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香型水稻品种新稻50 号选育与应用
2022-11-21吕玉平王奉斌林志清张燕红
吕玉平 , 王奉斌 , 李 冬 , 林志清 , 袁 杰 , 张燕红
(1 新疆农业科学院 粮食作物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91;2 新疆农业科学院 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91)
1 选育过程
新稻50 号(原代号粮香5 号)是由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1994 年采用[(嘉758×莲香2 号)F1/(京香2 号×长粒糯)F1] 作母本、香稻品系92908 作父本,通过多亲本聚合有性杂交,连续南繁、 北育, 多代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香型品种。 2013~2014 年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域试验,2015 年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试验,2016 年12 月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为新审稻2016 年12号),定名为新稻50 号。
2 主要特征特性
2.1 种子性状
具有顶芒,颖壳、护颖、颖尖黄色,难落粒。 籽粒呈长粒形,米粒长0.6 cm,长宽比2.9,千粒重31 g 左右。
2.2 穗部性状
属大穗型, 穗长17~21 cm, 一般每穗粒数108.2 粒,结实率79.2%以上。
2.3 植株性状
株高115 cm 左右,株型适中,成熟一致。幼苗健壮、长势快,茎秆粗壮、坚韧,耐肥抗倒。 分蘖中等,一般单株分蘖7~8 个,分蘖成穗率80%~85%。
2.4 生育期
在南北疆主要稻区插秧栽培, 全生育期158 d,属早粳中晚熟品种。 作为插秧正播水稻,4 月初育苗,5 月初插秧,6 月底至7 月上旬拔节并进入幼穗分化期,7 月下旬至8 月初抽穗,9 月上中旬成熟[1-2]。
2.5 米质
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 出糙率81.4%、 精米率71.3%、 整精米率51.8%、粒长6.3 mm、粒型2.9、垩白粒率25%、垩白度6.3%、透明度1 级、碱消值6.2 级、胶稠度75 mm、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5%、水分含量12.1%,气味属清香型。粮香5 号获2013 年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一等奖, 其食味品质在评选中受到普遍认可。
2.6 抗性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田间抗病性调查结论为:参试品种较抗恶苗病、稻瘟病。
3 产量表现
2013 年参加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736.67 kg/667 m2,比对照秋田小町增产3%。 2014 年参加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33.65 kg/667 m2,比对照秋田小町减产5.61%。 2 a 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85.16 kg/667 m2,比对照秋田小町减产1.3%。
2015 年参加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726.85 kg/667 m2,比对照秋田小町减产5.8%。 在7 点次试验中,4 点次较对照增产,增幅1.3%~15.6%。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播种
适期早播,稀播育壮秧,早插促快发。 北疆稻区应在4 月中旬前育秧,5 月中旬前插秧,采用30 cm×16 cm 的株行距,插秧1.3 万~1.6 万穴/667 m2以上, 5~7 株/穴,基本苗6.5 万~8.0 万株/667 m2,最高分蘖35 万茎/667 m2左右, 有效穗25 万~30万穗/667 m2,每穗粒数90 粒左右,产量可达600 kg/667 m2以上。 在南疆稻区播种期晚12~16 d。
4.2 施肥
施肥应采取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 适时早追分蘖肥, 促其早生快发。 基肥一般施磷酸二铵15 kg/667 m2、尿素10 kg/667 m2。 尿素20 kg/667 m2作分蘖肥,分3 次施入:插秧后10 d 长出新叶,追施尿素6 kg/667 m2;间隔8 d 后追施尿素8 kg/667 m2;再间隔8 d 后追施尿素6 kg/667 m2。 在田间60%的植株倒2 叶完全展开时追施尿素3 kg/667 m2作穗肥。
4.3 灌水
全生育期以浅水灌溉为主。在分蘖末期,幼穗分化前进行晒田,以控制无效分蘖。出穗后应采取干干湿湿的灌溉方式进行灌水[3]。
4.4 除草
本田在旋耕后耙地时, 用60%丁草胺乳油150 ml/667 m2+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10~15 g/667 m2拌肥料撒施,防除稗草和三楞草等杂草;第1 次施分蘖肥时,再用上述药剂拌肥料撒施,施药后保持3~5 cm 水层1 周;后期草量大时,用五氟磺草胺60~80 ml/667 m2+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10~15 g/667 m2, 兑水20~30 L/667 m2进行茎叶喷雾,用药前排干田水,用药24 h 后灌水,灌水深度3~5 cm。 如稻田养蟹,在最后1 次使用除草剂15 d 后,稻田换清水再放入蟹苗。
4.5 灌浆温度
如灌浆期日平均温度在23~25 ℃, 大米口感更佳。
5 适宜种植区域
优质香型水稻品种新稻50 号,适宜在新疆南北疆稻区种植, 凡有效积温在2 900 ℃以上的相似生态区均可引进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