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八大: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练兵场”
2022-11-21邓绍根
邓绍根 李 欢
2021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关于召开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全会决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全会认为,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1]2021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号召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2]此举体现了新闻媒体在重要历史关头的宣传鼓动作用。2022年8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于2022年10月9日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政治局将向党的十九届七中全会建议,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16日在北京召开。以史为鉴,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它提出了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工作重心的转移,明确了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并在政治经济建设方针、体制改革、党的建设等多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其贡献被学者概括为“三个正确”,即正确地总结了十一年中完成的伟大胜利,正确分析了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的形势,正确地开始了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3]。同时,从新闻宣传视角分析,中共八大也是一次规模庞大的新闻事业“练兵场”,在大会的筹备、召开和闭幕阶段,新闻媒体积极发挥自身告知信息、宣传鼓动和促进党的决策贯彻执行等作用,书写了自身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本文拟从新闻宣传角度研究中共八大,以期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二十大报道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参考,也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一、全面告知:大会筹备阶段新闻媒体对中共八大召开的报道
“召开中共八大”正式提出于1955年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宣布“1956年下半年召开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并提出议事日程为:“(一)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二)修改党章;(三)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明年七月以前要完成代表的选举及文件的准备工作。”[4]中共八大是一次延迟的党代会,根据1945年七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由中央委员会决定并召集之。在通常情况下,每三年召集一次。在特殊情况下,由中央委员会决定延期或提前召集。”[5]同时,毛泽东也在七大上提出要准备革命转变,夺取像北平、天津这样大的中心城市,“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因此按照中央原本部署,1949年前后是召开党代会的理想时期。但由于当时国内正处于战争时期而不具备召开全国性党代会的条件,八大被迫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年里又因为“高饶事件”,党内高层经历了一次分裂与反分裂的严重斗争,八大“可以开而没有开”。毛泽东表示:“五年计划也上了轨道,过渡时期总路线也提出来了,又经过这次代表会议使大家在思想上更加统一了。”[6]由此可见,党中央认为召开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一提议也得到了党内同志的认同,1955年10月召开的七届六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党代会的召开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新闻宣传事业是党的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就规定了,“(党员)超过十人的应设财务委员、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各一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还提出,“不论中央或地方出版的一切出版物,其出版工作均应受党员的领导。”[7]由此可见党对于新闻事业的管理和重视,这一传统在中共八大的新闻宣传工作中也得到了体现和发展。1955年10月18日,即“召开八大”达成党内共识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就在头版登载了《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扩大)关于召开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并就代表选举的时间、要求和方法做了详细说明。[8]这一报道正式在全国拉开了“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序幕,也体现了新闻宣传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参与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作用。党内非常重视八大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在会议筹备阶段中央高级领导人均多次谈到了相关工作的安排。
1956年8月22日,党的七届七中全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毛泽东在大会发言提出要准备一些报纸发言,“组织一些小稿子,几百字,很经济,插在比较长的发言中间,比较生动……”[9]这一提议是此次会议宣传中在报刊上登载会议书面发言的雏形,表明了党的最高领导人对新闻媒体记录者角色的认可。毛泽东还说,这些稿子要有批评性,即对工作要有批评,要有自我批评。对工作有意见,对党的团结有意见,要有批评,要有丰富的批评。到了第三次会议,他再次提到了报纸发言的要求“要精,要生动,要多种多样,要短,要有内容,要有表扬,有批评,有成绩,也有缺点,要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千篇一律。一片颂扬,登到报上净是好事,那就不好看。”[10]邓小平在七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政治局委员,主要负责筹备八大的各项组织工作。在七届七中全会和八大预备会议上,邓小平沿着毛泽东的提议,对会议发言做了更明确的规定:(一)八大大会发言要精彩、生动、多样性,还要短。要有人讲一讲主观主义,有人讲一讲宗派主义;(二)会议上现场发言一般不超过20分钟,“准备的稿子有八十篇以上,报纸登一二十篇”。[11]从新闻媒体后续的报道情况看,报纸发言规模远超这一设想,除了登载口头发言之外,另有45人在《人民日报》上做了书面发言。这些人既有中央领导,如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孔祥祯关于“节约钢材、木材、水泥的措施”的发言;也有各地区、各部门的负责人,如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王恩茂关于“新疆人民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发言,中共长沙市委员会书记秦雨屏关于“加强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协作”的发言;还有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和普通党员,如工业劳动模范赵满成关于“在企业生产中发挥基层群众的教育宣传作用”的发言。这些报纸发言数量之多、代表面之广,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参与,因此有学者称“中共八大是一次解放思想的会议”。[12]
从新闻媒体的八大报道实践看,党的要求在八大前期的宣传工作中被落到了实处。1956年初,新闻媒体向全党全社会告知八大相关消息,并积极动员人民群众迎接八大。这一阶段的报道量虽然不大,但通过消息、通讯、综合报道和典型个案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呈现方法,全国充满了喜迎八大的氛围。生产者献礼八大是会前报道的重点。围绕中华全国总工会开展的“先进生产者运动”,1月14日,报纸头版报道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七届执行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重点突出为了迎接八大,总工会号召全国广大职工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竞赛,争取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并给出了预告性报道——“五一”劳动节前后将在全国召开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13]。从2月到7月,《人民日报》编辑部每月策划1~2篇专题报道,着重阐明各地开展生产者运动的具体情况。如3月31日采用报社驻成都记者和驻兰州记者的通讯稿,发布了两地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的情况,并提出“全面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4]。劳动节前后,“以实际成就迎接中共八大”的呼声形成一个小高潮,报道数量明显增多,主题聚焦于各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运动,还全文刊载了全国总工会主席赖若愚在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的发言,旗帜鲜明地提出“更多、更快、更好、更省”的建设口号[15]。之后,《人民日报》又报道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捷报, 以典型案例的方式记录了八大筹备工作的细节。值得一提的是,9月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苏联大使馆献礼八大的消息[16],这是会前献礼中对国外动态的唯一一篇报道,既体现了中央党报对国际问题的关注,也体现了其政治性。
代表选举和会议时间是党代会的另一个重点议题,七届六中全会对代表选举的方式、时间、要求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人民日报》在此后跟进报道。7月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转发新华社消息,明确了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是1956年9月15日,地点是北京[17]。后续又发布了3000字长文介绍福建、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召开党代表大会的消息,并在报道中突出7月1日改版宣言《致读者》对新闻批评的要求,即“有许多问题需要在群众新的讨论中逐渐得到答案。有许多问题,虽然已经有了正确的答案,应该在群众中加以广泛的宣传,但是这种宣传也并不排斥适当的有益的讨论”。[18]在报道福建党代表大会时,报道强调了代表大会不重视发展地方工业的教训;在报道黑龙江代表大会时,《人民日报》将代表们提出的“省级领导机关存在官僚主义,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工作不深入、不具体、不及时”[19]等问题都一一告知读者并要求有关部门整改。之后,针对其他地方的党代会的报道也遵循了这一原则,提供新闻消息的同时承担起监督功能,在引导舆论之余反思总结既往不足,为八大召开营造了紧张活泼的会前氛围。
1956年9月3日,八大召开在即,中央向宣传机构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宣传报道工作的通知》。该文件由邓小平审改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广播局、人民出版社、外文出版社、俄文友好报等单位都接到了这份通知,由于其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要求细致,这份通知也成为该阶段“党管宣传”的一面旗帜。从内容上看,《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宣传报道工作的通知》全文三千六百余字,包括宣传要点、报纸宣传、广播宣传、出版工作和群众宣传五个部分。《通知》指出,报道的重点是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关于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通过新的党章和加强党的领导作用以及促进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投身于建设伟大祖国;报道的内容是在会前宣传党代会并发布关于党的建设和生活的报道,在会后承担起宣传责任。这里着重提到了《人民日报》的职责,即在大会开幕、闭幕、通过政治报告、通过党章、决定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时,应该发表社论。对于大会的报告、文件、代表的发言以及各国兄弟党代表的致词,《人民日报》应该全部全文刊登,此外还可以发表一些配合大会报告和文件的资料;报道的特殊要求是媒体不能刊登群众致敬信件、电报或其他祝贺信息,也不发表对个别党的代表的访问记;除了刊登党中央主席、副主席和新选出的政治局委员的照片外,所有发言代表不必刊登照片;要求媒体重视对外报道,要求大会的报告、文件、特别重要的和涉及对外工作的主要发言以及各国兄弟党代表的致词都要全文对外国作文字广播。[20]
二、全程记录:大会召开期间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讨论和媒体对中共八大的报道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到会代表1021人,列席代表107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15日上午毛泽东致大会开幕词,指出了八大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 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21]这一讲话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积极反应,在《人民日报》的新闻稿中记录了33次会场掌声,显示了会议的热烈氛围。下午,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这份报告的精神同毛泽东的开幕词再次阐述了八大的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刘少奇在社会主义建设部分谈到了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方面的发展,判断这些方面“都有迅速的发展”。之后,刘少奇具体谈到了一些发展成就和建议,他肯定了“双百方针”在繁荣科学和艺术方面的积极作用;要求继续推进扫盲运动,逐步扩大小学教育,提高职工文化教育程度;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方面,要用“社会主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去武装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对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思想进行批判”;在知识分子教育上,要进一步扩大和加强知识分子队伍,并提出“我们的知识分子队伍已经同工人农民结成了亲民的联盟,并且有相当数量的知识分子变成了共产主义者,加入了我们的党。”[22]这些论述虽然没有直接涉及新闻媒体,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既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喉舌,又承担着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功能,因此在对“双百方针”“扫盲运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改造动员知识分子方面的决议中仍处处隐藏着媒体的身影。由此,《政治报告》的论断也为新闻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加强党的建设是八大的三大任务之一,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则通过不断巩固全党的共同思想基础使其成为促进党的建设和团结的重要举措。9月16日,邓小平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全文两万九千多字,历时2小时15分钟,其中多次提到了党报党刊在党的建设工作中的作用。该报告提到党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领导全部国家工作的执政党,党员人数大大增加且多数党员在党政机关中担任要职,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党的组织工作和对党员的教育工作”。[23]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报党刊则是党员教育的重要思想武器,因此在党的报刊中,要着重进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教育;要使党和国家的各种会议,特别是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成为充分反映群众意见、开展批评和争论的论坛;党员可以在党的报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自由的、切实的讨论,这是党员的基本权利之一;各级党组织的报纸,必须宣传中央组织、上级组织和本级组织的决议和政策。[24]
9月17日,八大进入小组讨论和大会发言阶段,不少代表也非常关注新闻宣传工作的实践情况。赵满成是大连四〇一厂技术检查科的副科长,他作为工业劳动模范着重谈到了对其他工人宣传提高产品质量时的经验。“党对我说,要做一个优秀的技术检查工作者,不仅要对国家负责,同时也要对群众负责,既要坚持产品的标准,同时也要注意发挥群众的积极性。”[25]因此,赵满成在进行工人宣传教育时不是简单粗暴地予以批评,而是注意提高工人的政治思想觉悟。中共陕西省委员会第一书记张德生提议,在农业生产中加强宣传员和干部的力量,他提出在向普通群众进行说服教育的时候,可以采取“以群众教育群众的方法”[26],即组织大量的宣传员和干部,向群众进行宣传。这一发言是对共产党群众路线的阐释,也是对毛泽东“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这一群众办报思想的践行。此外,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唐麟提出建议:“党、政府、人民团体的内部刊物办得有些滥了,数量太多,质量不高,重复浪费,有加以清理整顿的必要。”[27]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提到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文字改革”[28],以消除向科学和文化进军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障碍等。这些提议是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具体的、实践层面的探索。
会议期间,党报党刊对对八大的报道进入“全面开展”阶段,担任“记录者”和“引导者”。会议召开首日,《人民日报》就在头版上发表了6篇文章,分别从预备会议的情况、八大开幕式和各国兄弟党代表团参与八大的盛况三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到9月27日会议结束,《人民日报》共计发文166篇,其中不仅包括对《政治报告》《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等重要文件的全文刊载,还开辟专版登载了各部门、地方代表的发言情况。从形式上看,这些报道采用了消息、短讯、每日简讯、社论、图片报道等多种方式,新闻量也非常丰富。这得到了读者的称赞,据参与会议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于光远回忆,“八大的大会上有各国共产党与工人党的领导人和我国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以及国内外新闻记者,大会上的报告和发言第二天就见报。这样的做法当然是各方面的人很满意,产生的影响很大。”[29]
“大会新闻(包括开会预告和最后公报)由新华社每日负责发布,国内各报纸一般不另写新闻。”[30]新华社在八大召开期间起着“消息源”的作用,因为八大报道要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除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之外,国内其他报刊记者一律不列席会议,因此其他报刊对八大的报道主要采用了新华社的电讯、每日简报和新闻图片。其中新华社每日发布的会议简报一般是发在党报的头版,如《光明日报》9月17日在头版登载了新华社的电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昨天进行第二、三两项议程》[31],内容不仅是对前一日会议的总结,还提炼出了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和周恩来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两大核心报告的要点,真正做到了内容简洁、重点突出。
党报是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对应的党报功能是“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吸引政治同盟军”。[32]在八大的宣传中,新闻媒体利用评论文章进行党的理论路线阐释,并在报纸上开展讨论以动员群众,已经成为此次党代会宣传的一大特色。会议召开首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长篇社论《我国伟大社会主义事业的里程碑》,[33]全文2400余字,总结了七大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资产阶级民主性质革命和转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革命的经验和成果,并用超过二分之一的篇幅阐述了共产党在领导两个革命和国家建设事业中的地位,提出“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我们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正确路线”。此外,社论对目前机关企业中存在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作风和宗派主义倾向进行了深思,切实落实开幕词中“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的目标。《光明日报》是中共中央主办的,以知识分子主要读者对象的思想文化大报,它在动员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众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从9月15日至10月初,《光明日报》共发表社论和学习八大精神的相关文章近20篇,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编辑部邀请了黄炎培、华罗庚、彭泽民、程潜等民主党派人士在报上发表了八大精神学习的署名文章。地方一级党报同样如此,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八大期间扩大了两个版面刊登八大相关的新闻。有学者考察了《湖北日报》《天津日报》《福建日报》《新湖南报》等地方党报的新闻报道内容,同样发现八大的消息占比突出,给人一种“中共八大一下子扑面而来”的感觉[34]。
加强对外传播能力,沟通中外是八大宣传的另一个重点。在审改《关于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宣传报道工作的通知》时,邓小平就特别提出了各国代表团到达和离开我国时,“一律不发个别的消息,只在代表团到齐的时候和他们大都离开的时候,发两次简要的综合消息”。并就对外国代表团的宣传报道批示:“不能专对少数人扩大宣传,这样容易得罪多数人。而且这次来的头头很多,也很难突出某些个人。”[35]这显示了我国领导人对外宣的重视,也显示了国际新闻报道宣传的要求之高。各级媒体在对外传播上表现出了较强的一致性,遵守《关于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宣传报道工作的通知》的纪律,均以新华社的电讯为核心,重点报道外国代表的发言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贺电致词。比较特殊的是,《人民日报》在国内纸张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仍然为每位国外发言代表刊登了一幅新闻照片,[36]成为了这段历史珍贵的图画记忆。另外,各大媒体也非常关注外国媒体对八大的报道,并积极将国外媒体、人民的声音传回国内,会议召开的第三天《人民日报》就采用莫斯科的电讯报道了苏联《真理报》《消息报》《共青真理报》《劳动报》和《莫斯科真理报》等中央与莫斯科市的报纸全文刊登毛泽东所做的八大开幕词的报道[37],之后还在头版陆续刊登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朝鲜、蒙古和越南等国家媒体对八大的报道。这些报道沟通了中外媒体,显示了八大的国际影响力,也鼓舞了国内人民的士气。
三、全员贯彻:大会闭幕后新闻媒体贯彻执行中共八大会议精神
1956年9月27日,中共八大闭幕。在八大闭幕式上,陈云代表主席团发布宣告:“我们的大会已经胜利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我们全党今后的任务,就是为具体地执行大会的各项决议而努力工作。”[38]《人民日报》在次日的报纸头版宣布了大会闭幕的消息,并对会议的最后一项议程——选举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表决《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和《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进行了结果公布。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林彪、林伯渠、董必武、彭真、罗荣桓、陈毅、李富春、彭德怀、刘伯承、贺龙、李先念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乌兰夫、张闻天、陆定一、陈伯达、康生、薄一波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时,邓小平、彭真、王稼祥、谭震林、谭政、黄克诚、李雪峰当选中央书记处书记,刘澜涛、杨尚昆、胡乔木当选候补书记。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长篇社论《一次有伟大意义的大会》肯定了八大是一次“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会”[39],并为这次会议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总结,从中国的基本国情、政治报告、经济政策、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政策、国家政治生活问题、国际关系问题和党的章程以及党的生活问题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会议成果和意义,将其总结为“一切爱国的人民都可以从这次大会的结果看到我们祖国的光明灿烂的未来,看到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富强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的远景”。这里对中共八大意义的定性和阐释与毛泽东在大会开幕式词中的精神是一致的,即“我们就一定能够一步一步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我们这次大会,对于我国的建设事业的前进,将要起很大的推动作用”。[40]
八大闭幕后,新闻媒体对这次会议的关注和报道远没有结束,一方面媒体继续记录了会中未能完全报道的信息,另一方面积极促进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从会议结束到12月,《人民日报》又陆续发表了六十余篇文章进行补充报道。9月28日,《人民日报》以编辑部的名义发表了一份说明,表示会议期间未能发表的四十五位专家的发言将陆续见报[41]。同时,《人民日报》也继续关注各国兄弟党代表团的会后活动,其大部分报道仍以八大为要点。值得一提的是在9月30日的报道中,《人民日报》将苏联《真理报》的社论《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转载,其中对八大的定性和《人民日报》的社论基调相同,即认为中共八大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善于寻找最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形式和新方法[42]。之后波兰《人民论坛报》、捷克斯洛伐克《红色权利报》、朝鲜《劳动新闻》、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各报》上发表的关于中共八大的社论也被《人民日报》做了摘录发布出来。在图片记史方面,《人民日报》在9月29日又发布了6张八大期间各国兄弟党代表团参会和举行活动的珍贵照片。
在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上,《人民日报》在此方面的报道集中于各部门在具体工作中的改革,如10月3日粮食部副部长陈国栋援引八大政治报告决议中对农业合作化的要求,介绍了1956年后粮食优良品种的推广情况,并对各地的种子管理方法提出了具体的、专业的建议。[43]相关的报道还有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陈凤桐对农业科学工作的论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赛福鼎对新疆各地建设情况的介绍,以及建筑材料工业部部长赖际发对八大报道中加强建筑材料工业建设要求的解读等。此类报道数量多,涉及农业、工业、党的建设、民族地区发展、基层治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再一次掀起了“全国团结一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机关报《工人日报》在此方面举措具有创新性,它开辟了“学习‘八大’文件问题解答”和“‘八大’文件通俗讲话”两大专栏[44],发表了对政策形势、国内局势、重要决议的解读文件,在广大职工和工会工作者中引起了积极反响。[45]
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标志着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初步成果,也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正如两个“历史决议”对它的评价。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对八大的定性是“开得很成功……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46]2021年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了对中共八大的认识,提出中共八大后“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47]遗憾的是,八大的正确路线在实践中没有被坚持下来。在之后的整风运动中,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许多知识分子、党内外人士被错误地划分为“右派分子”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新闻业也不能幸免,甚至由于常常在政治运动中作为“排头兵”,在1957年特殊的政治气候中成为了最早受到冲击的对象之一。
四、结语
中共八大绘制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对国内矛盾做了科学判断,并确定了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工作一系列方针,这标志着中共八大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奠基地位。从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发展看,这次会议前后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宣传报道工作的通知》和三大报告中关于新闻宣传的指示,以及代表们关于新闻实践工作的讨论,成为该阶段党的新闻事业发展的方向和主题,即在“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的总目标下,新闻媒体作为宣传报道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并在相关工作中反映党的朴素、实事求是和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同时,中共八大也是新闻事业第二次改革之后的一次实践“练兵”。1956年以《人民日报》为“排头兵”的新闻业全面改革针对党的新闻宣传系统对党的政策宣传不及时,报纸新闻少,内容教条和党八股严重,缺乏不同意见讨论等问题,通过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和改进文风发挥党媒自身特色和传统优势,有力促进了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其积极的影响也体现在八大宣传全过程中,即一方面通讯社汇总消息、沟通中外,各级党报告知信息、引导舆论、宣传鼓动和促进党的政策贯彻执行,共同建构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新闻事业的职责和使命;另一方面在传播内容形式上采用短消息、每日简讯、新闻通讯、综合报道、典型个例深度报道、社论和评论以及新闻图片等多元化手段传播会议信息。更值一提的是部分新闻媒体在贯彻执行阶段创新进取,采用发布署名学习文章、开辟八大文件精神学习园地和八大精神通俗化传播专栏,多方位、多手段向人民群众传播党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提出,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48]在新技术应用于新闻业,新闻传播格局不断革新、媒介融合持续推进的今天,党对于新闻媒体仍抱有殷切厚望。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这次会议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八大的新闻报道情况将为二十大的新闻宣传工作提供历史经验,促进新闻媒体圆满完成对这次意义重大的党代会的宣传报道,动员全党全国团结一致继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