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电影课+”的教学实践

2022-11-21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小学张光富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30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课程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小学 张光富

小学道德与法治使用的是统编版教材,是一体化设计。要保证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但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直接讲解教材给出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就容易上成说教课,很多学生并不爱听。要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教师必须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探索,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笔者通过实践研究,提出“电影课+”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范式,力求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

一、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电影课+”是什么

电影课不同于看电影。我们知道,影视作品良莠不齐,即便是奥斯卡获奖影片,也可能会有暴力、色情、低俗、恐怖等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情节或镜头。即便是优秀的、适合学生看的影视作品,如果没有主题的引导,没有师生、同伴的互动交流,如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同样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一部影视作品长短不一,一般电影的时长有90分钟,教学时间内很难让学生完整地欣赏一部完整的作品。电影课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电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历经40多年实验总结出来的,其所使用的主要资源是教师和学生根据教与学的需要而筛选的、动态更新、经久不衰、零危害的影视作品,研究人员和教师还会根据教学时间需要进行剪辑,将精彩片段用于各门学科课堂教学。如果我们要下个定义的话,电影课是将经过严格筛选的电影引入课堂,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学科教学、电影观摩与行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以对学生开展人格精神塑造、知行合一培养、生命文化感知为主要内容,最终实现书本课程、行动课程、电影课程交相辉映的人类课程教育新模式。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经久不衰,它是学生参与评选出来的、学生喜欢看的作品;二是零危害,每一部作品都是通过研究人员审核,经过教师教学实验验证的;三是满足课堂教学需要,研究人员根据教师课堂教学的需求选择恰当的片子,剪切适度的片段。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电影课+”就是在道德与法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将道德与法治教材、现实生活情境、影视作品有机融合,采用阅读理解、实践体验、观赏讨论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当然,“电影课+”不仅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它将虚拟与现实呈现在学习者面前,让学生“在观世界中形成世界观”,追求教学活动的丰富性、情感体验的深刻性。

二、为什么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电影课+”

(一)“电影课+”的学习效果好

影视作品以其丰富的视听效果、生动的剧情变化以及深刻的情感互动,对青少年形成强烈的吸引力,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产生较大的影响。爱因斯坦在写给纽约罗里奇博物馆的信中说:“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鲁迅在《“连环图画”辩护》一文中记载,“有一天,在一处筵席上,我随便地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

(二)电影课用全世界的优秀电影来帮助学生学习

关于电影课的概念,《人民日报》、CCTV多次报道。电影课的研究成果受到许多国家关注。在27个省、市、自治区的580所中小学学校进行实验实证已有28年。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小学与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电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合作,成立了全国小学电影课研究实验中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机构通过对电影课实验进行追踪调查问卷,证明其学习效果显著,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一位马来西亚的校长参与实验后总结了一句话:我们没有办法把学生带到全世界,但是电影课可以把全世界带给学生。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付庆军、陈青教授认为,加强影视教育,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中宣部、教育部下文加强影视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到我校调研,2017年写提案给全国“两会”,教育部长亲自签发给提案人以国徽红头回函:“教育部高度重视影视教育。”中宣部、教育部参考政协提案,起草并颁发了文件,提出力争3~5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影视教育。文件指出,当前电影事业快速发展,不同类型的优秀影片为中小学开展影视教育工作进一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载体,通过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激发学生对党、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增强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对于从小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对于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方面是对影视教育实验的肯定,另一方面阐明了影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建立“电影课+”教学模式

(一)书本课、行动课、电影课相互交融

行动课就是通过实践体验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感悟、内化于行为的教学方式。我国最早的课程是行动课程,如“学莫便乎近其人”“君子以果行育德”;此后有了书本课,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开始了实验电影课。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能只在教室里,也要让学生适当走出去,参观各种博物馆,珠三角地区的学生可以就近参观孙中山故居、虎门炮台、黄埔军校等;适当参加体力劳动,走访农民家庭;让学生观看影片,了解“两弹一星”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成长,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了解“一带一路”的伟大创举,了解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含义。书本课、行动课、电影课互相补充、交互融合,让道德与法治课的思想、理念、方法、价值进入大脑,内化于心,见之于行。

(二)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多样选择

电影课推动全学科教学改革,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美术等每课电影对应每课课文,简称为“学科电影课对课”,每个学期升级到更好的版本。每一课准备了一部或一段最恰当的影视作品,作为教学中的必修课。在此基础上,选出3~5部相同或相近题材、内容的影视作品,让学生选修一部。将其余相近的影视作品建立起电影课资源库,学校利用一切空间,把户外LED显示屏、会议室、图书馆、电脑教室全部利用起来,给学生提供电影“自助餐”。学生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等多样化的资源学习,丰富了自己的道德情感。

(三)教师转型,由教向学,做学习服务员

“闻来学,不闻往教”,中国古代是学生选择老师,穿着草鞋、背着腊肉去求学。学生主动学习,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在教学时,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接受学习。后来又改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一节课由满堂讲变成满堂问。电影课提倡由教向学,教师转型做学生的学习服务员。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根据学习需求“点餐”,教师“配菜”,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四)统筹协调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时分配

按照国家课程计划,不同学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课时不一样,但学段内相对统一。道德与法治用的是统编版教材,如何将国家要求的思想和价值更好地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以便有利于学生理解,需要进行地方化和校本化的创造性实施。教材编写是基于之前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发展状态,之后发展的成果如何有效渗透、融合、结合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需要统筹协调课时,进而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我校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电影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电影课、四史学习电影课等,这些内容都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内容,但不一定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系统地安排。用什么时间来学习,就需要学校进行统筹,将课时适当调配。如小学阶段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程、入课堂,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分别安排到各个年级。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电影课+”是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学生的成长,电影课提倡知识第三位、技能第二位、精神第一位。“大思政课”要成为学生精神生长的总课程,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影视作品,充分发挥优秀影视作品的育人功能,这样,就能使教育更生动、更深刻、更丰富。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