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思政教育方式的创新
——以《湖南日报》朗读者活动为例
2022-11-21颜湘君李粟郭相汝
颜湘君,李粟,郭相汝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加快思政课堂改革创新也随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从业者根据媒体融合发展的规律来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结合新技术、新观念、新平台不断探索思政教育的新形式,使思政课堂真正走入青少年的生活之中。
有声语言作为人类最早的自然语言被广泛应用于信息交流及媒介传播中,且其传播的立体化及便捷性推动了有声阅读软件的研发,如喜马拉雅、得到等。这些以有声语言为辅助的APP 通过改变知识获取方式,给受众带来了更加轻松和新鲜的体验。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的大热更是将有声语言的使用及传播推向高潮,引发全民朗读热潮。朗读类APP 及综艺节目的成功意味着在融媒体时代有声语言阅读符合受众需求,因此,主流媒体也可通过有声语言这种方式进行思政教育,让受众积极参与、主动开展思政学习。《湖南日报》作为融媒体时期省级党报成功转型的代表之一,借助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采用有声语言的传播方式,联合其新媒体平台“新湖南”客户端开展全民朗读党报活动,开创了思政教育、思政学习的新局面,为进一步生动构筑传统省级党报新时代的主流表达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一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打造新型思政教育平台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2]《湖南日报》作为省级党报,始终坚持向人民群众传递主流思想,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党报媒体越来越面临一个困境——“不接地气”,读者群体偏老龄化,不受年轻人青睐。为解决这个困境,《湖南日报》从多个层面进行探索和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建设新型媒体集团,打通传播渠道
《湖南日报》在转型初期便紧跟融媒体时代潮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3]的号召,于2015 年全力打造并上线了一款全新的融媒体产品——“新湖南”客户端,作为其与受众交流的窗口和平台,在宣传主流思想的同时穿插民生新闻,下沉至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有利于与读者加强交流沟通。通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湖南日报》发出具有“湘味”的时代新声。
(二)打造有声互动平台,实现全民参与
《湖南日报》正确分析当代用户信息接受习惯,巧妙运用有声语言,成功结合自身发展需求策划线下活动,形成线上线下交互的新局面。比如,“新湖南”客户端在原有的读报板块中同步上线了“读者频道”,读者按要求朗读任意一篇《湖南日报》刊载的文章,并用手机拍成视频发至“读者频道”就能参与该活动。通过组织各种读报用报活动,推进党报深入读者生活,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打造一个党报与读者互动的平台,加强党报与读者的交流。
(三)塑造主流媒体新形象,增强用户黏性
《湖南日报》立足媒体融合,连续3 年组织了朗读者这样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思政教育活动,让更多受众认识到,传统党报的内容并非想象中的晦涩难懂,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内容准确、及时、权威、充满正能量,进而给大众树立一个“接地气”的党报媒体形象,并通过与各大新闻网站联手推广,采用丰富的传播形式及手段,增强了对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读者的用户黏性,使《湖南日报》在融媒体时代下更具竞争力。通过打造全国首个互动式的党报诵读公益平台,《湖南日报》已形成了一个“读报用报”的全国品牌,并通过融合发展增强了其媒介影响力,让思政教育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 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高青少年思政学习积极性
《湖南日报》推出的朗读党报活动,是媒体融合时代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使党的声音传得更广、更深入的一次实践探索。它在新技术的帮助下,通过线上线下的媒介联动,发动青少年进行线下读报,借助有声语言的优势使枯燥的书面化内容重新“活”起来,让青少年在饱含深情的朗读中体味党的思想理论,倾听人民的动人故事,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让参与者上传读报视频、参与评选,并通过新闻客户端对大赛内容进行实时报道,将线下活动中的精彩瞬间上传至“新湖南”客户端,这种双向互动模式进一步激发了青少年参与思政学习的积极性。
(一)结合移动终端,降低参与门槛
《湖南日报》连续3 年组织朗读者主题活动,将党的声音以新媒体的方式全新呈现,为广大青少年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公益平台,为教育部门提供一个思政教育的全新阵地。
2019 年6 月20 日,首届“邮政杯”《湖南日报》朗读者大赛正式启动,活动面向全省广大青少年儿童展开。全省大中小学生朗读《湖南日报》刊载的文章,用手机拍成视频发送至客户端进行参赛。为提升广大青少年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湖南日报》朗读者主题活动还通过线下评选和线上投票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金、银、铜话筒奖等奖项。活动一经推出便深受众多学校欢迎,并在线下进行了多次进校园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在2019 年朗读者金话筒奖获得者中,年龄最小的仅有10 岁,最大的仅有29 岁。2020 年,《湖南日报》进一步对朗读形式进行创新,以“青春激扬 声动潇湘”为主题的朗读者活动继续秉承党媒权威和公益属性[4],同时也勇于打破壁垒,通过媒体的深度融合,在多平台发布网课,受众借助平台进行互动式学习。此届大赛直接参与者超过100 万人,收到参赛朗读视频作品超过3.5 万个,丰富了思政教育方式。2021 年以“百年风华 青春嘹亮”为主题的第三届朗读者活动将“思政教育”单独设为一个板块,选手通过下载“新湖南”客户端或登录“朗读者大赛”微信小程序直接参与其中,更为便捷。
(二)结合社会时事,开展实践教育
《湖南日报》结合当下的社会时事,不断拓宽朗读者活动的主题,激发青少年的求知热情,用声音的力量引发情感共鸣,并通过大量线下活动,扩大思政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2020 年初,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全面暴发之际,全国大中小学生基本都是居家学习,这亦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党爱国教育的一个关键时期。长沙市芙蓉区东湖街道滨湖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湖南日报》朗读者活动主办方合作,组织青少年开展主题为“为武汉加油、向英雄致敬”的“云”朗诵会活动。在这个特殊时期,朗读者活动将有声语言与“云”形式结合,通过孩子们激昂有力、情真意切的朗读,用最动人的声音向抗疫战士致敬。这种特殊的方式不仅弥补了疫情期间无法正常开展线下活动的遗憾,还更为便捷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了思政教育。此次活动让青少年以读促思,传递了抗疫之声,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感,使其懂得感恩、学会奉献、勇于担当。在疫情缓和之后,《湖南日报》朗读者活动主办方还邀请了曾亲赴湖北抗疫的逆行者们到长沙,其中包括支援病区的医生、运送物资的调度员以及记录情况的记者。抗疫先锋面对面地讲述前线故事,青少年们也通过献花和展示手抄报的方式向他们表示敬意,深切感受伟大的抗疫精神。
消防安全是每个公民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必修课。为提高青少年的消防安全意识,进一步与社会实际结合,在2020 年《湖南日报》朗读者主题活动中,朗读内容不局限于《湖南日报》上刊登的文章。在全国消防日,常德市外国语学校结合朗读者主题活动,邀请了消防官兵进校园,与全校师生齐念《消防安全常识三字经》,以有声语言的形式奏响了消防宣传之音。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参加《湖南日报》朗读者主题活动,讲述身边的消防故事,并通过朗读者主题活动搭建学习交流公益平台,让青少年了解更多的消防安全知识,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通过“报网端微屏”全媒体的宣传与传播,该朗读者主题活动影响力较大,在参赛者的真情朗读下,许多人不仅提高了消防安全意识,还掌握了科学实用的消防知识。
(三)结合文化历史,巩固红色记忆
2020 年,朗读者主题活动将思政教育置于历史环境之中。天心阁作为古城长沙的标志,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楼”,镌刻了永不消逝的红色记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常与友人在天心阁畅谈时事,怀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彭德怀曾在天心阁指挥战役,带领红三军团取得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战果辉煌的一次进攻战。《湖南日报》朗读者主题活动将朗读与历史古迹结合,让青少年置身于天心阁,体悟敢为人先、心系天下的湖湘精神,增进对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感情,通过学习革命历史、怀念革命先辈,重温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2021 年6 月,为迎接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朗读者主题活动创新党史学习形式,增设“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和“我和我的祖国”两个主题,在前两届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延续和创新,为党100 年来的光辉历程赋予时代意义,让广大青少年儿童用朗读体味党的内在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党爱国之情。
湖南日报社以技术为驱动力,不断拓展新媒体矩阵建设,着力推动媒体阵营融合发展、联动发力,不断壮大主流舆论阵地[5]。特别是《湖南日报》对有声语言传播方式的变革,不仅是加快媒体融合创新、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有效方法,也是开展“有声、有形”读报活动,激发各个阶层、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积极参与思政学习的有效措施,为打造书香湖南、开展新时代思政教育贡献了力量。
三 让党报朗读走进校园,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
近年来,面对升学压力的不断增大,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大多浮于表面,这是许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个亟待改善的问题。《湖南日报》朗读者活动的关注度、参与度及影响力是巨大的。学校将全民朗读党报活动与教学、与阅读相结合,让朗读者活动走进校园,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校的思政课内容,也是对传统灌输式思政教育的一种创新。通过朗读党报、深入浅出地讲解党的政策方针,广大师生不仅扩大了视野,培养了爱国情感,更提高了政治站位,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与党报之间的心理距离。这种创新形式也推动了思政教育在融媒体时代的进一步发展。
(一)通过线下课堂将党报朗读融入课程教学
青少年对一些政府文件只进行浅显的朗读意义不大,大部分学生无法领会其中的真正含义。让党报朗读走进线下课堂,学生阅读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成为解决此类问题的新途径。这种“党报进课堂”的方式,不仅丰富了线下课堂的思政元素,也体现了当前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将思政教育落实到学生身上。
首届朗读者活动就吸引了众多高校积极参与。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的支教活动已经开展了10 余年。借着《湖南日报》朗读者活动走进校园的契机,学院于2019 年7 月5 日组织学生朗读《湖南日报》7 月1 日评论员文章《永葆初心,就是最好的纪念》,用热情洋溢的青春之声为建党98 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献礼[6],以此拉开了2019 年度支教活动的序幕,为一年一度的支教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与往年支教活动不同的是,在本次支教过程中,年轻的大学生支教老师们会每天设立一节专门的《湖南日报》朗读课,让孩子们通过朗读《湖南日报》了解祖国的建设情况和身边的故事,并认识到,省级党报媒体所刊载的内容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并没有想象中的遥远,也是可以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讲述的。然后支教老师们为孩子们上传一段读报视频到“新湖南”客户端,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些贫困山区学校都表示,今后将继续发扬朗读的优良习惯,让孩子们通过朗读《湖南日报》,与祖国和时代保持同行。此次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的支教活动在鼓励大学生更广泛地阅读党报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贫困山区的中小学生对思政学习的兴趣。此举不仅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更用生动的方式给了他们人生启迪和精神力量。
(二)根据教育需要开展校园主题活动
相对而言,学生群体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尚未成熟,因此,教师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设计切忌照搬照抄党报,需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根据具体年龄层的教育需要开展相应的校园主题活动,深入浅出地给予学生思想启发。
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以《湖南日报》朗读者活动为契机,将“童心向党 梦想起航”读党报系列活动作为重要的德育主题活动加以落实,通过道德与法治课、校园广播、班会等方式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党报内容[7],同时开展“小手牵大手”家庭共读党报活动,促进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学校为孩子们搭建了优质的展示、成长平台,并将活动打造成了小学德育课特色品牌。
长沙市清水塘第二小学一直对朗读颇为重视。学校积极参与《湖南日报》朗读者主题活动,在2019 年9 月以“感师恩 铸师魂”为主题开展了大型党报朗读活动,学生以饱含情感的有声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与敬爱之情,为学校全体老师致以节日祝福的同时,更是上了尊师重道的重要一课。在此活动获得良好反响之后,学校举一反三,巧妙运用《湖南日报》2019 年11 月27 日一条关于青少年劳动教育的报道,以“党报进课堂”的形式给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充满力量的思政课。主讲老师从学生们做家务劳动的现实情况谈起,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具体的调查数据,指出当前对青少年生活自理能力及劳动精神的培养已迫在眉睫,并在讲解中穿插了马克思关于劳动重要性的论述“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以及陶行知对于劳动的理解“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一切靠劳动,生活才美好”,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的思想。
(三)借助朗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在当下,思政教育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摒弃仅有教师“教”的观念,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朗读是学生自主打造教育氛围的一种有力形式。有声语言相较于文字,能够使思想传递更为迅速,直抵人心。朗读活动和思政课堂的结合,亦是对青少年思政教育活动形式的创新,是推动思政教育活动发展的新力量。《湖南日报》朗读者主题活动一直秉承党媒的权威性和公益性,为广大青少年搭建公益朗读平台,并在线下通过教师引导开展思政教育课堂,紧密联系时事进行相关主题的党报朗读,为思政课堂的开展提供新思路,为青少年的思政学习开拓新视野。
至今,三届朗读者活动与学校活动紧密结合,辅以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引导广大青少年儿童爱党爱国,从党史学习、爱国主义教育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树立为祖国为人民终生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朗读者活动走进学校、班级,通过“读而思”“分享课”“开放式大课堂”等形式,整合社会德育资源与党媒的优质内容,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的德育体系,打造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转身为主体、朗读转化为思辨的独特思政课堂。除此之外,2021 年《湖南日报》还与学校共建小小朗读者基地,定期开展基地活动,通过活动扎根、媒体服务等途径,深度黏合学校、老师与学生,开创了校内校外协同发展的思政教育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