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发达地区小学劳动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2-11-21姜丽霞
姜丽霞
一、问题与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发达地区学校及教育服务机构都在重构本地的劳动教育体系,但是劳动教育开展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仍需要“破局”。
首先是教育资源“稀缺之局”。对于发达地区来说,资源匮乏体现在多方面:一是硬件资源,城市土地资源紧张,无法向学生提供足够的劳作体验“务农区”;二是软件资源,缺乏劳动教育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其次是学生素养“薄弱之局”。城市学生直接接触农耕劳动机会很少,劳动素养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实践机会,学生不具备相关技能和素养,难以完成较为复杂、挑战性强的劳作;二是城市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带来价值观多元,学生对保洁、门卫等体力劳动及部分劳动职业存在价值认知上的偏差。
再次是家社支持“淡化之局”。学生劳动素养差的情况也反映了家长以及社会对劳动教育的态度。对比农村,城市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学生的义务就是学习,劳动没有什么意义与价值。
二、实践与研究
笔者所在校通过解读地域特质,从顶层设计上架构养成体系,从“生活、智能、审美、协同”四类课程活动中实现突破,健全共育机制,同时在实施形式与内容上更注重成效性。
其一是生活类劳动:回归学生生活。如果将直接“务农”“务工”看成是劳动教育“一级市场”,那么可以将“务农”“务工”劳动衍生出来的劳动教育看作“二级(及三级)市场”。
学校开发与运用有限资源,破解发达地区“资源稀缺”之局,创设真实劳动教育场景,架构并实现“方寸之间皆有劳育”“回归学生生活”的城市劳动教育的“二级市场”模式,打造“居家劳动”品牌项目,衍生了“微型”种植劳动,让学生成功体验“小农民”的感受。例如,一米农田活动,每个班级都有专属的“一米小农田”,有三支“小分队”保驾护航:种植小分队,每天给蔬菜浇水、除草、整枝;记录小分队,在“一米手册”里用画笔或文字记录劳动的点点滴滴;保障小分队,每月进行岗位轮换,确保让每位学生都有快乐体验的机会,培育学生实践力和责任感。
种植是“务农”的“一级市场”,而将种植好的蔬菜从地里送到餐桌就是“二级市场”劳动,让学生走进生活厨房,在小厨房的大奥秘中体验“舌尖上的科学”。例如,开展食尚天地活动时,学校编撰了一至五年级关于食物的系列活动指导手册(含知识冲浪、科学调查、趣味实验、探究实验、美食菜谱、数学链接、创意厨房、美食积分等板块),并制作了活动指导系列视频,对学生进行生活技能指导。这一活动既注重全员参与性,又注重个性发展,具体互动中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人气美食王”和“厨房科学家”,又有面向特长学生的“美食家”和“美食小主播”四大板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爱生活的劳动情感。
其二是智能类劳动:紧扣时代脉搏。新时代背景下,发达地区科技经济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创新意识、信息技术等已深度融入这些地域的劳动教育,“人工智能”更是一大热点。因此,学校开展了人工智能项目,紧扣地域特质,以上海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推进为契机,由此明确主题,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分类条例,开展调研攻破难点,通过基于编程的“垃圾分类”智能控制方法,设计制作“智能开合垃圾箱”。学生利用编程知识,进行自己理想中的垃圾猎手模型的编程探索,以项目汇报会方式展示并实地进行智能验证,通过创意性劳动带来无穷乐趣。
其三是审美类劳动:彰显生活品质。发达地区的经济处于领先地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生活格调和情趣具有“城市化审美”特质,通过“美学”来浸润艺术修养,围绕“美在生活、美在梦想”的视角开展审美类劳动,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劳动教育格调。例如,童心花艺活动,是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结合人文历史与自然属性,将插花艺术与日常生活进行对接,实现劳动教育与美好生活的自然融合。童心花艺活动是以花为主题,经历充满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种花、观花、识花、研花、插花、用花”等各个环节,开展“以花为媒—融合学科教学” “与花同行—整合教育空间”“以花为礼—创新节庆活动”“以花育美—展现劳动之美”系列活动,培育学生劳动技能等核心素养,构建形成生动灵活、富有美感和时代感的“新劳动”。
又如,空间改造家活动,是引导学生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通过环境空间的设计活动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和劳动素养。在具体实施中,师生携手对学校艺术空间中的局部区域进行创意改造,这种改造设计活动就是非常直观形象的美术教育演示和示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环境设计作品的审美感、理解和审美领悟能力。
其四是协同类劳动:实现跨界整合。学校和教师要打破家校社壁垒,形成“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开展“年段清晰、有机衔接、螺旋上升”的活动,达成“跨界整合、协同共育”目标。这类活动主要可分为学校教育、家庭实践、社会体验三大模块:学校作为主阵地开展活动、家庭参与协同活动、社会提供教育资源,三方实现“跨界整合、全域联动”,家校社“同频共振”引发劳动教育及学习场域“自然交融”。
例如,职业启蒙活动,旨在改变父母对劳动实践的固有观念,充分发挥社会支持作用,拓展劳动实践活动。学校通过家校社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组织学生开展“职业手账齐动手—家庭图谱会制作”“职业课程齐上阵—三级主播来开讲”“职业体验齐分享—社会实践收获多”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和家长走进社会、观察工种、采访劳动者、体验职业,并完成体验记录,在此过程中体会职业要求以及职业精神。
三、评价与保障
学校制定了劳动教育一生一册评价方案,以符合学生自身实际发展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为出发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劳动评价,引导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树立用自己辛勤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理想信念。
评价中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发展性,因材施教,从发展性的角度评价劳动成果。二是整体性,智慧统整课程教学和评价,有机整合实施评价。三是多元性,促进学生对劳动的真实感悟与反思提升,多角度提升劳动素养。四是过程性,重视过程中学生的收获。
学校还要完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确保学生劳动有场地、有课程、有指导,明确劳动教育的目的、方法及一体化推进的策略,有效优化劳动教育。
四、思考与展望
发达地区学生的劳动机会和劳动资源受到限制,缺乏劳动实践机会,如何突破教育时空和环境资源限制,顺应劳动形态变化,落实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劳动教育的新实践要贴合发达地区地域特质,做到社会价值观、育人核心素养、学校活动的多维整合,通过“连贯联动的课程活动设置、衔接兼容的教育实施方式”,形成劳动教育新动力和撬动学生发展新支点,“明强”劳动教育育人价值。劳动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深化,发达地区的劳动教育要继续兼顾传统劳动和新型劳动教育,要以学校为主阵地、整合家社各方资源,拓宽劳动教育渠道,从而创设劳动教育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