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减负增效背景下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

2022-11-21陈瑞芳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26期
关键词:本课史料历史

陈瑞芳

在历史课程教学改革持续推进的新时期,很多教师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也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但仍存在很多学生学习成绩提升不明显,课后作业压力逐渐增加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初中历史教师应细致研究作业体系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分析学生喜爱历史课却不喜爱历史作业的原因,进一步优化作业设计,减少重复性、机械性作业,鼓励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夯实知识学习的基础,在探索中感受学习历史的价值。

一、初中历史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可分为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两种形式,是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为完成既定任务而进行的学习活动。目前初中历史作业设计主要围绕重难点知识和历史观点的探讨而展开,侧重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1]但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未能很好地控制作业数量,布置了较多重复性、机械性练习题,使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低效作业所占据,影响学生的正常作息,导致学习压力增加、学习兴趣递减,不利于学生提高历史学习质量。

二、基于减负增效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策略

其一是通过基础作业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基础性作业要体现减负,教师就必须围绕重难点知识进行反复推敲,精心设计不同的基础作业,做到少而精,使学生在完成基础作业后,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和休息时间,并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夯实历史学习基础,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2]

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以下简称“教材”)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为例,本课作业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张骞两通西域的史实,分析丝绸之路的开通沿革及意义,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经济的影响,获得对国家统一与对外交往重要性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可以在设计基础作业时,让学生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再利用互联网搜索“一带一路倡议”,分析张骞两通西域的史实与“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异同,感受中外经济沟通对国家强盛的影响。在完成绘图作业和分析作业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继续自行搜索有关“陆上丝绸之路”的课外资料,提炼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与历史影响,进一步夯实知识基础,同时扩展历史视野,更为全面地了解“丝路历史”。

其二是通过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分层作业主要是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所设计的,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进一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的作业设计方式。[3]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成低层次、高层次两个群体,分别布置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作业,以保证学生都能够通过完成作业实现学业进步。

以教材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一课为例,本课作业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知识,在体会维新变法历史史实和意义的基础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感。教师可为低层次学生布置以下作业:先回忆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形势,再绘制维新变法运动发展历程图,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个角度介绍戊戌变法内容,最后介绍戊戌六君子为革命所付出的牺牲;可为高层次学生布置以下作业:先思考康、梁等维新派为变法所做的准备,再分析戊戌变法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文化的影响,最后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建议。这样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通过完成作业,攀登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实现进步。

其三是通过思考作业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思考类作业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史料,通过提出相对应的历史问题,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证实相关史料,从而培养良好的史料实证意识。[4]教师可以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全方位解读史料,在证实史料过程中,提高分析历史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以教材八年级下册《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一课为例,本课作业目标是让学生识读历史地图,学习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历史知识,从材料中寻找历史依据、联系,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首先,教师应当在布置作业前,展示南昌起义行军图,让学生结合图示分析“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依据,使之通过思考,在了解相关历史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本课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围绕核心问题“中共革命力量的汇聚是如何实现的?”在课后广泛搜索信息、查找材料,阅读、观看有关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的历史资料和相关题材的影视剧、视频,从而提高史料实证意识;最后,教师要在讲解新课之前,了解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并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白井冈山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彰显了我党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全体指战员的不懈努力。

其四是通过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践性作业是历史课后作业的全新形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提供条件,以培养良好的实践操作与知识运用能力。[5]初中历史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思考,根据作业引导对历史进行有意义、有构建的阐释,不断在实践中发现、解决问题。

以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为例,本课作业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分析火车与铁路时代、现代工厂制度的历史发展进程,感受技术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教师可围绕“工业实践调查”的主题,布置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请教不同学科教师,了解火车对人们出行的影响;同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到当地工业企业进行采访,在了解工厂制度的同时,分析现代工业生产技术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诞生的技术的区别。实践性较强的作业可以让学生深入实际生活,在实践中对资产阶级、资本主义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古今对比和广泛搜集素材的方式,感受技术革命对社会进步的推进作用,不断提高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为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教师应当不断推进有助于素质教育、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新思路,坚持因势利导、分层优化,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布置不同类型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完成历史作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更加有效地提高历史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本课史料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