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22-11-21唐艳
唐艳
(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0)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高位。高校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教育教学。这就要求高校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来深入思考和分析这两项工作,有助于我们廓清思路、树立信心、从容应对。
一 从“危”与“机”的辩证逻辑中抢抓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1]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严谨的辩证思维,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见危识机、化危为机指明了方向。
(一)在停课之危中创设生动的思政大课堂
1.疫情防控为思政课堂提供了鲜活的教育素材
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取得了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创造了人类重大传染病史上在短时间内有效阻断病毒大规模传播的奇迹。疫情期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坚韧奉献、团结协作,构筑起同心抗疫的坚固防线,涌现了一大批抗疫英雄,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疫”故事……这些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育素材。
2.疫情防控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
在各高校倡议下,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当地的抗疫斗争,为抗疫贡献一份力量。如武汉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大学生为医务工作者子女开展线上教学辅导;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等许多高校医学专业大四学生提前返校到医院参加实习;湖南大学成立研究生党员志愿服务队,帮助未返校的学生清扫宿舍、晒被子、邮寄学习用品、办理就业手续等;一些大学生到社区当志愿者,协助社区工作人员报送信息、帮老年人代买生活用品等。这些大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青年人的理想、责任与担当。
(二)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之危中强化阵地意识
近年来,美国从未放松利用各种机会对我国青少年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价值观输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更是变本加厉。2020 年2 月7 日,针对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及司法部部长威廉·巴尔的错误言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严正批驳道:“我们不仅需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也要抗击意识形态和冷战残余病毒。”[2]
1.要有善守的意识
能否守住学校这一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高校要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作用,引导师生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方向”,把握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总取向”。
2.要有善辨的能力
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对我国与西方国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措施、成效等进行对比,深入分析背后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执政理念、为民情怀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提高其政治敏锐力、政治辨别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3.要有善建的作为
高校要发挥互联网的矩阵效应,集中优势力量建好学校融媒体中心,鼓励思政教育工作者善于运用自媒体,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十九大精神团结、凝聚广大网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作为、善于作为。
(三)在信息化教学中推动思政课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各高校均开展了线上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师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反思,进而推动信息化教学变革。
1.重塑师生关系
从“面对面”向“屏对屏”的转换,不仅是教学情境的切换,而且是对师生关系的重塑。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对学生参与和关注的情况较容易掌握,课堂教学与学习效果关系很大,教师更关注自己是否“教得好”。而在“屏对屏”的教学情境中,不少学生反映线上课容易分神,学习效果下降。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要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由关注自己是否“教得好”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学得好”。
2.改革教学方式
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是教育融合信息技术的产物,代表着教学改革的方向。疫情防控期间,混合式教学在思政课中的大量应用激发了教师对教学方式改革的热情。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中搜索“思政课”和“混合式教学”这两个关键词,截至2022 年7 月 28 日,可搜索到 337 篇文章,其中 2020 年 1 月1 日以后的文章共226 篇,约占总篇数的67.1%。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凸显混合式教学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优势,教师应注重以下3 点:一是在任务设计中注重价值引领,二是在线下教学中注重实践体悟,三是在评价方式中注重多元化教学评价。
3.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线上教学中,一部分教师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信息化教学能力仍有上升空间。高校应加大信息化平台建设和现代教学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开发与培训力度,加大线上“金课”建设力度。教师要熟练掌握在线会议、智慧课堂等云端授课新技术;精心设计线上直播课,借鉴“网红直播”的技巧,提升吸引力;要利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特点,灵活运用“弹幕”、留言等功能加强师生互动,努力跟上信息化教学的步伐。
二 从“小”与“大”的辩证逻辑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处理好小与大的关系,可彰显疫情防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智慧。
(一)由“小家”到“大家”—— 开展家国教育
疫情期间,中国人心空前凝聚,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但有一些大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对某些疫情防控措施不理解而有所抱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疫情中暴露出来的思想问题,加强教育,特别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厘清家与国的辩证关系,“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引导大学生从逆向出征、舍小家为大家的广大医护工作者身上认识爱国主义的真谛;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在当代中国,爱国首先体现为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决拥护;引导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二)由“小我”到大社会—— 开展责任教育
疫情期间,一些大学生居家隔离、步数清零,封闭在“自我”的狭小空间里,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和狭隘的世界观、人生观。一些大学生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感,个别大学生甚至不服从学校安排而擅自返校,这反映了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意识。高校要倡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上建立党支部、团支部,通过开展主题党(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从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讲话中深入理解党的宗旨和担当;从白衣天使逆向而行、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科研工作者争分夺秒、社区工作者无私奉献、快递小哥传递希望中感受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敬业与担当;从武汉一名大学生返家后自我隔离38 天、未连累一个人的故事中,学会自律与担当;从疫情的科学溯源中认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认识人类的生态担当;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国际互助中,感受“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和国际担当。
(三)由“小键盘”见大修养——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在疫情防控阶段,网络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和生活圈,因此,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高校应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引导大学生认识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面对现实勇于担当;引导大学生加强媒介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媒介特点的认知,了解媒介的局限性,提升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避免以讹传讹、上当受骗;引导大学生提升网络道德修养,文明上网;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引导大学生身体力行,在网上传递共同抗疫的正能量。
三 从“虚”与“实”的辩证逻辑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融合
“虚”与“实”是相对的范畴,是对立统一体。“虚”属于精神活动范畴,见之于思维活动,表现为理论、原则、目标和方法等;“实”属于物质活动范畴,见之于行动,表现为措施、实践等。在疫情防控阶段,高校尤其要处理好务虚与务实的关系,既要练好“唱功”,又要练好“做功”,既要善于埋头拉车,又要善于抬头看路。
(一)要虚功实做
相对抗疫一线的具体工作,宣传舆论工作是“虚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舆论工作要“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3]。有学者对42 所“双一流”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在2020 年1 月21 日至2月16 日期间发布的2 966 篇文章进行研究,发现高校总体反应迅速,集中开展了重大疫情防控舆论宣传,且主题丰富、信源权威、形式多样,引导师生读懂中国战“疫”[4]。一直以来,一些美国政府人士借病毒溯源抹黑中国,大玩政治操弄。高校应该主动利用宣传舆论阵地,深入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报道全国上下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广泛普及科学防护知识,把宣传舆论工作做实,凝聚起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二)要实功虚驭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以及抓铁有痕、踏石有印的务实作风,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把工作落到实处,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实干加巧干。第一,制度带动。高校要立足抗疫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三全育人”机制,从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出发的角度,建立联防联控和“日报告”“打卡”制度,组织开展师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跟踪与监控等。第二,典型推动。高校要善于挖掘疫情期间的先进典型,如科研攻关的先进团队、附属医院投身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群体、到社区和农村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大学生等,通过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方式广泛宣传报道。第三,竞赛驱动。高校可以开展各种以抗疫为主题的竞赛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开展抗疫歌曲创作与演唱、诗歌朗诵、绘画、摄影、剪纸、演讲等比赛。
(三)要虚实结合
实践证明,“虚”与“实”结合得越好,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就越突出。第一,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在大力发展线上教育的同时,高校要积极鼓励大学生联系实际,到农村或社区参加志愿服务、结对助学等线下教育实践活动。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相结合。针对疫情期间毕业生就业难的实际困难,高校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的“空中课堂”、职业生涯和就业“云咨询”,做好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开展“云招聘”,实行网上招聘、网上签约、网上报到。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关怀相结合。高校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中心的作用,组织心理咨询师开展咨询服务,及时为大学生做好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及时疏导、排解不良情绪,化解心理危机,引导大学生培育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勇于迎接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