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状态的中医病机和辨治思路与方法
2022-11-21张兆杰
刘 洋,杨 婷,李 壮,高 傲,赵 妍,张兆杰,曹 蕾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北京 100078;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激烈竞争,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亚健康人群不断扩大,有调查显示,中国亚健康人群的比例高达75%[1]。亚健康是机体没有器质性病变指标,但却呈现出免疫力下降、生理功能低下、活力降低、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心理状态[2]。大多以疲乏无力困倦、腰膝酸软、情绪低落、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为主要症状,严重影响了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效率。亚健康状态已成为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认知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中医学一直倡导“上工治未病”“辨体论治”“因人制宜”,这些都与人类健康观念的变化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适应。正是中医这种特有的理论体系及其整体观、辨证观,使得中医防治亚健康有着独特的优势[3]。
1 五脏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调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基本病机
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多因长期劳逸失度、情志失调、起居无常、饮食失宜、年老体弱等,导致体内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运行失常、阴阳平衡失调,出现心之气血不足、心神失养;肺失宣降、肺气不足;脾气亏虚,脾失健运;肝气郁结;肾精亏虚;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等;如不加以调整,进一步发展,将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导致气滞、痰湿、瘀血,日久郁而化热出现热、毒、瘀、虚的一系列病理变化[4]。
1.1 劳逸失度
劳逸失度分为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和过度安逸。如果劳逸失度,或过于劳累,或过于安逸,都可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亚健康状态的发生。过度劳力而耗气,损伤脏腑的精气,由于肺为气之主,脾为生气之源,劳力过度则出现疲劳乏力、倦怠困乏、少气懒言、自汗、易外感等;长时间用脑过度,思虑劳神而积劳成疾,由于心主神明,脾主忧思,故劳神过度,易暗耗心血,劳伤脾气,致心神失养,脾失健运,出现失眠多梦、胸闷气短、肢体倦怠、心悸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正如清代石寿棠在《医原·内伤大要论》中所云:“劳力者伤气,经所谓汗出喘息,内外皆越,劳则气耗是也。若劳心者伤神,又重于劳力伤气者也”[5]。若房劳过度则伤肾精,肾精不足,可见腰膝酸软、精神萎靡、健忘、疲劳乏力、性机能障碍等。李用粹《证治汇补》云:“悠悠不止,乏力酸软者,房欲伤肾也。”安逸少动,气血运行不畅,可出现五脏功能减退,神气衰惫,困倦懒动、神疲嗜睡、记忆力减退等表现。如患者先天气血虚弱,后天常久坐、久视等,可引起气血亏虚,出现身体乏力、头目晕眩、失眠健忘等[6]。
1.2 情志失调
人体的情志变化与脏腑气血阴阳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促使脏腑气机调畅,气血平和,身体强健。反之,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出身心适应的程度,心身失调,是导致亚健康发生的重要原因。汪绮石《理虚元鉴》云:“精虽藏于肾,而实主于心,心之所藏者神,神安则气定……所以心动者神驰,神驰则气走,精逐而流也”。孙悦认为,情志与肝关系密切,持续的情绪焦虑、抑郁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致使肝郁脾虚型的亚健康状态形成[7]。
当今社会,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增强等使人肝气郁结,情志不畅,日久肝火旺盛,造成了人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如烦躁易怒、紧张焦虑、情绪低落、恐惧、悲伤欲哭、狂躁等。
1.3 饮食不节
长期的饮食不节,损伤机体正气而易致脾虚,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水谷精微不化,中土不足则不能灌溉四旁,不能濡养脏腑经络,久则出现四肢倦怠懒动,精神疲倦,少气懒言,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等。如《东垣十书·四肢不收》云:“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此外,脾虚清阳不升,气血不能上荣,日久出现头痛头晕,健忘失眠。严用和《济生方》中说:“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精,神宫不职,使人健忘”。
此外,过食生冷油腻或肥甘厚味,则生痰湿,痰湿可随气机的运行,无处不到,因此,出现亚健康状态痰湿内盛的证型。如《类证治裁·痰饮》所说:“痰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肺为咳,在胃为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肋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为痹,变幻百端”。痰湿日久,导致湿热内蕴出现口干口苦口黏、性情急躁易怒、肢体倦怠懒动、男性阴囊潮湿、女性带下秽浊等症。
1.4 起居无常
长期睡眠不足、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等,必将耗气伤身,或伤元阴致肝肾精血不足,出现疲劳乏力,腰酸腿沉,视物模糊等亚健康症状。或致脾肾阳虚,下焦虚寒等,出现全身怕冷,手足不温,腰膝冷痛,腹部发凉,大便不成形等亚健康症状。
1.5 年老体虚
中老年人,五脏功能逐渐减退,肾气亏虚,精血不足,不能充分濡养脏腑经络,出现体力不够、精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低下、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等诸多亚健康状态症状。
1.6 外感时邪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既强调正气在疾病防御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也不忽视外邪的致病作用。如清·吴澄的《不居集》云:“虚损一症,不独内伤,而外感亦有之矣……推而广之,不独风能成劳,六淫之气亦皆能成劳。”如外感湿邪,可致脾的升清和运化功能障碍,而出现身体沉重、倦怠、失眠、多梦、嗜睡等,如明·周文采《医方选要·中湿门》所云:“中湿之证,其脉多沉缓而微,其证四肢重痛不举。”外感风寒,阳气不守,易产生头痛、腰痛及倦怠感。如金·马宗素《刘河间伤寒医鉴·论阳厥极深》:“外感风寒则阳气不守,遂发头痛,腰重,腹痛,眼睛疼,身体倦怠。”
2 偏颇体质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内在因素
中医体质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由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8]。偏颇体质与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密切相关,偏颇性体质是亚健康状态的物质基础[9]。亚健康的表现可因体质不同而各有差异。这些表现可同时涉及躯体、心理、社会三方面,但又有其内在的联系,而不是相互独立存在。如偏颇体质中气虚体质者则倦怠乏力、气短懒言为主;阳虚质者形寒怕冷、倦怠嗜卧;气郁体质者,容易情绪低落、紧张焦虑、胸胁胀痛;瘀血体质者肢体疼痛、面部色斑、月经不调;阴虚体质者五心烦热、口干眼干、腰膝酸软;湿热体质者口苦口黏,性情烦躁;痰湿体质者肢体困重,头重如裹;特禀体质者易发生过敏性疾病等等。从体质学方面认识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辨体辨证思维的集中体现。
3 紧扣病机,辨证论治,分型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中医学认为,亚健康状态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是先天禀赋不足,或脏腑气血亏虚,实是气滞、痰凝、血瘀、湿热阻遏经络;病机为痰湿内阻,气滞血瘀,湿热内盛,与肺、脾、肝、心、肾、脑等脏腑密切相关。整体辨证分型治疗方面,亚健康状态临床常见以下证型。1)肝气郁结证:症见情绪低落,紧张焦虑,胸胁胀满,喜太息,疲劳乏力,周身窜痛不适,时发时止,咽喉部异物感,失眠健忘,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常用柴胡、郁金、玫瑰花、合欢花、陈皮、白梅花、香附、香橼、佛手等。2)脾虚湿阻证:症见疲劳懒动,肢体困重,头重如裹,嗜睡梦多,胸闷腹胀,大便不成形,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滑或沉细。治宜健脾化湿。常用党参、黄芪、太子参、茯苓、白术、山药、薏苡仁、黄精、砂仁、白豆蔻等。3)肝郁化火证:症见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干口苦,视物模糊,心烦起急,失眠多梦,小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常用菊花、生槐花、栀子、钩藤、龙胆草、夏枯草、赤芍、牡丹皮、石决明等。4)肝肾阴虚证:症见腰酸腿沉,神疲倦怠,头晕健忘失眠,口干口渴,烘热出汗,心烦起急,视物昏花,皮肤干燥,女子月经失调,男子遗精早泄,大便秘结,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常用石斛、百合、山茱萸、麦冬、天冬、沙参、玉竹、知母、女贞子、旱莲草等。5)肾精不足证:症见精神疲乏,头晕耳鸣,头发脱落,或头发早白,牙齿松动,健忘恍惚,腰膝酸软,下肢无力,神情呆滞,月经量少,性功能低下,尿频便秘,舌淡,脉细弱。治宜补肾填精。常用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沙苑子、鹿角胶、龟板胶等。6)心脾两虚证:症见疲劳乏力,心神不宁,心悸胸闷,失眠健忘,头晕脑胀,面色少华,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月经量少,舌淡苔白,脉细或弱。治宜补脾养心,益气养血。常用太子参、黄芪、党参、黄精、西洋参、当归、龙眼肉、灵芝、红景天、丹参、茯苓、远志、茯神、白芍、大枣、首乌藤等。7)肺脾气虚证:症见胸闷气短,语声低微,懒言,乏力,自汗,畏风,容易外感,食欲不振,腹胀,情绪低落,懒于交往,舌淡苔白,脉细弱或缓而无力。治宜补脾益肺。常用灵芝、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炙甘草等。8)气阴两虚证:症见疲劳乏力,汗出气短,口干眼干,头晕目眩,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心烦少寐,腰酸耳鸣,舌偏红,少苔,脉细弱无力。治宜益气养阴生津。常用石斛、玉竹、沙参、麦冬、百合、太子参、黄精、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等。9)脾肾阳虚证:症见身倦乏力,形寒肢冷,腹部发凉,少气懒言,嗜睡,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肾。常用菟丝子、覆盆子、鹿角片、鹿角胶、熟地黄、肉桂、锁阳、肉苁蓉、附子、淫羊藿等。10)瘀血阻络证:症见面色晦暗,或面部色斑,颈肩或腰背疼痛,头痛胸痛,身疲乏力,唇色黯,口干不欲多饮,女子月经不调,舌质紫暗,脉弦涩。治宜活血化瘀。常用桃仁、红花、玫瑰花、月季花、三棱、莪术、牡丹皮、赤芍、丹参、三七粉等。11)湿热蕴结证:肢体困重懒动,头重如裹,口苦口黏,胸闷腹胀,心烦急躁,失眠梦多,小便色黄,大便黏腻,女子带下秽浊,男子阴囊潮湿。治宜清热利湿。常用土茯苓、萆薢、藿香、佩兰、龙胆草、夏枯草、黄芩、栀子、连翘、马齿苋等。
4 依据体质学说,辨体施治,辨体调养,改善亚健康状态
中医体质辨识为亚健康调控提供了依据,通过体质辨识,掌握阴阳偏颇状态,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合理调控亚健康[10]。1)气虚体质者给予培补元气、健脾益气之法,饮食以山药、莲子、薏苡仁等食物为主,尽量不要使用萝卜、空心菜等耗气食物;鼓励其做一些柔缓运动,比如散步、太极拳等;可自我按摩足三里穴等。2)阳虚体质者给予甘温益气、温阳散寒之法,饮食上多食用温热食物,如牛肉、羊肉等,尽量不要食用西瓜、梨等生冷食物,平时注意保暖,可自我按摩关元、气海等穴位。3)阴虚体质者,给予滋阴养血之法,药食选用枸杞子、百合、牛奶、银耳等,少食麻辣、刺激类食物,平时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避免熬夜,注意调整急躁情绪,宜下棋、练书法陶冶情性,常听舒缓、柔情音乐;尽量选择中小强度的运动项目,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4)痰湿体质者,给予化痰利湿之法,饮食上多进食萝卜、莲子、山药、海藻、冬瓜等清淡类食物,居住环境宜干燥,避免潮湿,多进行日光浴;长期坚持运动锻炼,适当增加运动量,合理控制体质量增长;可自我按摩丰隆、水分等穴位。5)湿热体质者,给予清热利湿之法,建议其多进食赤小豆、黄瓜、丝瓜、薏苡仁、鲫鱼等甘寒类食物,尽量少食辛燥刺激之品。可适度加大运动量及锻炼强度,平时尽量放松身心,不要熬夜或过于劳累,保持充足而有规律的睡眠。6)气郁体质者,以小麦、海带、佛手、荞麦等行气解郁的食物为主,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宜常听激扬、高亢的音乐,可自我按摩膻中穴、太冲穴等。7)血瘀体质者,给予活血化瘀之法,建议多进食黑豆、山楂、红糖、桃子、紫菜等,鼓励其多进行有氧运动,避免久坐不动,注意培养乐观的情绪,可自我按摩血海。8)特禀体质者,饮食以清淡为主,注意营养均衡,粗细荤素搭配合理;过敏季节减少户外活动,居室常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方式。
5 小结
综上所述,临床调治亚健康状态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种病理因素,紧扣核心病机,分型论治,同时运用中医体质学理论调理亚健康状态,对不同体质亚健康状态人群,从饮食调养、运动保健、情志调摄及生活起居调养等方面给予个体化中医药保健指导,辨体施治,辨体调养,有助于亚健康状态的预防和个体化研究,为其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