显党超越民族利益的世界情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论断刻画了当前的全球形势,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破解全球治理难题的中国方案,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其中,既契合世界大势,又顺应时代潮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因此,其弘扬和践行应当面向世界舞台,延续中华民族的世界胸怀。一言以蔽之,概论课始终围绕世情、国情、党情,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以往成果的一脉相承关系,由此指明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薪传,确立了其现实转化的基本原则。

(二)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薪传中提高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同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概论课,除了以一脉相传的理论阐发其时代薪传之外,还需以精神的时代薪传赋新理论,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与时俱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理论认同。就中国共产党而言,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运用了“从后思索”的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是从结果开始的事后回溯[10],不仅承继了以往经验,还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精神上的高度自觉,它以党内政治文化的时代性升华驳斥了中国共产党处于“自由落体”状态的谬误,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精准把握。以伟大建党精神引导党的建设,在弘扬和践行中将其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化身份,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管党治党强大力量的认同。就中华民族而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伟大建党精神汲取了历史智慧和思想养分,将党史中孕育的局部意义上升为国家建设的整体价值,以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观照和未来昭示回击了历史终结论,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精准把握。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在弘扬和践行中将其转化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力量,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提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治国理政智慧的认同。就人类社会而言,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阶段变奏相互交织的背景下,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日益突出,伟大建党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样态,以“美美与共”的文化自信批驳了“中国威胁论”,展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在弘扬和践行中将其转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动力,有利于引导学生提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球治理观点的认同。概括地说,伟大建党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探索三大规律的成果,其时代薪传彰显了这一理论在从严治党、治国理政和全球治理中的深厚智慧,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认同。

(三)在二者互补中锤炼大学生的担当品格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与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薪传并行不悖,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概论课就是依托前者厘清后者,依托后者夯实前者的过程,二者共同落脚于大学生担当品格的锤炼。一是培养大学生甘于担当的意识。“两个大局”标示了我国所处的历史坐标和世界坐标,是理论成果与伟大建党精神接续和薪传的共同背景,也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时代图景,在概论课中,需要将“时代图景”放置于“共同背景”之中进行讲解,帮助大学生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养成甘于担当的意识,以发挥这一群体在应对世界格局变化、回应国家发展呼唤、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激发大学生敢于担当的勇气。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了对“三大规律”的深入探索,能够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薪传统筹了世界视野、中国特色和集体智慧,能够荡涤大学生的心灵,在概论课中,应将二者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底气,以激发其敢于担当的勇气。三是提高大学生善于担当的本领。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伟大建党精神和理论成果都是对事实深刻本质的抽象,它们的薪传和接续也只有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才具有意义。在概论课中,应为大学生创设“情感体验场”和“理论检验场”,引导他们将理论和精神之“矢”,瞄准现实问题之“的”,提高善于担当的本领。从甘于到敢于再到善于,大学生担当品格的锤炼始终是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概论课的根本旨归。

五、小结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提出伟大建党精神,这非同寻常且意义重大,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并非静止的、片面的和表象的,而是动态的、全情景式的和深入的。一方面,以思法课中的核心价值观、纲要课中的党史教育、原理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概论课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为引擎,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全面解读,帮助大学生理解其价值意蕴、历史生成、丰厚内涵以及时代薪传,明白这一精神“为何提出”“如何生成”“内容为何”“怎样践行”;另一方面,以伟大建党精神反哺高校思政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情、为党的领导赋能、为马克思主义赋形、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新,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情感、政治、思想和理论认同。最后,落脚于大学生群体,帮助他们塑造踔厉奋进、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面貌,树立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引导他们学会“有理讲理”和“讲理有理”,养成甘于担当、敢于担当并善于担当的品格。

猜你喜欢

建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临江仙·庆祝建党百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百年建党路上的“科学巨人”
小画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