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生命与健康常识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11-21郭利平
郭利平
一、小学生命与健康常识教学概述
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首先,从“生命”层面来说要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了解生命的存在意义,激发学生生命思想意识,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生命价值。其次,从“健康”层面来看,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需要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身体素质,为未来的人生不断增加“健康储备”,同时健康常识教学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渗透健康常识,包括体育运动、疾病预防、自我保护等多方面常识。常识教学要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逐步推进和树立学生的生命价值观。[1]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学者率先提出生命教育观念,其主要思想理论都是对于死亡话题的思考和反思,到了七、八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不断探索生命教育创新形式,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并为学生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对于威胁学生成长及健康的社会问题,不断提出多种类型的防范措施。[2]我国生命教育最早由香港特别行政区逐渐渗透到内地,近年来生命与健康教育广泛被社会所关注,同时教育工作者在传统人生观教育和现代生命教育基础上提出了生命健康教育的新见解,不仅强调生命意义以及生命价值的追寻,同时对生命意识、生命情感以及生存能力等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原国家教委提出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政策指引后,各中小学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持续探索,但是对于生命价值以及生命意义研究却较少涉及,尤其是生存能力及生命情感的研究和教育更是少之又少。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喜欢冒险的年纪,面对五花八门的自然界及社会都处于相对懵懂状态,虽然小学生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突发事件会显得手足无措。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青少年由于缺少生存能力和生命感情,造成了一系列的家庭悲剧,这些都凸显出生命与健康常识教学的迫切性,学校和教师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小学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让生命与健康常识教学成为常态化工作。
二、小学生命与健康常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常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能力不符。当前小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较为富足的年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生活品质,但是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生命危险也大大增加,虽然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教师和家长都会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但是缺乏一些自救或营救方法的专业性指导,甚至在常识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与学生实际年龄和能力不符的情况。例如夏天由于天气炎热,很多学生都会去游泳馆,或者在江河湖海中戏水游泳,但是如果出现溺水等危险情况,在尝试营救时学生往往有一定的错误认知,如膝盖顶腹部控水、提脚倒立等,这样做不仅会加剧溺水者危险情况,同时也会对抢救者带来人身威胁。[3]
其次,未能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常识普及。小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喜欢探索世界的年龄段,普遍对于新事物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教师和家长如果一味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限制,很可能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在小学生命与健康常识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成长特点以及年龄规律,注意站在学生同一水平线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有效控制自身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及运动习惯,[4]然而目前的小学生命与健康普及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未能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的健康知识储备不足,全面自我防护知识有待提升的情况下,很多时候操之过急,事倍功半。
三、小学生命与健康常识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是夯实健康知识、掌握自救技能。教师在生命与健康常识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有针对性地夯实学生的健康知识,并尽量从实际生活角度为学生讲解各类自救技巧,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进一步提高教学效能。首先,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普及健康知识,例如,目前新冠疫情在全国各地仍然存在,教师要从当前的防控疫情角度,对如何做好防护工作进行认真讲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学会如何预防和抵抗病毒。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理论式说教方式,从更生活化的角度为学生讲解生命的重要意义,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注重锻炼身体,学会采用科学的预防和锻炼方式,提高自己的身体素养。再次,很多教师会刻意阻止学生的嬉戏打闹行为,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危险,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学生的天性,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教授更多的运动护理、伤害防护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面对危险因素时的自保能力,同时也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运动和健康知识,提高预防损伤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模拟生活情境、开展生命深度探讨。当前小学生处于多元文化交织且信息快速发展的年代,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生活性,防止枯燥内容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更多地采用模拟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开展生命健康的探讨。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教学机会,从多角度展开主题探讨活动,例如,遇到了雾霾天气,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这种天气的形成原因以及对身体的危害,组织学生展开充分探讨,同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渗透自我防护知识,并传播健康生活理念。[5]其次,教师也可以抓住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并从各类新闻媒体上提取相关信息融入课堂导学环节,合理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介进行模拟教学,为学生营造学习情境,让学生思想沉浸其中,使其产生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感,然后再深入开展生命健康的意义讨论;同时,教师也要注重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反馈,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同时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创设方式将理论知识生活化、形象化。
综上所述,在大力落实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在小学生命与健康常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摆脱枯燥的理论教学方法,深入了解常识教学的内涵以及迫切性,对目前生命与健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创新教学形式,并为学生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夯实健康知识,掌握更多的自救技能,引导学生对生命健康进行深度探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从而达到为学生生命安全与健康筑牢防线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