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绘本阅读指导中践行“语文好玩”的理念
2022-11-21翟思遥
祁 越 翟思遥
绘本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绘本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鲜明的图片讲述故事,传递信息,所以很多学生都喜爱阅读绘本。如何在绘本阅读的指导过程中践行“语文好玩”的理念呢?结合经典绘本《大卫,不可以》的阅读指导,本文略谈笔者的实践和思考。
一、契合认知规律,激发认知也“好玩”
首先,先睹为快,用“好玩”激发期待。学生阅读整篇文本需要相应的过程,需要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深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他们总是对绘本的内容充满了兴趣和期待,但如果生搬硬套或者按部就班地组织学生从头开始阅读,就很难激活学生内在的阅读期待,因此,教师不妨先借助绘本封面,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封面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绘本的阅读期待,更好地激活学生的阅读动力,在学生阅读之初就建立起“好玩”的意识。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利用幻灯片直接展示《大卫,不可以》的封面,组织学生在观察后交流自己看到了什么?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观察引导:首先是画面内容的观察,要求学生描述看到的封面人物外貌,如穿着蓝白条纹的衣服和红色的裤子,大大的脑袋,三角形的鼻子,一高一低的眉毛,还有椭圆形的身体;看到人物正在干的事情:一个小男孩正在够鱼缸,鱼缸里的水已经溅出来了,教师根据画面激发学生的内在质疑——这男孩是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要“够鱼缸”呢?其次是书名标题的阅读,当学生看到的绘本题目为“大卫,不可以”时,自然将“大卫”与画面中的这个男孩联系起来,但为什么“不可以”呢?大卫会做哪些事情?是不是都“不可以”呢?
绘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故事,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情节中的起承转合、矛盾冲突,通常都会在封面中以最简约、最集中的方式体现出来。学生在观察封面时,不仅发现了大卫,还发现了母亲叉腰的图片,与大卫“够鱼缸”的状态,形成了彼此之间的相互呼应,这就预示着绘本故事中,大卫与母亲之间的紧密联系。
阅读和观察封面能够有效地唤醒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使他们对将要阅读的内容表现出浓郁且强烈的兴趣,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借助绘本封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文字,形成一系列的质疑,这种质疑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困惑,形成阅读期待,将“语文好玩”在阅读之初就得到了落实。
其次,对比表演,让“好玩”意识蓄积于心。为了帮助学生领会绘本的情节和内蕴,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将封面的内容和信息呈现出来。学生表演的过程,其实是对封面内容和信息的汲取、内化和外显的过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表演过程中的细节再现进行相应的点拨和引导,如有的学生在表演母亲时,虽然叉着腰,但拳头并没有握紧,脚尖也没有踮起来,教师就可以适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绘制的母亲是握着拳头,踮着左脚。同时教师还可组织其他学生结合封面的具体内容,对表演的同学进行评价。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封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内化和再现,有的学生还有效激活了自身的想象,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设性意见。教师要适时对学生呈现出来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点拨,但要注意将更多的空间和权利都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愉悦、顺畅的氛围中完成表演任务,形成对绘本内容的初步感知。
二、促进体验共鸣,感知人物也“好玩”
《大卫,不可以》刻画了一个调皮、活泼、聪明、机智的孩童形象,教师需要在充分激活学生体验共鸣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与洞察。
其一,彰显图片价值,让观察更“好玩”。小学生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可感而鲜活的资源往往更容易激发他们的认知思维。[1]这也是绘本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真正原因。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实现对绘本的深度阅读,教师就需要顺应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彰显绘本图片的价值,组织学生在细致观察图片的过程中,感受绘本阅读的乐趣。
以观察绘本中“够糖图”为例,学生会一眼就发现,淘气的大卫因为嘴馋,正歪着身子够糖吃呢。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这一动作的危险,教师可以借助页面中的文字,组织学生深入观察:为什么妈妈要说“不可以”?我们不是也经常做这样的动作吗?学生回忆生活中自己常做的动作,并再次仔细观察文本图片,就不难发现:此时的大卫并不是站在椅子的正中间,而是站在椅子边上,而且糖果放在橱柜顶端,这样的动作太危险了。针对学生观察肤浅的问题,教师并没有直接生硬地要求学生“观察再仔细一点”,而是巧妙借助于文字和实际生活,通过联系和对比,将学生思维引向了对图片的深度观察之中。
其二,结合生活经验,让猜测更“好玩”。真正“好玩”,不应该停留在形式上,不能仅依托于所谓的丰富形式和独特的活动,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进入愉悦的学习状态中,而是要遵循学生思维认知的内在规律。由于绘本独特的表达形式,不可能将所有的细节都一一呈现,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阅读文字的基础上,找准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测推理,将“好玩”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在出示绘本中“打鼓”的部分画面时,学生一下子就能看出“大卫在打鼓”,但教师不能仅让学生停留在表面的观察上,更要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例如,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展开猜测: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觉得此时此刻的大卫,可能会在想些什么呢?有的学生从他的表情和制服看出,他把自己当成了演奏家;有的学生从表情看出,他此刻太陶醉了,一定在体味着自己演出带来的享受;而在“玩食物图”中,大卫用食物做了一个小人,他用土豆做小人的头,用叉子做小人的身体,用两根豆角做小人的臂膀,还用两只鸡腿做小人的两条腿。大卫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测大卫的心理:“我做出来的小人真不错,活灵活现的”,“他是我的机器人,我要派他去打仗”……
学生对绘本内容的感知,要经历自我发现和探寻的过程,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教师或者其他同伴传达信息的层面。学生进行自主探寻和思考是贯彻和践行“语文好玩”的重要落脚点,学生在自由猜测的过程中,思维被彻底激活,不仅读懂了图片和文字外显层面的意义,同时深入体会蕴藏其中的内在联系。
其三,落实主体地位,让探究更“好玩”。绘本的价值不仅在于描述故事、展现画面,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要能够更好地汲取绘本中所蕴藏的道理和价值,但这种道理的领悟要依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性活动。例如,认识“乖大卫”时,为了让学生提炼出绘本中所蕴藏的“要守规矩”的道理,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导读点拨:首先,出示“玩棒球图”,组织学生从内容层面思考,大卫这次把自己想象成了什么,并猜想他有没有听妈妈的话。其次,出示“面壁图”,让学生认识到大卫哭泣,发现他犯了错误受到惩罚;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图片,从大卫耷拉脑袋的画面可以看出,其实大卫每次都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再次,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阅读所得,进行小结和过渡:“是啊,大卫是调皮,但他有梦想,有创造力,有奇思妙想,更为难得的是,大卫是很乖的。最为重要的是,大卫是一个孩子,大卫的妈妈是了解和理解大卫的,更是关爱大卫的,大卫就这样长大了。”最后,教师出示大卫长大之后的图片,以及书本中的一段话:“献给我的母亲玛莎,感谢她让小时候的我守规矩。”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大卫,不可以”,其实就是“大卫,守规矩!”
整个阅读过程,由于教师将学生置于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拥有了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权利和空间,教师通过这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和充分表达的过程,实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落实迁移方法,历练能力也“好玩”
其一是借助“好玩”的表演,梳理践行方法。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阅读形式,有着其独特的阅读策略和要求,教师的点拨价值不仅在于将相应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还需要借助绘本中的其他资源,鼓励学生在回顾和梳理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实践,从而起到巩固和落实的效果。[2]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和观察“面壁图”部分内容时,可针对“花瓶被打碎”的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只有花瓶碎了吗?大卫怎么把花瓶打碎的呢?并要求学生在小组研讨的基础上,借助道具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想象了很多种可能。随后教师再回归绘本,带领学生细细体会作者在细节上的用心,如引导学生关注绘本中墙壁的颜色,生活中一般人家的墙壁并不会用红色、黄色和蓝色,进而认识到这种颜色是人物内在心情的真实写照,实现与作者进行内心对话的目的。
其二是借助“好玩”的资源,迁移运用方法。当学生完成了绘本阅读之后,教师还要引导他们通过实践,切实认识到绘本的价值和意义,对绘本形成亲切之感。因此教师不能将视野仅仅局限在学生所阅读的这一册绘本之上,而要通过从一篇到一类的延展,积极为学生拓展、推荐相关的资源,让学生在绘本阅读中将“好玩的语文”学习活动继续开展下去。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了《大卫,不可以》之后,可以告诉学生这篇绘本获得了美国凯迪克大奖,并介绍美国凯迪克大奖在世界儿童文学界和图书界的重要地位;之后教师再相机推荐一篇同样获得美国凯迪克金奖的绘本作品——《风铃草姑娘》。
在新绘本阅读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顾绘本阅读的基本方法,并积极尝试将学到的方法在新的绘本阅读中加以实践和运用。学生根据阅读绘本《大卫,不可以》所获得的方法,提炼出通用的绘本阅读策略:要仔细观察图片,要关注细节,要找准图片和文字之间的联系,要能够紧扣细节和留白展开合理想象。
由一篇拓展另一篇,甚至另一类,已经是很多教师的常规性操作,但有部分教师在推荐新绘本的时候,形式较为生硬,忽视了与所读绘本之间的联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巧妙借助凯迪克大奖的纽带性作用,找准了绘本之间的共性特征,并通过对阅读方法的梳理,利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拓宽绘本阅读范围奠定了基础。由于教师为学生大幅扫除了阅读新绘本的陌生感,学生在阅读时就能实现巧妙的对接和经验迁移,继而在“好玩”的状态下,实现了阅读量和质的飞越。
总之,语文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支撑和媒介,教师要将“语文好玩”的理念贯彻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永葆语文学习的动力,徜徉在语文的世界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在愉悦体验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