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11-21张洋高雷雷徐俊

关键词:文明生态思想

张洋, 高雷雷, 徐俊

(安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绿色纲领”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愿景、战略取向、制度建设、践行路径等核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大学生作为担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深入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这一思想的实践应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发挥其生态文明教育主阵地的优势,探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切实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感与使命感。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有待稳固

近年来,我国为擦亮发展的绿色底色,回应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热点问题,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当前我国有条件、有能力完成部分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工作,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优质生态产品以扩大生态空间和生态容量,但由于我国生态环境先天脆弱及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当前的生态环境改善还是在低水平上的提升,我国仍处于环境的高风险区。从总体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在“爬坡过坎”,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未真正到来。

我国当前生态环境治理仍存在着短板,意识不强、管理不善、制度不严、处理不当等问题依然存在。远有内蒙古腾格里沙漠排污、广西龙江河镉污染、河北沧县“红豆局长”事件,近有山西三维集团违规倾倒工业废渣、甘肃渭河及支流污染、天津危化品大爆炸事件。除了这些已经产生严重后果的事件以外,食用野生动物、垃圾围城、产业结构偏重等问题也极易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潜在的威胁。究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根据我国当前国情所制定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尚未完成,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尚未根本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尚未迎来突破。另一方面,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任重道远。一些企业对生态环境风险认知不深、重视不够,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工作能力不强、行动迟缓,个别人群生态道德水平不高、行为准则不严。生态环境保护不能穷于应付、舍本逐末、寅吃卯粮,而应该坚持站好自己特定的“生态位”。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受益者,因而都应自觉地做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与推动者,这就需要先进生态思想、文化被广泛接受认同并“化”为大众思维模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回应了中国人民所想、所盼、所急,是我们找差距、强担当的思想武器。

(二)部分大学生生态文明践行能力有待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1]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主力军,是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下半篇文章的行动者,其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和标志性成果。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随着发展方式转型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也进一步深入,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绝大多数大学生能自觉地站在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高度,践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理念,但部分大学生的生态思维进路、行为习惯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方面,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和行动空间,其私人化和自由化的特性,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共享信息、方便生活,但同时也有人利用这一平台发表一些非理性或有所偏差的网络舆情。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鉴别是非良莠的能力不强,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念更容易被互联网中的非理性舆论所左右。当前,以选择狭隘化和道德利己化为特征的功利主义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卷土重来。在这种功利主义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缺乏以未来和整体为导向的生态思维,过分重视个人的行为结果得失,追求短暂享受,不能以构建绿色生态为己任。除此之外,当代大学生作为名副其实的“网生代”,互联网平台是承载他们行动、塑造其个人经验及社会关系的重要场所,作为高触网群体,网络购物、网络借贷是其消费的主渠道,移动支付、分期付款带来的“即时满足感”不断刺激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过度消费、炫耀消费、一次性消费等成为其购买行为的显著特征,进而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损耗而不自知。

另一方面,以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德育课尚未列入学生成绩考评体系中,高校的德育课普遍侧重培养学生的政治和人文素养,生态文明教育沦为德育课的点缀。正是由于缺乏标志性、创新性及战略性理论体系的统领,使得部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缺失,最终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环保知识欠缺、环保意识淡漠,进而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发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指南、思想指引的作用,使大学生立生态道德之基、正生态道德之本、塑生态道德之魂。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教学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

缺乏科学理论体系支撑的生态文明教育必然是昙花一现、难以延续的,更难以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体系。当前,由于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教学资源挖掘不充分,使其陷入边缘化、空洞化、标签化的困境,甚至在部分学科中“失语”、教学中“失位”、教材中“失踪”、管理中“失声”[2]。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生态学通识知识及专业师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也逐步暴露出方法失当、目标空泛、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又具有实践指导力量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需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向纵深发展。

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从情感认同到理性认同的建构过程,不是没有任何学理依据的简单灌输。当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仅仅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梳理,而对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将这一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学理分析仍然不够,而这恰恰是发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作用的前提和根基。这就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及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中追溯其理论渊源,还需要在习近平同志从地方到中央的任职过程中提出的生态理念中探索其历史逻辑,进而全面、系统地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理论精髓及实践要求。

此外,当前高校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较少涉及经验实证性探索,除了少数学者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实际调查外,多数学者停留在主观描述阶段,没能找准问题进行攻关研究。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借助科学的问卷设计与调查,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按照“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对教育主体、中介环节以及外部环境这环环相扣的三重因素依次进行调查分析[3],整体研判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生态道德水平、生态知识积累程度,以及大学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知认同情况等,综合把握教学内容、教学载体、教学方式方法等中介环节,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方能厘清影响大学生生态意识“缺场”的症结性问题与制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场”的根本性因素,进而实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靶向传播。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特质——科学真理性和实践指向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陶冶大学生公民德行、强化其生态文明理念与责任意识的重要举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真理性的理论特质及实践指向性的发展向度为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立论依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合理内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生态思想中的最高成果,使其成了有着坚实理论基础的科学真理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人类的“能动”要在自然规律的理性支配下进行,“生命共同体”这一对人与自然关系阐释更深刻、表述更直观的新认知,以及基于这一认知的“两山论”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以自在自然为前提的人化自然本体论理解的进一步深化。

除此之外,古有儒家倡导实行“时禁”进行“顺时取物”、道家坚持“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今有习近平同志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科学布局[4]。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绿化荒山思想、十七大强调的“人”和“自然”同时成为发展“根本”的思想,还是十九大勾画的未来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路线图[5]244,均坚持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6]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解决新时代群众最关心的生态问题为逻辑出发点,延伸到环环相扣的制度体系上,最终落实到具体实践上。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蓝天、碧水、净土的向往,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整体支撑,党中央对环境监管及制度实施进行了决策部署。一是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首先摸清大气污染的根本成因——能源结构偏煤、对非法黑加油站和劣质油品监管不力、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秸秆焚烧等,进而针对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进行散煤治理,推动超低排放煤电机组的安装,大力推进“公转铁”,依法查处黑加油站。二是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为打赢这一战,国家相关部门对饮用水和工业用水进行分类整治。先是对全国899个县7.7亿居民的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整改,然后针对工业园区污水进行专项整治,安装污水处理设施及在线监测装置。三是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禁止洋垃圾入境,开展垃圾焚烧及发电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建立污染地块部门联动监管机制[7]。在这一科学思想的指引下,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日渐清晰。

(二)当代大学生——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接棒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8]。中国从古至今都比较重视德行教育,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德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际道德,强调人际交往关系的行为规范。然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道德范式。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严峻,污染防治成为新时代难啃的“硬骨头”,生态文明教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途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当代大学生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是未来落实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同时,还要接好接稳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接力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9]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学好这一理论有助于大学生提升其生态文明素养,强化其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一方面,输入是基础。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锻造过硬本领、培育科学生态观的关键阶段,其生态文明意识直接影响他们走向社会后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最需要精心的引导与栽培。“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问题能力的关键。”[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天然地承担着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不仅要向学生系统而全面地讲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及其与经济发展、文明兴衰、民生福祉等方面的密切联系,还要帮助大学生正本清源,紧跟时代,夯实生态文明思想基础,进而协助大学生走好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

另一方面,输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社会的进步及思想的解放,赋予大学生自我认知、体验、评价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现代化表达媒介和手段的加持下,他们善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无时无刻不在将自身所承载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一些具体的形式来影响和感染他人。输出就是创造价值,每一次输出的背后,都蕴含着无数的学习和实践。输出不仅会增强其生态文明思想的阐述力,还能坚定其自身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突破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制约,高度重视大学生话语能力的建构,通过正确的引导与栽培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使其成为未来落实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但当前的融入更多是无意识和片面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设计吸引力不足、教材更新不及时、生态文明教育配备的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校园文化助推力欠缺等。融入不足不仅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能紧贴时代,同时也使学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仅停留在政策认识层面,不利于大学生生态保护意识的养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果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实现意识形态的全方位渗透。因此,要从教育中介、教育主体及教学环境与方式这环环相扣的三重因素入手,发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优势,挖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教育价值,探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做实好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写

良好的德育工作能够满足、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需要,生态道德作为高校德育的新视点,是决定大学生发展空间的大小和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的标志性因素。知其善方能行其善,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后继者应自觉践行的生态理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贯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立德树人两条主线,在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写中融入这一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课堂”“进教材”为“入脑入心”奠定基础,进而更加有力地推动其“进生活”“进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课程设计中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渠道,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考虑生态环境改善成效不稳固的现实性,而且要考虑大学生生态文明践行能力不强的紧迫性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性,开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业理论基础课,在此基础上设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系列课,依托学校特色及学生兴趣开设生态美学、农牧生态学、生态法学等选修课[11],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体实践案例开展生态实践课。生态文明教育仅仅依靠一个专业是远远不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可向其他学科借力,将相关专业的教师请进思想政治课堂讲授生态文明理论、分析生态环境案例[12]。一方面,大学生在提升生态环境意识的同时,还可拓宽知识面,高校既能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理论扎实的思想政治专职教师队伍,又可盘活和整合各学科教学资源,进而打造多学科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在教材编写中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材的二次编写开发,将复杂高深的生态文明理论简化为生动活泼的内容和可视化的生态知识体系,增加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结合生态环境现状,紧扣统编教材,组织编写当代大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辅学习资料,增强学习材料的可读性。各年级教材间要与其各自的培养目标相统一,坚持“步步高”原则,层层递进、避免重复,最终,在归正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生态技能、充实大学生生态道德与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实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因式融入”。

(二)培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和践行的领跑者

优秀的教材开发和课程设计不仅能够“倒逼”学校改革和教育变革,还可以实现教育由适应社会发展到推动社会进步的转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3]作为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众化的实践者和执行者,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但是,目前仍有为数不少的思政课教师对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绿色纲领理解不透彻,进而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过度依赖课本,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成效判定完全依赖于考试分数,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这一高耗能低成效的学习方式,其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仅停留在抽象的课堂,而没有过渡到生活的具象。如果不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生态知识水平,重塑课堂教学新理念,课程的深度开发和课程的创新设计将毫无意义。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师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者。

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的使命

“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职责。”[14]14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吃透新教材,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和引领自我教育的全过程,进而转变思想、升华认知。在此基础之上,坚持“引进来”,将专家、学者引进来开展专题讲座,帮助高校思政课教师全面深化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时,也要“走出去”,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开展集体备课,开阔其眼界,拓宽其思路,组建善于交流、长于总结、精于应用的教师团队。

2.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1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过程紧紧围绕着大学生,更容易从教学中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利用这一优势,不断回到原点追问原问题,将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作为课题进行研究,贴近实际进行“靶向治疗”。

3.监督考评制度是培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和践行领跑者的根本保证

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党政各级部门应制定操作性强的激励与问责机制,以利益激励为导向,设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项课题及经费,对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秀模范和生态文明践行的先进典型定期开展表彰活动。除此之外,还要以督查问责为保障。由于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他们不仅会听其言,更会观其行。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恪守师德底线,当其在生态文明方面出现师德失范的行为时,相关主管部门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问责与处分。

(三)利用好隐形课堂与实践课堂

切实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为出发点,探寻大学生个人生态精神成长需要与社会历史发展需要的共振点,充分发挥隐形课堂隐秘性、经久性、可塑性的特点,利用其隐形渗透的特点,使大学生在行中学、在学中悟。除此之外,在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体会其思想精髓的同时,还要从实践上看深看实一层,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使这一思想的学习领会贯通不流于毫无意义的形式,真正地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有温度、有感召力的思想引领。

一方面,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和价值归属是进学生头脑,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地看到、用到、感受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存在,学生才会自觉地去学习、理解和实践这一思想。因此,高校管理者及教师应有目的地丰富“生态文明成绩单”的考核内容:统筹分配校园环境卫生整治、公共区域保洁、绿化养护等社会公益性劳动,重视以教室、宿舍个人卫生清洁为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提供节能型教室、共享单车、绿色校车等服务,使学生在生态校园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中强化对这一思想的价值认同。

另一方面,“文明是实践的事情。”[16]97要用好实践这一课堂,发挥实践育人的优势。一是充分利用寒暑假及重大节日等,利用周边资源,加强与气象站、环境监测站、环保公司等企业的联系,开展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使他们在参观生产与管理第一线的过程中巩固生态知识,在与专业人员的交流中强化生态责任。二是通过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形式,组织大学生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调研,在增强他们生态危机感的同时,激发他们尽自己的努力做一些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三是支持大学生到福建木兰溪、江苏蠡湖、浙江安吉等地去,近距离观察变害为利、水污染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成果,在“接地气”“通民情”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与实践指向性的特性,引导他们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去,进而形成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大学生作为未来落实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要将这一思想入脑入心。当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作用的发挥更多是无意识和片面的,其原因主要是课程设计吸引力不足、教材更新不及时、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校园文化助推力欠缺等。融入不足不仅表明教育工作没能紧贴时代的要求,而且会使学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仅停留在政策认知层面,不利于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养成。因此,需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做好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写,培养专职思政教师,利用“隐形课堂”与实践课堂,挖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教育资源,进而深化大学生对这一思想的实践运用,使之成为既具有生态保护意识,又具备生态保护践行能力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请文明演绎
思想与“剑”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漫说文明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